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中的「高級黑」,不仔細讀還以為在誇人

2020-12-16 騰訊網

唐朝,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巔峰時期,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湧現了許多彪炳史冊的偉大詩人,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白居易、元稹、高適、韋應物……不勝枚舉。

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一位並不太出名的詩人,他叫鄭畋,字文臺,會昌年間的進士,曾經做到同平章事,在《全唐詩》中,收錄了他的十六首詩。他曾經寫過一首很著名的詩叫《馬嵬坡》,一看這首詩的名字,我們就知道,這首詩和唐玄宗、楊貴妃有關,那麼,這位詩人在自己的詩中,對這件著名的歷史事件是如何評價的呢?

馬嵬坡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這首詩很短,只有區區二十八個字,卻已經將那段故事描述的非常清晰。在馬嵬坡的時候,唐玄宗被部下逼迫,只得命楊貴妃自縊。當唐玄宗再次回到長安的時候,「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中這幾句話,變成了一句「雲雨難忘日月新」。

最後兩句,是詩人對唐玄宗做了這件事的評價,「終是聖明天子事」,看似對唐玄宗的高度讚美,說他是一位「聖明天子」,可下面的一句「景陽宮井又何人」,卻暴露了詩人的真正用意。

「景陽宮井」,指的是陳後主的故事,當年的陳後主,聽說隋兵進城,便和寵妃張麗華、孔貴嬪,一起跳到京中去,當晚被隋兵活捉。也就是說,如果唐玄宗在馬嵬坡不是處死了楊貴妃,他將和陳後主一樣,成為一位亡國之君。正是因為唐玄宗的「果斷」,才避免了這場悲劇,也就對應了前一句的「終是聖明天子事」。

可是,這真的是鄭畋在誇獎唐玄宗嗎?這才是《唐詩三百首》中的「高級黑」!唐玄宗剛做帝王的時候,是何等的英名,鑄造了「開元盛世」的輝煌,可是,因為楊貴妃,他疏於朝政,以至於民不聊生,讓最繁盛的大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他又是什麼「聖明天子」?這位所謂的「聖明天子」,也就是比陳後主強了一點而已,沒有淪為亡國之君而已!

明明是一首誇讚唐玄宗的詩,仔細品讀,才發現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極力誇讚一個人的同時,將他和陳後主相提並論,這才是真正的「高級黑」啊!

