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法證明的邏輯問題

2020-12-12 博科園

從一個數學的邏輯問題開始講起。

△ 大衛·希爾伯特。

1900年,德國數學家及邏輯學家大衛·希爾伯特在國際數學大會上發表了題為「數學問題」的演講,並提出了23道當時待解決的數學問題。這份演講中提到的23個問題大力推動了整個20世紀的數學發展,並被後世稱為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其中第十個問題提到,我們是否可以設計一個可行的過程,並通過有限次運算來判定任何多個未知數的整係數方程有無整數解。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後,希爾伯特大力推崇一個概念,便是讓所有數學家都致力去構建數學公理,以至於所有的數學理論都能從這些構建的公理中,通過一個完備且一致的體系得到證明。

為了進一步說明希爾伯特的構想,這裡首先闡述一下其構想中提到的三個概念。一個是完備性,即所有數學理論都是可證明的。其次是一致性,即證明結果要麼是對,要麼是錯,不能存在自我矛盾(即對錯共同存在)。中學時候學過的反證法便是基於數學理論的一致性所得出的一種證明方法。最後是決定性,即是我們能通過一個可行的過程和有限次運算來證明數學理論。當然希爾伯特所推崇的這個概念是否可行完全取決於他1900年演講中提到的的第十個問題是否能夠被證明為正確。這個問題也使得大批當代數學家趨之若鶩,力圖證明希爾伯特提出的構想。而該構想也被命名為「希爾伯特判定性問題」。

△ 庫爾特·哥德爾。

這個問題在1931年得到了部分的解答。當時奧匈帝國數學家庫爾特·哥德爾在他的論文(On Formally Undecidable Propositions of Principia Mathematica and Related Systems)中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完備性理論。哥德爾用數學及邏輯學的方法證明出了希爾伯特決定問題中所提出的完備性與一致性無法共存於一個數學系統裡。為了理解方便,這裡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筆者聲明現在我寫的這個句子是一句謊話。」 如果你試圖去證明這句話的真偽,你會發現,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我寫的這句話就是一句假話,如果這句話是假的,那麼我寫的這句話就是一句真話,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他們都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說如果這句話可被證明真偽(具有完備性),那麼得出來的結論必然相互矛盾(不具備一致性)。相反如果要保證證明一致性(沒有相互矛盾的結論),那麼這句話無論是真還是假,他都是不可以被證明的(不具備完備性)。

這套不完備理論自提出之後在數學及哲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自此之後,越來越多的數學問題被證明是不可判定的。數學家們開始人心惶惶,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辛苦研究幾十年的問題不會於未來的某一天在數學系統中被證明為不可判定。哲學家們也開始自我懷疑,因為他們所信奉的絕對真理的體系開始瓦解,因為不完備理論使得他們知道了有些東西我們即使是在理論上也是不可能知道的。

△ 圖靈在1936年發表的論文。(圖片來源:A.M.Turing)

在哥德爾解決了「希爾伯特判定性問題」中的完備性和一致性的不共存關係之後,這個問題便只剩下了決定性沒有得到證明(因為即便是哥德爾證明了不是所有數學理論都是可證明的,也無法證明原來希爾伯特猜想中所提到的通過一個可行的過程及有限次運算來證明數學理論的可行性)。於是這個問題便留到了五年後,在一篇名為「論可計算書機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的論文中得到了最終的解答。沒錯,這就是圖靈享譽世界很重要的一篇論文之一。可能當時連他也不會想到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概念會最終使他從數學和邏輯學系統中開闢出一個全新的分支——計算機。

在「希爾伯特判定性問題」中提到的可行的過程及有限次的運算這些概念屬於非常模糊的概念。因為它們在當時沒有數學上的一個完整的定義。於是圖靈在論文裡提出了圖靈機這個的概念,用類似有限狀態機的原理(注意僅是類似,因為圖靈機的功能遠超過了有限狀態機)定義了「有限次運算」,並用圖靈機運算過程定義了「可行的過程」並將之重新命名為「算法」(algorithm)。這便是如今計算機體系結構以及程序算法設計最開始萌芽的地方。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圖靈機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圖靈機只是一個概念,並不是一個實體機器。)

如下圖所示,圖靈機由一個無限長的紙帶(TAPE),讀寫頭(HEAD),一套控制讀寫頭移動規則的規則表(TABLE)和一個狀態寄存器(REGISTER)組成。

△ 圖靈機的結構。(圖片來源:Wikipedia)

