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說真話和笑話
文|肉狗 編輯|樸芳
《國家寶藏》後又一檔高品質文化綜藝——《一本好書》開播了。
這檔集結了趙立新、王勁松、潘虹等一眾老戲骨,並號稱「《見字如面》升級版」的大型場景式讀書節目,開畫口碑逆天炸裂,高達9.2分,比「網紅」《國家寶藏》還高出了0.2。
但它的熱度與《國家寶藏》相比卻差距較大,截止目前,首期點擊量不足500萬,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也只有3000多萬,與《經典詠流傳》《非凡匠心》《一千零一夜》等其他高口碑文化類綜藝一樣,依然停留在小範圍的狂歡。
口碑與熱度倒掛,《一本好書》緣何成了小範圍的狂歡?
與其他「唱詩讀信」的文化類綜藝不同,《一本好書》用演員表演的形式「讀」書,並藉助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呈現書中的情節衝突、人物性格、優美語言。
首期節目裡,老戲骨趙立新化身《月亮與六便士》的作者毛姆,與黃維德飾演的書中主人公斯特裡同臺飆戲,並以目擊者的角度對整出舞臺演繹進行串講,讓觀眾跟隨他的表演,在不同的場景演繹中轉換。
不置可否,《一本好書》把文學作品舞臺化的表現形式,360度浸入式的舞臺設計都使節目看起來別具一格,趙立新、黃維德等演員的極具代入感的精湛演技也為整個節目的質感加分不少。
但它為什麼不火呢?原因還要從文化類綜藝的整體和《一本好書》自身去找。
從文化類綜藝的角度來看,當前國內的文化類綜藝的受眾相對比較垂直跟小眾,節目本身輸出的內容也只適合小眾人,正因如此,大多數的文化類綜藝都只是停留在小眾狂歡的階段。
而從《一本好書》自身出發來看,雖然它把文學作品舞臺化的手法比較接地氣兒,演員的臺詞也相對日常化,但每期「讀」的書,以及第二現場的三人解讀形式卻過於高冷,這一點顯然加劇了它突破圈層的難度。
其次,雖然節目整體看起來別具一格,但並不新鮮,文學作品舞臺化的手法不過就是把《國家寶藏》的「小劇場」放大化,不少觀眾看過後就曾表示,《一本好書》很像「《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的結合體。
而這一點,也是當前文化類綜藝面對的一個共同問題。從「一股清流」到「多流湧動」,數量迸發的背後,速食化、同質化的弊病也逐漸暴露,只剩下「局部清澈」。
「一股清流」到「局部清澈」
文化類綜藝是不被寵愛還是病了?
政策調控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大環境,借著東風,《中國詩詞大會》後,文化類綜藝在2017年出現井噴,前後約有50檔文化類節目播出,更湧現了《見字如面》《朗讀者》《表演者》等多檔高口碑「網紅」節目。
今年,文化類綜藝數量雖繼續上漲,但造出的「網紅」卻寥寥無幾,在跨年播出的《國家寶藏》後,幾乎沒有再沒有能引發全民話題的文化類綜藝出現。
實際上,文化類綜藝雖常被冠以「良心綜藝」的美名,但與《奔跑吧》《偶像練習生》等娛樂類真人秀相比,顯然並不受大眾寵愛。
據統計,2017年播出的近50檔文化類綜藝裡,平均收視率過1的只有《中國詩詞大會2》,而收視率超過了0.5的也只有《中國民歌大會2》《朗讀者》《綠水青山看中國》《非凡匠心》《詩書中華》和《向上吧!詩詞》7檔。
原本就不那麼受寵,如今,速食化、同質化的弊病又日漸突出,各種主打「朗讀」或「大會體」的節目出現在各大電視臺,要麼圍繞詩詞成語、民俗國學去問答競賽,要麼一邊閱讀美文,一邊講述美文背後的故事,看似是不同的節目,實際上卻都「謎之相似」。
這種情況下,即便實力演員成為標配,也不可能激起水花,像《一本好書》一樣形成小範圍的狂歡已經算不錯了。
保口碑爭收視
文化類綜藝的爆款方法論何在?
