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擔茶器緣青障,靜衲禪袍坐綠崖。
虛作新詩反招隱,出來多與此心乖。
——貫休 《山居詩二十四首》
六博漢畫像磚,成都市博物館藏。
*帷慢之下,四人相對博弈。
圖中有一案,案上有耳杯、一盂,大概在進行對博飲茶。
茶具,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古今定義大有不同。古代茶具,稱為茶器或茗器。泛指制茶、飲茶使用的各種工具,包括採茶、制茶、貯茶、飲茶等大類,陸羽《茶經》就是這樣概述茶具的。現在所指與泡茶有關的專門器具在古時叫茶器。「茶具」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宴舞漢畫像磚,廣漢市漢墓出土。
*正中一人正在起舞,左為頂罐和撫琴者,右側三人吹奏。
圖中有二案,案上有耳杯、盂等。六人邊表演邊飲茶。
從廣義上來講,茶具指的是完成茶葉泡飲全過程所需要的設備、器具及茶室用品。從狹義上來看,茶具指的就是泡茶、飲茶的用具。中國茶具淵源流長,種類繁多,器型優美,兼具實用與鑑賞價值,歷觀茶具的演變史亦可以明了整個中國茶道的發展流變。
豬紋陶缽 新石器時期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 年)
高11.7 釐米 口邊長21.7 釐米 口邊寬17.5 釐米 底邊寬13.5 釐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在陸羽的《茶經》裡記載最早發現茶的是神農氏,在《神農本草》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指的就是茶。原始社會人類已經開始飲茶,原始人的飲茶方式是將茶葉盛放在陶罐中加水生煮,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始,而此時使用的茶具主要是土陶。在茶成為飲料後,與之相配套的茶具就出現了。我國最早的飲茶器具是陶製的缶,是一種小口大肚的容器,當時的功能既是茶具,又是酒具、食具。韓非子在《十遇》中講到堯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飯、野菜根,飲食器具是土缶。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就是當時食具兼飲具的代表。
宴飲漢畫像磚,新都縣出土。
*圖上三人,左一人鼓瑟,右一人吹笙,中間一人撫耳靜聽。
三人面前一案,上有耳杯。
公元前59年,西漢王褒《僮約》載:「烹荼盡具,已而蓋藏。」這份《僮約》本來是王褒為買一個僕從而寫的.沒想到卻成為明確記載茶文化興起的重要文字資料。王褒在《僮約》中提到:「烹茶盡具,已而蓋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存煮茶之前千萬要將煮茶的工具洗乾淨啊。由於並沒有明確指出煮茶所用的工具是不是專用工具,所以這裡所說的茶具泛指烹茶時所使用的器具而非專用茶具。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東漢時期的碗、杯、壺、盞等器具,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
不過,西晉詩人左思在所作的《嬌女詩》詩中提到了「止為荼辯據,吹籲對鼎鑠」。這句詩是對北方官宦人家飲茶情景的描繪。很顯然。「鼎」就是茶具無疑。用於煮茶的茶具至少在西晉時期已經出現。
驛站飲茶圖,山東棗莊市出土。
*驛站飲茶,類似今天的茶樓。
亭內兩人正在飲茶,器內有長柄勺,兩旁有耳杯。
二人打著手勢,仿佛談天論地,酣暢之極。
前方車馬歇停,後面行人又至。亭上祥鳥瑞獸騰飛,寓意吉祥如意。
西漢時期最早的茶具出現以後,茶具在社會上的普遍使用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在這個過渡期內,共用茶具和專用茶具共同存在。所謂的共用專用是指有些茶具是飲茶專用的,有些茶具是與食具、酒具共用的。當時,茶雖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但飲用方式十分粗獷。人們對茶的各項功能的認識也十分粗淺,歷史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茶文化。
三國時期的張揖《廣雅》載:「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輔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意思是說,湖北、四川、陝西一帶採茶葉,葉老的就和米粥一起製成茶餅。煮飲時,先將其炙烤為紅色,碾成末,加蔥、姜、橘皮。湯煮沸後飲用。唐楊曄《膳夫經手錄》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茗煮。」即兩晉南北朝以後,茶是「採葉煮粥」而食的。到西晉時期,左思的《嬌女詩》有「止為荼葤劇,吹噓對鼎鑠。」等詩句。上述記載都說明,漢代以後,一直到唐代,茶具作為食具與飲具並無太嚴格的界限,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兩者共用的。而同為飲具的酒具與茶具,其共用時間更長。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