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深度融合,中德兩個製造業大國,未來發展戰略,都離不開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培養。浙江衛視推出大型新聞行動《看德國――錢塘江與萊茵河的對話》,與你一起去呂貝克和漢諾瓦,發現德國在人才的培養上的獨到之處。
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官網
實踐為核心 這所大學與企業「融為一體」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呂貝克位於德國波羅的海沿岸,距漢堡僅60公裡。創建於1808年的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是德國最早設立的三所應用技術型大學之一,同時也是德國所有應用科技大學中與經濟和企業界合作最強的一所大學。與綜合大學更多的從事理論研究不同,德國的應用技術型大學會提供很多實際工作項目,以便學生更好的學以致用。記者就在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見到了幾個月前剛從浙江科技學院過來的30多位留學生。
據這些留學生介紹,這裡和國內高校最大的不同是校園環境。行走在沒有校門和圍牆的校園裡,除了教學樓,還有幾十家企業置身其中。「呂貝克這邊的企業會提供實習崗位給學生,讓他們很快從學生到工程師的轉變,有更好的實踐機會。」來自浙江杭州的張科偉告訴記者,今年他即將畢業,在呂貝克學習的三年時光裡,他已經在多家當地企業擔任過「一線學徒」。
和張科偉一樣,來自浙江麗水的小夥沈瀟楊也即將從這裡畢業。這段時間,沈瀟楊一直「泡」在液壓實驗室裡。據了解,沈瀟楊必須要在企業完成12周的實習,在實踐中寫畢業論文,同時,她還需要完成論文模型的組裝和搭建。「我的畢業論文模型含有超聲波探測儀,整個模型怎麼構造都需要自己動手做。學校對這個要求很高的,要求你完成這個模型,必須精確,不能有誤差。」
以身作則 教師必須不斷「進修」
在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學生培養以實踐能力為中心,教師也不是單純傳授理論知識。「很多教授都是企業界的,能帶來很多的實例和案例。不是我們根據工業界對我們要求,而是我們來創造先機;不是我們跟隨工業的角度,而是我們決定工業的角度。」Hans Sch01fers 教授 的一席話直接道出了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規則」――教師在成為教授之前,必須在企業有五年以上相關的工作經驗。同時,教師們每年還必須抽出時間,再到企業或者研究所,以掌握最前沿的應用知識。
「雙元制」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是德國製造引領世界的重要因素。在德國,企業和學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任務,學生的職業專業課與普通文化課比例大約是7:3。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前副校長Joachim Litz對記者表示,德國企業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和高校合作共同培養人才,企業要有培養人才的責任感,真正參與進來,不能把「教育任務」都丟給高校。
漢諾瓦應用科技大學官網
聯合辦學讓浙江留學生活躍在科技、經貿第一線
在距離呂貝克100多公裡外的漢諾瓦,浙江科技學院與漢諾瓦應用科技大學通過聯合辦學目前已經培養了400多名「國際範兒」的浙江學生。在這其中,2013 屆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的杭州學生盧莉蒙還榮獲過有工業設計「奧斯卡」之稱的德國「紅點獎」。
兩年在國內學習理論知識,三年來德國接受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職業教育。如今,浙江科技學院已與德國24所高校開展「2+3」聯合辦學合作,多數學生完成學業後,都活躍在中德科技交流、經貿合作的第一線。
漢諾瓦應用科技大學教授 Stolle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德國來說,中國學生優異的專業能力對德國有促進作用;另外一方面,浙江是製造業大省,留學生把實踐經驗帶回中國,可以在不同行業繼續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來源|浙江衛視《浙江新聞聯播》
↓↓↓餵…看完了點個讚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