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國留學不歸」的質疑下,清華北大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回應

2020-08-23 晨讀六點半

文|睿評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要是不看自媒體,你可能都不知道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都去國外留學了」。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清華和北大突然就被頂到了風口浪尖。

我想了想,其實也不奇怪。

別看每年招生時,兩家「打」得挺熱鬧。

但是在很多人的眼裡,國內的大學只分兩種。

一種是清華北大,一種是其他大學。

清華和北大有沒有一起「吃過肉」我是不知道,但是只要網上有人煽風點火的話,那讓他們倆一塊挨刀,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

我攏了攏網上的評論,說清華北大的學生留學不歸的,大概有這麼幾個「佐證」。

  • 92%的清華留學生選擇留美發展;
  • 美國矽谷有2萬名清華畢業生在做科研;
  • 前陣子「美國認證」的13所高校中,沒有清華和北大。

總之,在他們的眼裡,清華和北大就是美國「異地辦學」的產物。

這還得了?

我趕緊查了查數據來源,畢竟有些消息的真實性,你懂的。

92%這個數據,我唯一能對的上的,是《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

原文是這樣的。

2002年在美國拿到科學或工程博士的中國博士生,到2007年仍然留在美國比例為92%,總人數為2000多人。

至於現在的比例是多少,沒查到。

不過我想,如果仍然維持在這個比例,或者說哪怕是小幅下降的話,也不至於讓建國同志如此大動肝火,對中國留學生百般阻撓了吧。

說白了,一條斷章取義的假新聞。

再看美國矽谷有2萬名清華畢業生的事。

我查了查清華和北大的留學生人數。

一份2017年數據顯示,北大本科生出國人數為816人,佔畢業人數的31.92%。

而清華本科生的出國人數為813人,佔畢業人數的28.15%。

從出國率來算,北大排第四,清華排第8。

按出國人數來算的話,北大和清華都得排到10名開外去了。

鬧了半天,原來最頂尖的學府,出國率和出國人數反而並不是最高的。

雖然是2017年的數據,但是這種數據的波動不會過於劇烈,所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那要是這麼來看的話,清華就算是每年都有800多人出國留學,而且全去了美國,而且出國不歸率為100%,而且全部供職於矽谷。

那麼要達到2萬這個數字的話,也得25年…

當然了,你說也有研究生和博士生畢業出國的。

但是這人數就更少了。

2015年倆學校加起來出國的研究生還不到300人。

至於博士出國的比例,更小。

我不知道矽谷這2萬名清華畢業生的人數,是怎麼算出來的。

也沒找到所謂金燦榮教授的講座跟這個數據有什麼關聯。

更沒找到所謂的美國加州教育局,到底是在哪發布的這個數據。

其實這個數據,還有個更邪門的版本。

說是有30萬的清華畢業生赴美發展。

拜託,清華一年才招3300人左右。

那30萬的清華畢業生,按現在的招生規模,也得招100年才能把人頭湊夠。

要不您再回去查查那數據,到底是清華大學,還是清華池?

上面那兩點,我更傾向於是謠言。

不過「美國國家認證」的13所高校裡沒有清華北大畢業生,這個是真事。

有人說,這下清華和北大尷尬了。

這問題其實也不複雜。

先說一個矛盾之處。

沒被美國提名,這就尷尬了?

那這樣的思維基礎,不還是建立在「奉美國為真理」的基礎之上嗎。

這跟口口聲聲喊的情懷熱情好像完全是對立的吧。

裂開的?

再說提名的事。

這方面不適合說太多,但是有個道理大家一定都懂:國之重器,不可示人。

那麼研發國之重器,自然也得有專門的高校去做其中關鍵領域的研究。

所謂的「洶洶輿情」,不過是斷章取義的帶節奏罷了。

如果連這樣的事都需要專門出來做個回應的話,那清華北大一天到晚也不用幹別的了。

不回應,就是最好的回應。

謠言是闢不完的。

其實我們不如回過頭來想想,清華北大的留學生,畢業後到底要不要立刻回國的問題。

論學術水平,國內的博士生和國外的差距並不像過去那麼大。

在一些領域的研究中,甚至比國外還要領先不少,對國外高學歷留學生的吸引力反而更大。

既然畢業就得回國,哪又何必費那個勁花那個錢,背井離鄉地去求學呢。

其實對於留學生而言,真要為國做更大的貢獻,畢業後還不如在國外工作個十到二十年。

等到那個時候,理論有了、技術有了、團隊有了,成果可能也有了。

而在國外的那些技術,雖然不見得比國內先進,但是理念卻可能是新的、成熟的。

這時連人帶技術帶團隊一起回國,意義總比一個剛畢業的海歸博士生要大得多。

要是他們所在的領域恰好是我們急需功課的弱項,那麼連人帶技術帶團隊帶成果一起回國,豈不是更香?

