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汝窯青瓷「奉華」盤,清晰可見二字為後刻

2020-12-20 百家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汝窯青瓷「奉華」盤,清晰可見二字為後刻

最近這兩天,在下和大家一起探討了關於宋代瓷器底部款的問題。很多網友紛紛給我留言,對我的意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裡非常的感謝朋友對我的關注,不管您的看法如何,我都覺得,這是一種學術上的交流和探討,有些道理就是在不斷的探討之中還獲得了真理。因此我希望大家可以開誠布公的探討問題,但我對一些進行人身攻擊的言論,絕不接受。

我們目前能夠看到汝窯瓷器當中,底部有一些有刻字。除了後世乾隆皇帝的題詩以外,在一些瓷器上有一些特殊的刻字。比方說我們以前介紹過的汝窯青瓷奉華紙槌瓶,瓶底就有奉華二字。

對於奉華二字,我還有過一段的解釋。南宋高宗的一位寵愛的劉貴妃,居住在皇城之內的宮殿,就叫做奉華殿。我說這個宮殿是南宋的,但是有些人說這個宮殿是北宋的。怎麼可能是北宋的?宋高宗的貴妃肯定是住在南宋的皇宮裡邊,不可能住在北宋的皇宮,所以這個奉華殿指的是南宋宮殿。

有朋友說這個瓷器是奉華殿使用的瓷器,我覺得應該有所探討。這件瓷器有沒有可能是北宋宮廷帶到南宋去的,可能性很小。靖康之變,據說就跑出去一個康王趙構。北宋和南宋之間,經過數年的戰爭,非常的動亂,趙構連命都保不住,怎能可能帶著盤子帶著瓶子跑,所以非常的疑惑。這個字可能是後世刻上去的,目的是什麼,另當別論。

另外在一些底部刻有蔡字的碟子上,我們看到了有些人推測是宋代的權臣蔡京使用的。我們說蔡字的字樣應該是後刻的,因為這些瓷器在燒到的時候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給宮廷內的皇宮使用。應該是皇帝賞賜給某一位親近的大臣或者是心愛的嬪妃的時候,把這件汝窯瓷器作為珍品賞賜給他的。後者得到這件汝窯瓷器以後,出於一種炫耀,將自己的姓氏刻在上面,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件宋汝窯青瓷奉華盤,就是底部有奉華字的瓷器當中,非常難得的盤類的瓷器。這件瓷器也是宋代汝窯的青瓷,底部奉華二字,非常清晰。經過仔細辨認,應該是在燒制以後再刻上去的。這件瓷盤的頂部口沿,鑲嵌了銅製的銅扣,經過若干年,銅製已經開始發黑。目前這件宋汝窯青瓷奉華盤,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相關焦點

  •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21件傳世汝窯瓷高清欣賞
    汝窯瓷器以其「溫潤似玉而勝於玉」的質感、及「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獨特釉色聞名於世,被視為青瓷之冠。因燒制時間短,傳世品極少,歷代視為稀世珍寶。目前全世界記錄在冊僅存70餘件,其中21件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汝窯青瓷橢圓小洗,汝窯傳世瓷器中的珍品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汝窯青瓷橢圓小洗,汝窯傳世瓷器中的珍品在目前瓷器收藏界,宋代五大名窯之中,汝窯瓷器為收藏界所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貴藏品。汝窯瓷器,傳統觀點認為,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只有六十多件。當然也不能盲目的把一些後世的仿品,確認為汝窯瓷器,必須要加以認真的鑑別。要想對汝窯瓷器進行正確的鑑別,就需要對汝窯瓷器的傳承和不同時代的燒造工藝,進行認真的分析。汝窯瓷器按照瓷器的發展脈搏來說,應該是繼承了五代時後周柴窯的一些特點,因為目前我們看到的傳世汝窯瓷器,大多數都出現了天青色的釉彩,而這種天青色正是傳說中柴窯瓷器的一大特點。
  • 臺北故宮宋代瓷器之似玉非玉汝窯瓷
    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在1925年曾經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宮的紫禁城,後來被更名為故宮博物院。從1933年起,為躲避戰火,故宮博物院其中一部分珍貴的文物幾經輾轉,最後遷往了臺灣。為了保存和展示這批文物,1965年在臺北建立了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
    】60萬件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1948年遷往臺灣。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藏品多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青瓷葵花式洗,宋代美女的化妝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青瓷葵花式洗,宋代美女的化妝盒瓷器收藏界對宋代瓷器都非常重視,其中宋代瓷器中的官窯瓷器,尤其是到藏家的追捧。因為官窯瓷器本身就是出自官方的要求來生產,並且直接為宋代的宮廷進行服務的瓷器。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凸顯亞洲文化多元與交流,分別為「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揚帆萬裡——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和「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 博物館 | 細數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坐落於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臺北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簋式爐高清大圖鑑賞
    首先,關於南宋官窯簋式爐和龍泉青瓷簋式爐,我在其他作文中有過簡單介紹。「簋」是中國古代用來盛放食物的青銅器皿,也可用作禮器,流行於商朝至東周。下面發幾張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南宋官窯簋式爐清晰大圖讓大家鑑賞,此爐的釉色是最典型最漂亮的南宋官窯正燒品質的粉青釉色,極為難得。此爐的口部和足部都鑲有銅扣目的是起到保護的作用,主要是怕爐的口部和底足在使用過程中磕碰了。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闢銅器、書畫、瓷器各陳列室供民眾參觀。由此,普通民眾得以眼見秘藏深宮之千年國寶。然時世艱難,因日寇侵華,抗戰爆發,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行程萬餘裡,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每一遷都驚心動魄,每一遷都留下了難忘的故事。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瓷器特展
    臺北故宮博物院於5月18日推出「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特展,精選近百件永樂瓷器名品展示,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永樂瓷器質量俱精,希能帶領觀眾一窺永樂瓷器的全貌。。盤中心除了三山形凸起外,四周繪飾雙龍紋以及海水波濤紋,口唇上畫勾雲卷草紋、盤外畫折枝番蓮花二層,四足各有如意雲及番蓮一朵,盤底中心露出緻密潔白胎體。相同的爵杯和託盤組合在景德鎮負責燒造宮廷用器的珠山遺址曾有出土。瓷爵的燒制始於元代。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全朝代國寶珍藏大賞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65年建成現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為紀念孫中山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併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近70萬件文物 。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
    1957年,在亞洲協會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
  •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現在海峽兩岸交通十分便利,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寶藏,那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