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記!論文寫作的 8 個重要細節,錄取與否只在審稿人一念之間

2020-12-16 騰訊網

文章來源:張老溼科研作圖

根據本人的一些投稿和審稿經驗,英語水平在整個論文寫作中所佔的比重最多佔到三成,剩下的七成則是一些極易被忽略的格式或形式上的細節,而往往正是這些細節真正決定著一篇文章的走向。

從審稿人的角度看,一片文章的命運往往在審稿人打開它的一瞬間就決定了。

一個熟練的審稿人會在接到文章後用幾分鐘的時間通讀一遍,從而對作者和文章的情況有一個初步的判斷。

在這裡,審稿人最喜歡兩個極端:一是通篇充滿了細節上的小錯誤,可以直接 reject 的那種,再就是所謂的 well written,提幾條不痛不癢的意見就可以放過的那種。

為什麼呢?因為這兩種最節省審稿人的時間,編輯那也能交待的過去。當然審稿人不會直接告訴你拒稿的原因是這些小細節,他會告訴你文章創新性不夠,研究沒有意義,方法老舊,更不要說那些他都懶得一一指出的小錯誤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為了躲過審稿人的這頭一板斧,我們即使做不到 well written,也要儘可能的減少文章裡的細小錯誤,從而給自己的文章增加機會。

我試著總結了一些這類小細節,總結如下:

1、標題永遠不要出現 novel, new 等字眼

從邏輯的角度講,寫科技文章的目的就是報導新的進展,如果不新的話那也沒有發表的必要了。

從審稿人的角度講,他首先不會因為你寫了個 new 就會覺得你的文章非常有新意,有時候還會適得其反,讓審稿人覺得你在挑戰他的經驗以及智商,於是乎千方百計找你文章裡不 new 的地方……

2、Abstract 裡不要充斥大量數字

做實驗的一些朋友有時候可能非常得意自己測出的某些最新數據,於是乎恨不得都塞到 Abstract 中以示強調,殊不知在審稿人眼中這些僅僅是一串串毫無意義的阿拉伯數字而已。

3、參考文獻和引用一定要規範

最好用文獻管理軟體(如 endnote)來編輯,不要手工製作,費力且不討好。有關參考文獻格式方面的文章網上一堆一堆的,小木蟲也有很多,在這就不再贅述了,只強調幾點。

第一,格式要統一,不要張冠李戴,用 Author-year 格式那就有 author-year 的樣子,用數字格式那就規規矩矩的標出個 1,2,3,4。

第二,人名的拼寫一定不能出現錯誤,因為某篇文獻的作者就是你的審稿人,你都不怕錯拼了,人家還能怕錯拒你不成。

第三,用 et al. 要慎重。有些兄弟圖省事,所有文獻僅列第一作者,其他作者一律 et al.,殊不知審你文章的大佬很可能就在其中哦,:)

4、節標題的拼寫一定要準確

經常看見的錯誤就是 Conclusions,Acknowledgments 不帶 s。這兩個標題估計 99%的人都要用到,而且孤零零就那麼一個詞,字號比一般的字還要大那麼幾倍,寫錯了話還真是著實扎眼。

5、切忌超長段落

一般一個段落以 3 到 5 個句子為宜,千萬不要追求一氣呵成的感覺而堆在一起,那種動輒一頁紙的大段落任誰看了都眼暈。如果要表達的內容確實多,可以適當的使用 enumerate 和 itemize,可以讓文章看起來簡潔清爽。

6、圖表切忌模糊不清

在審稿階段圖表和正文一般是分開的,圖和表都是一頁一個,圖還會被放大到 A4 紙的大小。這就要求圖的質量要高,如果是矢量圖那問題還不大,如果不是的話那解析度一定要高,最好自己先放大列印出來看看。

7、科技寫作常識要知道

科技寫作是有著自己的一套規則的,不講規則只能是讓審稿人覺得你是個新手或者雜牌軍,這樣拒起稿來幾乎毫無心理負擔。因此大家在寫作的時候還是要稍微注意一下,比如名詞縮寫第一次出現註明,阿拉伯數字 1 到 12 出現在文中的時候要用 text,數字不能做為一個句子的開頭,等等。

8、文章的格式要符合規則

一般來講通篇雙倍行距,段落之間留出空行,正文跟參考文獻字體要區分開。

當然一篇文章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很多因素,好的寫作不一定能夠保證它一定被錄用,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它過早的被 reject,或者本來應該是 minor revision 的稿子給批成了 major revision。以上只是本人總結的一些細微之處,但這些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希望跟大家多多交流。

