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質疑大批學子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

2020-08-10 知名愛國工程師老羅

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


因為他們無法回答。

不用翻清華北大的歷史,如何建立,只就現階段這兩所國內依舊排名在頂尖位置學校來說這種現象。也不用舉各種數據,以及在網絡文中都已經泛濫的圖片。

我們只看問題,為什麼清華北大保持沉默?


學子出國不歸,責任不在他們

清華北大只是成人教學機構。現階段的國內教育,孩子們的三觀在初高中早已形成。

將來要走怎樣的路,一方面在於孩子自身選擇,一方面在於家庭條件是否許可,所以這個板子,打在哪兒都好,唯獨很難單方面打到高校的身上。

網民拿清華北大說事,其實就是槍打出頭鳥,誰讓你數一數二呢?

我想出去看世界,家裡正好出得起這個錢,讀不讀清華北大,攔得住我出去的步伐嗎?我出去增長了見識,不想回來了,哪個學校可以決定出去留學幾年後學子的歸屬?

當錢學森一心回國的時候,美帝的層層阻擾,擋住了老人的愛國之心嗎?


回不回來,是海外學子自身的思想問題。

別說高校沒進行愛國教育。記得北大對柯林頓咄咄逼人,後來嫁給老外的女孩子嗎?

在演講中對美國總統發難,就是高校的愛國教育,而嫁給老外,才是這女孩子的真實想法。

這和那些大言不慚號稱「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觀點的人如出一轍。


為什麼會培養出這樣首鼠兩端的知識分子?

因為高校是成年人的學校,愛國教育就算強力推行,也不過是表面工作,並不能真正成為愛國之心的動力。

中國學子的世界觀、是非觀、價值觀是誰給他們的?是初高中的教育主體,有學校的部分,但是更多的是家庭和父母的潛移默化。

很難想像一個出生軍人家庭、根正苗紅的小孩的價值觀不符合主流價值,雖然有可能出國留學,但是大多數小時候父輩甚至祖父輩為他們的精神打上的烙印會影響他們一生。


愛國和故裡之情,其實都是從小埋進了人的腦海。

同樣也很難想像一個從小接受國外一切都好觀念的小孩,在大學裡面會因為高校的政治課而改變思維——改變的只是應付考試的態度,同時也刺激著大眾的心理——當年多少人為那女孩子鼓掌、自豪?

一個人到了十八歲,很多思維其實已經形成。

看不看得慣社會,想不想出國,出國之後回不回來,現在的小孩心裡基本上有譜。至於到時候的具體情況,比如國外不好混,又回來,或者真心想回來建設祖國,這些觀念都會在生活中發生變化,不是死的——但都是在已經形成的價值觀之上進行妥協。

這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什麼?

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


大學生都有了自己的判斷和認識,在這個時期,再強行灌輸任何概念,都會被認為是洗腦而從內心拒絕——這就是典型的先入為主。

所以愛不愛國,出去之後回不回來,高等教育是不背這個鍋的。

清華、北大被稱為國內頂尖大學,是不是因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固化而第一流?

並非如此。

思維的活躍性,觀念的和平共存才是科技、人文發展的基礎。越是好的大學,越應該在意識形態方面獨立出來,讓老師和學生潛心於科學技術的深造,人文藝術的創造。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讓成人在知識、認知、文化上超越自己,超越老師,造福人類。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感嘆現在的大學和近代無法相比,為什麼我們總說清華和北大已經墮落?


留不住高精人才,責任全在他們

因為他們根本無法保證學術的獨立性。

一批批的學子,不論是因為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是對學術獨立的追求,選擇了更加自由的發展環境,都是可以理解並且無可厚非的。

國內的學術環境提供不了高科技人才的彎道超車——當然這一切都在改變,但還是在於最高領導的思維改變,而不是學院本身機構的認識和維護——甚至可能還會遇到阻力。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從清華畢業後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回國探親時因為系主任一句「國家需要你這樣的人才」,毅然決然地回國。雖然對她直任教授的承諾沒有兌現,但她沒有怨言,盡心研究自己的專業。

2016年顏寧因觀察到蛋白質在原子層面如何工作,並對細胞膜嵌入蛋白質結構展開深研,入選《自然》雜誌,被評為「中國科學之星」。

然而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顏寧落榜,其申請科研經費也沒得到批准。

顏寧隨即離開清華,回到普林斯頓大學並成為分子生物學系首席終身講席教授。2019年,在選拔標準更加苛刻的美國,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而清華對外宣稱,這只是人才的正常流動。

在論資排輩的地方,在講究裙帶的地方,這些人才無法施展自己的拳腳。對這些人類真正的未來開拓者,我們的除了長嘆一聲,有什麼臉面去指責她呢?

