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社論前沿第S282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
摘要:
阿里爾大學(Ariel University)社會工作系的Maya Kagan和 Ester Zychlinski於2016年在Social Worker Research上發表題為「Factors Predicting the Likelihood of Seeking Help from Social Workers in Israel」的文章。文章通過對2188個未接受過社會工作服務的人的問卷調查,來探索影響其求助意願(向社工求助)的因素。研究表明,人口學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婚姻、宗教信仰和社會經濟地位)、對社工的態度(包括對社工的總體態度、工作有效性態度和信任度)和向社工求助的羞恥感均影響了人們的求助意願。社工可以據此總結出不願尋求專業支持和幫助的人群的特徵,從而增加為他們提供幫助和支持的可能性。
導言
生活中很多壓力事件和危機都需要社工的協助。家庭暴力、經濟困難、老年人和殘疾人的照顧、兒童忽視和虐待只是社工參與解決的一部分問題。以往研究表明,是否尋求專業的幫助不僅僅取決於客觀需求,還與人格特質、人口學因素(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宗教)、接受專業幫助的經驗以及對尋求幫助的態度有關。然而公眾對社會工作的了解還不夠,對社會工作角色、功能和工作的認知存在誤解,認為社工只是服務於社會邊緣群體,求助社工往往伴隨著羞恥感,社工的專業性和有效性也不如護士、心理諮詢師等助人職業。以往研究大多研究了公眾對社工的整體態度如何影響其求助意願,但並未考慮公眾對社工工作的有效性以及信任度的態度對求助意願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索人口學因素(性別、年齡、婚姻、宗教信仰和社會經濟地位)、對社工的態度(對社工的總體態度、工作有效性態度和信任度)和向社工求助的羞恥感如何影響了人們的求助意願。
研究假設
1.人口學因素
(1)相對男性,女性的求助意願更高;
(2)相對有宗教信仰的被訪者,無宗教信仰的被訪者的求助意願更高;
(3)相對已婚者,未婚者的求助意願更高;
(4)相對年齡小者,年齡大者的求助意願更高;
(5)社會經濟地位對其求助意願無顯著影響。
2.對社工的態度
(1)被訪者對社工的整體態度越積極,他們的自評求助意願就越高;
(2)被訪者對社工工作有效性的態度越積極,他們的自評求助意願就越高;
(3)被訪者對社工越信任,他們的自評求助意願就越高。
3.向社工求助的羞恥感
(1)被訪者越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曾求助過社工,他們的自評求助意願就越低。
研究方法
1.數據收集與樣本情況
採用PPS抽樣方法獲取樣本,樣本量為2188。通過郵寄問卷和網上問卷(需要填寫一個如何完成問卷的解釋表格)的方式獲取調查資料。被訪者均≥21歲;樣本的平均年齡為36.02歲;60.5%為女性;64.5%認為自身是中社會經濟地位,17.7%為認為自身是高社會經濟地位;57.3%是已婚;56.2%有宗教信仰。
2.變量
因變量為向社工求助的意願,用Kagan的量表來測量,分值是1-5分,得分越高表示求助意願越強。被訪者需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並打分,問題為:「如果你或你的家庭遇到需要接受社會工作服務、幫助或諮詢的問題,你有多大可能會向社工求助?」「如果你了解到你社會環境中的人們面臨一個問題,你有多大可能會告知社工?」「如果你了解到你社區中的一個問題,你有多大可能會向社工求助?」。
自變量包括人口學變量(性別、年齡、宗教信仰、婚姻狀況、社會經濟地位)、態度變量(對社工的總體態度、工作有效性態度和信任度)和向社工求助的羞恥感。其中,對社工工作的有效性態度和信任度採用5分制,分數越高代表態度越積極;向社工求助的羞恥感也採用5分制,分數越高代表向社工求助的羞恥感越低;對社工的總體態度用Kagan的公眾對社工的態度量表來測量,被訪者需對18個有關社工的陳述句表達同意程度,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最後對得分取均值,分數越高代表對社工的總體態度越積極。問題包括「社工的工作是基於專業道德開展的」、「社工匆匆地決定人們的命運」等。
