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詩詞大會》到《一本好書》,文化類綜藝的爆款方法論

2020-12-17 騰訊網

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說真話和笑話

文|肉狗 編輯|樸芳

《國家寶藏》後又一檔高品質文化綜藝——《一本好書》開播了。

這檔集結了趙立新、王勁松、潘虹等一眾老戲骨,並號稱「《見字如面》升級版」的大型場景式讀書節目,開畫口碑逆天炸裂,高達9.2分,比「網紅」《國家寶藏》還高出了0.2。

但它的熱度與《國家寶藏》相比卻差距較大,截止目前,首期點擊量不足500萬,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也只有3000多萬,與《經典詠流傳》《非凡匠心》《一千零一夜》等其他高口碑文化類綜藝一樣,依然停留在小範圍的狂歡。

口碑與熱度倒掛,《一本好書》緣何成了小範圍的狂歡?

與其他「唱詩讀信」的文化類綜藝不同,《一本好書》用演員表演的形式「讀」書,並藉助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呈現書中的情節衝突、人物性格、優美語言。

首期節目裡,老戲骨趙立新化身《月亮與六便士》的作者毛姆,與黃維德飾演的書中主人公斯特裡同臺飆戲,並以目擊者的角度對整出舞臺演繹進行串講,讓觀眾跟隨他的表演,在不同的場景演繹中轉換。

不置可否,《一本好書》把文學作品舞臺化的表現形式,360度浸入式的舞臺設計都使節目看起來別具一格,趙立新、黃維德等演員的極具代入感的精湛演技也為整個節目的質感加分不少。

但它為什麼不火呢?原因還要從文化類綜藝的整體和《一本好書》自身去找。

從文化類綜藝的角度來看,當前國內的文化類綜藝的受眾相對比較垂直跟小眾,節目本身輸出的內容也只適合小眾人,正因如此,大多數的文化類綜藝都只是停留在小眾狂歡的階段。

而從《一本好書》自身出發來看,雖然它把文學作品舞臺化的手法比較接地氣兒,演員的臺詞也相對日常化,但每期「讀」的書,以及第二現場的三人解讀形式卻過於高冷,這一點顯然加劇了它突破圈層的難度。

其次,雖然節目整體看起來別具一格,但並不新鮮,文學作品舞臺化的手法不過就是把《國家寶藏》的「小劇場」放大化,不少觀眾看過後就曾表示,《一本好書》很像「《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的結合體。

而這一點,也是當前文化類綜藝面對的一個共同問題。從「一股清流」到「多流湧動」,數量迸發的背後,速食化、同質化的弊病也逐漸暴露,只剩下「局部清澈」。

「一股清流」到「局部清澈」

文化類綜藝是不被寵愛還是病了?

政策調控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大環境,借著東風,《中國詩詞大會》後,文化類綜藝在2017年出現井噴,前後約有50檔文化類節目播出,更湧現了《見字如面》《朗讀者》《表演者》等多檔高口碑「網紅」節目。

今年,文化類綜藝數量雖繼續上漲,但造出的「網紅」卻寥寥無幾,在跨年播出的《國家寶藏》後,幾乎沒有再沒有能引發全民話題的文化類綜藝出現。

實際上,文化類綜藝雖常被冠以「良心綜藝」的美名,但與《奔跑吧》《偶像練習生》等娛樂類真人秀相比,顯然並不受大眾寵愛。

據統計,2017年播出的近50檔文化類綜藝裡,平均收視率過1的只有《中國詩詞大會2》,而收視率超過了0.5的也只有《中國民歌大會2》《朗讀者》《綠水青山看中國》《非凡匠心》《詩書中華》和《向上吧!詩詞》7檔。

原本就不那麼受寵,如今,速食化、同質化的弊病又日漸突出,各種主打「朗讀」或「大會體」的節目出現在各大電視臺,要麼圍繞詩詞成語、民俗國學去問答競賽,要麼一邊閱讀美文,一邊講述美文背後的故事,看似是不同的節目,實際上卻都「謎之相似」。

這種情況下,即便實力演員成為標配,也不可能激起水花,像《一本好書》一樣形成小範圍的狂歡已經算不錯了。

保口碑爭收視

文化類綜藝的爆款方法論何在?

