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米粉,廣西人似乎特別鍾情。廣西四大米粉,就有柳州的螺螄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梧州的炒河粉、南寧的老友粉。在廣西,但凡有餐飲之處,幾乎都有米粉店,有米粉店之處,幾乎都能見著螺螄粉——哪怕是到了桂林,滿街的「桂林米粉店」裡,螺螄粉從不缺席。
螺螄粉憑什麼稱霸廣西江湖?就憑那一縷銷魂的螺香。
螺螄粉裡,為何不見螺螄?
一碗正宗的柳州螺螄粉,乍看就是一碗大雜燴素麵而已:
湯粉上鋪了酸筍、酸豆角、花生米、油炸腐竹、黃花菜、蘿蔔乾、青菜……潑點辣椒油,滿口鮮酸爽辣,回味無窮。卯足了勁兒,嗦完了一碗粉,卻始終不見螺螄,怎麼回事?
原來,螺螄已經「化」在了湯底裡。
螺螄粉的「核心技術」,一是湯底,二是酸筍。螺螄特有的腥香滲在湯底,標誌的「酸臭」則來自於酸筍發酵產生的氣味,兩者相遇,融合成為一種叫人食指大動的味道,堪稱柳州人值得自豪的創造發明。
柳州人吃螺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約2萬年前,有白蓮洞人類遺址為證。
白蓮洞人類遺址位於廣西柳州市東南郊12公裡的山麓,在這裡,人們發現了2萬多年前的螺螄殼,而且有充分的考古證據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吃螺螄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原來,柳州人世世代代都好這一口。
這也就不奇怪了:當吃粉成為廣西主流的時候,螺螄便也就有了新的機遇,螺螄粉出現以後,便成為柳州的名片。
上哪找最正宗的螺螄粉?
在柳州,螺螄粉店遍布大街小巷。
吃哪家?
你可以四處打聽、可以「憑感覺」、可以掏出手機查看網評,等等。
其實,作為植根於世代的本土味,大體都不差。
而且,現在的螺螄粉,有了更多的花樣:比如說,可以加帶殼的螺螄、螺螄肉、肉片、滷蛋等等,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進行搭配。
隨著城市面貌更新改良,螺螄粉也從旮旯店上升到整潔明亮布置別致的餐館,任君選擇。
此外,還有人把螺螄粉做成了「技術流」:溼粉與濃縮的湯料幹包真空包裝,便於運輸和煮食。這樣的螺螄粉,可以作為「手信」,捎贈親友。
雖然未必能跟現做的相比,卻也成功把這一口「柳州味」送到了更多更遠的地方去。
3天的柳州街頭漫步,我悟出了一個妙計,屢試不爽:不要留戀大商場、街邊旺鋪,到了飯點,就往巷子深處去,哪家小店裡的食客有老有少、時而老闆還能跟他們嘮嘮家常的,就可找位置坐下了。
適用於對於對環境要求不高、追求「家常」味的人。
這個曾經的「工業重地」,經歷了慘痛的汙染代價之後,又以驚人的耐力和決心,還原了綠水青山,從烏煙瘴氣到躍進全國「最乾淨城市」「宜居城市」前十。如今的柳州,有碧綠的柳江穿梭環抱、山峰點綴於其間,有桂林山水的風韻,有現代都市的繁華,卻仍保有寧靜休閒。
網友評論:「柳江環抱的柳州就像一盤裝得滿滿的炒螺螄」。
本文來自《食尚健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