如此例子,知名不知名的,數不勝數。

近年來北大各位「名師」的作為也很難讓人想起近代時期中國的脊梁。

其實學子外出不歸,責任不在高等教育機構,而學子們無論在什麼地方繁衍生息,其實都不是壞事情——我們因為這個指責清華北大,是沒有理由的——他們也無需回應。

留不住師資和科研力量,讓高精尖人才不斷流失(不僅僅是學生)——這就主要是清華北大的責任了——沒有學術的獨立性,是無法留住真正的知識分子的。

為什麼失去了獨立性?

每年拿著那麼多撥款,圈養著龐大的機構,還想保持思想的獨立性,確實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正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

如果清華北大面對網絡輿情,老老實實回復他們留不住人才的原因,並真正把腰杆硬起來,那必然會喪失如今的地位和教育資金。

再則跪得太久,也失去了站起來的想法了。

所以,沉默是金,不語為王。



相關焦點

  • 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
    前不久,筆者在某網站看到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很想就發聲了。近些年來,高校畢業生外出留學,但學成不歸,不參與祖國的建設,這是多麼可恥、可悲?
  • 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北為何保持沉默?
    從上個世紀末,國內就出現了留學熱,有的家庭甚至初高中就為孩子準備留學,當然留學之地大多選擇的是美國。不得不承認的是,美國擁有很多與中國不同的教育,他們崇尚精英教育,這個國家擁有頂級的教育資源及設備,能夠成為首選也是有它明顯的優勢的。
  • 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沉默
    先來看兩個驚人的統計數據:在美國矽谷,有大約兩萬名清華畢業生在此工作。而在美國防部一項人工智慧領域的軍事技術中,將近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員來自中國。清華、北大一直代表著中國學術界的最高學府,每年國家對其撥款也在各大高校中遙遙領先。清華、北大所招錄的也是來自於各省最優秀的學子,如此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大家對其期待也就更高。
  • 清華北大面對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校長講話顯格局,我們狹隘了?
    清華北大面對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校長講話方顯格局,我們狹隘了?在談及人才流向國外市場時,清華北大這兩所我國最高等院校總是會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這件事情上,清華北大也未曾有過正面回應,一直沉默以對。面對如此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何如此淡定?
  • 留學不歸輿論下清北為何沉默?這個真的不全是他們的錯
    作為我國的最頂級學府,清華北大擁有國內最好的生源和最高的經費預算,但最終的結果是大量的留學生選擇待在國外,真的意義上變成了拿著國人的錢替外國人輸送人才,但其實這不完全是學校的過錯,學校沒有權利決定他們的人生。清華北大為什麼要送學生出國留學?
  • 面對留學不歸洶洶輿情,清華北大有何態度?校長的畢業寄語有深意
    至於起因,就是有數據表明清華、北大的本科畢業生之中有近7成選擇出國留學,而在這些出國留學的人員之中,又有數量巨大的「留學不歸」人員。在「大國重器」 名單上的總設計師人員,從C919、龍芯晶片、量子通訊等等無一人出自清華北大;甚至連美國對中國十三所高校的「制裁清單」上,有的是哈工大、四川大學等老牌名校,清華、北大這樣的頭牌大學卻「意外」的被排除在外。至於原因,自然是莫衷一是。
  • 面對留學不歸洶洶輿情,清華北大是何態度?請看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近兩年來,清華、北大畢業生「留學不歸」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作為這些學子的母校,清華北大本身的聲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特別是今年美國加大了針對中國的「制裁」,開出了一張針對中國十三所高校的「制裁清單」。
  • 面對「留學不歸」的質疑,清華北大為何沉默?其實早就「回應」了
    今天聊這個話題,其實我壓力是挺大的…說實話,我都不太敢講關於清華北大留學生的相關話題。因為看最近相關文章的評論區裡,輿情幾乎都是一邊倒地指責,甚至謾罵。偶爾有些作者發出些反駁的聲音,基本也都是得被花式吊罵。
  • 雜談:關於留學生留學與學成歸國
    今天在《今日頭條》悟空提問專欄看到這個提問: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的時候,留學生們紛紛在留學所在國採購口罩等防疫物資郵回祖國,支援祖國人民抗擊疫情;暑期絕大部分沒有完成學業的留學生留在了海外,不給祖國添亂,異國他鄉呆在租住的公寓裡一呆就是半年。據不完全統計,留學生確診率極低,這些留學生們很好保護了自己,也做出了很大的付出,他們的留守對祖國抗疫做出了貢獻。 我們回到悟空提問的問題。
  • 面對留學不歸洶洶輿情,清華北大是何態度?你看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而目前美國作為世界上的第一大國,也是成為了國內高材生憧憬的留學國家。留學深造可以,但一直不回來,就會被愚昧的人冠以&34;的名聲,他們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留學不歸的孩子是&34;,更是把清華北大形容為&34;。