饒毅教授,在美國學習工作長達22年,曾加入過美國國籍。

如果按如今「學成不歸就算不愛國」標準來評判的話,那應該怎樣去評價他?

但是當他回國的時候,很多人瞬間轉向,稱他回國的意義「不亞於錢學森回歸」。

請問,一個饒毅頂的上多少剛畢業的海歸留學生?

姚期智院士,曾加入過美國國籍,但是71歲時毅然回國。

他用個人的學識,和在學術界的影響力邀請了世界頂尖學者講學,創立了聞名世界的「姚班」。

請問,一個姚期智又頂得上多少剛畢業的海歸留學生?

有時候,不知道什麼其實不一定可怕。

可怕的是,你知道的東西是錯的。

對於一些別有用心帶節奏的人,我想借用鄭強教授的一句話送給他們:

在你以救世主的姿態對國家評頭論足的之前,先想想自己為這個國家做過什麼貢獻。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晨讀六點半。

相關焦點

  • 在「出國留學不歸」的輿論下,清華北大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回應
    引言:最近甚囂塵上的熱點,就是網友對清華北大留學生不歸的討論。他們在看了一些數據以後,說清華北大的留學生大部分都留在了國外,沒有回國。網民要討論清華北大,要麼是念叨他們的好,要麼是念叨他們的壞。這「兩兄弟」每次都不能獨善其身,它們一直是被捆綁在一起的。
  • 面對「留學不歸」的質疑,清華北大為何沉默?其實早就「回應」了
    文|誠言呈語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今天聊這個話題,其實我壓力是挺大的…說實話,我都不太敢講關於清華北大留學生的相關話題。因為看最近相關文章的評論區裡,輿情幾乎都是一邊倒地指責,甚至謾罵。
  • 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網友質問,清華北大為什麼不出面
    最近一段時間,清華和北大兩所中國頂尖高校陷入了眾矢之的,最近出現了很多關於眾多留學生不歸國的問題,而這些留學生多數都來自北大和清華這兩所高校。眾多網友在網上紛紛質問這兩所高校,是不是學校的教育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學生選擇出國不歸?
  • 面對留學不歸的質疑,清華北大為何不回應?請大家用數據說話
    面對留學不歸的質疑,清華北大為何不回應?懇請大家用留學數據說話當今世界是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時代,因此眾多的中產家庭子女都選擇了留學這條學習道路,但是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留學生畢業後選擇留在美國工作,引發了大家的議論,尤其是清華、北大作為我國的最高學府,一些高材生去國外留學畢業後沒回中國工作,媒體和公眾更是表示出對清華、北大的質疑,紛紛表示:為什麼學成之後不回來建設我們的祖國?
  • 因留學不歸,飽受質疑的清華北大,我替你們說句公道話
    清華北大,國人夢想的象牙塔,這是我們心中繞不開的情節,每一個考生的最終夢想,就是能考上清華北大。然而如今清華北大,卻飽受質疑。面對質疑,清華北大默默無言,從不回應。3類人質疑清華北大,不分青紅皂白盲目跟風瞎起鬨,若清華北大落寞,你們真的開心嗎?今天我要為飽受質疑的清華北大說句公道話!
  • 面對質疑大批學子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
    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因為他們無法回答。不用翻清華北大的歷史,如何建立,只就現階段這兩所國內依舊排名在頂尖位置學校來說這種現象。也不用舉各種數據,以及在網絡文中都已經泛濫的圖片。我們只看問題,為什麼清華北大保持沉默?
  • 學霸「出國留學」深造後不回國?面對質疑,清華北大早已經回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在網上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言論:什麼清華北大高材生,畢業後就出國,出國後就不會回國。國家白白花力氣培養了這樣的高材生,到底有什麼用?人們似乎對於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不再抱有羨慕的眼光,反而對他們持有偏見。認為他們就算是擁有了高學歷也沒用,因為他們不會把畢生所學反饋給國家。
  • 留學不歸輿論下清北為何沉默?這個真的不全是他們的錯
    作為我國的最頂級學府,清華北大擁有國內最好的生源和最高的經費預算,但最終的結果是大量的留學生選擇待在國外,真的意義上變成了拿著國人的錢替外國人輸送人才,但其實這不完全是學校的過錯,學校沒有權利決定他們的人生。清華北大為什麼要送學生出國留學?
  • 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沉默
    然而,最近清華、北大卻成了眾矢之的,原因就在於每年清華、北大畢業生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其中不少為公派留學生。因此,不少網友戲稱,清華、北大成為為美國輸送人才的學校。面對網友輿論的逼問,清華北大卻始終保持沉默。難道真是只是因為理虧嗎?清北學子的留美情結清華、北大每年畢業生中選擇出國留學的人都很多,其中去美國的又佔了絕大多數。以2019年北大官方數據為準,北大2019年本科畢業生2726人中,有1155人選擇出國留學,而大部分都是去的美國。
  • 清華北大被網友嘲為留洋預備基地,可為何清華北大從未正面回應?
