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人西頭(晚上)會後打招呼,如果是飯前點菜,一般問是不是喝湯?如果是晚飯後,就點餐,並要求喝湯!你要什麼湯?河南人晚上要湯,其實是問吃了沒有,問他們是否吃過飯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以前太窮了,他們經常吃上頓不吃飯,吃飽飯是福氣,也是農民的一種幸福,這比問你是否優秀更現實。
臨潁人說湯是指早晚的粥,他不同於著名的排骨湯和雞湯,當地方言糊塗了,將最簡單的粥加水煮沸,然後加入麵糊,這是一項技術工作,很多人剛開始學著煮粥,如果麵糊不好,就會長痘痘,他們喝粥的時候,就意味著是新手煮的,而粥最好用土鍋大黑鐵鍋喝,不要放什麼東西,只要把麵糊燒開直到變黃,味道鮮美,這是很多中原人媽媽的味道的記憶。我們想喝最簡單湯的原因仍然與這裡的貧困有關,比如在災年,如果還剩一把麵條,做一個饅頭供一個人吃是不夠的,不過,如果你用麵糊煮粥,再加幾碗水,你可以喝一家人,這情況下根本不能考慮營養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不缺料,我們也養成了喝我習慣的湯。
我們也可以在湯裡放其他的配料,比如說紅薯叫紅薯粥,不管能不能叫湯,我們都有自己的標準,就是有沒有糊可以叫粥,就是湯,沒有麵糊只能叫茶,比如紅薯如果是在水裡煮的,如果沒有糊,就只能叫紅薯茶;如果有綠豆茶,米飯是米茶放糊的,可以叫紅薯粥,米湯。這也說明,在物資短缺的時代,我們非常重視好麵條(和小麥白面),說好麵條是湯的靈魂並不過分。
我們的著名作家李佩甫(許昌)曾經說過我們的地方屬於綿陽區域,幾千年來,每一次戰爭,都會被毀滅無數次,人一代又一代地發生變化,這個地區的人有一個特殊的性格,你可以說他是圓滑的或愚蠢的最好是說大智若愚或活下去。
(圖片來自李佩甫教師小說《羊門》)
你吃了湯還是喝了湯?陌生人和熟人會問?你分不清是真誠還是禮貌,然而除了向「上屋吧」打招呼之外,他大多是真誠的,平原上的人沒有山可依靠,他們對房子的安全感非常依賴,所以房子的牆叫巫山,屋頂叫山脊。
臨潁人說上屋給別人的意思是邀請別人回家,他們通常說上屋喝茶,上屋生火,我們中原地區說喝茶實際上就是喝白開水,開水叫茶,也不乏涼水,也可能是因為你吃不飽,沒有茶,但畢竟這是一種禮節,如果你多注意開水代茶客人會放一些白沙糖來叫糖茶,當生活條件好的時候,他們也會買茶,如果他們放茶,他們會稱之為茶茶。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上屋需要生火中原地區在冬天仍然是很冷,以前,除了食物短缺,還有柴禾和別提煤炭的短缺,冬天我們經常看電視和看其他地方的炕,為什麼我們不吃平原不是因為天氣不冷,而是因為沒有燒烤材料,平原區域的人口稠密,柴禾不夠,山區,地廣人稀,雖然糧食不多,但在山裡總能撿到柴禾,因此除了做飯燒柴火外,還需要存些柴火取暖,在寒冷的天氣裡,客人來的時候,他們會在屋裡燒柴火,這也是對客人的極大尊重。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以前的生活習慣也逐漸改變了,但家鄉的感情永遠不會改變,以上是臨潁農村一位80後對家鄉一些習慣的認識,不一定是的,但他代表了我對家鄉的理解和熱愛,我希望我們的家鄉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