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認知升級方法,幫助很多人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有適合你的嗎

2020-12-16 崑崙雲曦讀書

命運只是我們手裡的一副牌,怎樣打好這副牌,取決於我們的認知。

同一件事,有的人既能分得清輕重緩急,瀟灑應對,也能百折不撓,砥礪前行。而有的人卻手忙腳亂,拖延耽誤,錯失一次次機會。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點,使得現代人們很容易陷入「兩個無能」之中,一是「判斷無能」,二是「行動無能」。

判斷無能:是指很多事物同時擺在眼前,我們很難判斷兩個事情哪個更緊急、哪個更重要。比如兩本書先看哪一本,兩個證先考哪一個,兩個工作選哪一個……

行動無能:是指我們雖然選定了事情,也明知道這個事情很重要,或者很緊急,但就是不去做。於是導致拖延症,最後不得不在截止日之前匆匆完成,至於質量如何,也就顧不上了。

我觀察了一下,很多應對問題的高手,都有以下7個特徵:

1、遠離情緒,避免陷入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經常發現有這樣一類人:很多事,總是覺得是別人故意給自己使絆子,引發爭執,於是情緒失控,火冒三丈,還沒開始解決問題,溝通和做事已經方寸大亂,自顧不暇。

比如,給別人安排工作任務,因為自覺有某些優勢,於是帶著鄙夷、嘲諷甚至挖苦的口吻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簡單的事情變得磕磕絆絆,甚至花在解決情緒的時間遠超解決問題的時間。

也有的人陷入計劃控,清單列舉了幾十個計劃,每一項都遠遠超過現有能力範圍,每天被自己的計劃逼得抓狂,陷入深深的自責和焦慮中,於是刷著抖音,看著搞笑視頻聊以自慰;

還有的人實在是難以忍受目前公司對體力精力的無底限壓榨,又不去進行職業規劃。每天一有閒暇時間,就滿腹抱怨,牢騷不斷,卻從不見有任何改變現狀的行動。

這些情緒失控導致人們難以理性解決問題,從心理學分析,有三種原因會導致這些現象:

自我化。以自我為中心,凡是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就先入為主,一票否決,不去客觀冷靜具體分析。自我化的本質是自私——認為不管是否符合客觀規律,凡事都要以滿足自我為前提。例如」我的親人和男/女朋友必須對我很好」、「為了提高公司利潤我就要隨意擠壓員工的時間」、「我有不滿意別人就要當『垃圾桶』耐心聽我傾倒負面情緒。其實,事情是互惠互利的,沒有任何人理所當然地為一個人服務,任何人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而不付出。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基礎是各取所需,各得所願。

標籤化。以一件事或者某幾件事的結果來固定評價整個人某類事。例如:因為一門課成績不好就認為自己「是個很笨的人」;因為上司經常貶低自己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離開公司難以生存;因為室友生活習慣和你不同就認為他「沒教養」。其實,一個人的價值不能以他是否聰明、是否迎合某個人的標準而定,而是以是否符合客觀底層邏輯和哲學全景思維而定。

誇張化。要麼自我張揚,目空一切,輕視具體細節;要麼極度自卑,看不到任何解決問題的希望,自怨自艾。例如有的人自詡名校畢業,金字招牌,故作高深莫測,導致人們敬而遠之;而有的人道聽途說,就把一件簡單的事想像成無比困難,遲遲不願意行動,自我標榜為「佛系」。

這三類情緒蒙蔽了我們理性分析和判斷的思維,導致不能客觀冷靜地分析解決事情。所以,需要繼續深入下去,加深我們的認知。

2、理清目標,多個計劃保底

理性,就是壓力下的優雅。狂風暴雨可有擊倒很多人,而理性面對困難的人卻最早站了起來,並繼續前行,走向遠方。

首先是遠離完美主義。對自我的要求:我必須很好,要獲得別人的認可,否則我就一無是處。其他人就應該對自己體貼、善良、公平地對待我,否則自己根本無法忍受。完美主義導致拖延症,遲遲不去行動解決問題,時間和機會稍縱即逝,沒有絕對的完美,只有相對的完善。

所以,我們提倡的是先完成後完善。遇到問題,理清最低要求,先完成,再完善,然後利用其它時間補充細節。

以前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板。這個理論的底層邏輯就是完美主義——只有補齊最短的木板,整個木桶才完整。但今天,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這個理論。

