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豆腐湯、大麻糕……
常州早晨的味道又回來了
按下復工鍵的常州,在慢慢甦醒。這幾天,街頭一些早餐店重新開張,藏在豆漿油條大麻糕豆腐湯裡的煙火氣,又回來了!昨天早晨,記者走訪了我市幾家人氣早餐店——
隔著馬路,就聞到了麻糕的酥脆焦香
「老闆,兩塊麻糕包油條,要鹹的。」早晨7點剛過,位於勤業路的嘎子麻糕已經迎來了一波客流小高峰,家住勤業朱家村的陳阿姨,一來就點了店裡的「招牌」。
昨天,是嘎子麻糕復工的第五天,老闆劉召凌晨4點就起來忙活了,和面、拌餡、備料。「麵粉、板油都是前一天剛剛進回來的,新鮮著呢。」
麻糕卷油條,是老主顧陳阿姨的最愛,幾乎每天早晨,她都會來買上兩份回家,有時候是蒸飯糰配豆漿,春節一個月沒吃著,早想了!
和傳統的常州麻糕不同,嘎子麻糕更加脆、薄。圓的是鹹的,橢圓的是甜的,「這個在我們那兒,其實是燒餅,到了這裡,改良了,油酥少,擀得薄。」老闆劉召是安徽阜陽人,來常州已經有20多年了,一手貼麻糕的絕活,在勤業一帶遠近聞名。之前在勤業菜場開過兩年,後來搬到這裡,客人也沒減少。「店搬到哪裡,我們就跟到哪裡的,這一口吃習慣了,改不了!」陳阿姨說。
「以前一個早上麻糕起碼賣上千塊,現在稍微少一點,七八百塊,都是外帶。」一爐貼20塊麻糕,2分鐘一爐,一個早上,劉召忙到停不下來。「昨天還接到了兩個訂單,都是老顧客訂的,一個要60塊,一個要40塊,都是給單位同事帶的。」
剛出爐的麻糕有些燙手,也是最為酥脆的時刻,夾根油條,趁熱咬在嘴裡,「咔擦咔擦」作響。
雞蛋餅外賣居多,網紅油條排起了長隊
小劉雞蛋餅,如今主要接外賣單
李氏特色小吃,油條是「明星產品」。
位於會館浜的小劉車行開了20年,小劉家的雞蛋餅賣了10年。
小劉家是鹽城阜寧人,在鹽城,雞蛋餅就是當地特色的美食。做雞蛋餅,是小劉老婆張少鳳的拿手活。
「兩個蛋,加香腸、肉串!」80後小汪要了個豪華版的雞蛋餅,張少鳳熟練地打蛋、撒蔥花、抹醬、加料,一氣呵成。
小劉家的雞蛋餅放的是甜醬居多,但是入口一點都不覺得齁,配著辣醬一起,恰到好處。張少鳳說,喜歡雞蛋餅的還是年輕人居多,尤其是學生,如果不放假,一到下午放學,門口就擠滿了學生。「現在這個階段主要接外賣單,來買的人不多,來也都是老顧客。」
隔壁的李氏特色小吃,炸油條的爐子前排起了長隊。「我們是2月24日復工的,接到通知說可以開門了,便趕緊申報了。」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店,5個人分工,依舊有點忙不過來。
在常州,李氏父子經營的這家特色小吃店,可謂「網紅」,他家的油條,更是油條界的「扛把子」。不少饕客慕名前來,寧願趕路、排隊,只為了那一口油條。恢復開業前,就有不少老主顧盯著問:你家嗲辰光開門啊?
「最近人還不算多,要換做以前,基本早晨七八點來都得排隊。」20多年前,河南信陽人李本濤來到常州,靠著這一手祖傳的絕活養家餬口。10年前,李立宇子承父業,李氏油條在常州賣得風生水起。
李立宇說,自己做的油條之所以受大家歡迎,和揉面技法有關。「我們的配方和其他油條店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我揉面的時間比較長,而且力道適中,出來的口感就好。」
「三個蒸飯夾油條,再來兩杯甜豆漿、一杯淡豆漿。」倪先生家住附近,吃李家早餐,已經有10年了,「孩子還賴在被窩裡,早飯買回去,正好喊他起床。」
一碗豆腐湯,熨帖了常州人的胃
復工後,想念豆漿油條的常州人來了。
夏亞寶的為民小吃店,已經開了20多年。
早晨8點半,為民小吃的早高峰過去了,忙活完一早上,夏亞寶泡了壺茶。
每天2點半爬起來熱爐子、和面、做餡,麻糕、包子、燒賣,品種不少,包子有4種餡:鮮肉、蘿蔔絲、青菜、鹹菜,燒賣則是普通的和鹹蛋黃的,「現在除了麻團沒有做,其他都有了。」
夏亞寶的大麻糕技術是上世紀80年代跟著新橋麻糕店的師傅周金生學的。1999年開店至今,在附近一帶做得小有名氣。這家為民小吃店,開在荊川為民橋已經21年了。
夏亞寶今年66歲,是地道的老常州,常州人的胃,他懂。
就像大麻糕和大肉包,一定得配著豆腐湯。即使前一陣主顧再少的時候,這份講究依舊沒丟。「豆腐湯就溫在爐子上,客人來了,再打包,要多少打多少,回去正好吃。」 撒上榨菜末、蔥花、香菜末,再來幾滴辣椒油,還略有些燙口的豆腐湯熨帖了一早的胃。
吳燕翎 文 朱臻 攝
來源:常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