孩子學業有成、成績優異,是教育的成功,但教養比知識技能更重要

2020-12-17 教育思享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教育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很多家長竭盡全力,希望去幫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家長們更在乎的往往是孩子學業上的培養,是孩子分數的提高。對於孩子自身教養的培養,家長們則往往很容易忽略。

最近,就有這樣一則新聞。

臨近春運,許多在外生活的家庭,開始逐漸踏上返程。在某高鐵上,父母帶著孩子回家,孩子在高鐵上大聲地背誦課文,看起來極為努力的樣子。但是,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大概都忘了一點:孩子努力學習的樣子,真美!可他大聲朗讀課文,打擾其他乘客,缺乏教養的樣子,恐怕就沒那麼美了。

1.教養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

從當下的社會現狀來說,我們總是習慣於,進行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努力。比如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數,大人努力賺更多的錢。但是,很多人在努力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一點:相比那些看得見的努力,一個人的教養,才是真正的軟實力,更是日後提升極限的關鍵。

教養這個東西,不是單純可以用分數或者金錢能夠衡量的,而是體現在一個人日常的點滴行為,體現在生活當中的一言一行。就比如那個高鐵上大聲背誦課文的孩子,從學習的角度來說,他無疑是非常優秀的。抓緊一切時間,去努力學習。但是,從社會公德的角度來說,他的行為,無疑是在打擾其他乘客的休息,影響車廂內的環境。

而在這個時候,如果是真正有教養的孩子和家長,絕對會將後者置於最關鍵的地方。

不打擾別人,本身才是最大的美德。

2.有教養的樣子更美

當然,像這種特殊的情況,畢竟還是少見。更多的時候,努力學習這件事,也不會和教養本身產生衝突。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可以在保證自身教養的前提下,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教養其實是一個人本能的體現。而且,學歷的高低,也不一定和教養本身有絕對的關係。如果家長們覺得,只要自家孩子成績夠好,學歷夠高,就能擁有很好的素質和教養,得到大家的喜歡,那絕對是大錯而特錯。

真正的教養,需要從日常生活當中,一點一滴逐漸形成,而不是學學課本就能學到的。

3.讓孩子養成好的教養,孩子終身受益

一個有教養的人,在未來生活和工作的時候,會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欣賞,讓人願意與之溝通。

和很多謀生的本事不同,教養本身,提升的是人的內在。而這種內在的差別,或許短時間內不會讓人有多大差別,更不可能讓孩子在考試的時候,多答對幾道題。但從長遠來看,卻能保證孩子未來走得更高更遠。

所以,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要注重孩子個人學業方面的培養外,更要注重孩子自身內在的提升。當我們把觀察的尺度,由一小段時間換成孩子一生的時候,我們便會發現,所謂的教養,其實要遠比一些專業知識更加重要。

