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評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要是不看自媒體,你可能都不知道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都去國外留學了」。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清華和北大突然就被頂到了風口浪尖。
我想了想,其實也不奇怪。
別看每年招生時,兩家「打」得挺熱鬧。
但是在很多人的眼裡,國內的大學只分兩種。
一種是清華北大,一種是其他大學。
清華和北大有沒有一起「吃過肉」我是不知道,但是只要網上有人煽風點火的話,那讓他們倆一塊挨刀,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
我攏了攏網上的評論,說清華北大的學生留學不歸的,大概有這麼幾個「佐證」。
總之,在他們的眼裡,清華和北大就是美國「異地辦學」的產物。
這還得了?
我趕緊查了查數據來源,畢竟有些消息的真實性,你懂的。
92%這個數據,我唯一能對的上的,是《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
原文是這樣的。
2002年在美國拿到科學或工程博士的中國博士生,到2007年仍然留在美國比例為92%,總人數為2000多人。
至於現在的比例是多少,沒查到。
不過我想,如果仍然維持在這個比例,或者說哪怕是小幅下降的話,也不至於讓建國同志如此大動肝火,對中國留學生百般阻撓了吧。
說白了,一條斷章取義的假新聞。
再看美國矽谷有2萬名清華畢業生的事。
我查了查清華和北大的留學生人數。
一份2017年數據顯示,北大本科生出國人數為816人,佔畢業人數的31.92%。
而清華本科生的出國人數為813人,佔畢業人數的28.15%。
從出國率來算,北大排第四,清華排第8。
按出國人數來算的話,北大和清華都得排到10名開外去了。
鬧了半天,原來最頂尖的學府,出國率和出國人數反而並不是最高的。
雖然是2017年的數據,但是這種數據的波動不會過於劇烈,所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那要是這麼來看的話,清華就算是每年都有800多人出國留學,而且全去了美國,而且出國不歸率為100%,而且全部供職於矽谷。
那麼要達到2萬這個數字的話,也得25年…
當然了,你說也有研究生和博士生畢業出國的。
但是這人數就更少了。
2015年倆學校加起來出國的研究生還不到300人。
至於博士出國的比例,更小。
我不知道矽谷這2萬名清華畢業生的人數,是怎麼算出來的。
也沒找到所謂金燦榮教授的講座跟這個數據有什麼關聯。
更沒找到所謂的美國加州教育局,到底是在哪發布的這個數據。
其實這個數據,還有個更邪門的版本。
說是有30萬的清華畢業生赴美發展。
拜託,清華一年才招3300人左右。
那30萬的清華畢業生,按現在的招生規模,也得招100年才能把人頭湊夠。
要不您再回去查查那數據,到底是清華大學,還是清華池?
上面那兩點,我更傾向於是謠言。
不過「美國國家認證」的13所高校裡沒有清華北大畢業生,這個是真事。
有人說,這下清華和北大尷尬了。
這問題其實也不複雜。
先說一個矛盾之處。
沒被美國提名,這就尷尬了?
那這樣的思維基礎,不還是建立在「奉美國為真理」的基礎之上嗎。
這跟口口聲聲喊的情懷熱情好像完全是對立的吧。
裂開的?
再說提名的事。
這方面不適合說太多,但是有個道理大家一定都懂:國之重器,不可示人。
那麼研發國之重器,自然也得有專門的高校去做其中關鍵領域的研究。
所謂的「洶洶輿情」,不過是斷章取義的帶節奏罷了。
如果連這樣的事都需要專門出來做個回應的話,那清華北大一天到晚也不用幹別的了。
不回應,就是最好的回應。
謠言是闢不完的。
其實我們不如回過頭來想想,清華北大的留學生,畢業後到底要不要立刻回國的問題。
論學術水平,國內的博士生和國外的差距並不像過去那麼大。
在一些領域的研究中,甚至比國外還要領先不少,對國外高學歷留學生的吸引力反而更大。
既然畢業就得回國,哪又何必費那個勁花那個錢,背井離鄉地去求學呢。
其實對於留學生而言,真要為國做更大的貢獻,畢業後還不如在國外工作個十到二十年。
等到那個時候,理論有了、技術有了、團隊有了,成果可能也有了。
而在國外的那些技術,雖然不見得比國內先進,但是理念卻可能是新的、成熟的。
這時連人帶技術帶團隊一起回國,意義總比一個剛畢業的海歸博士生要大得多。
要是他們所在的領域恰好是我們急需功課的弱項,那麼連人帶技術帶團隊帶成果一起回國,豈不是更香?
饒毅教授,在美國學習工作長達22年,曾加入過美國國籍。
如果按如今「學成不歸就算不愛國」標準來評判的話,那應該怎樣去評價他?
但是當他回國的時候,很多人瞬間轉向,稱他回國的意義「不亞於錢學森回歸」。
請問,一個饒毅頂的上多少剛畢業的海歸留學生?
姚期智院士,曾加入過美國國籍,但是71歲時毅然回國。
他用個人的學識,和在學術界的影響力邀請了世界頂尖學者講學,創立了聞名世界的「姚班」。
請問,一個姚期智又頂得上多少剛畢業的海歸留學生?
有時候,不知道什麼其實不一定可怕。
可怕的是,你知道的東西是錯的。
對於一些別有用心帶節奏的人,我想借用鄭強教授的一句話送給他們:
在你以救世主的姿態對國家評頭論足的之前,先想想自己為這個國家做過什麼貢獻。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晨讀六點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