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莒縣大媽做「煎餅」小吃,用土鏊子烙煎餅,每天300斤不夠賣

2020-12-20 朗芯文化美食

日照莒縣大媽做「煎餅」小吃,用土鏊子烙煎餅,每天300斤不夠賣。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在飲食方面開始講究健康飲食,那麼健康的飲食就是多吃粗糧。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日照莒縣大媽做「煎餅」小吃,製作方法非常傳統,用土鏊子烙煎餅,買的人非常對多,每天300斤不夠賣。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日照莒縣大媽做「煎餅」小吃,其實山東人更加的熟悉,因為這樣的煎餅山東農村人吃的最多了,相比較饅頭米飯,煎餅才是山東農村裡面的主食。小編的奶奶經常做著吃,就是以地瓜為主,加上適量的玉米面和其它的粗糧,在土鏊子烙成的。

小編小時候在奶奶家經常吃這種的「地瓜煎餅」,因為小時候是純手工做出來的,吃起來比較的香,現在的都是用機器做出來的,口感上差了很多。小時候經常在煎餅上面抹上麻汁,然後放點鹹菜,加上一顆大蔥,吃起來老香了。

因為城裡面的人都開始講究健康飲食,這種粗糧的「地瓜煎餅」就非常的受歡迎,大媽反正在家也是閒著,於是每天自己在土鏊子旁製作煎餅小吃。一般會把煎餅和成麵團狀,然後拿起一個小團,在土鏊子上面來回的滾動,麵糊就會粘在土鏊子上,一加熱麵糊成型變成煎餅,就可以揭開了。

記得小時候,奶奶經常和鄰居家的大姨大媽們一塊製作,那時候每個人都會用毛巾把頭髮包起來,就開始製作煎餅。因為地瓜和玉米等一些的高齡都是大媽自己家種的,所以吃起來非常的放心,味道還是小時候的口感,因為大媽每天做的煎餅有限,所以想吃還得提前預定。

之所以說現在城裡面的機器煎餅不好吃,是因為少了一點的煙火味道,就像小時候奶奶做煎餅,都是用玉米杆子當柴火燒的,所以煎餅裡面滿滿的煙火香味,現在吃上一口都是小時候滿滿的回憶,這也是大媽做的煎餅這麼受歡迎的原因了。

大媽會把做好的煎餅涼一會,要不然熱氣會把煎餅變得很軟,放涼之後就會把煎餅疊起來,然後拿到城市裡面去賣。大媽用土鏊子烙煎餅,就是傳統的老手藝,人們喜歡吃的老味道,每天300斤不夠賣。