從爆紅到審美疲勞,才崛起兩年左右的文化類綜藝顯然已經進入了瓶頸期,如何把傳統文化融入當下生活,並且找到恰當的電視化表達方式,顯然就需要創作者們腦洞大開。

而如何做,從以往成功的文化節目和國外部分電視臺的製作經驗中能窺知一二:

第一,以親民的切入角度,將文化與娛樂結合。

文化自帶高冷屬性,但文化類綜藝節目不能高冷,文化類綜藝的創作者們必須要明白文化和娛樂並不是對立的,尤其是在生活節奏高速運轉的當下,比起一板一眼的文化灌輸,寓教於樂的形式顯然更受歡迎。

《國家寶藏》能夠成為「網紅」,就是因為它從大眾比較喜聞樂見的「八卦」的視角解讀國寶,而日本富士電視臺的《我們一起學藝術》,英國數字頻道CBBC的《Horrible History》能夠在本土火熱,也是因為他們將高冷的文化用喜劇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第二,突破「唱詩讀信演書」,從室內走向戶外。

當前的文化類節目基本局限在「唱詩讀信演書」,而且90%都集中在演播室,但從國外一些成功的文化類節目來看,文化類綜藝想要持續「走紅」並「走強」,除了要有平民化、輕鬆化的表達表達方式,還要從室內走向戶外,借「碰撞」來為觀眾創造更強烈的新鮮感。

英國BBC1早期的《巡迴鑑寶》《審美差價》《閣樓有寶》的三檔鑑寶類文化節目,都是在戶外進行,要麼讓鑑寶人巡迴全英甚至國外古董市場鑑定當地民眾帶來的古董,要麼把嘉賓分成紅藍兩隊PK淘古董拍賣,在巡迴鑑別和PK拍賣的過程裡講述文化知識。

第三,改變單向傳輸,增強互動性和觀眾參與性。

文化類綜藝節目想要長久的留住觀眾,就必須要設法改變單向傳輸的方式,增強互動性,讓觀眾產生參與感。

以色列Armoza的益智答題類文化節目《Who’s asking》通過讓觀眾提問的方式來增強觀眾的參與,節目裡選手需要作答的問題全部來自環形大屏上的場外觀眾。

而德國的《Time Travel Show》則通過復原某一時代內容的特定背景,營造沉浸式的觀看體驗,讓觀眾跟隨選手在不同時代穿梭。

第四,品質內容與出色營銷相結合,借「自來水」造就全民熱度

當下,無論是電視劇、電影還是綜藝,想要爆紅都離不開營銷,而文化類綜藝節目想要突破小眾圈層,更是少不了營銷的助力,社交媒體的作用也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朗讀者》在播出期間設立了朗讀亭,藉此擴大自身的影響範圍;《見字如面》將節目切割成短視頻,並推出「與你見字如面」的社交應用,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而《國家寶藏》則將B站作為自己的「熱度發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發全民熱議。

總的來說,今年文化類綜藝的勢頭雖然減弱,但也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部分文化類節目已經開始積極向戶外邁步,浙江衛視的《小鎮故事》,帶領觀眾走進12座特色小鎮,領略中華小城的歷史文化風韻;江蘇衛視的《最愛故鄉味》,以「美食+親情+鄉愁」的模式,在給遊子送去家鄉味道的同時講述不同的文化故事……

只是這些「走出去」的文化綜藝的模式並不成熟,存在剪輯混亂、故事套路化等問題,自身的營銷宣傳也不到位,最後只能慘澹收場。

文化類節目對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受眾審美情趣等有重要作用,對豐富綜藝市場也意義重大,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文化類綜藝想要持續「走紅」並「走強」,仍舊任重道遠。

END

【合作 | 投稿 | 應聘 | 讀者社群】

犀牛娛樂誠招記者、實習生、兼職若干名,要求對泛娛樂領域產業報導有態度、有熱情、有文筆,善於觀察和思考。有媒體經驗者優先,財經和新聞相關專業優先,對影視、網生內容有較深入了解者優先。

