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是春秋歷史上的第一位霸主,一生「九合諸侯」,可謂風光無限。但諸位可知道,齊桓公為了成為天下第一霸主,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1、鐵石心腸,逼殺兄弟公子糾
齊桓公的父親齊釐公去世後,齊桓公的兄長齊襄公繼位。齊襄公是一個胡作非為的主兒,為了隱瞞與自己的妹妹亂倫私通,竟殺害了妹妹的丈夫魯桓公,對自己的兄弟、臣下子民也不守信義,從而導致齊國政治動蕩不安。
面對亂局,管仲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君 。次年,雍林人又殺死公孫無知,並討論另立君主。高、國兩家獲知消息,事先暗中通知了小白趕快回國;與此同時,魯國也發兵送公子糾回國。
小白與公子糾兄弟倆於是展開了生死競速比賽。為確保公子糾率先回到齊國,魯國還派管仲另外帶兵在莒國通往齊國的必經之路上堵截小白。結果,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趁勢裝死,迷惑了管仲和公子糾。
公子糾以為小白已死,自己再無對手,便放慢了回國的速度。而小白則星夜兼程、加速前進,很快就回到齊國,並在高、國兩家的幫助下,正式成為齊國的新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之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發動攻打魯國,逼迫魯國人殺死公子糾。鮑叔牙在給魯國國君的信中寫道:「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齊君不忍親自殺他,請魯國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國人害怕,果然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送回齊國,後來成為齊桓公的國相。
齊桓公自稱是公子糾的兄弟,不忍親自殺他,卻又逼迫魯國殺公子糾,顯然是借刀殺人,假仁假義,但這並不影響齊桓公成為「正而不譎」的天下第一霸主。
當然,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說,齊桓公逼殺自己的兄弟公子糾,是他成為天下霸主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所以,沒有人會因此而指責齊桓公。但公子糾畢竟是齊桓公的親兄弟,他再如何鐵石心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恐怕也會感到痛苦和自責。
2、抑制內心欲望,以更高的道德約束自己
齊桓公即位後,多次與魯國發生戰爭,侵佔了魯國不少地方。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國再度徵伐魯國。眼看著魯軍即將失敗,魯莊公只好請求獻出遂邑與齊國媾和。
齊桓公答應了,並決定在柯地與魯國人會盟。盟誓之際,魯國的曹沫突然發難,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脅迫齊桓公歸還魯國被侵佔的土地。
生命受到威脅,齊桓公只好暫時答應,但過後很快就後悔了,想不歸還魯國領土並殺死曹沫。
管仲趕緊勸諫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於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義,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齊桓公於是歸還魯國的領土。
諸侯聞知此事,都認為齊桓公是個守信的人,都願意歸附。齊桓公七年,諸侯與齊桓公在甄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在此事件中,齊桓公捨棄佔領魯國領土的小利而獲取天下諸侯認同的大利,使自己如願以償地成為天下霸主,可謂轉為危機、因禍得福。但齊桓公作為一個大國之君,受曹沫脅迫而不能快意恩仇,活著,卻處處要以更高的道德準則約束自己,不能隨心所欲,這也是他為了成為天下霸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還有一件事。多年之後,齊桓公認為自己為了維護周王室,勞苦功高,想要登泰山封禪。他說:「寡人南徵至召陵,望到了熊耳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國;西徵大夏,遠涉流沙;包纏馬蹄,掛牢戰車登上太行險道,直達卑耳山而還。諸侯無人違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車盟會三次,乘車盟會六次,九次會合諸侯,匡正天下於一統。過去三代開國天子,與此有何不同?我想要封祭泰山,禪祭梁父。」
結果,管仲又是力諫曰,不可。齊桓公起先準備不聽管仲的,而是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不料管仲又說,封禪之禮要等遠方各種奇珍異物具備才能舉行。如此一來,齊桓公內心的想法再強烈,也是無可奈何,只好作罷。
無論是被受曹沫脅迫而不能快意恩仇,還是無法遵從內心的意願去泰山封禪,為了給天下諸侯樹立榜樣,成為天下霸主,齊桓公都不得不抑制內心欲望,以更高的道德準則約束自己,活得十分「拘謹」,這也是他成為天下霸主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3、充當世界警察,差點命喪異鄉
為了成為天下霸主,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政策。這一方面確實令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天下霸主,另一方面也令齊桓公不得不充當世界警察,不僅要替周王室擺平內部矛盾,還要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承擔比其他諸侯更多的責任,付出更多的代價,甚至令齊桓公差點命喪異鄉。
在「尊王」方面,齊桓公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北杏會盟」之後,宋國背叛盟約,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於是,齊桓公便於公元前680年率領陳國和蔡國伐宋。
第二、楚國是南方大國,周王室勢微後,楚國就不再向周王室納貢。於是,在公元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進攻楚國。雙方相持不下,最後通過談判,在召陵訂立盟約,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
第三、公元前648年,周襄王之弟王子帶與戎人、翟人合謀侵周,齊桓公不得不出面,派管仲到周去為雙方講和。次年,周襄王之弟王子帶逃亡到齊國,齊國又派仲孫去向周襄王求情,替王子帶謝罪。
在「攘夷」方面,齊桓公也做了三件事:
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
正是在此次討伐山戎的戰爭中,齊軍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找不到回去的路,後來還是管仲以「老馬識途」的辦法,這才帶領齊軍順利回師。也就是說,當時若無管仲的「老馬識途」,齊桓公極有可能就要客死他鄉了。
在此次討伐山戎的戰爭中,還有一個插曲,也能說明齊桓公為了當霸主而不得不付出代價。齊國幫助燕國趕走了山戎,回師時燕國國君為了表達感謝,自然要一路相送,一直送到了齊國境內。如此一來,問題就來了。因為那個時候的禮儀有個規定:諸侯送天子,才能送出國境,若是諸侯之間相送,是不能出國境的,否則就是稽禮。為了不稽禮,齊桓公不得不把燕君所到的齊國地方盡數割給燕國,並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時那樣給周天子納貢。
除了幫助燕國抵禦山戎外,齊桓公還曾幫助邢國和衛國抵禦狄人。
公元前659年春,齊、宋、曹三國聯合出兵救邢。狄人退兵後,齊桓公為了讓邢國不再受狄人侵犯,還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
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需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年)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風光的背後,往往是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代價。一個人的地位越高,責任也就越大。而責任越大,所付出的代價必然就越多。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天下霸主,表面上看好似風光無限,實則卻付出了諸如失去親人和不得不抑制欲望、南徵北戰等許多代價,確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