    眾所周知,清華北大都是中國頂尖的高等學府,甚至可以說是處於中國高校界金字塔頂端的存在,甚至常被人稱之為中國高校top2,可就是這兩座風雲大學卻在如今的網絡上飽受質疑。這又是為什麼呢?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縱使在網絡上出現了如此的洶湧輿情,可作為兩大當事人的清華北大卻至今從未做出過任何正面回應,似乎是沒事人一樣,對網上的質疑向來保持沉默姿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清北覺得這種質疑不會給自身形象帶來任何損害嗎?或者說是認為自己已經是中國高校界的扛把子了,對於底層的聲音也是可以忽略了嗎?
  • 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
    前不久,筆者在某網站看到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什麼保持沉默?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很想就發聲了。近些年來,高校畢業生外出留學,但學成不歸,不參與祖國的建設,這是多麼可恥、可悲?
  • 面對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清北為何保持沉默?
    從上個世紀末,國內就出現了留學熱,有的家庭甚至初高中就為孩子準備留學,當然留學之地大多選擇的是美國。不得不承認的是,美國擁有很多與中國不同的教育,他們崇尚精英教育,這個國家擁有頂級的教育資源及設備,能夠成為首選也是有它明顯的優勢的。
  • 面對留學不歸洶洶輿情,清華北大有何態度?校長的畢業寄語有深意
    至於起因,就是有數據表明清華、北大的本科畢業生之中有近7成選擇出國留學,而在這些出國留學的人員之中,又有數量巨大的「留學不歸」人員。在「大國重器」 名單上的總設計師人員,從C919、龍芯晶片、量子通訊等等無一人出自清華北大;甚至連美國對中國十三所高校的「制裁清單」上,有的是哈工大、四川大學等老牌名校,清華、北大這樣的頭牌大學卻「意外」的被排除在外。至於原因,自然是莫衷一是。
  • 面對留學不歸洶洶輿情,清華北大是何態度?你看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父母半輩子花了幾十萬培養孩子,不就是想讓他們賺錢孝敬自己嘛。而目前美國作為世界上的第一大國,也是成為了國內高材生憧憬的留學國家。留學深造可以,但一直不回來,就會被愚昧的人冠以&34;的名聲,他們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留學不歸的孩子是&34;,更是把清華北大形容為&34;。
  • 面對留學不歸洶洶輿情,清華北大是何態度?請看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近兩年來,清華、北大畢業生「留學不歸」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作為這些學子的母校,清華北大本身的聲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特別是今年美國加大了針對中國的「制裁」,開出了一張針對中國十三所高校的「制裁清單」。
  • 清華留學生不歸國,教授回應質疑,網友反駁:都在給外國打雜
    ,作為中國頂尖大學,北大, 清華也是培養中國頂尖人才的搖籃。然而,最近越來越多的針對清華的負面情緒在網際網路上被曝光,主要是因為每年有太多的留學生本科畢業後,出國留學後沒有回國發展,導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為西方國家創造了價值。因此,它引起了很多批評,人們質疑這麼多的資金和贈款被用來為其他國家培養人才。
  • 面對清華北大學子留學不歸的現象,校長的演講顯格局,網友:大氣
    01清華北大學子留學不歸的現象面臨現在人才越多流向國外市場,其中許多的人才都來自於各大名校,因此面對學子留學不歸的現狀,清北兩所作為中國兩所頂尖學府今年,在清華的畢業典禮上,校長邱勇院士對此現狀進行了回應,表達了自己觀點。網友回應:校長演講有格局,顯大氣。邱勇院士讚揚了張光鬥,張光鬥是國家的水利專家,也是一名傑出的工程教育家。
  • 面對清華北大學子留學不歸的現象,校長的演講顯格局,網友:大氣
    清華北大學子留學不歸的現象面臨現在人才越多流向國外市場,其中許多的人才都來自於各大名校,因此面對學子留學不歸的現狀,清北兩所作為中國兩所頂尖學府,無疑處於輿論的埠。今年,在清華的畢業典禮上,校長邱勇院士對此現狀進行了回應,表達了自己觀點。網友回應:校長演講有格局,顯大氣。
  • 清華北大人才流失海外,不變的規律,遭到大眾質疑
    由於生活條件的提高,大家對自己和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都想往高處走,這是不變的規律,而這幾年出國留學進修也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現象,大家都想增加自己的閱歷,因此在考上大學之後很多人也會選擇出國繼續留學深造,尤其是北大和清華這兩所高校的學校,因為先天的優秀條件,很多人不甘心止步於此,出國的機率也就更高一些。
  • 清華北大面對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校長講話顯格局,我們狹隘了?
    清華北大面對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校長講話方顯格局,我們狹隘了?在談及人才流向國外市場時,清華北大這兩所我國最高等院校總是會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這件事情上,清華北大也未曾有過正面回應,一直沉默以對。面對如此洶洶輿情,清華北大為何如此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