相關焦點

  • 文化類綜藝節目"扎堆"等開播 變身"爆款"需要機遇
    昨天,高人氣綜藝《見字如面》第二季展開新一期錄製,周迅、楊立新、明道等演員亮相。在此前後,有關詩詞、漢字、戲曲等文化類節目紛紛登場,但是,除了《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少數優秀節目,有趣、有深度的文化類節目並不多。「爆款」需要機遇,踏實做出好看的內容才是重點。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在這一愈發尖銳的矛盾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成為調和劑。作為央視的原創型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自2016年播映以來,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以廣播電視為傳播媒介,極大地拉近了觀眾與中華古典詩詞的距離,打破了人們討論起詩詞而聯想到「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固有印象。詩詞藝術源遠流長,昔日的珍寶在若干年後因融入電視文藝的娛樂形式而再次閃光。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 激活傳統詩詞文化的創造力
    這個小男孩是近日開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第一位選手,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詩詞歷久彌新的魅力,也看到了薪火相傳的美好未來。《中國詩詞大會》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五年的美好時光,一季接一季,甘蔗節節甜。從第一季到第五季,這個節目所喚起的文化共鳴,依然還是那麼熱烈而真摯。
  • 解密優酷綜藝的爆款方法論:「七個小矮人與白雪公主」
    而這兩個綜藝節目最終能爆並非偶然,而是背後有一整套的「爆款方法論」。作為MAD工作室的負責人,宋秉華稱這支團隊的目標就是要做爆款,而且隨著優酷上綜藝爆款不斷產生,宋秉華也總結了套成功經驗,並稱之為:「七個小矮人與白雪公主」,而也將為優酷源源不斷生產爆款「保駕護航」。
  • 用詩詞打擂臺 高冷的《中國詩詞大會》咋這麼火
    自信的笑容,從容的氣場配上能文能武的完美人設,觀眾們紛紛稱讚其為「從函數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風花雪月的『詩詞女神』」。  選手的精彩表現及節目的豐富內容讓觀眾們的目光鎖定了這檔他們口中的「良心綜藝」。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等關於《中國詩詞大會》的討論更是聊得火熱。
  • 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媒體人的文化情懷與擔當
    雞年春節期間最火熱的話題莫過於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了。截至2月7日,CCTV-1綜合頻道播出的全部10期累計收看觀眾達9.18億人次,CCTV-10科教頻道播出的全部10期累計收看觀眾2.45億人次。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引發的關注度,幾乎覆蓋了全社會各個群體,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令人嘆為觀止。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常提及《中國詩詞大會》,對節目紛紛點讚。
  • 《中國詩詞大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大眾愛上詩詞
    近年來,各種喜劇和明星綜藝層出不窮,已經到了令人生厭的地步,而詩詞大會的出現,則將這種局面逐步瓦解,可以說,《中國詩詞大會》是文化和綜藝的有機結合,是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讓我們在喧囂之後獲得前所未有的寧靜,沉下心去感受詩詞的魅力;而它的意義也不僅僅止於對詩詞的背誦,換言之,《中國詩詞大會》就是一個傳播文化的平臺,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大眾愛上詩詞。
  • 《中國詩詞大會》走紅 看國外流行哪些中國詩詞(圖)
    中國網新聞2月8日訊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於春節期間開播以來,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節目從百人團與選手的答題,到專家的點評以及現場絢麗的舞美和古風配樂,都深刻展示了中國古典詩詞之美,為觀眾獻上了一場文化盛宴。  眾所周知,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最精深的一部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分割線---新傳考研禿頭研究所:打個賭!
  • 《中國詩詞大會》中秋專場海選啟動,董卿缺席,候補主持人引爭議
    市場的逐漸成型讓央視的競爭對手也在不知覺中多了起來,尤其在偶像文化逐漸盛行的當下,央視在市場的影響力不斷被熱衷於邀請流量明星的地方臺所侵蝕。為了解決這一現狀,重新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央視除了進行嘗試流量類型節目的製作之外,同樣將自己原有的文化類型綜藝節目保持,畢竟此類型的節目才是央視的「破圈口」,《中國詩詞大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 獨家解讀 :現象級文化類欄目—《中華好詩詞》
