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順暢交流是傷害避免的一部分。如果你與孩子能時時順暢交流,那麼,你就有可能及時發現問題,如果孩子在校被欺凌了或遭受到其他的傷害;同樣,不順暢的交流,會讓孩子在有問題時尋求他人幫助,而不是你;這一定也不是你希望的。
作為父母,你可能在與自己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曾對他/她大吼大叫。父母也只是普通人,當孩子頂嘴、叛逆或挑戰自己的底線時,有發脾氣的衝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但是,如果你經常對自己的孩子發脾氣,引起父母之間的不順暢交流,就可能需要反省一下你們之間的交流方式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吼叫真的有用嗎?
對孩子吼叫不僅無用,甚至可以說是父母常常犯的一個錯誤。看完以下幾點,你可能就知道為什麼。
01
吼叫=對激進行為的默認
提高嗓門也許在當下能讓孩子認真聽你講話,但是你需要想想你這麼做的同時,到底在向他/她傳遞什麼信息。正如打孩子會讓他們覺得武力是讓他人聽話的好辦法,每次你提高嗓門,你的孩子就會認為激進是溝通的有效方式。久而久之,當孩子自己遇到問題或衝突的時候,他們第一個訴諸的方法就是吼叫。
02
吼得越多,威力越小
隨著你對孩子大吼大叫的頻率上升,僅僅靠提高嗓門會變得不足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開始孩子可能還會乖乖聽你的話,但是漸漸地,他們便會對此習以為常並且不以為然。
03
溝通要從相互尊重開始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老闆因為一個錯誤把你罵得狗血淋頭,你是什麼感受?如果你的家人或者朋友在跟你說話的時候對你頤指氣使,你又是什麼感受?當他們用不友善的語氣跟你說話的時候,我相信你是無法心平氣靜地思考他們話中的含義的。相互尊重是所有溝通的基礎,如果你希望孩子認真聽你的話,那麼請先用平靜的語氣跟他們溝通。
04
情緒掌控無能
在家長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把否定、失望、不滿等情緒當作效力強大的武器。但對孩子大喊大叫只能說明你不能掌控好自己的情緒,這對樹立你的威信毫無裨益。
05
吼叫的傷害力比你想的更大
近期研究表明,吼叫與暴力對孩子具有同等的傷害。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對孩子使用吼叫、咒罵、侮辱等激烈言辭給他們造成的傷害與毆打他們無異。也因此,在父母強硬管教下成長的孩子更有可能具有抑鬱、反社會、以及行為問題。
解決方法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克制住不對孩子吼叫,努力讓交流順暢呢?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又該如何不把自己的不滿情緒傳遞出來呢?以下幾種方法你可以一試。
01
給自己一點時間冷靜
在你發脾氣之前,先給自己一點時間冷靜一下(因人而異,可以是15分鐘、20分鐘甚至更久),冷靜之後再重新審視一下問題。接著,你可以用平靜的心態和溫和的語氣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你會生氣,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你希望他怎麼做,如果他依舊我行我素會有哪些後果。
02
做善解人意的父母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你同意孩子玩一會兒遊戲或看一會兒電視,但是中途又讓他/她去做另一件事情,這時孩子可能不會立刻回覆你。先不要生氣,你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十分鐘的緩衝,讓他們在十分鐘以後結束當前的活動。同樣,當你發現孩子撒謊的時候,先不要急著教訓他/她,而是試著找出孩子撒謊的原因。家長應該做的不是揪著孩子的錯誤教訓他們,而是幫助孩子一同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
03
列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下次你對孩子發火的時候可以試試這招:邊冷靜邊在腦海裡列出孩子平時做得好的地方。等你冷靜好了跟孩子談話的時候,除了談到你希望他/她改進的地方,也可以提及他們值得表揚的地方,以及為什麼你希望他們下次做得更好。
04
永遠不要侮辱你的孩子
言語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傷人於無形。不管孩子的行為有多讓你失望或生氣,家長都不應該用言語攻擊自己的孩子。鼓勵的言語可以讓孩子建立自信,而辱罵的言語則會讓孩子的心支離破碎。因此,家長需要注意自己平時對孩子的用語以及說話的語氣。
望我們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成為孩子能敞開心肺、傾述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