相關焦點

  • 切記!論文寫作的八個重要細節,錄取與否只在審稿人一念之間
    來源:小木蟲作者:pitlord999根據本人的一些投稿和審稿經驗,英語水平在整個論文寫作中所佔的比重最多佔到三成,剩下的七成則是一些極易被忽略的格式或形式上的細節,而往往正是這些細節真正決定著一篇文章的走向。
  • 論文寫作的八個重要細節,審稿人最喜歡兩個極端……
    根據本人的一些投稿和審稿經驗,英語水平在整個論文寫作中所佔的比重最多佔到三成,剩下的七成則是一些極易被忽略的格式或形式上的細節,
  • 論文寫作的八個重要細節
    根據本人的一些投稿和審稿經驗,英語水平在整個論文寫作中所佔的比重最多佔到三成,剩下的七成則是一些極易被忽略的格式或形式上的細節因為這兩種最節省審稿人的時間,編輯那也能交待的過去。當然審稿人不會直接告訴你拒稿的原因是這些小細節,他會告訴你文章創新性不夠,研究沒有意義,方法老舊,更不要說那些他都懶得一一指出的小錯誤了。
  • 從審稿人的角度談SCI寫作細節
    根據一些投稿和審稿經驗來看,英語水平在整個論文寫作中所佔的比重最多佔到三成,剩下的七成則是一些極易被忽略的格式或形式上的細節從審稿人的角度講,他首先不會因為你寫了個new就會覺得你的文章非常有新意,有時候還會適得其反,讓審稿人覺得你在挑戰他的經驗以及智商,於是乎千方百計找你文章裡不new的地方……2. Abstract裡不要充斥大量數字。
  • 科技論文寫作|聊聊論文寫作中的圖表
    咱們回想一下自己是怎麼讀論文的。在點開一篇論文的時候,一般我們都是首先看標題,接著掃一眼摘要,然後看兩句引言,正文是不怎麼會看的,全都是通過一連串的圖表來匯總論文信息。最後讀一下結論。如果是需要大量閱讀文獻的時候,甚至只看論文標題和圖表。我們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是這樣,期刊審稿人其實也一樣。
  • 扒一扒我和論文審稿人之間不得不說的明爭暗鬥
    算算自己走上這條道路也已經有十餘年了,期間大大小小的論文發表了百餘篇。最初跟著導師混,自己只管推公式算數據,論文寫完有導師頂著,完全不需要操心投稿發表之類的事情。獨立工作後,才發現除了寫論文外,還要和編輯鬥,和審稿鬥,甚至有時候要和自己的學生鬥。箇中甘苦,不混這碗飯的人恐怕很難體會。
  • 怎樣才能獲得SCI審稿人的認可?
    這是在新的領域或者新的方向上得到突破,找到新的出路的一類論文。這類論文寫好了,價值較高,社會影響也大,但寫作難度大。選擇這一類題目,作者須對某些問題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且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寫作經驗。由於論文的所有內容基本為新的,所以在寫作論文的時候需要的是詳細而清晰的說明方式,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理解你的新理念。
  • 千萬別再用Chinglish寫論文了!審稿人看了,尷尬癌要犯...
    儘管論文產出,但難逃拒稿難關。尤其是對中國學者來說,SCI論文寫作有著更多的困惑與壓力。因為自身母語環境為漢語,受語言環境的表達方式影響,中國學者在寫SCI論文時總是會不經意間帶入Chinglish(中式英語)表達,導致文章出現大量語法錯誤,並且常因此從審稿人那碰了一鼻子灰。什麼是中式英語寫作?
  • SCI錄用的最後一步——答覆審稿人的策略和答覆信的寫作技巧
    一篇稿子從醞釀到成型歷經艱辛,投出去之後又是漫長的等待,好容易收到編輯的回信,得到的往往又是審稿人不留情面的一頓狂批。這時候,如何有策略有技巧的回覆審稿人就顯得尤為重要。好的回覆是文章被接收的重要砝碼,而不恰當的回覆輕則導致再次修改從而拖延發稿時間,重則導致文章被拒,前功盡棄。下面把我平時總結的一些答覆審稿人的策略和寫回覆信的格式和技巧跟大家交流一下。
  • SCI審稿人帶來英文論文寫作獨家乾貨,不可錯過!
    做起實驗來如魚得水、瀟灑自如,但面對論文寫作卻是抓耳撓腮,無可奈何。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不但要有獨到的學術見解、科學的分析論證,還應有嚴謹的論文結構、清晰的段落層次,同時還不能忽視語言的通順、用詞的準確。而對於許多中國學生而言,非母語的英文論文,頭疼程度更甚。
  • 掌握9 個要點,SCI 審稿人妥妥收了你的文章
    SCI 訓練營其中一講直播課《如何回覆審稿人問題和根據審稿人意見修改稿件》,督導給大家講解了如下 9 個重要內容:1. 審稿人在學術論文發表和期刊出版中起什麼作用?2.