職業規劃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專多能少缺陷,「一專」指讓自己有一項專長,非常非常強直至可以為職業,甚至達到專家的深度,這是我們的長板;「多能」指有可能多儲備幾項能力,它們可以搭配使用,相當於木桶上面介於長板和短板之間的木板;「少缺陷」指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就行。

用ABZ理論預估最大危機。解決方案備份,除了有一套解決方案,還有一套備用方案,更要有一套保底方案,用以應對最糟糕的結果。

Linkedln (領英)和PayPal (貝寶)的創始人霍夫曼有一個非常著名的 ABZ理論 他認為,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有三個計劃:ABZ計劃。

A計劃,是你目前能夠長期從事,並且值得持續投入的工作,例如你現在的工作,是你解決問題的主要目標

B計劃,是在A計劃之外、你應該給自己尋找的新職業機會,類似於副業, 萬一A計劃中斷收入,你可以有B計劃副業繼續生存。同樣,萬一A計劃無法解決問題,就可以隨時啟用B計劃,去解決問題。

Z計劃,是用來應對最糟糕狀況的備用計劃。假如有一天,你倒黴透頂,你的A計劃和B計劃都失敗或失效了,你應該有一個可以 保證自己生存的計劃:比如,存足夠的錢,在半年沒工作的情況下, 生活質量也不會下降。

3、界定問題:通過5W2H全面分析問題

有的時候我們遲遲不願意做一件事情,往往並不是別人所說的拖延症,也不是我們自身能力真的不行,也許是我們潛意識中分析和判斷了這件事,認為確實不值得做,或者做了以後弊大於利,沒有必要在上面浪費時間和精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源於對一件事情有自己的準確判斷。

那麼怎樣判斷一件事情是否真正值得自己去做呢,可以用下面的5W2H方法,進行全面分析。

What:是什麼?做什麼?目的是什麼?

Why:為什麼?為什麼這樣做?理由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Who:誰來做?誰來負責?由誰來承擔?誰來完成?

When:什麼時候開始做?什麼時候完成?最佳時機是什麼時 候?

Where:何處?在哪兒做?從哪兒入手做?

How:如何做?怎麼去做?從哪兒入手做?

Howmuch:做多少?完成量是多少?合格率是多少?費用是 多少?

例如,我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是繼續過掙扎於一眼望到頭的職場,還是全職進行寫作。首先界定問題:

是什麼——全職寫作,我認為就是一種持續高強度持續輸出文字,並通過閱讀量獲得平臺收入的職業。

為什麼——為什麼寫作,因為我多年以來的優勢高度自律和喜歡思考、表達和分享,並且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被職場其他人頤指氣使。而且知識經濟時代,寫作市場潛力無限,很多人願意付費閱讀。而且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寫的內容價值越大,閱讀量越高,收入也越高。

誰來做——當然是作我本人,實際上,現在已經進入全媒體、全平臺時代,一個人幾乎要活成一家文化公司,選題、策劃、框架、素材、邏輯、語言,甚至把文字改編成視頻、音頻,都是以我為主導去做。

什麼時候——首先保證基本積蓄能夠保證全職寫作初期的冷啟動,保證一年時間寫作收入不足以應對各種開支,需要有原來全職工作的積蓄。當然,看似一年時間,實際上是按照高強度的寫作進行計劃。

在哪裡——另外,寫作是需要源源不斷輸出,現在除了手機,還有平板、電腦,靈感來了可以隨時隨地寫作。而且一個平臺就有圖文,問答,微頭條,專欄、視頻、音頻、直播等等變現方式。而且網上還有很多個這樣的類似寫作變現平臺。多註冊帳號,多平臺發展,就有多份收入。

怎樣做——除置頂讀書計劃、素材計劃、寫作計劃、平臺發展計劃,遵循輸出帶動輸入的規律,以寫作帶動讀書,同時提升了認知,就可以一舉多得。

做多少——寫作和閱讀密不可分,比如按每周3篇文章計算,每篇3000字,一年至少需要寫夠150篇,總字數要達到。因為全職寫作收入不固定,收入只有超過原來全職工作即可。

4、經驗技巧,參考已有的案例

經驗技巧型的策略往往源自個人有限的經驗總結,這包括別人的經驗和自己過往的經驗。

第一類是經驗技巧型思維模型,往往出自實踐經驗總結,在我們處理具體問題時可以提供思路啟發。

比如,我們常說的「生活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天才就是1%的天賦+99%的汗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都可以視為一種思考問題的參考。

