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比玄奘更早的西遊高僧

2020-12-17 佛教在線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并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自小出家志堅貞


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很大發展。各種佛教流派,紛紛傳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譯;全國各地廣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西晉時,全國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數多達三千七百人。其後更是愈來愈多。法顯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國空前大發展的這個歷史時期。

法顯本姓龔,他有三個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擔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歲的時候,就把他度為沙彌(即送他到佛寺當了小和尚)。十歲時,父親去世。他的叔父考慮到他的母親寡居難以生活,便要他還俗。法顯這時對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誠,他對叔父說:「我本來不是因為有父親而出家的,正是要遠塵離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沒有勉強他。不久,他的母親也去世了,他回去辦理完喪事仍即還寺。法顯性情純厚。有一次,他與同學數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窮人來搶奪他們的糧食。諸沙彌嚇得爭相逃奔,只有法顯一個站著未動。他對那些搶糧食的人說:「你們如果需要糧食,就隨意拿吧!只是你們現在這樣貧窮,正因為過去不布施所致。如果不搶奪人糧,恐怕來世會更窮。貧道真為你們擔憂啊!」說完,他從容還寺,而那些搶糧的人竟被他說服,棄糧而去。這件事使寺中僧眾數百人莫不嘆服。二十歲時,法顯受了大戒(和尚進入成年後,為防止身心過失而履行的一種儀式)。從此,他對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堅貞,行為更加嚴謹,時有「志行明敏,儀軌整肅」之稱譽。

歷盡艱險取經歸


東晉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歲的法顯已在佛教界度過了六十二個春秋。六十多年的閱歷,使法顯深切地感到,佛經的翻譯趕不上佛教大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由於戒律經典缺乏,使廣大佛教徒無法可循,以致上層僧侶窮奢極欲,無惡不作。為了維護佛教「真理」,矯正時弊,年近古稀的法顯毅然決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尋求戒律。

這年春天,法顯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一起,從長安起身,向西進發,開始了漫長而艱苦卓絕的旅行。次年,他們到了張掖(今甘肅張掖),遇到了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五人,組成了十個人的「巡禮團」,後來,又增加了一個慧達,總共十一個人。「巡禮團」西進至敦煌(今甘肅敦煌),得到太守李浩( 即李 )的資助,西出陽關渡「沙河」(即白龍堆大沙漠)。法顯等五人隨使者先行,智嚴、寶雲等人在後。白龍堆沙漠氣候非常乾燥,時有熱風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沒而喪命。法顯後來在他的《佛國記》中描寫這裡的情景說:「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勇往直前,走了十七個晝夜,一千五百裡路程,終於渡過了「沙河」。

接著,他們又經過鄯善國(今新疆若羌)到了niao夷國(今新疆焉耆)。他們在niao夷國住了兩個多月,寶雲等人也趕到了。當時,由於niao夷國信奉的是小乘教(印度佛教分小乘、大乘兩大派),法顯一行屬於大乘教,所以他們在niao夷國受到了冷遇,連食宿都無著落。不得已,智嚴、慧簡、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魯番)籌措行資。僧紹隨著西域僧人去了yan 賓(在今克什米爾)。

法顯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孫的資助,又開始向西南進發,穿越塔克拉瑪大沙漠。塔克拉瑪大沙漠又名塔裡木沙漠(塔裡木,在維吾爾語中,是「進去出不來」的意思),這裡異常乾旱,晝夜溫差極大,氣候變化無常。行人至此,艱辛無此。正如法顯所述:「行路中無居民,沙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法顯一行走了一個月又五天,總算平安地走出了這個「進去出不來」的大沙漠,到達了於置國(今新疆和田)。於置是當時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們在這裡觀看了佛教「行像」儀式,住了三個月。接著繼續前進,經過子合國,翻過蔥嶺,渡過新頭了那竭國。法顯和慧應、寶雲、僧景等人則經宿呵多國、犍陀衛國而到了弗樓沙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國後病了,道整陪他暫住。慧達一個人去到弗樓沙國,與法顯他們會面。弗樓沙國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達、寶雲和僧景在這裡了參訪了佛跡以後便返回了中國,慧應在這裡的佛缽寺病死。