相關焦點

  • 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教養,教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才是最大的美德
    為此,我們注重孩子的學業,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竭盡全力,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尋找各種方法和途徑去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偏失,忘記了對他們最該教育的一點:對孩子個人素質的培養。
  • 別把孩子的任性當個性:比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教養
    這些固然重要,但是比這些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素質的教育。有多少孩子生活的錦衣玉食,知識文化底蘊小小年紀有不少,但一舉一動中卻透露著粗俗,沒素質。那麼這樣的孩子即使獲得了知識和技能,進入到了社會中,也會是摔很多跟頭。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是第一次養孩子,所以沒有什麼經驗,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偏了方向。
  •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教養,父母做好這兩方面,培養品德優良的孩子
    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更有教養,這個問題顯然已經成為很多家長教育問題中的重中之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能考上好的大學,有的家長甚至把孩子的學習問題看作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位。但孩子學習好就代表一切都好嗎?高鐵佔座男的出現讓很多家長意識到原來比起學習,更重要的是品德。
  • 心理學家:如何科學地提升孩子的學業成績?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兩個詞,雖然聽著有點俗氣,但是不得不承認,每個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業有成、希望他能取得成就。父母們都希望他們的孩子能遠離麻煩,在學校表現優異,並且在成年之後也能繼續創造輝煌。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怎麼培養就是個大課題了。
  • 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學習成績的關係研究
    著名作家老舍說過:「從私塾到中學,我起碼有百位老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2] 。」日本有個教育家認為,父母本身就是『教科書』 [2]。更有周弘把雙耳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了中國第一位赴美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聾人大學生,成就了一個中國的海倫•凱勒,印證了賞識教育的神奇。
  • 父母的「過度教養」會讓孩子更焦慮
    父母的「過度教養」會讓孩子更焦慮什麼是「過度教養」?所謂「過度教養」,就是指父母為了使孩子在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獲得更大的成功,而向孩子提供過度的、不利於孩子發展的關懷和幫助。包括:親子關係、幸福感、自我效能、生活技能、學業成就、心理彈性、權利意識,社會責任感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控制感,進而影響他們的幸福感。所以,父母教養要包含「回應」和「要求」的兩個維度。「回應」指:養育孩子過程中,父母對來自孩子需求和要求的覺察、支持和滿足。
  • 孩子,有教養比優秀更重要
    一個孩子的教養是成功的基本因素,而教養是從小就要開始培養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影響的。因此,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需要關注孩子的教養問題。當你帶著孩子出門,給孩子帶上小書包、小水壺的時候,別忘了給他帶上教養。有教養的人在哪裡都會受到尊重,而沒教養的樣子,真的很醜。
  • 孩子乖且成績優異,就放手不管?警惕孩子過分追求完美的消極心理
    弗萊曾直言自己的成就是被恐懼驅動的,「他用成功來緩衝難以擺脫的、不合邏輯的自我厭惡。」當我們說成績優異的乖孩子也需要關注時,其實是在提醒作為父母的我們,要關注且反思自己平日裡的言行舉止、教育方式是否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負面影響。不要只看到孩子外在的行為動態。別以為看到孩子乖乖地在書房裡做作業,考試成績也很不錯,就忽略了孩子學習時的疲憊煩躁和對自己過分的狠勁。
  • 注重孩子學業成績,更要關注身心健康
    注重孩子學業成績,更要關注身心健康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搖籃,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和家庭親情關係,是孩子擁有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但現在大多數家庭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孩子的學業成績上,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則是任其自然,我聽過無數個家長,也面對很多家長時,談論的話題都是孩子的學業成績,我從未碰到過任何一個家長和我探討過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我的同事們很少也和我一起探討過孩子的身心問題。