這種別人總結的案例經驗,雖然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不過,根據前面對問題的5W2H分析,問題千變萬化,不能完全照搬先用那些固定的經驗,而只能是參考。

「生活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啟發我們開闊職業選項,追求自己的理想職業,但也可能因為缺乏規劃而導致脫離現實可能性,追求不切實際的理想而導致碰壁。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長輩或者前輩的話就一定正確嗎?生活中,有的人從小到大老師聽話,從來沒有自己的主見,真正遇到人生重大選擇,長輩也束手無策時,自己往往盲目選擇而導致挫折或失敗。

這幾年保守詬病的心靈雞湯就是這種片面的經驗總結。

因為簡單經驗的這種局限性。所以,需要進一步採用更精準的方法。

5、模型工具,利用流程模型提高效率

前面介紹的界定問題的5W2H法就是一種模型工具,還有SMART計劃原則、SWOT分析模型、GTD時間管理法、四象限原則、喬哈裡視窗這類,是在廣泛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的大樣本、流程化。把很多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標準化、流程化了。市面上流行的類似麥肯錫工作法的方法論書籍,也屬於這種類型。

例如,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通過分析問題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並且通過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認清問題面臨的優勢和缺陷、機會和挑戰,從而制定計劃。

SWOT分析可以分以下兩步來進行:

分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我們可以用一張紙的左邊列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包括性格、技能、經驗、人脈、資金等,越多越好,並對其重要性進行排序。在紙的右邊列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同樣也是越多越好,也進行排序,這樣就可以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明確的了解。

進行行業分析和職業研究。根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選擇自己喜歡並且有「錢途」和「前途」的職業,選擇一兩個感興趣的行業和職業進行研究,研究他們所面臨的機會和威脅。列出我們最希望實現的目標,如職位、薪水、技能、個人價值,通過這些目標來激勵自己,制定五年工作計劃,讓自己成為所在行業「專家」級別的人物。

6、學科原理,探究問題背後的規律

從數學、物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或運籌學原理分析,用科學方法驗證前面的固定經驗和模型工具,諸如長尾理論、錨定原理、登門檻效應、蝴蝶效應、首因效應、光環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等等,是經過科學方法驗證的規律,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重要認知規律。

例如,複利是現代經濟學一個重要概念,由此產生的財富增長,稱作「複利效應」。複利效應是指資產收益率以複利計息時,經過若干期後資產規模(本利和)將超過以單利計息時的情況。複利計息條件下資產規模隨期數成指數增長,而單利計息時資產規模呈線性增長,因此長期而言複利計息的總收益將大幅超過單利計息。

簡單而言,如果一個人每天都能進步1%,一年之後他的能力會提升38倍。相反地,如果他每天退步1%,一年之後,相當於所有的能力都消失殆盡了。這背後就是複利效應。

具體而言,如果選擇讀書和寫作這類認知升級活動做為職業,也會產生持續不斷的複利效應。

7、全景思維,了解根本規律

全景思維,是屬於宏觀哲學理性的思維方式,比如熵增思維、演化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等等,是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根本依據。這種思維模型視野宏大、高度抽象,同時也是高屋建瓴,具有高度概括性,影響我們認知信念和解決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比如最近很火的自媒體寫作,為什麼很多人辭職全職做自媒體?

這裡的底層邏輯是把自媒體寫作當成一個新型職業,當成像程式設計師,銷售員一樣的正式職業。繼續深究,這種寫作職業滿足了人們物質豐富以後嚮往精神幸福和靈魂自由的需求,很多人現實生活中在公司處處不得志,而在寫作中可有自由馳騁,縱情抒發,甚至後貨大量粉絲,體驗到深深的滿足和尊重。

從經濟規律分析,如果作者寫出的文字越是和讀者產生共鳴,甚至靈魂上的碰撞,對讀者而言,這樣的文字價值就越大,閱讀量、轉發量以及收藏量都會很高,相應的讀者和廣告商也更願意為之付費。

我把這種現象稱作寫作時代,進一步會升華我們的認知,進入認知時代。

以此我們可以推理出好文章的標準:那些深入解讀讀者心理,切實提供思維角度,並幫助讀者解決問題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那些雞湯自嗨式、完全賣貨式、華而不實式、憑空捏造式的文章,也許能興盛一時,但隨著讀者認知水平不斷提升,終將會被讀者的慧眼識破。