  • 因留學不歸,飽受質疑的清華北大,我替你們說句公道話
    清華北大,國人夢想的象牙塔,這是我們心中繞不開的情節,每一個考生的最終夢想,就是能考上清華北大。然而如今清華北大,卻飽受質疑。面對質疑,清華北大默默無言,從不回應。3類人質疑清華北大,不分青紅皂白盲目跟風瞎起鬨,若清華北大落寞,你們真的開心嗎?今天我要為飽受質疑的清華北大說句公道話!
  • 清華北大被網友嘲為留洋預備基地,可為何清華北大從未正面回應?
    眾所周知,清華北大都是中國頂尖的高等學府,甚至可以說是處於中國高校界金字塔頂端的存在,甚至常被人稱之為中國高校top2,可就是這兩座風雲大學卻在如今的網絡上飽受質疑。這又是為什麼呢?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當網上流傳出有清華北大留學生不歸中國的消息,甚至是將其稱之為外國培養人才的學校時,所給國人內心所帶來的衝擊自然是十分巨大的。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將清華北大嘲諷為中國留洋預備基地,其中滿滿的諷刺韻味也是可見一斑。
  • 在「出國留學不歸」的質疑下,清華北大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回應
    要是不看自媒體,你可能都不知道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都去國外留學了」。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清華和北大突然就被頂到了風口浪尖。我想了想,其實也不奇怪。一種是清華北大,一種是其他大學。清華和北大有沒有一起「吃過肉」我是不知道,但是只要網上有人煽風點火的話,那讓他們倆一塊挨刀,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
  • 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網友質問,清華北大為什麼不出面
    最近一段時間,清華和北大兩所中國頂尖高校陷入了眾矢之的,最近出現了很多關於眾多留學生不歸國的問題,而這些留學生多數都來自北大和清華這兩所高校。眾多網友在網上紛紛質問這兩所高校,是不是學校的教育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學生選擇出國不歸?
  • 清華北大學生留學不歸,輿情洶洶該如何平息?兩位校長早就表態了
    【引言】眾所周知,清華北大的建校具有百年的歷史,經歷了無數的滄桑風雨,為世人所矚目。但是,原本是眾望所歸的世紀名校,卻一時間被輿論的譴責拋到了風口浪尖。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對人才的需求量更甚。如今,清華北大培養的學子,卻屢屢選擇留學不歸,在中國人才的培養史上留下些許的空白和遺憾。他們也成了人們口中的&34;,究竟冤不冤呢?
  • 面對留學不歸的質疑,清華北大為何不回應?請大家用數據說話
    面對留學不歸的質疑,清華北大為何不回應?懇請大家用留學數據說話當今世界是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時代,因此眾多的中產家庭子女都選擇了留學這條學習道路,但是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留學生畢業後選擇留在美國工作,引發了大家的議論,尤其是清華、北大作為我國的最高學府,一些高材生去國外留學畢業後沒回中國工作,媒體和公眾更是表示出對清華、北大的質疑,紛紛表示:為什麼學成之後不回來建設我們的祖國?
  • 面對清華北大學子留學不歸的現象,校長的演講顯格局,網友:大氣
    文 | 小微爸爸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中國,不缺乏一些偉大的科學工作者,他們通過自己的個人努力,學有所成,縱使出外留學,面對國外的誘惑和層層壓力,也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國,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報效祖國
  • 面對清華北大學子留學不歸的現象,校長的演講顯格局,網友:大氣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中國,不缺乏一些偉大的科學工作者,他們通過自己的個人努力,學有所成,縱使出外留學,面對國外的誘惑和層層壓力,也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國,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報效祖國,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 你的孩子是否願意再填清華、北大?
    同時在遇到不公、不平時勇於提出質疑,從而使之變得更公平合理。談到為民族做貢獻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那些出類拔萃的人物,當然他們也多出自所謂的名校,如:清華、北大……但出自清華、北大的那些所謂的高材生就真的能不忘祖國而選擇報效這個民族嗎?
  • 清華、北大留學不歸就說明清華、北大的教育失敗了嗎?
    清華、北大,的預算經費如此之高,那有多少清北畢業生出國呢?據統計,2018年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生有3025人,其中,出國(境)留學深造的有796人,達到26%,就是說每4人之中有一人出國留學。而北京大學的比例則更高,達到了30%,而留學後歸國人數約只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