    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轉載請標明來源)現象級文化欄目關鍵詞「傳統文化」人民日報12月29日刊登的《2014,中國文化精彩百分百》專版文章中,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一併被收錄進關鍵詞「傳統文化「,並被定性為2014
  • 良心推薦10部高分文化類節目,讓你更好了解這個世界的人文歷史
    一本好書《一本好書》通過舞臺戲劇演繹,以及嘉賓片段解讀等詮釋一本名著,知識的載體從書本到音頻到視頻舞臺劇,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像品書人陳曉楠說的,《一本好書》其實就是提一個頭,希望引發你的興趣你的思考,希望你捧讀這本書,從一個非常完整的角度,可能你會有自己的思考。
  • 《中國詩詞大會》如何喚醒文化自信 詩心需要被激活
    光明圖片  【《中國詩詞大會》熱播透視】  新春伊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強勢回歸,連續十集熱播,為新春佳節奉上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至第四集,《中國詩詞大會》已累計吸引2.75億觀眾收看,節目話題總閱讀量1億多人次,一舉衝入全國上星收視排名第三位和新浪話題榜單前三名。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播出,董卿去哪了?
    要說到最喜歡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那麼《中國詩詞大會》肯定要算在其中,每到春節期間,這檔節目就陪伴著大家,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展現的詩詞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大家。但是一說到《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主持人董卿,從第一季到現在,董卿陪伴著觀眾和選手們整整四季時光,大家已經習慣了董卿擔任這檔節目的主持人,習慣了在每一期的開場看董卿的開場白,習慣了每一期看董卿背詩詞、讀詩詞。都說流水的嘉賓鐵打的董卿,連續四季主持《中國詩詞大會》,董卿可謂是雷打不動。
  • 《中國詩詞大會》被6歲萌娃刷屏:被詩詞養大的孩子,有多厲害?
    爆款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結束了,作為一路追到現在的鐵粉,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知識改變命運,詩詞改變人生。一個不到6歲的小萌娃,可以背誦500首古詩,隨意變換形式提問,他都可以對答如流。連網友們都忍不住感嘆:世界大了,優秀的孩子太多了!
  • 題材細分、融入流行元素,舞蹈類綜藝能否迎來爆款?
    一線導讀:舞蹈類綜藝的節目模式在發生變革,舞蹈類綜藝主打的元素也在不斷創新發展、排列組合著。不斷融入時下最新鮮最流行的元素,是舞蹈類綜藝發展的趨勢。文丨劇星智庫 · L W來源丨衛視資源速遞從傳統舞蹈競技節目《舞林大會》《舞動奇蹟》到最近的廣場舞、街舞競技節目,舞蹈類綜藝從最初的國外版權引進轉變為到原創節目創新,從打造「競技性質綜藝」轉變為「劇情式綜藝」,舞蹈類綜藝一直在升級換代。
  • 有格調接地氣的詩詞大會
    這幾年,稱得上大紅大火的電視節目也不算少,只多是些嬉笑打鬧的泛娛樂類節目,高雅的文化類節目卻是鳳毛麟角,於是《中國詩詞大會》的火便尤顯稀罕了,無怪乎文化人會群情激奮起來,爭相不吝溢美之詞,頗有些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欣喜。  激賞者稱《中國詩詞大會》是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固然是美譽,我卻有些不以為然。
  • 文化類節目要井噴? 優酷《圓桌派》引領潮流
    從「吃糖」到「吃水果」,從需求到製作,文化類節目火了  為了營造與觀眾之間的親近感,以萌、逗、撕等情緒標籤為代表的綜藝節目曾經當道,如今散發著清、冷、靜氣息的小眾歌手、古詩詞文化和文化類綜藝節目,如果做得足夠精緻,也會被大眾追捧。這主要是供給端的努力,還是消費端的變化?  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老師。
  • 《中國詩詞大會》被吐槽是背詩大會?雷海為的成功,說明問題本質
    《中國詩詞大會》被吐槽是背詩大會?雷海為的成功,說明問題本質在春晚一統江湖的時候,每逢新春佳節,一家人都會圍著電視看春晚。今非昔比,隨著春晚的沒落,《中國詩詞大會》異軍突起。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持續走紅,新的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質疑,最具爭議性的就是被吐槽是背詩大會。這個爭議是否真的就冤枉了《中國詩詞大會》,不妨看一下雷海為的成功,很能說明問題本質。《中國詩詞大會》本質上屬於綜藝節目,既然帶有一定的娛樂性,那麼首先就會考慮收視率問題。
  • 《經典詠流傳》能替代《中國詩詞大會》嗎?要從這三方面說起
    首先,兩檔綜藝節目的宗旨相似,且都是文化類節目,受眾上會有大面積大範圍大幅度的交叉。《中國詩詞大會》的宗旨在於「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而《經典詠流傳》的宗旨的側重點在「為觀眾解讀經典背後的文化內涵」、「用流行傳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