大家小時候是不是經常吃這樣的「煎餅」小吃,吃上一口非常的酥脆還好嚼,大家對日照莒縣大媽做「煎餅」小吃還有什麼想說的,評論下方分享出來吧。

相關焦點

  • 農婦用土鏊子烙煎餅,每天600斤不夠賣,能吃出媽媽的味道
    2019年1月7日,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龍山鎮梁甫山農產品公司加工點,兩位農村老人正在烙煎餅。在當地,這種以地瓜為主要原料,輔以玉米、黃豆、小麥、高粱等雜糧,加工製作而成的煎餅走俏市場,成為當地農戶致富的新亮點。地瓜煎餅,在上個世紀物質匱乏的年代,是當地人們的日常主食。
  • 情報站|日照壹粉柴火土鏊子烙的地瓜煎餅,又香又甜,解鄉愁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互動編輯 牛耘11月29日,壹粉「水戀百合」向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情報站發來一條情報,分享了日照五蓮縣老家用柴火土鏊子製作的地瓜煎餅,引起了很多壹粉的共鳴,吃一口解鄉愁的地瓜煎餅,滿滿的都是回憶。
  • 莒縣龍山梁甫山農產品煎餅的堅守
    「我們前一天晚上就磨上糊子了,晚上十二點起來過濾,三點左右起來沉澱,到五點來鍾我們就開始烙了」唐雲和大姐邊在鏊子上滾著煎餅糊子邊向記者介紹道,她淳樸泛紅的臉蛋和香氣四溢的煎餅都是梁甫山農產品的招牌。唐雲和將糊子在碗裡旋轉幾下形成一個光滑的圓球,拿在手裡運用手腕的力量沿著鏊子轉動一圈,薄薄的一層糊便落在了鏊子上,等個三四分鐘,一張薄脆香甜的煎餅就出爐了。隨著一張張薄脆的煎餅被揭下來,屋裡慢慢布滿了熱氣,煎餅的香氣混著柴火的香氣,朦朧間仿佛迴轉到小時候揣著手坐在鏊子前眼巴巴等著媽媽揭下煎餅卷給自己吃的時光。
  • 山東農婦用木柴土鏊烙煎餅獲暢銷,價格比機器製作貴出三四倍
    圖為兩名農村婦女正在烙煎餅,鏊子上熱氣騰騰,滾煎餅糊子的場景猶如「打太極」。這種採用傳統手工製作方式,以地瓜幹為主要原料,用柴火土鏊烙出的老式地瓜煎餅,在當地成為一種新的農產品消費時尚,價格比機器製作的面煎餅高出三至四倍。圖為一名農村婦女正在從鏊子上揭下煎餅。
  • 記憶中那種鏊子烙出的煎餅
    記憶中那種鏊子烙出的煎餅記憶中的東西有好多,有些是被掩埋而不知覺,但它們一直潛藏著,其中之一就是母親用柴火在鏊子上烙煎餅。有朋友買了個小小的鐵鏊曬出來。我首先反映的是難道對方也會烙煎餅?也是山東人嗎?求證後,對方說自己喜歡吃麵食,這個東西做麵食很方便。原來鏊子也慢慢成為非山東人的炊具了!看著那個小鐵鏊子,關於鏊子與煎餅的記憶再次被拉倒眼前。
  • 土鏊子「變身」電鏊子 沂蒙山區椿樹溝煎餅飄香
    新華社濟南11月17日電題:土鏊子「變身」電鏊子 沂蒙山區椿樹溝煎餅飄香 新華社記者王志在沂蒙山區山東省蒙陰縣垛莊鎮椿樹溝村,村民何慶忠家的電鏊子飛快旋轉,飄香的烙煎餅讓等候的遊客們垂涎欲滴。
  • 莒縣嶠山:一張煎餅的「誕生記」!
    大眾網·海報新聞日照11月13日訊(見習記者 崔益萌 作為莒縣57個省級貧困村之一的嶠山鎮徐家村,2016年,在鎮政府的扶持下建成了煎餅加工車間,成立了地瓜產業的合作社。糊鏊子呈三足鼎立的形狀,瓦盆中舀出一勺漿液倒在鏊子上,經火燙熨後,發出如流水擊打東西的「滂淜」之聲。用一個小扇形竹刮子,運用手腕的力量將竹刮子和這麵糊攤成一個圓圓的薄餅。漿液像螞蟻一樣在鏊盤上爬行,顏色變成黃白色,等薄餅微微成型,趁著這時的熱鏊,手一翻一覆,很快就能做出幾十甚至上百個煎餅來。
  • 五蓮煎餅、豆腐製作技藝 煎餅卷豆腐「越吃越有福」
    果不其然,一對老夫妻正在烙煎餅。泥砌的矮灶臺,祖傳的煎餅鏊子,74歲的村民王守順正在灶下燒火,菠蘿樹葉子和花生秧鋪在灶前;同歲的老伴趙從芬熟練地用左手在鏊子上攤開地瓜糊,再用木刮板抹勻壓實。一待邊角翹起,老人左手揭起,兩手快速一提,一張雪白如紙的地瓜煎餅,成了!
  • 日照人的煎餅能卷什麼?是時候見識一下了!
    日照人對煎餅有著特殊的感情。日照煎餅色調微黃,質細香甜,柔軟可口,營養豐富,尤其是以小麥為原料製作的煎餅,卷上想吃的菜,更是美味可口。吃煎餅最出名的就是卷大蔥,如果再蘸點醬,可就是大家印象中最標配的吃法了。
  • 日照地瓜幹煎餅 還是記憶中的老滋味(圖)
    五穀雜糧磨成的麵糊、燒熱的鏊子,再加上一雙巧手用煎餅筢子攤平烙制而成烙成的煎餅水分少較乾燥,可厚可薄,方便疊層,易於貯藏存放,口感筋道  大眾網日照11月19日訊(記者 陳平平通訊員 丁連相)日照五蓮縣松柏鎮的地瓜幹手工煎餅,還是記憶中的老味道,五穀芬芳、口感筋道。
  • 姐妹倆老街賣雜糧煎餅,日賣500張收入千元,傳授掙錢秘訣
    在河南洛陽老城區的一條街道上,有一個由姐妹倆開的雜糧煎餅小店,店面雖只有五、六平方米,但因她們烙的雜糧煎餅焦脆可口、量大味美,又離居民小區和學校不遠,常常供不應求。據姐妹倆介紹,她們每天能賣出四、五百張煎餅,收入在2000元左右。
