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味噌嗎?
大眾對味噌的初步了解,大多數來自日料中大名鼎鼎的「味噌湯」。鹹鹹甜甜的美妙口感,在冬日裡熱乎乎地喝上一大碗,的確非常治癒。
說味噌是日料中的靈魂調料一點也不誇張,小到一碗味噌拉麵,大到精緻的懷石料理裡都有它的身影出現。日本人會說:「おわの味噌汁を作ってくれる?」字面上的翻譯是,「你願意為我做味噌湯嗎?」,事實上卻包含著「你願意嫁給我嗎」的意思,可見味噌對日本人來說就是這麼日常又親密的關係。
味噌以大豆為主要原料,經過鹽和不同的米曲(koji)發酵而成。包含人體必需的 8 種胺基酸,營養價值豐富,有言道「有味噌則無需醫生」。
味噌是地域特色極強的調味料,光是在日本就有數千種。根據不同的維度,分類的方法也大有不同。
味噌分類:米曲、顏色、口味各有要求
製作味噌已經有千年傳統歷史。基本的做法是將米蒸好,拌入菌種,再加入蒸熟的黃豆,使以上食材在木桶裡發酵。所有味噌都是由「米曲」(koji)開始,米曲就是布滿米曲菌的米飯。這種真菌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會過分侵襲稻米,但在米煮熟後,保存在一定的溫度及溼度下,米曲菌就會恢復活力。
根據米曲的不同,可以將味噌分為三大類型:米味噌、麥味噌、豆味噌。將這三種調和,便得到調和味噌。
依據顏色分類,又可分為赤味噌、淡色味噌、白味噌。
赤味噌
主要材料:大豆、米
顏色:紅色
發酵時間:長達 3 年
赤味噌最受東京人喜愛。主要原料是大豆,但也有大麥或米做的。顏色從紅到深褐色都有,味道是濃重的鹹香:以鹽味為底,帶有輕微甜味的同時,還有一絲苦味。
製作赤味噌,要先以蒸製而非煮的方式加工大豆,並且要經過長達三年的發酵期,在一定的溫度、溼度下方能發生「美拉德反應」。發酵期間的美拉德反應讓味噌顏色發生改變,也產生風味化合物。這也是赤味噌味道醇厚,顏色深濃的原因。
赤味噌滋味更為濃厚,與白味噌相比也更鹹
在所有味噌中,赤味噌含鹽量多而糖分低,赤味噌可以無限期室溫保存,放越久風味越醇厚。
淡色味噌(信州味噌)
主要材料:米
顏色:黃色
發酵時間:1 個月
淡色味噌顏色介於白、赤二者之間,並以信州味噌為代表。信州味噌味道清淡,顏色金黃,帶有適度的鹹味和微酸,使用範圍廣泛。傳統的信州味噌至少要熟成一年,不過現如今出於商業考量,目前市面銷售的信州味噌多半釀製不到一個月。因為可以由米快速發酵製成,所以它是所有味噌中價格最便宜的。
大名鼎鼎的信州味噌,是淡色味噌代表之一
白味噌
主要材料:米
顏色:白色
發酵時間:2 到 8 個星期
白味噌由米做成,迅速發酵 2 到 8 個星期,特色是味甜、滑順,帶有醇香,是煎餅很好的調料。顏色從米色到金黃都有,因為深受前朝皇都居民喜愛,又被稱為「京都味噌」(京都人常常把白味噌塗在玉米棒上,再包上鋁箔烤來吃)。
以白味噌製作的味噌饅頭
白味噌是根莖類食物的好搭檔,適合搭配蘿蔔、芋頭,也適合做肉類的煎炸外衣或醃料,還可以做點心(比如「味噌饅頭」,中間包著味噌和紅豆餡),同時也適合做味噌湯。
說完從顏色來區分味噌後,再來說說最直接的口味。
味噌按味道可以分為「甘味噌」 、「甘口味噌」、「辛口味噌」。「甘」是味道偏甜、偏淡的,而「辛」是味道偏鹹的。甘辛度的差別來自於米曲和鹽的不同比例。米曲的比例高,則偏甘口;鹽的比例高,則偏辛口。
日本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甘辛度偏好,關東地區及氣候較寒冷的地方,如北海道、東北地區,料理偏重口味,製作的味噌也以辛口為主;而關西等地區料理偏清淡,味噌也以甘口居多。
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味噌在日本種類之多,幾乎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味噌,哪怕是同一種米味噌之間也存在著差別,在這裡我們就挑選其中比較有代表的 4 種來聊一聊。
不同味噌的區域分布
北海道味噌
米曲比重較高的紅色鹹辣米曲味增。也許是因為自古以來就跟佐渡、新瀉等地交流頻繁,北海道最具代表性的味噌近似佐渡味噌的赤色系中的辛味噌。香味清淡,沒有腥氣。
關西白味噌
「西京味噌」的名字家喻戶曉,這是一種白色的甘味噌。米曲的比例較高,甜味強烈。為了避免著色,多用精磨大米,使用脫皮的大豆,不蒸而直接煮。由於是短期熟成型味噌,不適於長期保存。雖然被稱為「白味噌」,但實際上接近奶油的顏色。
瀨戶內麥味噌(愛媛、山口、廣島)
隔著瀨戶內海,在愛媛、山口、廣島三縣周邊的地區,是米味噌圈和麥味噌圈的交叉地域。其中愛媛縣出產的麥味噌麥曲的比例較高,有獨特的麥香,呈現爽口的甜味。
東海豆味噌(愛知、三重、岐阜)
以中京地區為中心,廣泛出產的豆味噌的統稱,有各式各樣的別名和品牌,如名古屋味噌、三州味噌、三河味噌、八丁味噌等。有濃鬱的甜味和絲絲苦味,是懷石料理製作中必不可缺之物。
味噌運用有巧思,大廚各顯神通
說了這麼多味噌的分類,來看看名廚 APP 上的廚師們是怎樣將對味噌的巧思融入菜品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