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之初性本善,看來也只是古人追求的目標——《祖父》

2021-01-13 王春雨看電影

最討厭一種人——這種人總覺得別人的比自己的好,譬如說:今天國內某地發生一件悲慘的事,他就會說要是這是在國外就不這樣!

外國的月亮真的就一定圓嗎?其實真的不見得,我認為社會本身就是一片原始森林,到哪都險象叢生!到哪都一樣。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是一部悲慘電影,反映了社會中你看不到的骯髒與卑劣。電影的名字叫《祖父》

主要講述了,年邁的韓國越戰老兵在兒子被謀殺,孫女被誘拐到按摩院後的一場復仇的故事!

導演: 李敘

編劇: 李敘

主演: 樸根瀅 / 鄭鎮榮

類型:劇情 / 動作

祖父樸奇光是一名越戰老兵,脾氣暴躁,還有家暴傾向。

多年前媳婦離家出走,兒子的婚姻也被他攪渾。

不滿他的兒子成德帶著年幼的女兒離開他,從此斷了聯繫。

祖父自己獨住,靠政府對軍人的補助和開巴士為生,

隨著年齡增大似乎他也安分了些,日漸感覺孤獨……

有一天,爺爺接到消息,說兒子承德酒後跳樓自殺,

他很震驚,決定馬上去參加兒子的葬禮,

在葬禮上,爺爺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孫女寶蘭。

此時,寶霧已經誕生。

為了處理兒子的後事,爺爺搬進兒子家和孫女住在一起。

久違的感情使他再次感到溫暖。

他決定做一個好爺爺。

在處理兒子的後事時,祖父找到了兒子的人身意外保險,

但因為兒子的自殺保險公司不會賠償

閒聊中,爺爺向孫女寶蘭學習;

其實,兒子沒有喝酒,還答應自己永遠不要自殺。

祖父開始懷疑他的兒子不是自殺或謀殺

所以爺爺讓警察再調查一次

但警方沒有足夠的證據,人們被火化只是為了拒絕他,

為了查明兒子的死因,幫助孫女得到賠償,

祖父決定親自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爺爺逐漸發現兒子的死與一家「有償服務」的按摩店有關!

是什麼讓他更生氣--

他未成年的孫女因提供有償非法服務而在這裡被綁架。

警察的拒絕,孫女的遭遇,兒子的未知死亡,

爺爺,以前是個軍人,很生氣!

他決心保護他的孫女。他開始復仇了!-

用錘子和獵槍殺死他們!

好了電影就介紹到這吧,精彩留給電影原片……

ps:其實社會永遠沒有絕對的公平,也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這部電影看著讓人心痛,但在這個世界總有一些不知道的事情比電影還要殘酷!但還好陽光總比黑暗多……

這部電影片尾的主題曲很好聽……

相關焦點

  •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本善,性是不會改變的,比如火是有燒熱性,水是有溼熱性,這個特性是不會改變的,只是隨著不同的緣來顯現,人生宇宙都是以這樣的不改變的體性為根基,所以性相近。這一章孟子性善說,荀子性惡說,楊雄說善惡相混。這如果對著人的體性有不改之意,那善的人應該後來不會造惡,惡的人後來也不會造善。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這個問題呢,就是引起了我們的討論,當然,討論了半天也沒討論出個結果啊,結果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最後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啊,我一直在琢磨這個事啊,但是琢磨了這個幾年之後,我後來發現了啊,先哲們都說錯了,為什麼呢啊我或者我發現呢啊?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
    「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是指幼年時期。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就是6歲之前的學齡前時期,不是剛出生的意思。這個「性」是心性和性格的組合。這個詞裡面包含了社會的因素,包含了後天習得的因素。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我的關鍵詞內涵很狹窄,但外延很寬泛。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用一些身邊的事情,來讓大家作比較,然後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偽與是非。
  •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是我想到孔子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印相中還有背要求完整背一遍,當然是背到後面就全忘記在還沒看之前直覺的認為會是個有點沉悶的片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是說的什麼?要怎麼去做?文|明炫翊繼孔子之後,儒家也衍生出來了六派。所謂心性派,可就有的說道了,因為這三位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而告子認為,人性可善可惡。誰說的對呢?心性派在後來,通過改頭換面的形式,變化成為了「理學」。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儒釋道一體化國學微信號 clwj335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孟子提出性善論,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人有羞惡之心,人有辭讓之心,人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沒有這四種心,是「非人也」,那不是人是魔鬼。既然是魔鬼,「人之初,性本善」就與他沒有關係,他是「魔之初,惡之極」。另一位諸子百家的名人叫荀子,他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觀點是「性惡論」,《荀子》書中有「性惡」篇。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人之初,性本善
    恭摘自《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第十五集)蔡禮旭老師2013/7/15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檔名:07-049-015 比方在一、兩歲的孩子面前,大人故意走著走著就裝作東西掉下去,這個孩子搖搖晃晃的走過去,拿起這個東西就走過去要還給那個大人。有沒有人教他?他一、兩歲,父母又沒教他:「人家掉東西要拿回去還人家。」這是出自於他性本善。所以父子有親,那是天性。再來,為人想,善良,這在孩子身上看到,甚至還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比方兩、三歲的孩子在那裡玩耍,一個人跑前面,一個人跑後面。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傳統文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注釋】初:開始的意思,這裡是說人剛出生的時候。性:性質、個性的意思,指人的本性(個人先天具有的素質和性情)。善:善良。習:指學習,也指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感悟】孩提時,人人皆有一顆純真善良的童心。 而成人中醜惡之人的出現,乃是被成長中不良環境漸漸汙濁心扉的結果。可見區分善惡,抵制誘惑的重要。
  •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1.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到本質……其實表明了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世界的外在運轉與變化,也有一些人看到了真理、美、生命、心。2.如果不覺醒,哲學就只是邏輯,信仰就只是姿態,經典就只是文獻,教育就只是培訓,生活就只是遭遇,一切都仍然是外於自身的……與第一句相似,不同的是突出了大部分人的意志,就是那些短句的最後二字。3.誰說「人之初,性本善」?你見過小孩子殘忍地虐殺小動物嗎?他們能把小鳥活活玩死。
  • 每日一學:當代私塾,三字經之「人之初,性本善」
    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性本善的故事——周處改過周處小時候經常做壞事,村民把他和蛟龍、白額虎並稱為「三害」。一天,有人對周處說:「如果你能把蛟龍和猛虎殺了,大家一定會很敬畏你的。」周處聽後,立刻上山打敗了白額虎。接著,他又跳到河裡,與蛟龍決鬥。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回來。
  • 探索古人「五福人生」
    古人的「幸福人生」? 古人云「困而學之者」,就是說當人生遇到了瓶頸、困惑、困難的時候再去學習,那我們今天所面臨的這些問題,比如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煩惱,身體的疾病,子女的教育等等諸多問題,我們古人同樣有遇到的!那麼他們又是如何面對的呢?如何解決的呢?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蘊含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語出自《三字經》,雖然時至今日,《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應麟還存在爭論,但絲毫不影響它是一部被世人公認的經典傳統啟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