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的演變之漢代篇

2020-12-23 囍字號女兒茶

閒擔茶器緣青障,靜衲禪袍坐綠崖。

虛作新詩反招隱,出來多與此心乖。

——貫休 《山居詩二十四首》

六博漢畫像磚,成都市博物館藏。

*帷慢之下,四人相對博弈。

圖中有一案,案上有耳杯、一盂,大概在進行對博飲茶。

茶具,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古今定義大有不同。古代茶具,稱為茶器或茗器。泛指制茶、飲茶使用的各種工具,包括採茶、制茶、貯茶、飲茶等大類,陸羽《茶經》就是這樣概述茶具的。現在所指與泡茶有關的專門器具在古時叫茶器。「茶具」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宴舞漢畫像磚,廣漢市漢墓出土。

*正中一人正在起舞,左為頂罐和撫琴者,右側三人吹奏。

圖中有二案,案上有耳杯、盂等。六人邊表演邊飲茶。

從廣義上來講,茶具指的是完成茶葉泡飲全過程所需要的設備、器具及茶室用品。從狹義上來看,茶具指的就是泡茶、飲茶的用具。中國茶具淵源流長,種類繁多,器型優美,兼具實用與鑑賞價值,歷觀茶具的演變史亦可以明了整個中國茶道的發展流變。

豬紋陶缽 新石器時期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 年)

高11.7 釐米 口邊長21.7 釐米 口邊寬17.5 釐米 底邊寬13.5 釐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在陸羽的《茶經》裡記載最早發現茶的是神農氏,在《神農本草》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指的就是茶。原始社會人類已經開始飲茶,原始人的飲茶方式是將茶葉盛放在陶罐中加水生煮,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始,而此時使用的茶具主要是土陶。在茶成為飲料後,與之相配套的茶具就出現了。我國最早的飲茶器具是陶製的缶,是一種小口大肚的容器,當時的功能既是茶具,又是酒具、食具。韓非子在《十遇》中講到堯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飯、野菜根,飲食器具是土缶。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就是當時食具兼飲具的代表。

宴飲漢畫像磚,新都縣出土。

*圖上三人,左一人鼓瑟,右一人吹笙,中間一人撫耳靜聽。

三人面前一案,上有耳杯。

公元前59年,西漢王褒《僮約》載:「烹荼盡具,已而蓋藏。」這份《僮約》本來是王褒為買一個僕從而寫的.沒想到卻成為明確記載茶文化興起的重要文字資料。王褒在《僮約》中提到:「烹茶盡具,已而蓋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存煮茶之前千萬要將煮茶的工具洗乾淨啊。由於並沒有明確指出煮茶所用的工具是不是專用工具,所以這裡所說的茶具泛指烹茶時所使用的器具而非專用茶具。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東漢時期的碗、杯、壺、盞等器具,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

不過,西晉詩人左思在所作的《嬌女詩》詩中提到了「止為荼辯據,吹籲對鼎鑠」。這句詩是對北方官宦人家飲茶情景的描繪。很顯然。「鼎」就是茶具無疑。用於煮茶的茶具至少在西晉時期已經出現。

驛站飲茶圖,山東棗莊市出土。

*驛站飲茶,類似今天的茶樓。

亭內兩人正在飲茶,器內有長柄勺,兩旁有耳杯。

二人打著手勢,仿佛談天論地,酣暢之極。

前方車馬歇停,後面行人又至。亭上祥鳥瑞獸騰飛,寓意吉祥如意。

西漢時期最早的茶具出現以後,茶具在社會上的普遍使用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在這個過渡期內,共用茶具和專用茶具共同存在。所謂的共用專用是指有些茶具是飲茶專用的,有些茶具是與食具、酒具共用的。當時,茶雖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但飲用方式十分粗獷。人們對茶的各項功能的認識也十分粗淺,歷史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茶文化。

