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市教育局出臺新規,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不得指派家長參加本該由師生完成的事宜,如打掃教室衛生、班級文化布置等。華商報10月30日B1版進行報導後引起社會熱議,有家長支持也有家長反對。
那麼家長到底該不該批改作業、家校溝通應該怎麼做?華商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教師,有已經退休的老教師,也有正在一線教學的老師,他們普遍認為,不應該由家長批改作業,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意識,不認真檢查,但是督促學生認真完成很有必要,一方面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同時也能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
對於家長過多參與學校活動帶來負擔的問題,有校長認為平等、自願的家校溝通有利於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網友:我們小時候從來沒讓家長管過學習
退休教師:那會兒沒有輔導資料 作業在校內就能做完
網友「故裡」說,80後、90後都是自己做作業老師批改,所有的活動都是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的,感覺現在的孩子上學事太多,家長經常需要請假去學校參加活動。
網友「檸檬糖糖」也說,我們兒時的記憶裡家長除了按時參加家長會,沒有對我們的學習過多指導,難道我們就學不好了、考不上大學了?我們在各自崗位上努力掙錢,也請老師們負責好教育問題。
華商報記者就此採訪了退休教師穆老師,聽她講講以前的老師是如何批改作業的。
穆老師是一位小學語文老師,1976年參加工作,2006年退休。穆老師介紹,她當老師那會兒學生的作業量並沒有現在這麼大,都是課本上的練習題,沒有任何的輔導資料,而且每天都有一節自習課,學生們基本在學校就把作業做完了,老師當面就能完成作業的批改,所以家長基本不用管孩子的學習。老師布置作業也是孩子自己抄,根本不需要家長參與。隨著社會的發展,整個社會節奏快了、競爭也更激烈了,課程難度加大,老師的知識水平也有所提升,孩子們學的東西更多、更深了。「社會發展是好事,但是家長的壓力也確實大。」穆老師說,因為這種變化,明顯能感覺家長和老師都很累。
母女倆都是老師 在批改作業方面做法基本一致
高陵區草市小學的退休教師福西玲和女兒馬星都是小學語文老師,福西玲1987年參加工作,女兒現在在西安市蓮湖區慶安小學任教。
在批改作業方面,兩人的意見基本一致。
福西玲稱,他們那個年代課程少、課本知識簡單,作業都是一本一本的批改,學生不會的或者做錯的都會面對面進行講解。對家長的要求就是督促孩子按時完成,有的家長如果重視就會看一下,甚至批改一下,大部分家長都不會這麼做。「如果家長本身對知識掌握的比較好,批改作業也是好事。」福西玲說,作為老師還是希望家長和學校能很好的配合,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現在的家長明顯比以前的家長更重視孩子的學習,除了督促陪伴寫作業,還會給孩子報很多培訓班。福西玲認為,山西不讓家長批改作業其實是為了避免老師的不負責任,因為家長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即使批改了還是可能存在問題。她認為批改作業這事還是不能硬性要求,防止引起家長的逆反心理。
女兒馬星也認為,沒有必要讓家長批改作業,因為教材改革了很多次,有的漢字讀音都發生了改變,如果家長按照自己原來學的內容教反而影響孩子的學習。她認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檢查孩子是否完成作業、是否整齊,這樣對孩子是一種督促,也能及時了解孩子每天的學習情況。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教材更難了,作業也更多了。」馬星說,以高年級的語文科目為例,按照要求,每天要做半小時的練習冊,每一課還有小字本、大作業,一個單元還有一個日記、作文,每周一節書法課,這些作業做下來每天光語文就需要一個小時。家長還給孩子報了課外班,所以孩子們的作業量確實不小。「我倒是覺得多學一點也沒什麼壞處,我對自己的孩子也是這麼要求的。」馬星說,而且孩子們的作業她也是一本一本批改的,平時利用上課之餘的時間是可以完成的,基本不用加班。
「平時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是很多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常態。對此,馬星認為,養育孩子就像是牽著蝸牛在散步,要等待花兒慢慢開放。尤其是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需要家長的陪伴,度過二三年級孩子就會慢慢適應。每個孩子的情況也都不一樣,為此,學校在布置作業方面也實行分層作業,根據每個孩子的基礎設置不同的作業。
家校溝通怎麼做?
打掃衛生的活堅決不應該讓家長去做 平等自願的溝通有利於孩子的教育
不少家長吐槽學校給家長布置了太多任務:學校搞活動家長要去布置場地、家長輪流去教室打掃衛生、家委會代替老師布置作業購買教輔……
對於讓家長去學校打掃衛生這事,記者採訪的幾位老師都認為不應該。
「堅決不能讓家長代勞,需要培養孩子們獨立生存的能力。」穆老師認為,現在的孩子本來就很少參加勞動,在學校打掃衛生正是鍛鍊的好機會。
新城區某小學校長陳女士認為,良好的家校互動是有必要的,現在很多家長非常渴望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想和學校同步進行孩子的教育,家委會其實就是家校溝通的一座橋梁,讓那些工作忙沒時間參加學校活動的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家校之間自願、平等、民主的溝通,既能增強家校彼此的認同和信任,也會讓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以打掃衛生為例,他們學校是不允許家長代替孩子打掃衛生的,但是一年級的孩子勞動能力弱,有家長就發動其他家長一起在家教孩子學習掃地等家務活,既促進了親子關係,也有效地幫助孩子得到成長。
華商報記者 趙瑞利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報社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