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一直是媽媽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從懷孕開始,準媽媽們就開始擔心孩子發育不好,害怕排畸檢查過不了關......但是有多少家長們忽略了孩子的聽力問題呢?
事實上,聽力障礙是常見的出生缺陷之一。
目前,我國有聽力語言障礙的殘疾人有2780萬,其中0-6歲的聽力殘疾兒童超過80萬人。每年新生兒出生不足2000萬名,新生聾人每年約增加有2-3萬名!
聽力發育和語言發育關係
寶寶語言發育與聽力發育有緊密關聯,判斷寶寶聽力是否正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語言測試。正常發育順序是,寶寶先有聽力,能聽見大人說話,再通過語言學習嘗試說話。
0-3個月,寶寶會對聲音產生反射性反應,如驚跳、哭鬧等。
3~6個月,能夠尋找聲源並區分不同的聲音
6~9個月,定位反應:對一些聲音表示關注(如室外的動物、車、雨聲)
9~12個月,能夠說一些較為簡單的疊詞,如爸爸、媽媽、哥哥等
12~15個月,對簡單語言的反應:小聲呼喚(姓名、媽媽、再見) 、隨音樂擺動身體、模仿單音
15~18個月,識別身體部位和物品:眼、耳、嘴、鞋、衣、帽等
18-21個月,識別自己熟悉的物品:玩具馬、狗、飛機、皮球等
21-24個月,有一定的詞、句能力:聽力接近於成入水平、指出熟悉的畫或圖片
2歲之後:基本與成人一致
- 睡覺很安靜很少被大聲吵醒;
- 叫名字不回頭次數較多;
- 對大聲有反應,對小聲不理會;
- 對拍手關門聲有反應,對鈴聲不敏感;
- 聽聲音時習慣將頭轉向一側。
- 10個月仍不會發「baba」,「mama」等聲音;
- 1歲半時仍不會說1-2個有意義的詞;
- 2歲左右只會說1-2個詞,如「爸爸」、「媽媽」;
- 某些音發不準,如「3」、「4」、「7」等;
- 只會重複別人的話,不理解別人說話的內容。
- 性格暴躁,不聽指揮;
- 較為孤獨,不願與人交流;
- 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答非所問:
- 反問較多,常把電視音量放大;
- 唱歌或做操時,常合不上節拍。
判斷方法
1. 嬰兒在發育階段,某些聽覺表情是很突出的。六個月的寶寶即使沒看到人也會對自己媽媽的聲音敏感,聽到響聲會吃驚,被喚醒或逗笑,甚至還能辨別媽媽說話的方向,以及開始模仿一些簡單的聲音。根據詳細的聽音表情史,能夠初步判斷小孩的聽力是否有問題。
2.五個月以內的嬰兒背後拍手、跺腳或敲器皿,觀察其有無反應,並不能可靠地表明能否聽到聲音,因為很可能他感覺到了振動而引起反應,即使沒有反應,也可能有其它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原因,並不能斷定聽力不正常。
兒醫通小貼士:
· 儘早發現 在寶寶2歲的時候,如果還是不知道如何向大人表達自己的需求,也不能明白大人說的話,那麼很可能會有聽力上的問題。
· 儘早治療 如果發現寶寶有聽力障礙,一定要早治療、早訓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