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眾所周知,清華北大的建校具有百年的歷史,經歷了無數的滄桑風雨,為世人所矚目。但是,原本是眾望所歸的世紀名校,卻一時間被輿論的譴責拋到了風口浪尖。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對人才的需求量更甚。如今,清華北大培養的學子,卻屢屢選擇留學不歸,在中國人才的培養史上留下些許的空白和遺憾。他們也成了人們口中的&34;,究竟冤不冤呢?
【清華校長勵志學子】
2020年6月的清華畢業典禮,校長邱勇以張光鬥院士為例,含蓄地向學子提出未來期望。他支持、鼓勵學子熱愛祖國人民,成為祖國需要的有識之士,在生產建設的各領域,進獻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但本人強調並非強迫之舉,尊重學生對將來前途的個人取捨,也希望出國人員可以藉此開闊視野、格局,增長職業技能與本領,領略不同的人文風光、環境習慣。並善意警醒學子莫要以利取義。
【北大校長呼籲學子】
北大校長郝平的言論,則更直擊人心。北大自民國以來學養深厚,德藝雙馨乃是敬仰之典範。他提倡大業者只與大德相配,而這個所謂的大德,明指的就是奉行國家操守-------身處國外,心與國連。他巧妙地引經據典,呼籲廣大學子對國家矢志不渝,勇於為國家擔當、犧牲與奉獻,淡泊外界名利的幹擾和誘惑---------棟梁之才不應鼠目寸光,在中國熱土上汲取歷史的教訓,不要總是帶著有色眼鏡偏執地認為&34;。
【來自網民的熱議】
相較於上文所述的兩位學術精英,網友的議論也是精彩紛呈,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眼光,看待二校留學生不歸的事件。有人認為,時代的發展讓文明的交流跨出國界,假如再以老舊古板的立場去評判,誤以為&34;,就會再次開歷史的倒車,顯然頑固可笑,又不合時宜,傷害的不止是學子們的國家感情。實質上,那些接受國家培養,卻背離國家感情,昧著良心與祖國切斷一切關係,一心巴望著為外國效力的學子,才是真正意義上&34;,為國人所痛恨、為社會所唾罵、為時代所拋棄。
【人才流失現象研判】
清華北大人才流失的現象日益嚴重。但出國人人自由,沒有特別的規定和限制。校方教師只能起到一個疏導的作用,並不能替代學子作出人生抉擇。對此作出深入研判,將有助於緩解國內人才供需的矛盾,有助於完善人才培養體制,有助於加強人才品德塑造的力度。人才流失的背後藏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如何進一步完善人才推薦機制?如何合理地分配人才的供需?如何理順人才選拔過程中上下關係?如何突破國家人才徵用中的局限性?
【結語】
名校是社會精英的活水源頭。清華北大的學子在社會上建功立業,為國家民族所倚重、所盼望、所期待。人才流失的現象,令人不禁扼腕嘆息。光說他們背信棄義、求榮賣國,自然也是有失偏頗,武斷結論並不能帶來社會和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還望冷眼拭目,學子們的抉擇,會不會有難言之隱和無可奈何呢?且行且惜。
參考文獻:
《清華校史叢書-人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