  • 日照扶貧女書記費紅豔:小小煎餅鋪出脫貧路
    大眾網·海報新聞日照3月8日訊(記者 苑小雪)走到五蓮縣石場鄉前坪頭村村頭,陣陣煎餅香味撲鼻而來,原來是村裡的煎餅坊又開工了。走進煎餅坊,四個鏊子一溜擺開,四名婦女有條不紊烙著煎餅。這幾天,費紅豔組織村民對煎餅坊周邊進行嚴格消毒,對每天出入煎餅坊的村民進行防控知識培訓,讓他們分批進入煎餅坊工作,鄉黨委政府還聯繫把煎餅納入了全縣菜籃子直供,就這樣,煎餅坊又正常運轉起來。「正常是六個鏊子一起烙,十餘名婦女,有削地瓜的、添火的、磨煎餅糊子的、烙煎餅的……分工明確,因為疫情,我們只好減小規模。」費紅豔一邊介紹,一邊提醒大家戴好口罩。
  • 大媽街邊賣「豪華煎餅」,外酥裡嫩,料足味美,來吃的都是回頭客
    大媽街邊賣「豪華煎餅」,外酥裡嫩,料足味美,來吃的都是回頭客!我們平常吃到的煎餅,基本上每一條街每一個學校門口都有很多也是特別容易能夠買到的,做法也是差不多一樣的,那就是麵糊往鏊子上一澆,用竹片把麵糊抹均勻,塗成一張餅皮,然後淋上油,撒上蔥花打雞蛋,再用竹片把雞蛋刮平,刷上甜麵醬,再放上各種各樣的小鹹菜,薄脆往餅皮上一摁,最後把餅皮捲起來,從中間產生兩截,往袋子裡面一裝就會遞給顧客,然後顧客付錢,這樣的標配是5塊錢,如果要是加烤腸
  • 農村家裡「烙煎餅」,晌午還能「攤個」菜煎餅吃
    在魯西南地區,煎餅,是當地人們的主食。可以說從小到大,當地的孩子都是吃自家烙的煎餅長大的。勤勞是當地人們特有的象徵,這不,大夥剛忙著種完玉米,又開始忙活了。磨麵粉,和面,烙起了煎餅!在當地,「燒鏊子」大多用麥秸稈和玉米杆,一把柴火,烙一張煎餅,「燒鏊子」是件技術活,燒熱了或者燒涼了都不能烙出好煎餅。烙煎餅需要兩個人配合默契,一個人燒火,另一個人烙煎餅。挖一勺麵糊,攤在「鏊子」上,用刮板把麵糊刮平整,等「鏊子」燒熱了就可以將做好的煎餅揭起來了。烙煎餅可是件體力活,從早上到下午,一天忙活下來可是很累的。
  • 煎餅,陪伴了我的學生時代
    煎餅,是我國北方地區傳統主食之一,起源於山東。煎餅在我國的分布地區很廣,主要集中在山東臨沂、濟南、萊蕪、泰安、棗莊、淄博、濟寧、菏澤、日照、濰坊、青島、滕州、曲阜、江蘇連雲港、徐州等地市的全部地區或部分縣市區。
  • 央視講述大連煎餅哥傳奇經歷 支援災區萬斤煎餅
    緣起 跟媽媽學的煎餅手藝  1986年,4歲的楊龍隨父母從山東沂蒙山區來到濱城大連,一家人在姚家村租了一間簡陋的平房。 1999年,楊龍的母親王德榮重拾山東老家製作煎餅的手藝,在後房建了幾個鏊子(烙煎餅的爐子),又將臨街的前院改成食雜店,幹起了銷售煎餅的生意。「我媽的手藝好,當時姚家村一代都吃我家的煎餅,一天能賣200斤。
  • 煎餅大媽一句話引上班族唏噓:賣煎餅真能月入3萬?-煎餅,老劉,毛...
    原標題:賣煎餅,真的能月入3萬?  「我月入3萬,怎麼會少你一個雞蛋!」北京,一位煎餅攤大媽和顧客爭執時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讓這位煎餅大媽走紅。  月入3萬!一時間,人們也不禁感嘆,這讓寫字樓的白領十分汗顏。煎餅行業真的如此賺錢嗎?對此,記者進行了走訪。
  • 帶你烙煎餅,剛烙熟的煎餅,真是太好吃了,我每次都要吃10張
    小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奶奶都會跟鄰居家的大娘一起烙煎餅,烙煎餅是一個技術活,頭一天和好麵糊,第二天烙,一般一烙就是一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在旁邊打下手了,說是打下手,其實都用不到我,以前的煎餅鏊子都是燒柴的,燒火是一個很技術的活,都是爺爺在看著,我們稱爺爺是火頭軍,這個稱呼很貼切哈,
  • 「懷舊」有一種鄉情叫賈汪煎餅
    所以那個時候的孩子都特別能吃,大鏊子的煎餅一頓四五個都不覺得飽,而且粗糧消化的也特別快,在大人烙煎餅的時候,總是圍著鏊子轉,那剛從鏊子揭下來的純白芋乾子煎餅又薄又黃又脆,不捲菜直接吃 ,咬一口滿嘴香噴噴甜絲絲的,越吃越想吃,如果鏊子下面正好燒幾個鮮辣椒,用煎餅一包,真是沒自了(賈汪方言,意思是真是好極了)記得以前賈汪有個順口溜:白乾子煎餅卷辣椒,越吃越添膘。
  • 做煎餅果子的麵糊配比是怎樣的?讓山東沂水煎餅鋪老闆來告訴你!
    煎餅果子屬於山東沂水的地方特色小吃,早年人們生活比較困難,煎餅是用玉米或者高梁米浸泡過後,用石磨磨成漿,再倒入鏊子中烙出成的圓餅,稱為煎餅。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玉米、高梁等糧食非常匱乏,於是人們就用地瓜或者地瓜幹為原料來烙煎餅,用什麼原料烙就叫什麼煎餅,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玉米煎餅、高粱煎餅、小米煎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