三國時期的張揖《廣雅》載:「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輔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意思是說,湖北、四川、陝西一帶採茶葉,葉老的就和米粥一起製成茶餅。煮飲時,先將其炙烤為紅色,碾成末,加蔥、姜、橘皮。湯煮沸後飲用。唐楊曄《膳夫經手錄》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茗煮。」即兩晉南北朝以後,茶是「採葉煮粥」而食的。到西晉時期,左思的《嬌女詩》有「止為荼葤劇,吹噓對鼎鑠。」等詩句。上述記載都說明,漢代以後,一直到唐代,茶具作為食具與飲具並無太嚴格的界限,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兩者共用的。而同為飲具的酒具與茶具,其共用時間更長。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茶器誌:茶道二十四器
    茶器誌 一起領略茶器之美 正文共:1201字28圖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 [民俗篇]舞龍舞獅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及其演變
    [民俗篇]舞龍舞獅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及其演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6:37 來源:中郵網     對於中國舞龍運動發展歷程來說,恐怕沒有哪個朝代比漢代更加重要。這是因為漢代出現了形式比較完整的舞龍形象,並有了非常明確的舞龍求雨記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載:「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青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鄉,其間相去八尺。
  • 現代柴燒茶器與茶道美學
    晉唐之後,士大夫飲茶之風盛行,民間亦蔚然成風。陸羽《茶經》三卷十篇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飲茶品茗遂成蔚為大觀的文化華章。既品茶,自是少不了有「茶之父」之稱的茶具,書中別有一番審美講究,「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精美的茶具,別具文化韻味,使人耳目清明,賞心悅目。茶器即是《茶經》中所言的「器」,是茶道文化中關鍵的媒介。器為茶之父,於茶道而言,茶具不僅具盛放茶湯的容器之用,更是人們在享受茶道時欣賞把玩的器物,是物質和精神的審美載體。
  • 歷史上茶碗和茶盞是如何演變的?
    我們所有的歷史都是在演變過程中而來的,從恐龍時代到現在這個科學技術發達的時代,我們人類也是經過一步步的進化,一步步的演變到此。當然,關於建盞,他也有關於自己的歷史,關於自己的風華絕代。夜夜忽而夢此間,直覺懵懂的少年!回望建盞史,共賞一簾雨潺潺。
  • 從配角到藏市寵兒 茶器——品茗千年雅韻
    此壺圖案均為陽文,工整規矩,頗得乾隆朝之風韻。2010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72.8萬元品茗的排場茶器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春秋的、晉代的茶藥、唐代的揚勺、明代的茶碾到清代的茶果盤,茶器不僅為人們部分重現了茶文化昔日的繁榮景象,也傳遞著古人制茶、烹茶、飲茶、儲茶在方法、習俗等方面的變遷。
  • 舊金山博物館收藏了一組明清茶器,上面圖案精美,是茶器中的珍品
    古時候,人們為了彰顯自己的品味,家裡都會準備一組上好的茶器,這些茶器不僅材質特殊,且做工非常精緻。但隨著社會國際化的發展與融合,我國的很多著名茶器開始流落海外,成為了外國人的收藏品!有了喝茶的習慣,自然而然地會出現茶器,但茶器的出現要比茶葉晚很多。據史書記載,我國最早的茶器從西周開始出現,但那時候人們並沒有單獨喝茶的茶器,而是用食器、酒器當做茶器,大家相互混合著用。而不像我們今天的茶器一樣,它就是專門用來喝茶的。
  • 第二百九十二篇:窮山惡水出刁民
    你看,就連我們本地人都覺得,蘭州這座城市所孕育出來的人,應該和茶器是沾不上什麼邊兒的——當地的茶器生態之荒涼,由此可見一斑。在蘭州玩茶器,真的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以前,網絡信息不發達的時候,本地人不但很難接觸到茶器市場上的高端作品,就連了解最新的前沿茶器資訊,也成了一種奢求。
  • 漢代識字課本《急就篇》:共收2016字 流傳至今
  • 茶的演變與發展,看看最鼎盛時期的宋代,宋人是如何飲茶的
    茶的演變與發展,到了宋代的是最鼎盛時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可見,茶已經上升到了和吃飯喝水的日常所需是一個層面了,謂之生活必須品。宋代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著茶肆、茶坊。宋人也是以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鬥茶為樂,茶文化好一派繁榮雅尚。中國的飲茶法共有兩大類四小類,兩大類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 新柴燒 新語言 新茶器
