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學習中有一個「母語遷移」的概念,它是指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母語的語言規則和表達習慣會被應用到第二語言的現象。根據效果我們可以將母語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一般來說,母語和外語越接近,越容易產生正遷移。比如,歐洲國家的人英語普遍都不錯,這是因為他們的母語與英語在語音、詞彙、句法上很接近,此時母語起到的是正遷移作用。但對於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來說,由於本土語言與英語差異較大,此時母語起到的更多是負遷移作用。具體到國內的情況,我們的母語會對英語學習產生下面一些影響:
1.語音語調:英語是一種主要依靠語調來區別字義的「語調語言」,而漢語則屬於用聲調區別字義的「聲調語言」,這兩種語言在音素的數量以及組合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別。比如,漢語中的字基本以元音結尾,而英語中既有以元音結尾的開音節詞,也有以輔音結尾的閉音節詞,這會導致一些初學者在英語輔音後加一個元音,例如將work讀成worker,將hard讀成harder.同時,英語中存在一些漢語中沒有的音素,例如/θ/以及//,一些人在發音時會傾向於尋找母語中類似的音素來代替,這導致他們將thank, this讀成了/sk/以及/ds/。此外,英語中的失去爆破、輔音濁化、連讀和重音等也與漢語的發音規則有很大不同,容易導致語音的負遷移現象。
2.詞彙應用:一般來說,每一門語言都有他們獨特的搭配方式和表達習慣,初學者會不自覺將漢語中的詞彙搭配習慣照搬到英語中去,這樣很容易導致所謂的「中式英語」現象。舉個例子,「他與露西在1995年結婚」,受到漢語搭配習慣的影響很多人會寫成:He married with Lucy in 1995.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He married Lucy in 1995.「孩子們應該接觸更多古典音樂」,一些人可能會寫成:Children should get in touch with more classical music.這種寫法看起來似乎沒問題,但英美人士讀起來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get in touch with用錯了,get in touch with的意思是「通過電話或信件與某人取得聯繫」(communicate with someone by letter or telephone),不能用來指「與某事物接觸」。正確的用法應該是:Children should be exposed to more classical music.
漢語中有「雖然……但是……」,「因為……所以……」這些連詞,但如果將它們照搬到英語中就會出錯。我們不能說:Although I can’t help admiring the man’s courage, but I do not approve of his methods. 而應該說:Although I can’t help admiring the man’s courage, I do not approve of his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