研究結論與討論
分析結果顯示,自評求助意願平均得分為2.93分(總分5分),選擇「一點也不可能」「低可能」的人數多於選擇「高可能性」「很高可能性」的人數。人口學因素、對社工的態度和向社工求助的羞恥感均影響了人們的求助意願。具體而言,與男性相比,女性的求助意願更高;與年齡較小者相比,年齡較大者的求助意願更高;與未婚者相比,已婚者的求助意願更高;與無宗教信仰者相比,有宗教信仰者的求助意願更高;對社工的態度得分越高,求助意願越高;向社工求助的羞恥感越低,求助意願越高。社會經濟地位對求助意願無顯著影響。
1/3的被訪者表示「低可能」或「不可能」尋求社工的幫助,1/2的被訪者表示如果他們接受社會工作服務,也不想讓別人知道。以往研究表明,對社工低評價的原因之一是公眾缺乏對社工角色和工作的了解。因此,社工應該開展一些教育性的項目,也可藉助媒體和網絡來宣傳社會工作,讓公眾尤其是不願求助的群體了解社會工作,提升專業形象。
男性的求助意願低於女性,這可能是性別社會化影響了男性的求助意願。沒有相關研究證明男性比女性有更少的壓力或者他們較少需要諮詢、幫助或者支持,但男性性別社會化的過程使男性認為他們必須自己解決問題,尋求幫助是軟弱的表現。此外,多數社工是女性,男性會認為女性社工不能夠理解男性的問題,與她們談論會有不舒服或尷尬的感覺,男性有更多的求助羞恥感。社工應該去探索為男性提供服務的合適方式,並改變他們不願接受幫助的認知。
與年齡小者相比,年齡大者求助意願高。這可能是由於年齡大,健康、家庭等問題的增多,客觀上需要社工的幫助。但年齡小的求助意願低,可能是由於低年齡者有父母姊妹等支持網絡,而高年齡者沒有;低年齡者也會從網上獲取相關信息和支持,並知道如何在網上去處理問題。
社會經濟地位對求助意願無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由於以色列社工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一系列的服務,也不僅僅局限於與貧困相關的問題。另一個原因是本研究的社會經濟地位是被訪者的自評社會經濟地位,大部分被訪者將自己定位為中社會經濟地位,低社會經濟地位和高社會經濟地位者較少,這也帶來一些影響。
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結果顯示,已婚者的求助意願高於未婚者。這可能是由於求助意願不僅與有無配偶關係有關,也與關係的質量有關。當一個人面臨壓力和危機時,配偶是很重要的一種支持來源。在配偶的支持可獲得時,人們通常更傾向於獲得配偶的支持而非專業的幫助。但是,在面臨危機時,大多數配偶會出現溝通問題,產生影響夫妻關係的衝突等,這就產生了獲得專業幫助的需要。
與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有宗教信仰的被訪者的求助意願高於無宗教信仰者。以往研究指出,有宗教信仰的人會傾向於選擇有宗教信仰的社工,或者選擇接受他們信念的社工。以色列很重視培養服務有宗教信仰的群體的社工,提供專門的培訓,因此以色列並不缺乏有宗教信仰的社工。
綜上所述,社工應該了解哪些群體不願意尋求專業幫助,社工應該為這些群體提供信息,使其了解社工的工作和作用。此外,要建立社工和那些群體的信任和支持系統,提供的專業幫助必須適應其獨特需求和特點。進一步的研究,可以重點探索如何減少那些阻礙人們尋求專業幫助的因素。
文獻來源:
K, Maya. & Z, Ester.(2016). Factors Predicting the Likelihood of Seeking Help from Social Workers in Israel, Social Work Research, 40(3),147-158.
文獻整理:趙麗芬
社論譯介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自媒體、媒體、機構轉載請申請授權,聯繫郵箱shelun2015@163.com,註明「機構名稱+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