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著豐富的情感需求。
對於孩子來說,豐富的物質生活,只是基礎;而溫馨的情感生活,才是富有。
本文,是繼《武漢14歲學生跳樓墜亡,引發三個思考(1)》之後的第二篇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一起聊聊: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常犯的三個毛病。
(一)父母總想制孩子
我在《從小雞破殼而出的過程,談如何讓孩子養成內驅動力的習慣》一文中,提到浙江金華一名17歲的男孩,因恨失手錘殺了自己的母親,令人心痛而淚目。
這個案例中的母親,就是一位時刻控制孩子的家長。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到處都有母親監控的影子和痕跡。孩子出門幾分鐘,都要報備。進孩子臥室不敲門,看孩子日記不覺得有哪裡不對。
脾氣暴躁的家長,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反了,我還管不住你了?或者是,你再說一遍試試看,看我不打你。
我們常說,以理服人。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家長們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好比有的家長說:「我好吃好喝好穿的伺候你,你就這樣對我?」
網絡上,常有人在感慨婚姻破裂時,告誡男女雙方」不要以愛之名,控制對方「,最後的結果都是適得其反。不平等,沒有尊重的婚姻,註定是一場悲劇。
其實,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比如,我們養一條狗,還有天天出去遛彎的時間,何況是一個正青春年少的孩子呢?
家長要控制,孩子要擺脫。控制的越緊,掙脫的越厲害。最後,不是親子關係的情感之弦斷了,就是孩子的命沒了。
(二) 父母眼裡只有分數
去年一個秋天的夜晚,我和劉老師在小區樓下的亭子裡,接待了一對母子。母親是劉老師的初中同學,因為母子關係惡化,鬧到一個周說不上幾句完整的話,而求助劉老師幫忙開導。
孩子讀初二,人很靦腆,話還沒有出口,嘆氣聲先到。
母親,開了一家服裝店,在距離市區十幾公裡的鄉鎮上。父親是開貨車的,經常回家晚。
母親說,現在兒子老想著踢足球,而不是把心思全部放在學習上面。她很著急,馬上要讀初三,再不好好學習,怎麼有機會考上重點高中。
兒子的主張是,只要讓他每周踢三次球,他一定按照老媽的要求搞好學習。
母親不允許踢球,兒子就偷偷的去。孩子經常早晨五點前出門踢球,參加過幾次市足協的比賽。現在母親把大門上了鎖,孩子早上出不去,就鬧脾氣了。
協商的辦法是,孩子學習如果考到班級前十名,可以每周踢一次,考到前五名,每周可以踢三次,允許參加市足球隊的比賽。
孩子睥睨著母親,悻悻然的說:」她之前說,只要我考試前進5名,就讓我踢球。結果,我前進了七八名,她卻說話不算數,還是不讓我踢。「
劉老師說,這次不同,你們等會回家後,用筆把剛才說都記錄下來,兩個人都籤字,按雙方的約定執行。
我們一再勸說母親,踢球也不是壞事,孩子如果踢的好,也能以此為職業。母親顯然很牴觸我們這樣說,一再強調分數和班級排名。在她的眼裡只有分數,其它都是狗屎。
次日,我讓劉老師詢問母子倆是否已經籤訂了約定,劉老師說沒有。當晚回家後,母親說,先考到班級前五名,再籤字。
我不知道後來這對母子的關係是否有所改善,問劉老師,他嘆氣說:不知道。
(三)嘮叨,是母親的通病
通過我的觀察,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個家庭中,最喜歡嘮叨的,大多是女性。而這和文化層次,工作關係,家庭貧富,沒有直接的關係。
愛嘮叨的人,自我意識強烈,情緒自控力差,沒有安全感,缺少同理心。特別是在心情焦慮,擔心,害怕的時候。
一般上了初中的孩子,都會直接表現出厭惡父母的嘮叨。孩子生氣,摔門,甚至反唇相譏,出言不敬,從而導致更大的爭執和衝突。
為什麼說上了初中的孩子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孩子隨著年歲增加,讀書在增加,認識的人也在增加,懂得越來越多。他們就會發現大人們有許多不良的習性,比如撒謊,自以為是,辯論詞窮時習慣性掄起大棒來彰顯自己的權威。
最為可憐的是,有許多新的知識點,孩子是明白的,大人們卻不懂裝懂。
大人們在反對,和提醒孩子的時候,習慣性的重複一些句子,毫無新意,更無說服力。即使是大人們說的對,但是你一再嘮叨,孩子的耳朵真起繭了。輕者充耳不聞,退闢三舍;重者出言相譏,挑戰權威。
所以,有些孩子會選擇了離家出走,甚至跳樓自殺,走上絕路。
無休止的嘮叨,讓本已缺少溫情的家庭雪上加霜。嘮叨,可以把一件小事說成大事,也會把歷史舊帳陳年舊傷再次裸露,令人難堪和憤怒。
嘮叨,會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會讓夫妻感情破裂。嘮叨,如果影響到女兒,就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孫子孫女,會讓整個家族陷入一種難以安寧和諧的惡循環之中。
我個人解決的辦法是,如果你實在忍不住要說,只說一遍,語氣要溫和,用建議的口吻來敘述你的要求。或者,你更智慧一點,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明白你的訴求,那就不是嘮叨了。
(四)關於情感
當家長們只關心孩子的是非對錯,不關心孩子的情緒,不談論孩子的心理感受,那麼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淡漠,冷漠,最後都無話可說。
也許,有的家長會不認同,說自己很愛孩子啊,什麼都不讓他做,什麼都儘量滿足他,怎麼就缺了情感呢?
情感是什麼?是你情我願的往來與溝通,是平等相望,相互尊重的結果。
你什麼都不讓孩子做,是不平等;你什麼都滿足孩子,是不尊重。
一個不做家務的孩子,一定不會感恩他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因為沒有體驗過家庭的付出和辛勞。一個什麼都滿足的孩子,他會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你突然沒有給的,孩子會怒目相向,甚至仇視,繼而做出有傷人倫的事情來。
孩子本沒有對錯,皆是環境的產物。家庭能營造什麼氛圍,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