從爆紅到審美疲勞,才崛起兩年左右的文化類綜藝顯然已經進入了瓶頸期,如何把傳統文化融入當下生活,並且找到恰當的電視化表達方式,顯然就需要創作者們腦洞大開。
而如何做,從以往成功的文化節目和國外部分電視臺的製作經驗中能窺知一二:
第一,以親民的切入角度,將文化與娛樂結合。
文化自帶高冷屬性,但文化類綜藝節目不能高冷,文化類綜藝的創作者們必須要明白文化和娛樂並不是對立的,尤其是在生活節奏高速運轉的當下,比起一板一眼的文化灌輸,寓教於樂的形式顯然更受歡迎。
《國家寶藏》能夠成為「網紅」,就是因為它從大眾比較喜聞樂見的「八卦」的視角解讀國寶,而日本富士電視臺的《我們一起學藝術》,英國數字頻道CBBC的《Horrible History》能夠在本土火熱,也是因為他們將高冷的文化用喜劇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第二,突破「唱詩讀信演書」,從室內走向戶外。
當前的文化類節目基本局限在「唱詩讀信演書」,而且90%都集中在演播室,但從國外一些成功的文化類節目來看,文化類綜藝想要持續「走紅」並「走強」,除了要有平民化、輕鬆化的表達表達方式,還要從室內走向戶外,借「碰撞」來為觀眾創造更強烈的新鮮感。
英國BBC1早期的《巡迴鑑寶》《審美差價》《閣樓有寶》的三檔鑑寶類文化節目,都是在戶外進行,要麼讓鑑寶人巡迴全英甚至國外古董市場鑑定當地民眾帶來的古董,要麼把嘉賓分成紅藍兩隊PK淘古董拍賣,在巡迴鑑別和PK拍賣的過程裡講述文化知識。
第三,改變單向傳輸,增強互動性和觀眾參與性。
文化類綜藝節目想要長久的留住觀眾,就必須要設法改變單向傳輸的方式,增強互動性,讓觀眾產生參與感。
以色列Armoza的益智答題類文化節目《Who’s asking》通過讓觀眾提問的方式來增強觀眾的參與,節目裡選手需要作答的問題全部來自環形大屏上的場外觀眾。
而德國的《Time Travel Show》則通過復原某一時代內容的特定背景,營造沉浸式的觀看體驗,讓觀眾跟隨選手在不同時代穿梭。
第四,品質內容與出色營銷相結合,借「自來水」造就全民熱度
當下,無論是電視劇、電影還是綜藝,想要爆紅都離不開營銷,而文化類綜藝節目想要突破小眾圈層,更是少不了營銷的助力,社交媒體的作用也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朗讀者》在播出期間設立了朗讀亭,藉此擴大自身的影響範圍;《見字如面》將節目切割成短視頻,並推出「與你見字如面」的社交應用,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而《國家寶藏》則將B站作為自己的「熱度發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發全民熱議。
總的來說,今年文化類綜藝的勢頭雖然減弱,但也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部分文化類節目已經開始積極向戶外邁步,浙江衛視的《小鎮故事》,帶領觀眾走進12座特色小鎮,領略中華小城的歷史文化風韻;江蘇衛視的《最愛故鄉味》,以「美食+親情+鄉愁」的模式,在給遊子送去家鄉味道的同時講述不同的文化故事……
只是這些「走出去」的文化綜藝的模式並不成熟,存在剪輯混亂、故事套路化等問題,自身的營銷宣傳也不到位,最後只能慘澹收場。
文化類節目對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受眾審美情趣等有重要作用,對豐富綜藝市場也意義重大,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文化類綜藝想要持續「走紅」並「走強」,仍舊任重道遠。
END
【合作 | 投稿 | 應聘 | 讀者社群】
犀牛娛樂誠招記者、實習生、兼職若干名,要求對泛娛樂領域產業報導有態度、有熱情、有文筆,善於觀察和思考。有媒體經驗者優先,財經和新聞相關專業優先,對影視、網生內容有較深入了解者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