法顯獨自去了那竭國,與慧景、道整會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卻阿富汗的蘇納曼山。梵語中是對「大雪山」即喜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是冬夏積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陰,突然遇到寒風驟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襲擊被凍死了,法顯撫摸著慧景的屍體,無限感慨地哭著說:「取經的願望未實現,你卻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後與道整奮然前行,翻過小雪山,到達羅夷國。又經跋那國,再渡新頭河,到達毗荼國。接著走過了摩頭羅國,渡過了蒲那河,進入中天竺境。法顯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時間,週遊中天竺,巡禮佛教故跡。

晉元興三年( 404年),他們來到了佛教的發祥地—拘薩羅國舍衛城的祗洹精舍。傳說釋迦牟尼生前在這裡居住和說法時間最長,這裡的僧人對法顯不遠萬裡來此求法,深表欽佩。《佛國記》載:「彼眾僧嘆曰:奇哉,邊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謂言:我等諸師,和上相承,未見 漢道人來到此地也。」這一年,法顯還參訪了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迦維羅衛城。

晉義熙元年( 405年),法顯走到了佛教極其興盛的達摩竭提國巴連弗邑。他在這裡學習梵書梵語,抄寫經律,收集了《摩訶僧祗律》、《薩婆多部鈔律》、《雜阿毗曇心》、《方等般泥洹經》、《經》、《摩訶僧祗阿毗曇》等六部佛教經典,一共住了三年。道整在巴連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門法則和眾僧威儀,追嘆故鄉僧律殘缺,發誓留住這裡不回國了。而法顯一心想著將戒律傳回祖國,便一個人繼續旅行。他週遊了南天竺和東天竺,又在恆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國(印度泰姆魯克)寫經畫(佛)像,住了兩年。

東晉義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顯離開多摩梨,搭乘商舶,縱渡孟加拉灣,去到了獅子國(今斯裡蘭卡)。他在獅子國住在王城的無畏山精舍,求得了《彌沙塞律》、《長阿舍》、《雜阿含》以及《雜藏》等四部經典。至此,法顯身入異城已經十二年了。他經常思念遙遠的祖國,又想著一開始的「巡禮團」,或留或亡,今日顧影唯己,心裡無限悲傷。有一次,他在無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個中國的白絹團扇供佛,觸物傷情,不覺悽然下淚。

著書譯典後世傳


東晉義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的任務,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船破水入。幸遇一島,補好漏處又前行。就這樣,在危難中漂流了一百多天,到達了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晉的蘇門答臘島,一說爪哇島)。法顯在這裡住了五個月,又轉乘另一條商船向廣州進發。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方向,隨風飄流。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法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這裡是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勞山。青州長廣郡太守李嶷聽到法顯從海外取經歸來的消息,立即親自趕到海邊迎接。時為東晉義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顯65歲出遊,前後共走了三十餘國,歷經十三年,回到祖國時已經七十八歲了。在這十三年中,法顯跋山涉水,經歷了人們難以想像的艱辛。正如他後來所說的:「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

法顯在山東半島登陸後,旋即經彭城、京口(江蘇鎮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場寺住了五年後,又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終老於此,卒時八十六歲,一作八十二歲。他在臨終前的七年多時間裡,一直緊張艱苦地進行著翻譯經典的工作,共譯出了經典六部六十三卷,計一萬多言。他翻譯的《摩訶僧祗律》,也叫大眾律,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後來的中國佛教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抓緊譯經的同時,法顯還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見聞寫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國記》。《佛國記》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別名有《法顯行傳》、《法顯傳》、《歷遊天竺紀傳》、《佛遊天竺記》等。它在世界學術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僅是一部傳記文學的傑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是研究當時西域和印度歷史的極重要的史料。法顯去印度時,正是印度史上的黃金時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時代,關於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統的文獻記載,超日王時的歷史,只有依靠《佛國記》來補充。中國西域地區的鄯善、于闐、龜茲等古國,湮滅已久,傳記無存,《佛國記》中所記載的這些地區的情形,可以彌補史書的不足。《佛國記》還詳盡地記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蹟和僧侶生活,因而後來被佛教徒們作為佛學典籍著錄引用。此外,《佛國記》也是中國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國與印度、波斯等國的海上貿易,早在東漢時期已經開始,而史書上卻沒有關於海風和航船的具體記述。《佛國記》對信風和航船的詳細描述和系統記載,成為中國最早的記錄。