圖中紙帶被分為無限個格子,可記錄任何字母,二進位數字(0,1)以及空白。每個格子裡代表了圖靈機的輸入和輸出信息而空白則表示沒有任何信息。下方三角為讀寫頭,表示當先讀寫(輸入輸出)的位置。讀寫頭可向左右移動,每次移動一個。其移動方向由當下讀寫頭所指的輸入和規則表決定(規則表其實就是當時控制計算機的程序)。讀寫頭首先記錄下當下位置的狀態(q)並存入狀態寄存器,然後根據當下輸入對比程序中的要求進行左右移動或停留在當下位置,最後根據程序輸出字母或數字,修改新的位置的數字或字母。每次工作圖靈機的讀寫頭都會從起始位置開始,由規則表和輸入控制其移動到不同位置,並最終在程序結束時停留在空白格裡。在細心地讀者會發現,圖靈機的整個構想已經滿足了現代計算機所需要的所有基本元素,包括程序,輸入輸出和存儲器。這也是為什麼說圖靈機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發展的基礎。因為現在計算機能做的一切事情圖靈機都可以做到(圖靈機的具體工作例子我們會在今後的文章中慢慢提到)。

圖靈在論文中用讀寫頭在受程序和輸入控制下進行的移動來定義了希爾伯特判定性問題中的「可行過程」,並用讀寫頭通過有限次移動在程序結束時最終停留在空白格這一過程定義了決定問題中的「有限次運算」。通過這兩個定義的設定,希爾伯特的決定性問題就變成了:是否存在這樣一個圖靈機,使其能判定任意一個程序能否在有限時間內結束運行。這就演變成了另外一個重要的理論——停機理論。

可圈可點的是,圖靈用了一種非常簡單的辦法證明了這一理論的不可證的特性,所用的方法和我們之前提出證明謊言的例子類似。首先我們假設存在這樣一個圖靈機能夠對任意程序作出是否結束運行的判斷。先不管該機器內部如何運行,我們假設它能在接收到字符輸入(來自紙帶)和程序輸入(來自規則表)之後輸出「是」和「否」。(是代表判定運行可以結束,否代表判定運行不能結束)。我們將該圖靈機命名為H。然後我們將H稍作改動,在H輸出「是」的時候將輸出連接到一個無限的循環程序裡,並在H輸出「否」的時候直接停止運行。我們把改進後的機器命名為H』。現在我們把H』同時作為H』這個機器本身的字符輸入和程序輸入,這時會發生什麼呢? 如果H判斷「是」那麼H』則不會停止,而如果H判斷否,那麼H』則會停止(注意H』是通過H改變而來的,所以H』包含H)。而我們最開始假設的是機器H總能對程序是否結束運行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由此得到矛盾,從而得到這樣的機器H不存在。也就是說,不存在這樣一個圖靈機能準確的對程序是否結束運行作出判斷。而這個證明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利用了自我幹涉的原則和數學系統中的一致性。

至此希爾伯特最早提出來的讓所有數學理論都能從數學家構建的公理中得到證明的這一概念被圖靈證明了不可行。而圖靈在證明整套理論中所提出來的圖靈機的概念也為計算機體系結構及程序設計的發展奠定了基石。那麼圖靈機具體是如何做計算的呢?同時期的其他科學家是否有類似的研究呢?他們和圖靈的研究又是如何共同促進了現代計算機及程序的發展呢?且看下回分解。

道法自然/文 原理(principia1687)