相關焦點

  • 想讀《唐詩三百首》,要讀哪個版本好?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唐詩三百首》,水平良莠不齊,甚至有的註解錯誤百出。要想讀唐詩,一個好的註解本必不可少,為此,小樓選出幾本經典的唐詩選注本,跟大家分享。《唐詩三百首》,是清人孫洙和其繼室徐蘭英合編的唐詩選本。
  • 熟讀唐詩三百首;熟彈琴曲一百首
    有道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果然地。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極為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唐朝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唐詩代表了中華詩歌的最高成就,無疑是中華以及世界文壇上濃墨重彩的筆觸!更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最具文採的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
  • 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我找到的這個方法是來自止庵先生,他在「一席」的訪談中,提到他讀莊子的方法,說他當時把所有能找到的莊子的版本都找來,放在一起對照著讀,邊讀還邊做筆記,這樣讀了六個月,才讀完莊子。這樣的方法,勞力費心,想來定然是有效的,但是卻太難做到了。我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小職員,且不說找齊所有版本所花的金錢與研讀這麼多版本所花的時間,單是這過程中需要忍受的孤苦寂寞,沒有人激勵,恐怕也是難以堅持下去。
  • 精讀《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題辭解讀和內容概述
    文 | 謝小樓01《唐詩三百首》書前有一個蘅塘退士的題辭,在精讀唐詩三百首之前,有必要先讀一下這個題辭。同時,也有必要對《唐詩三百首》的內容作一個概述,好讓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唐詩三百首》。先讀題辭: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
  • 《唐詩三百首》為什麼是300首而不是500首,多讀才知選者用心良苦
    三百首要一讀再讀,才識其中真味讀《唐詩三百首》,可以選擇的本子有下面三個,因為三百首深受人們喜愛,自問世以來如何來學習閱讀三百首,早有有才華的人給我們鋪好了路子。第一種就是原刻本子,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幼兒早教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詩中的律詩、絕句、短小精悍,而且合轍押韻、琅琅上口、通過背誦唐詩、可以使兒童從小就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鍛鍊兒童的記憶力】唐詩有些篇章與兒歌相似,孩子記憶能力好,很容易背會 。唐詩中不少篇章,藝術性,思想意境均佳。常背一點唐詩,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記憶力 。【使孩子受到美感的薰陶】唐詩中有不少篇章都寫得很美,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這樣讓我的兒子將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
    這樣讓我的兒子將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作者:神來之筆WO筆下生花在我的兒子四歲以前,我定不會教我的兒子閱讀或者背誦《唐詩三百首久而久之,他就能夠自編自唱兒歌了,還時不時講些天真無邪的故事,將大人們逗得捧腹大笑。比如我的兒子就自編了一個故事講給我們聽,真饒有趣味呢!他說:我對小夥伴「小胖豬」(一個肥胖的小朋友的外號)說:村外那塊水田的衝水坑裡有一條大烏魚,趕緊拿根釣魚竿去釣吧!「小胖豬」信以為真,真拿了一根釣魚竿去那個地方釣烏魚,一蹲就蹲了整整一天呢!
  • 亞森和他的維文版《唐詩三百首》
    唐詩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中《唐詩三百首》作為中國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曾被翻譯成英、法、俄、德等多種語言,國內也曾翻譯成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語言。近日,由維吾爾族翻譯家亞森·阿瓦孜編譯的《唐詩三百首》維文版正式面世,填補了維文版唐詩集選的空白。
  • 《全唐詩》四萬多首,論懟人只服杜甫這首,讓人見識高級的發脾氣
    但杜甫不一樣,其詩作沉鬱,所以很多人便認為他的脾氣應該是極好的,性格也是很穩重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杜甫一生存詩1500餘首,在這些詩中他發了兩次火,寫出了兩首千古名作。一次是公元761年前後,看不慣大將花敬定賞樂時用天子的禮制,他寫了首《贈花卿》。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諷刺人能到這個程度,讓人以為是誇人,當真是高明!
  • 唐詩三百首,是每一代中國孩子的噩夢
    《唐詩三百首》是各種古風活動的擺拍利器。/視覺中國《唐詩三百首》直到清末都很流行,直接取代了之前更流行的《千家詩》。表面上看,《三百首》的流行主要基於兩點,一方面是它的範文功能,二來則是它的通俗性和易傳播。乾隆十二年確立了試詩制度,詩歌成為當時學子仕進的敲門磚,《三百首》作為詩的習作範本一直暢銷至科舉被廢除為止。
  • 《唐詩三百首》:最經典的童蒙讀物
    "一個懂中文的華人,只要認真讀一下《唐詩三百首》,他的心就不可能不中國化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這樣說到。如果讓我們說出一本關於唐詩的著作,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詩三百首》。這部唐詩選集成書於清代中後期,可謂家喻戶曉,極受推崇。
  • 淺析《唐詩三百首新注》
    淺綠色的封面上深綠色細線勾勒出清晰可見的纏枝紋樣,中間長方形的框內綠色豎條紋的箋紙上豎排版楷書書「唐詩三百首新注」,讓整個封面顯得古樸典雅。仿古的左開設計,扉頁亦豎排版,右上角「金性堯注」,內文同樣豎排版繁體字,版權頁顯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 他被認為是古今律詩第一,卻有絕句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全唐詩》自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曹寅、彭定求等人開始編校,共計900卷,目錄12卷,「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百二十餘人」,也就是說,唐代至少超過2200人寫了近5萬首詩,並流傳至清代。《唐詩三百首》由清代孫洙也就是蘅塘退士所編輯,完成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唐詩三百首首》務實編制,篇幅適中,通俗易懂,所以成為了至今唐詩最流行的版本,是清代之後孩童學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人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共有多少詩篇呢?看完你會驚訝,或許一生也讀不完
    提起《唐詩三百首》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甚至還能讓很多人回想起小時候背詩的「傷痛」。另外《唐詩三百首》作為老師與書店老闆重點推薦的讀物,各位的家裡的書櫃裡也斷然少不了這本書,那麼各位有沒有這樣一個疑問,《唐詩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之多嗎?
  • 話說《唐詩三百首》:不只是過去的經典,也是永遠的經典
    詩學杜甫,著有《蘅塘漫稿》,似已不傳。其繼室徐玉蘭也工書善畫,雅好吟詠,《唐詩三百首》乃是他夫婦二人共同編成。 由自序可見,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的動機,是不滿於《千家詩》收詩太隨意,良莠不分,唐宋雜出,且有律無古,於是他「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編成這部優中選優,收詩310首的小型選本。
  • 精讀《唐詩三百首》083: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一般人寫,由「劍外忽傳收薊北」,就到「漫捲詩書喜欲狂」了,杜甫卻接心、以「初聞涕淚滿衣裳」。浦起龍《讀杜心解》中說:「得力者全在次句,於神理妙在逼真,於文勢妙在反振。」所為神理逼真,就是杜甫這樣寫,真實展現了杜甫當時的狀態。人在巨大的狂喜面前,第一反應往往是哭,而不是笑。
  • 想讀懂唐詩,你還可以看——《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
    (原標題:想讀懂唐詩,你還可以看——《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 歷來皆不乏唐詩選本
  • 把唐詩窄化成《唐詩三百首》,還有比這更大的災難嗎? | 對話西川
    藉由本書,西川回到唐代詩人寫作的現場,以詩人的身份走向李白、杜甫們,並用文字讓他們活轉過來,再次成為有血有肉的人,進而與他們展開寫作者之間的對話。現今的讀者接觸的唐詩,大部分來自課本,有些讀者讀過《唐詩三百首》,而了解《全唐詩》的人少之又少。
  • 唐詩三百首(一)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學習古詩詞猶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聞其香、嘗其味,不僅使人靈秀,更使人脫離庸俗和低級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華。學習中華民族千百年流傳的經典詩詞,將使人受用終生。《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
  • 解析唐詩選本優劣:《唐詩三百首》全面但保守
    ◎趙之藺  《全唐詩》現存詩48000多首,作家2200餘人,一般讀者只能看選本。作詩難,選詩亦不易。自唐以來,選本達數十種,但能通行者不多。原因如紀曉嵐所說:「求詩於唐,如求材於山場,各肖其人之學識。自明以來,詩派屢變,論唐詩者亦屢變,各持偏見,未協中聲。」即是說選者偏狹,各持己見,不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