法顯以年過花甲的高齡,完成了穿行亞洲大陸又經南洋海路歸國的大旅行的驚人壯舉,以及他留下的傑作《佛國記》,不僅在佛教界受到稱譽,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唐代名僧義淨說:「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法)顯法師則他闢荒途,(玄)奘法師乃中開正 路。」近代學者梁啓超說:「法顯橫雪山而入天竺,齎佛典多種以歸,著《佛國記》,我國人之至印度者,此為第一。」斯裡蘭卡史學家尼古拉斯·沙勒說:「人們知道訪問過印度尼西亞的中國人的第一個名字是法顯。」他還把《佛國記》中關於耶婆提的描述稱為「中國關於印度尼西亞第一次比較詳細的記載」。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把《佛國記》譽為西域探險家及印度佛跡調查者的指南。印度學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稱讚說:「中國的旅行家,如法顯和玄奘,給我們留下有關印度的寶貴記載。」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法顯、玄奘與丘處機:三個人四本書的故事,讓中國看到了世界
    歷史上,從法顯、玄奘,到全真道人丘處機,他們一路西行,用腳步丈量世界,留下的作品成為研究西域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史料。01法顯與他的《佛國記》自從漢明帝在公元65年派遣使者去西域求佛法,熟悉佛學經典的西域高僧,不斷有人東來,而國內的高僧也逐漸有人去西域各國
  • 法顯西行:被玄奘西遊淹沒的壯舉
    [摘要]法顯一生沒有獲得什麼政治榮耀的光環,只有對信仰的默默堅守,對事業的頑強堅持。與玄奘西行經歷中廣結眾緣、交好貴族並獲得豐厚支持的做法相比,法顯的成就殊為不易。世人皆知《西遊記》,殊不知「一帶一路」上的「西遊」故事,遠不止唐三藏一人。
  •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
    玄奘的貢獻:為佛法驗明正身玄奘(602年~664年),俗家姓陳,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唯識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從十一歲出家,便潛心鑽研佛學,十幾年後,他就成為全國有名的高僧。
  • 法顯西行取經比玄奘早230年
    出生地:襄垣縣上馬鄉 出家修行地:仙堂寺《佛國記——法顯西行》三集大型紀錄片在央視十套精彩上映  為紀念東晉高僧法顯天竺取經歸國1600周年,由襄垣縣和央視聯手拍攝的三集大型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於3月6日至8
  • 高僧故事:玄奘的一生
    貞觀元年(627),玄奘再到長安,從道嶽、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生),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
  • 玄奘:唐代高僧、佛經翻譯家、旅行家
    佛教在線1月5日消息  據新浪報導: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萬裡,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
  • 正史載第一個西行取經的人,不是玄奘或法顯,後來竟成豬八戒原型
    後漢以來的譯經事業都是由來自印度以及西行求法第一人西域的外國人及其子孫進行的。到了三國時代,終於出現了去西域求法的僧人。這個人就是朱士行。朱士行(203—282),三國時期的高僧,法號「八戒」,祖居潁川(今河南禹州)。
  • 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既不是唐僧,也不是法顯,比玄奘早500多年
    此時的蔡愔,秦景比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要早500多年。再後來,有個叫法顯的和尚,3歲從寶峰寺出家做沙彌,20歲受比丘戒,勤學不止,成為當時有名的高僧。但在法顯鑽研佛經的過程中,他發現傳入中國的佛經有很多殘缺,或者解釋不清,常感嘆律藏殘缺。法顯不顧65歲高齡,決定親自遠赴天竺求取完整經書,遂於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前往天竺求法。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他特別欽慕東晉高僧法顯以「耳順」之年,歷時15年,前往印度西行求法的宏謨偉志;加之,熟讀各種佛經,發現各名師所講的經論互有歧異,各種經典也疑偽雜陳,真假難辨,於是,立志要親赴天竺(印度),取經求法。  而後的人生,大體上可以分作兩段:前一段是取經。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和尚混在「隨豐就食」的逃荒民眾中離開京城長安,沿著河西走廊,西行遊學求法。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他特別欽慕東晉高僧法顯以「耳順」之年,歷時15年,前往印度西行求法的宏謨偉志;加之,熟讀各種佛經,發現各名師所講的經論互有歧異,各種經典也疑偽雜陳,真假難辨,於是,立志要親赴天竺(印度),取經求法。  而後的人生,大體上可以分作兩段:前一段是取經。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和尚混在「隨豐就食」的逃荒民眾中離開京城長安,沿著河西走廊,西行遊學求法。