很多自媒體大號的前車之鑑,已經歷歷在目了。

經驗技巧,模型工具,學科原理可以讓我們走下去,而全景式思維,卻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更長久。

總結

愚者面對問題看到的是層層壁壘,智者遇到難題想到的是認知突圍,我們經歷過的所有事情,曾經讓我們歷經風雨兼程,但到後來,那些經歷過的問題,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大的認知。

這7個提升解決問題的認知思路,就是我們走向成功的一個機遇。

認知不斷升級,迭代,我們的能力也將會升級,迭代。

我們的腳,正邁向自己選定的終點,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

相關焦點

  • 輕鬆用四個步驟解決一個個複雜問題,讓你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解決問題基本可以分為四個步驟。找不到適合的另一半的原因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自身層面,一個是外部層面。自身層面還可以分為硬體層面、軟體層面,硬體層面包括外貌、學歷、工資、身高等。軟體層面則包括興趣愛好和性格等,拆成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個元問題。拆完了自身層面,我們再來拆外部層面,外部層面又可以分成你有哪些可以接觸異性的渠道,可能渠道比較窄,外部是不是一個鼓勵接觸的環境等等。
  • 在知識焦慮時代,如何通過升級認知成為一個高手?
    在《我懂你的知識焦慮》中,羅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永浩(羅胖)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知識盛宴,為我們講述了認知思維,升級認知,參與未來的故事。現在,讓我們一起翻開《我懂你的知識焦慮》,和羅胖一起認清事實,成為一個高手,和時代的跨越者吧!
  • 簡單五步,讓你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有一類人,他們沒有專業知識,卻對任何問題都有思路,而且聊起來頭頭是道。比如,麥肯錫的精英們,他們往往沒有專業背景,卻能為不同行業的公司做重大決策。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人在事業成功的同時還能活出個人生活的精彩。例如,麥肯錫畢業生馮唐。
  • 劉傳健「關鍵時候能解決問題」,四步思維讓你也成為解決問題高手
    近日,央視再次專訪劉傳健,他說,「其實平凡就是關鍵時候能解決問題的那個人!」能在關鍵時刻解決實際問題就是不平凡的人。這讓我想起了前陣子很流行的一句話,「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每天看那麼多乾貨,學那麼多知識,為什麼不能像劉傳健那樣解決實際問題呢?
  • 人與人的差距在於認知
    思考總結方法論是提升認知的必備途徑,是將碎片化知識總結為動態的智慧的過程。認知有多重要?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一群人去挖金子而有的人卻去賣水,最後挖金子的沒賺到錢,賣水的卻都發達了。為什麼?這就是認知的差異。今天和大家聊聊關於認知的8點深度思考:— 1 —成長只有一種,不斷自我進化。
  • 為什麼很多人讀了許多書,卻依然很難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
    正因如此,很多父母傾其所有、拼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讀書,只為讓孩子擁有知識,將來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現實中,有很多孩子上了大學、上完了985、211,卻依然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擁有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就一定是一個有知識的人嗎?一個985畢業生和學歷不太高的資深領導相比,哪一個人更有知識呢?
  • 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職場人的邏輯思考課
    @善用網文 讀書提升認知,知識改變命運01什麼是解決問題?有人對解決問題的定義是這樣的:靈活運用「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決辦法。你需要通過在兩種思維方式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來解決問題。以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今天分享的書籍《給職場人的5堂邏輯思考課》的作者深澤真太郎提出來的。此時此刻,你也肯定有急需解決的問題。
  • 乾貨分享:如何提高思考能力,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而你掌握的知識存量越多,可用來思考的維度也就越多,當你知識庫有足夠多的思維模型,當別人還在理解問題時,你已經可以搜索到一個完整的方法論。我們看綜藝節目時,會看到各種評委,有些很厲害,在別人話還沒說完,評委就能邏輯清晰的侃侃而談。是他們大腦反應更快思考能力超強嗎?
  • 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
    《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將解決問題分為六個系統的步驟,然後每個步驟用一章進行非常詳細地介紹,實操性極強。經常問問自己下面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創造性思考:問題真的存在嗎?其他人怎麼看當前的情況?對立面真的是對立面嗎?逛逛書店怎樣?有時為了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可以使用頭腦風暴的方法。頭腦風暴分兩個階段:首先是想出儘可能多的創意,然後是對這些創意進行評估。