  • 論文寫作的三個層次結構
    論文由大到小有三個層次的結構:功能結構、大綱結構、微觀結構。本文按順序先後討論我們熟悉的大綱結構、常被忽視的微觀結構和我們不熟悉的功能結構。掌握三個層次結構的要領,可以不再糾結於如何安排寫作邏輯,從而專注於填寫內容,提高寫作效率和論文質量,有助於寫出一篇讓讀者進得來、留得下並記得住的論文。
  • 努力與否只在一念之間,人生也許真的需要一些觸動來改變自己
    真的挺慶幸的,如果不是今天僥倖看到這位同事的朋友圈,筆者可能還要繼續沉淪一段時間,甚至可能會失去更多,馬上來臨的一個重要考試也許依然會折戟沉沙。而如果這次考試折戟沉沙了,對於筆者的職業生涯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也許只能和這個行業說再見了。也許最致命的打擊還是自信心,從此一路沉淪下去也說不定。
  • Science手把手教你,如何打動審稿人!
    但是如何把實驗結果和實驗思路整理成能夠打動審稿人的文章,把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研究成果「賣個好價錢」,有時候甚至比辛苦做實驗更重要。 Science雜誌採訪了11位審稿人,提出了5個我們在寫SCI論文時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 1.
  • ICML 審稿人怒了,不要論文沒寫完就投稿!
    這位審稿人在reddit上講述了他的內心獨白,表示他審閱的論文投稿中超過一半沒有完稿,而他們審稿人卻要花費6-7個小時甚至10個小時以上來審閱一篇這樣的稿件,這對審稿人未免也太不尊重了!但是,作為一位在本周內已經花了20至30個小時在審稿上且有可能還需要再花上30至40個小時審稿的審稿人,我在這裡懇請大家:停止向大會提交未完稿的論文!
  • 國際期刊審稿人解讀:如何構建一篇優秀的SCI論文?
    論文的讀者將決定引言的範圍。如果這篇論文是關於一種新的化學反應,即將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雜誌上,那麼也許沒有必要向讀者解釋有機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許多技術性論文的引言過於寬泛,通常前幾段可以刪掉。還要注意作者是否只引用了他自己的論文作為研究背景?有一個"相關工作"部分是很常見的。但這是非必要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來展示以前的工作。
  • SCI論文發表前必查的6個細節
    這些在線投稿系統雖然界面風格各有不同,但總體功能十分相似,極大地方便了編者、作者、審稿人之間的聯繫與溝通,對於提高出版效率、降低出版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要嚴格遵循期刊的要求,對文章格式認真修改,有幾個重要細節需要再次強調: 1.文章類型 在閱讀期刊的「投稿須知」時,首先注意期刊對不同文章類型(article type)的長度和字數、以及圖表的個數與參考文獻個數的具體要求。若文稿未達到要求,期刊會自動退回稿件,要求立即做出修改。
  • 論文寫作總卡住?審稿人結合多年經驗分享寫作關鍵詞
    審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導師或編輯賦予你的權利),幫助我們更多的了解論文發表整個的流程。視頻「學術後浪」中有句話說:「內心強大的審稿人,從不吝嗇小修和接受」,哈哈,現實是審稿人的內心不強大,要是內心真如此強大了,那麼論文將泛濫成災。現狀是審稿人越來越難找,有的審稿人甚至是專業不相關的領域強行出場。
  • 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
    論文是學術交流的媒介,是相關研究依賴的重要基礎,也是進入學術圈大門的鑰匙。期刊編輯喜歡什麼樣的文章學術期刊是學術圈的大門,只有被學術期刊錄用刊出,你的研究才在一定意義上獲得了認可。那麼,如何獲得期刊編輯和審稿人的青睞呢?
  • 論文的寫作能力培訓是研究生階段的重要一環
    因此,導師在這個環節對論文的把關極其重要。而對學生來說,寫作也是個熟能生巧的活。想讓論文寫作形成流線型般的思維定式,就需要多寫才會有感覺。其次,寫論文可以培養人的完美主義情操,對未來工作的精細化也有重要幫助。多數研究生入學前沒有寫論文的經驗,可能會認為,只要想法好、創新夠、實驗完整,論文只需在投稿前衝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