喜歡這類內容?也願意再閱讀其內容…?那麼敬請關注【博科園】今後我們會努力為你呈現更多科學知識。

相關焦點

  • 繼承權公證中的邏輯證明
    一、邏輯證明的構成  任何邏輯證明都是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構成的。  論題是在一個邏輯證明中需要確定其真實性的那個命題,它解決「證明什麼的」問題。如「繼承人王三是被繼承人王某的非婚生子」就是一論題。  論據是在一個邏輯證明中用以確定論題真實性的那些命題,它解決「用什麼證明」的問題。
  • 數學史上一個大危機:一個問題怎麼會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否?
    怎麼可能有一件事情既無法被證實,又無法被否定?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可能要寫上好幾頁紙的定義、前提和證明才能解釋清楚。不過,這裡有一個更快捷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理解,究竟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算作真理。 康託爾的連續統假設是關於無限集合大小的陳述。要想比較無限集合的大小,首先要搞清楚普通數字的大小是怎麼比較的。
  • 火影忍者:有些無法解釋的細節,是岸本邏輯出現問題了嗎?
    一:宇智波帶土在玖辛奈生鳴人時,所展現的實力和時間不符,更是有一些疑問無法解釋。首先時間上就感覺不對,在漫畫中就得知,四代火影是帶土、卡卡西和琳的老師了。那麼,問題就來了,這裡是有人洩了密,還是岸本根本就沒在意這點,把這裡的邏輯給打亂了?而岸本貌似也不準備填這些坑。二:卡卡西的萬花筒寫輪眼不知道是哪個時間點開啟的。漫畫裡有說過,寫輪眼進化成萬花筒寫輪眼,是通過至親之人的死來刺激產生極大的負面情緒而開啟。
  • 邏輯基礎問題(超長收藏)
    我在本文上篇提出,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方法論問題,需要處理傳統的基礎性方法論「基礎主義」。這個方法論原則上無法為非常基本的學科提供基礎,而邏輯就是這樣一門學科。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我替換了這一方法論,而代之以新的「基礎整體主義」。基礎整體主義把強烈的基礎性要求(真與正確性證明)與非傳統的、「整體主義」的工具組合起來為知識提供了一個基礎。
  • 證明沉睡350年的數學猜想、走上人生巔峰後,他發現了一個可能無法彌補的錯誤……
    一個證明被提出之後,必須經過仔細的檢查和驗證才可能被承認。懷爾斯向世界頂級數學期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提交了長達200頁的證明。該期刊的編輯隨後將這份手稿分發給6位審稿人,其中一位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家Nick Katz。Katz和他的法國同事Luc Illusie一起,花了兩個月時間,仔細檢查了所負責部分的每個邏輯環節。
  • 認知悖論及其邏輯問題
    在書中,他提出了模型集合和模型系統的技術方法,並將這一方法運用於認知邏輯研究,構造了認知邏輯語義學,為認知邏輯奠定了理論基礎。一般說來,認知悖論作為一種思維矛盾現象或一種理論事實,它總是相對於某一認知主體或一定的認知邏輯系統而言的。「邏輯全能問題」蘊涵著一個最典型的認知悖論,該悖論假定一個認知者總是知道他所知道東西的所有邏輯後承,從而導致矛盾。顯然,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接受的。
  • 通常無法用常規邏輯解釋的9個現實悖論
    對於我們而言,邏輯和常識可能是非常良好的工具,特別是當涉及到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它們就能夠讓我們以達到預期結果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同樣存在的悖論是使我們經受考驗的那些難題,因為它們的處理方式似乎更像是一個迷宮,將我們帶到了問題的根源。而今天,傑瑞就將為你介紹,通常無法用常規邏輯解釋的9個現實悖論。
  • 所有表達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邏輯問題
    所有表達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邏輯問題 邏輯,就是文章的條理。文章邏輯清晰的人,做事情往往也思路清晰,有條有理。 先看下面的例子: 昨晚參加大學同學組織的畢業十周年聚會。
  • 楊喬喬:全球性經濟問題演變邏輯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全球性經濟問題演變的事實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變革並沒有使現實的狀況發生實質性的改變。資本邏輯依舊是引發全球性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在資本邏輯引導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全球經濟治理方案無法徹底地解決全球性經濟問題。因此,發揮超越資本邏輯為目標的全球經濟治理理念並促進治理機制變革至關重要。
  • 充沛的情感宣洩無法遮蔽邏輯漏洞