    茶器除了功能效用,同時起到裝飾美化空間、愉悅心情、文化傳播的作用,在茶器的設計中個性化訴求至關重要,柴燒茶器滿足了當下人們個性化、定製化和文化性的需求。柴房柴燒茶器的設計既有別於市場上流通的產品形態,通過柴燒工藝滿足受眾對產品特殊、特定的審美要求。通過組合式設計、運用產品的構成要素,在造型設計上約束空間、突出茶器的柴燒藝術的審美特性,彰顯柴燒的獨特審美元素,強化個性色彩,並充分融合傳統藝術的審美意象,豐富柴燒茶器的藝術形象。
  • 一件好的柴燒茶器應該符合哪些特點?
    陳朝超柴燒一件好的柴燒茶器應該符合以下幾個特點,柴燒茶器應選用最好的泥料、最古老的燒制技藝,自然健康、古樸渾厚奠定了柴燒茶器的整體價值。好的柴燒茶器泥料是基礎也是根本,選用無公害且礦物質豐富的泥料製作柴燒器皿是前提。
  • 漢代文人以茶結緣,司馬相如引領漢代飲茶新時尚
    兩晉南北朝時茶才以文化的面貌出現,但要論起茶文化的緣起還要追溯到漢代。茶成為文化是從茶被當成飲料,發現茶有著對人腦益神、清思的特殊作用而開始的。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紛紜,春秋、秦朝、漢代均有說法。目前大多數人認為,飲茶自漢代開始比較可考,因為有正式的文獻記載。
  • 新器象,2019茶器的流行新趨勢
    茶器流行是社會的變化在茶器上的投射。社會的主流和茶圈發生的變化,也正是茶器流行趨勢的變化。90後女性成為茶桌主人,茶桌的主導者,從昔日的男性到現在的女性,而現在是90後女性,使用者的變化也是決定茶器流行的重要元素。
  • 賦是漢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學樣式,但賦不是在漢代才出現的
    漢代辭賦賦是漢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學樣式,但賦不是在漢代才出現的,早在戰國後期就已產生了。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荀子作有10篇賦,這是賦的萌芽。後來在戰國縱橫家文章和楚辭的影響下,賦繼續發展。騷體賦是對屈原、宋玉騷體作品的模仿,多用兮字句,通篇用韻,內容上多是抒發政治和身世之感慨;大賦一般辭藻華麗,鋪張揚厲,體制巨大;抒情小賦篇幅短小,抒情色彩濃鬱。從發展線索來看,漢代的賦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初年,主要以騷體賦為主,代表作家有賈誼、枚乘等。
  • 嘆為觀止:中國玉雕大師劉一的玉茶器藝術
    Infoid=10&id=1222 國家玉器專家劉一大師是國內著名玉雕大師,他以獨特的設計風格和獨到的藝術品位所聞名,尤其是劉大師製做的玉茶器酒器至今還無人能出其右。同時,他也是中國工藝美術陶瓷藝術大師,對歷代茶器有極深入的研究。他從事玉雕行業已將近40年,對歷代玉雕茶器了如指撐,舉凡中國歷代各種玉雕茶器酒器名器都可仿製。加之劉大師對茶的研究也極為深入,所以深得業內人士稱道。
  • 中國古代陶瓷茶具文化介紹 古代陶瓷茶具演變過程
    到了漢代,關於用茶的記載開始多起來,王褒在《僮約》中提到「烹茶盡具」,可見當時已有用來烹茶的器具。東漢時期由浙江上虞一帶的制瓷工匠創燒出了成熟的青瓷器具,這也為茶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晉時期,茶具的使用更為普遍,西晉著名文學家杜毓的《舜賦》,是第一首吟詠茶的詩賦,對茶器的描寫提到「器擇陶簡,出自東隅」。一般理解為茶器選擇陶瓷器,這些瓷器來自東邊的甌(隅通甌)窯。
  •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歷程
    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其演變過程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因它被記載於《史籀篇》而得名。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其風格凝重雄勁,字體結構整齊規範,筆畫流暢均勻,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在形體結構方面,開始擺脫了象形的控制,為後來的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
  • 柴燒茶器能走多遠——以柴房品牌創新為例
    - 柴燒茶器能走多遠 「 作為柴燒茶器品牌的創造者,我們時常會想,柴燒茶器還能走多遠,這種危機感是自內而外的,深層的自我建設,也是現象的觀照和反思。
  • 四川城壩村出土15枚竹簡,竟破解漢代啟蒙課本《倉頡篇》的秘密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兩千年前的漢代,應該是個寬袍廣袖,滿口之乎者也的時代,離現代社會很遠,基本上是一個缺乏教育的時期,但事實上,漢代也有幼兒園,也有啟蒙用的識字課本。下面,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漢代的啟蒙識字課本——《倉頡篇》的秘密。(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