  • 教養方式對兒童學業能力的影響
    研究發現,教養方式對兒童的語文學業能力的影響效應存在年齡段的差異,一般來說,權威型教養方式對童年中期(6~9歲)的語文能力有更為顯著的正向效應,進入青少年早期(10~15歲)後,寬容型教養方式則顯示了更為積極的作用。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績更重要
    ■記者 安梓  在每一年的升學季,我們都在努力地嘗試回答一個問題:如何給孩子選擇一所適合的初中校在擇校前,不妨請家長們捫心自問:你對孩子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可能眾多的選項經過歸納後會呈現兩大類:一是在乎當下,教育的過程目標——健康快樂成長;二是關乎未來,教育的最終目標——考入重點大學。如果以「考入重點大學」為結果導向,這就會形成教育上最「矛盾」的兩個方面,也會讓擇校難得無所適從。如果我們替換一個未來的目標,定位於「孩子的終身發展」,這時我們就會放下對於數據的糾結,看待很多問題都會有了新的視角。
  • 「日本娃」從小必學的5項技能,孩子終生受益,值得中國家長借鑑
    說到孩子的教育,爸爸媽媽一定會覺得很頭疼,畢竟要關注的方面太多了。除了健康和衣食住行,還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教會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則和風範,著實不易。但是這&34;可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畢竟不懂得自理的人是無法成就最終的事業的。
  • 技能教養「魔法」,讓孩子認為「我能行」!
    掌握了這個技能,問題自然會消失。記得女兒半歲那年,我用一天時間讀完了芬蘭作家本·富爾曼寫的《成功兒童技能教養法》(現名《兒童技能教養法》),如今,女兒樂樂8歲了,我學芬蘭兒童技能教養法也已經8年,最受益的就是轉變了我們全家人的思維方式——解決孩子現存問題的最好方法,不是去追究這個問題是從哪來的、誰是罪魁禍首,而是讓孩子學會某種能自己克服問題的技能。
  • 為什麼這些核心技能對我們的孩子非常重要?
    隨著兒童進入中學階段,元認知的組成部分變得越來越重要,在中學裡,推理、調節和反思變得更為不可或缺。在學校裡,以正念認知為基礎的幹預措施大量湧現,專門用於發展元認知技能。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幹預措施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增加樂觀情緒,有助於提高社交和認知技能,並提高學業成績。
  • 這三類孩子看似成績優異,實則是「假聰明」,長大後很難成為學霸
    正因為如此,在孩子上學以後,家長的關注力幾乎都轉移到了孩子的學業上,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都是以學習為重。在這種環境下,有的孩子特別爭氣,剛上小學就能擁有一個好成績,而有的孩子就會養成一些不正確的學習習慣,影響一生。
  • 用這4個方法教育孩子,可有效塑造比智商、情商更重要的品質
    他們在生活中往往表現的積極、樂觀、豁達、具有冒險和挑戰精神,也就更容易在某個領域取得優異的成績。至於如何擁有高逆商,這個話題難以三言兩語說明白,後續有機會再撰文分析。每一年,這種競爭似乎開始得更早,程度也更激烈。席捲美國的Grit教育正在給美國家長重新洗腦。跟中國家長望子成龍一樣,美國家長也為孩子未來面臨的競爭感到焦慮。家長的這種焦慮從根本上說源自一個假設,那就是:如今要在美國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取決於以智商為代表的認知技能,而培養這些技能的最佳方式就是儘可能多、儘可能早地開始練習。
  • 為孩子重塑教育:更有可能成功的路(解讀版)
    華格納曾教過十幾年的英語,並且自己開辦過學校,現在還有一個自己創辦的與教育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在這本《為孩子重塑教育——更有可能成功的路》書之前,先後寫過《教育大未來》和《創新者的培養》,這兩本書都有中文版。泰德·丁特史密斯丁特史密斯,史丹福大學工程學博士。丁特史密斯創辦了一家非常成功的半導體公司,在美國也很有影響力。
  • 兒童技能教養法-拒絕說「不」更有效
    傳統的教養理念中我們認為孩子總是有很多問題,成人需要通過批評和管教進行約束和糾正,家長要對孩子的教育負責,就要對孩子進行監管,在孩子有可能出現錯誤時進行「為你好」式的勸說,在孩子已經出現錯誤時進行教育,這時候家長就把自己定位成了權威的監管者,以「我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失去了同理心。
  • 父母們知道「親職教育」嗎?讓您和孩子更融洽的利器
    撫育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會面臨著諸多自己從未涉獵過的知識和問題。會讓我們手足無措。會讓我們擔心自己是否能夠勝任。會有很多問題也會讓我們產生焦慮。那麼如何做好父母這一職業呢?我們在成為父母后或者準備成為父母之前我們該為自己準備哪些知識儲備,再接受一些什麼樣的教育呢?說實話父母這個職業,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相對於孩子,其實父母同樣需要教育和知識的補充。
  • 隔代教養家庭初中生的學習困難及其心理行為問題研究
    相反,學業優異的學生更能為同伴所接納,且具有更強的社會能力。隔代教養,也稱隔代教育,是指祖輩對孫輩的照顧和教育,即祖父母擔負孫子女部分或全部教養與照顧的責任。具體而言,是指由於父母因個人因素無法履行照顧孩子的職責或者祖父母主動要求照顧孫子女,孫子女曾經完全或部分由祖父母教養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