  • 訪談︱孫英剛:唐僧玄奘取經歸來後對政治參與過深
    近日,國產電影《大唐玄奘》在五一檔上映,影片講述了唐朝高僧玄奘歷時17年,不畏艱難險阻,前往印度取經的傳奇故事。由於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影響,唐僧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文藝作品終究無法取代真實的歷史,甚至有著不小的差距。一代高僧玄奘成長的中古佛教史背景是什麼?他為何要「偷渡」出境?
  • 佛教:「三藏法師」唐玄奘
    但是越是深入全面地把握漢地佛教當時的各種思想學說,玄奘卻越是感到不滿足,感到有問題。到長安後,他又拜在京城一些名僧如道嶽、法常、僧辯、僧會等人門下從學重要典籍學說,朝夕諮請,孜改為道,造詣日深,學術人品譽滿京華。不久,京城學界都傳,說他已窮盡國內各家學說,稱他為「釋門千裡狗」。
  • 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目的竟是……
    在玄奘西遊的藝術作品中,無論是小說《西遊記》還是《大唐西域記》都把西遊記描寫得極其坎坷艱辛。玄奘和苦行僧一樣,只有一個人或幾個追隨者。但事實上,玄奘不僅有四個弟子,還有二十多個追隨者。有足夠的銀子和錢再花20年。發生什麼事?
  • 《西遊記》中去西天取經的人,為什麼是玄奘,而不是其他高僧?
    大唐西域記唐僧的原型是就是大唐高僧玄奘,現在已經是蓋棺定論的認識了。3、被選為西行取經人的過程玄奘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被選中的人選,之前被選為法會主持才是他出人頭地,實現名聲在外地的第一步。藉此機會,至少在佛家一派和寺廟層面上,算是佔據了一席之地。於是玄奘欣然接受,叩頭謝恩。
  • 玄奘請求西行求法,未獲唐太宗批准,他決心私自前往天竺
    唐武德八年(625),玄奘輾轉到荊州、揚州、蘇州、相州等地,經過長達八年的時間,他遍訪名師,以謙虛的態度與精湛的學識獲得了全國各地得道高僧的一致讚揚。   此時的他已經躋身於當世高僧的行列。通過這八年來在全國各處的講筵所聞,玄奘逐漸認識到漢文佛經版本不一所帶來的矛盾說法以及來自佛教教義的混沌不清。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近年來關於西遊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層出不窮,可以說讓這本古典名著在現代社會得以再次重生。其中「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主線則來源於唐朝時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那麼這其中到底有著那些曲折歷程,使得歷史故事的玄奘最終演變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唐僧了呢?從唐朝時的玄奘逐漸演繹成神話故事中的「唐三藏」,這中間自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曲折歷程。
  • 玄奘取經為什麼不走海路?他原來是偷渡去的印度
    那麼,為什麼唐玄奘不是乘船去印度,而是不遠萬裡繞道西域呢?這個首先得從唐玄奘的經歷說起。玄奘在當時已經是名揚天下的高僧了,但是他認為還有許多佛法問題沒有解決,於是立志要學習法顯、智嚴等大師前往印度求法。玄奘於是和長安的眾多僧侶一起向唐太宗李世民上書,要求能夠得到國家的支持。無論是走陸路還是海路,都十分困難,而且需要大量的費用,沒有國家的支持,是難以辦到的。
  • 大雁塔的日日夜夜,玄奘將「萬法唯識」哲學理念發展成了法相宗
    法相宗在佛教宗派中算是獨樹一幟的。由於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玄奘將「萬法唯識」這個哲學理念發展成了這個宗派,所以法相宗又叫「唯識宗」。又因為它是玄奘和其弟子窺基在慈恩寺的大雁塔中創立而得,所以又叫慈恩宗。
  • 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字字飄逸筆筆秀麗
    現代草書臨習的優質字帖玄奘《多心經》鑑賞:玄奘法師簡述: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唐玄奘人人皆可拿捏?這位將打破你的認知,這簡直就是「社會人」
    當然,除了各種真人影視劇的改編演繹之外,還有便是以動漫形式出版的西遊故事,而動畫版本的西遊記,於個人看來影響最深刻的便是98版的那一部分了。不僅如此,在動畫版本的電影亦是不少,譬如《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這些都是頗受好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