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貞老師言:關於「在生活中涵養孩子正的觀念」,課程上一直在強調,也是希望大家要特別重視,在孩子的童蒙時期,要讓他完全體會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體會親人間的溫情的。
現如今的孩子,在父母只需要他把學習搞好就行的觀念下成長,他與生活脫離開了,活在虛擬的書本裡,活在虛擬的網絡裡。這樣什麼都不用做,只負責把學習成績搞好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能好嗎?
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是一貫的,什麼事情都不用孩子管,已經給孩子不理想的學習成績埋下了一個不好的伏筆。學習,他不是一個純粹用腦去思辨事物的過程,而是用心去感受人事物的一個過程。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孩子都顯得比較淺薄?
他完全沒有與人事物相交的體會,他的思維波及不到。所以不深刻、不長遠,他更擔當不了,他沒有擔當的意識,也沒有擔當的能力,所以他的人生就顯得很空渺。
我們有兩個孩子很優秀,有德有能,德才兼備,媽媽是傳統文化的推廣者、踐行者,在她的家裡,娘仨共餐的餐桌上,媽媽不動筷,孩子就不動筷,餐桌上最好的,第一筷子是夾給媽媽,即便是一根菜心,也要留給媽媽。我們要觀照我們自己的餐桌上,第一筷子最好的部分是留給誰的?這非常重要。
兩個十多歲的孩子,冬天天冷就不讓媽媽著冷水,主動承擔了洗菜,做飯,洗碗,擦筷。有家長就去向這老師請教,這兩個孩子就為所有人服務,淘米、煮飯、洗菜、炒菜、拿碗、盛飯,飯後收洗,包括家裡其餘的衛生,物品的擺放,每件事都能夠完整到位地完成。
我們要觀照我們自己的家庭中,這些事是誰在做?誰在享受?家長們看到這些後,驚訝、驚嘆,不可思議,問老師是如何做到的。老師則回答,就是在你們看到的這些事中做出來的,從生活中的灑掃、應對、進退這些事中做出來的。孩子六歲時就教孩子們做飯,七歲就能夠從買菜到菜出鍋、飯上桌全部完整地做到位。
我們要觀照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六七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有的家庭還在給這個年齡的孩子餵飯,真正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更別說煮飯、洗衣了。
這兩個孩子服務好媽媽和去向媽媽學習的家長們後,會主動坐下來安靜地讀書學習,媽媽從不提醒學習的事,到是常提醒應該休息一會,應該睡覺了,怕孩子體會到學而時習之裡邊的喜悅後,停不下來影響休息。最難能可貴的是兩個孩子不但進退有度,還陽光大氣,生活中充滿歡歌笑語。
思考:生活中很多的小事往往會被我們忽略,如何養就孩子人性光輝的孝心?如何養正我們的孩子?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去歷練。脫離的生活的教育很難養正我們的孩子,更別說養孩子的孝心了。愛孩子就要為孩子計深遠,就要讓孩子勞之。家人們,您們有何不同的看法,歡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