  • 怎樣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深度的人?7個技巧打造你的犀利觀點
    寫作和演講中,我們需要有犀利的觀點,吸引目標受眾,獲得關注。社交和職場上,我們需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展現價值,脫穎而出。有自己獨立想法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帶光。本期話題,唐歌和你分享的主題是:怎樣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深度的人?
  • 《精進寫作》:7個維度88種方法108個真實案例,教你成為爆文高手
    在第四章《寫出爆款文章:從頭到尾打磨一篇爆款文章》中,作者提出了10種爆款標題的寫作方法、8種開頭寫作分方法,以及6種結尾方法。光看數量,確實很多,應有盡有。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作者僅僅只是用自己的文章或者一些爆款文章來作簡單的分析,對於某種方法並沒有很詳細地闡明,這種方法為什麼好,好在哪裡,哪種類型的文章適合這種方法。比如,在介紹爆文標題時,作者提到一個設置懸念的方法。作者簡單介紹完懸念對讀者的吸引力之後就接二連三地用了三個「比如」舉例子。
  • 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元認知」能力!
    在許多人看來,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出自於孔子的徒弟曾子,而兩千多年後卻成為了曾國藩一生所踐行的信仰。比如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
  • 讓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北美小學生媽媽手把手教你在家開展PBL課程
    我遠在雲南,同時也是中學老師的好朋友默默留下了評論:「我真嚮往和羨慕這樣的學習方式,可是這種先進的教育方法我無從下手啊。現在因為孩子在學校處處都是問題,我感覺我的人生一團糟」。而另一個朋友評論到:「我真正感受到了兩種教育模式的完全不同」。我問她:「這對你有幫助嗎?」她悶悶的回了一句:「我更糾結和焦慮了。」還有朋友留言到:「我都不敢轉這篇文章進入家長群,怕中國家長們看完覺得太絕望了。」
  • 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元認知」能力
    在許多人看來,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出自於孔子的徒弟曾子,而兩千多年後卻成為了曾國藩一生所踐行的信仰。 比如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
  • 模型思維:思維模型化,變成擅長解決問題的人
    而厲害的人,或者精英就是善於掌握和利用這些模型解決問題的人。今天我就和你講一講模型思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在炒股,想了解一個公司的運營狀況,你會先看看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的問題,為了對這個世界建立更清晰的認知,你就需要建立這樣的模型思維。通過建立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整理信息,制定更好的策略。
  • 7個學習方法讓你成為百裡挑一的高手
    也總有那麼一些人卻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花費較少的精力,快速地成為某個領域內的高手。這種項目/問題式學習方法效果好,目的性強。你需要找到一個實際的任務,操作起來,在行動中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要善於自我提問,根據具體遇到的問題去思考分析,拆分需要解決問題,然後再去搜索方法,學習相關的知識。
  • 升級思維方式,提升認知能力的2個重要策略!
    人與人的最大差距在於能力,能力的差異決定著人生的走向,不同的能力獲得不一樣的人生。精進我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升級我們的認知」。(所謂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我們常說的感知、記憶、注意、思維和想像的能力等都是認知能力的範疇。)升級認知能力的關鍵,是升級思維方式。
  • 如何高效學習,成為一名學習高手?這本書裡介紹了7種方法
    很多人可能有碎片化學習的習慣,上下班路上、或者中午休息時間,聽一本書,看幾篇文章,聽一節微課,可能就覺得自己比之前進步了很多。但是秋葉大叔認為普通人更適合系統化學習。因為大部分人在沒有對一個領域建立知識框架前,就進行碎片化學習,容易使大腦堆積大量的信息,而不是一個知識體系,這樣就會越學越吃力,越學越焦慮。
  • 如何高效學習,成為一名學習高手?這本書裡介紹了7種方法
    很多人可能有碎片化學習的習慣,上下班路上、或者中午休息時間,聽一本書,看幾篇文章,聽一節微課,可能就覺得自己比之前進步了很多。但是秋葉大叔認為普通人更適合系統化學習。因為大部分人在沒有對一個領域建立知識框架前,就進行碎片化學習,容易使大腦堆積大量的信息,而不是一個知識體系,這樣就會越學越吃力,越學越焦慮。
  • 優秀的人如何成長:從自我迭代到認知升級
    【MBA中國網訊】前幾天,連續發了兩篇講」解決問題」的文章。這個方法,我把它叫做」認知升級」。大家對這個詞應該不會陌生。前陣子,傅盛有一篇文章,講的就是認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