    我們可以拿片中孫芳深夜抱著重病的孩子逆雨尋車這一段來做個對比:在韓版中,對應的保姆角色是因為身在異國語言的不通,所以打通了求助電話也無法用順暢的語言來表達,凸顯的現實是身處底層的外國人在韓國的艱難。因為人物設定改變,這一層表達在《找到你》中被抽去,這沒有問題,問題是如何用其它涉及現實層面的表達來進行填補?影片在這方面是空白的,只是一味用煽情的場景和描繪竭力渲染大雨滂沱的夜晚中孫芳的絕望。
  • ...退休,因出生證明的原因無法領取獨生子女一次性獎勵」問題的答覆
    89年生育一女孩,但出生證明丟失。2005年男孩死亡。現在夫妻退休,因出生證明的原因無法領取獨生子女一次性獎勵。   該當事人提出享受農村地區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問題,由於其生育第二個子女(生育之前未取得第一個孩子的《病殘兒鑑定書》),屬政策外生育。
  • 為什麼所有科學理論都是無法證明?
    證明一個科學理論是什麼意思?數學在科學中的作用是什麼?如何定義科學方法?下面來了解一下人們看待科學的基本方式,證明的含義以及一個假設是否可以被證明。引力場方程為什麼所有科學理論都無法證明?大爆炸理論是絕對無法證實的。事實上,所有的科學理論都無法證明,但大爆炸理論確實比大多數更不可證。
  • 關於邏輯和邏輯現代化的幾個問題
    關於邏輯和邏輯現代化的幾個問題 ——評唯演繹主義 2018年01月23日 17:15 來源:《自然辯證法研究》 作者:王雨田 字號 內容摘要:
  • 從一個不等式的趣味證明,窺視如何追尋數學問題的意境升華 - 中學...
    如果你無法感知到這個不等式應該是正確的,那也沒關係,下面簡單的經驗論述將讓你永遠記住這個不等式!一般來說,在水中加入的糖越多,糖溶解後,糖水就越甜,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識.將a千克白糖加水配成b千克糖水(b>a>0),此時糖水的含糖量為 ,若再加入m千克白糖(m>0),則糖水的和含糖量變為 .顯然,加糖後糖水的含糖量增大,糖水更甜.請你根據這一生活常識提煉出一個不等式,因為b g糖水中有
  • 哥德爾的邏輯人生
    如今又一本被作者冠名為《邏輯人生——哥德爾傳》的哥德爾的傳記被介紹進中國,不知是否會再次激起中國人了解哥德爾的興趣。 哥德爾生活與工作的那個精神世界對絕大多數人是相當陌生的,不僅僅是中國人。對普通芸芸眾生來說,他無疑可以算作一個異類。但對於知識階層來講,不了解哥德爾就不了解人類已達到的智力水平與人類智力奮鬥的歷程,也就無法了解我們這個世界在思想觀念上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 《無可辯駁:刑事辯護中邏輯的力量》(下)
    第六個邏輯錯誤是歸納錯誤,即用片面的問題歸納出整體的結論。王成忠案:法官能有好人嗎?職務犯罪案件:你當官能沒問題?這都存在錯誤歸納的問題。這個案件還存在一個問題,即管轄權,他是怎麼解釋出有管轄權的。通過微信聊天的方式進行,就是網絡犯罪案件,所以有管轄權。按照這種邏輯,現在沒有人不用微信,那所有行為都是網絡行為。完全顛覆了網絡犯罪的概念。學術會議的主辦方將定製的論文集送給作者、與會者,他們也有權出版這些論文集,這個跟非法出版、非法經營無關。
  • Vol. 435 熊明輝:論法律邏輯中的推論規則 | 法律邏輯基礎研究
    在傳統邏輯中,它被稱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分離規則是經典演繹邏輯的最基本規則,但是,單靠這條規則,我們無法評價亞里斯多德給出的經典三段論例子:凡人皆會死;蘇格拉底是人;因此,蘇格拉底會死。其原因是,命題邏輯框架並不能刻畫帶量詞的論證。因此,形式邏輯學家們引入一個全稱量詞規則來彌補命題邏輯框架之不足。
  • 你見或不見 邏輯就在那裡
    在著作《這本書叫什麼》中,斯穆裡安提出了200多個問題,並附上參考答案。初看起來,這本邏輯學啟蒙書簡直就是一度流行的《腦筋急轉彎大全》,比如:「圓木上坐著兩個印第安人,幼者是長者的兒子,長者卻不是幼者的父親,怎麼解釋?」答案並不難:「長者是幼者的母親。」喜愛咬文嚼字的各位也注意了,「蛋黃這東西是白的」跟「蛋黃這種東西是白的」,哪一個表述是對的?
  • 所有的表達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邏輯問題
    但是,如果從本質上去理解表達問題,我認為歸根結底是邏輯問題。有些人平時口若懸河,講起來話來滔滔不絕,但是一參加公務員面試,就變得磕磕巴巴,這並非是他的表達能力下降了,也不是因為他緊張了。而是因為公考面試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個領域涉及的內容、思維都是近乎全新的,面對一個新事物,想要有邏輯的表達,確實挺為難小朋友的。並且會由此緊張、缺乏自信,從而導致愈發的磕磕巴巴,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緊張和表達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說讓你不緊張,你就能不緊張的。那麼什麼是邏輯呢?
  • 邏輯回歸的常見問題
    下面我們針對邏輯回歸的常見問題作一討論。1、為什麼會有非條件和條件邏輯回歸?按照研究設計的不同,可將邏輯回歸分為成組資料的非條件邏輯回歸和配對資料的條件邏輯回歸兩類。成組資料是指組與組之間是相互獨立的,沒有針對每一個病例去尋找他特定的對照,它是相對於配對資料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