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達人曾國藩:從「憤青」到「老奸巨猾」

2021-02-20 國家人文歷史

勵志帝曾國藩


性格上「分裂」,身上矛盾重重

 

曾國藩身上確實有很多矛盾之處。

  

第一個矛盾是既笨拙又精明。他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前後考了七次,到二十三歲才考上秀才,而且還是個倒數第二名。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國藩,屢屢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學生李鴻章也當面說過他太「儒緩」。曾國藩自己也說自己讀書做事,反應速度都很慢:「餘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餘或沉吟數時不能了。」但另一方面,曾國藩又是個極為「精明」的人。他是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以超人之膽識創立湘軍,又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極為正確的平定太平軍戰略。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剿滅太平軍之後,功名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他卻在大盛之中察覺大衰的先機,毅然裁撤自己的權力之本湘軍。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

 

第二個矛盾是真誠與虛偽。曾國藩平生以誠自命,自稱凡事都本著真誠的原則來處理。確實,在許多情況下,他做事「情願人佔我的便益,斷不肯我佔人的便益」。他說:「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左宗棠在瑜亮情緒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國藩,始於挖苦打擊終則以怨報德,曾國藩卻終生未還一手。

  

但是關於他的「虛偽」,也有許多證據。他的謀士趙烈文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鹹豐九年,有一個神秘人物帶著數名隨從出現在桐城,他自稱是來自北京訪察各地軍務的大員,行動故作詭秘,說話神神叨叨,有大員對他施以君臣之禮,他也公然接受。他以黃紙為詔,命一知縣送達曾國藩大營。曾國藩洞徹「不生不滅」法的妙處,不想因此「興起大獄」,將此信放在一邊,「置之不問亦不究」。此人見訛詐曾國藩不成,轉而「傳詔」於湖廣總督官文,官文執其人審問,「不得實,亦未深究」,此人「後遂不知下落。」

  

晚年曾國藩也像其他老猾官僚一樣,熟練運用官場之「展」字訣,將許多棘手之事一拖了之。因為糧餉問題,地方財政上出現許多虧空,曾國藩拈用「展」字,來一個「累年相承」,今年拖明年,明年拖後年,最後不了了之。有時他還以此訣授之屬下,比如他在致萬啟琛的一封信中說:「累年相承舊債,列入虧空項下,以一『展』字了之,此官場中之秘訣也。」

第三個矛盾是清廉與汙濁。曾國藩可以稱得上是清官,他的「清」貨真價實,問心無愧。在現存資料中,我們找不到曾國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裝入自己腰包的記錄。他終生生活儉樸,「夜飯不葷」。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襪仍由夫人及兒媳女兒製作。及至身後,他只剩下兩萬兩存銀,在晚清時代確實算得上相當清廉。但另一方面,曾國藩也極力遵守官場明規則和潛規則,外出視察時天天拜客,日日戲酒,所作所為,與一般官僚並無二致。每年給京官們致送炭敬,出京時給京官們送了一萬四千兩的別敬。甚至為了報銷,還給戶部送過八萬兩「部費」。為了支撐這些開支,他在自己的財政司中建有一個「小金庫」。鹽運司送的「緝私經費」,上海海關、淮北海關等幾個海關送的「公費」,就是曾國藩這個「小金庫」的來源。

  

第四個矛盾則是無神論與迷信。曾國藩多次說:「餘生平不信鬼神怪異之說。」「餘平日最不信風水。」但是更多的文字和記載,卻證明他是一個相當「迷信」的人。他一生進行過大量「迷信活動」。幾乎實踐過所有迷信種類:他精通相面之術,有過大量相面實踐。他會算卦,經常自己佔卜吉兇。他相信託夢,相信扶乩,他信關公,他禳過災。至於曾國藩言之鑿鑿的「不信風水」,其中更大有曲折。

  

曾國藩身上的種種矛盾,也導致對他的判斷和評價歧義紛呈。有人說他是民族敗類、罪魁禍首,有人說他是內聖外王的絕頂聖人,更多人認為他是一個老奸巨猾、一切為了升官的官僚。

  

歷史油畫《敕治兩江》,王浩輝創作, 現藏於南京總統府。兩江三省為糧賦重地,清政府先後敕封重臣為兩江總督(左起: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劉坤一)

從「憤青」到「老奸巨猾」

  

其實,矛盾中的曾國藩,呈現多種面相的曾國藩,才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曾國藩。曾國藩是政治家或者軍事家、思想家,但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是一個終生掙扎、糾結、衝突和矛盾的人,是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通過觀察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俯仰揖讓,我們可以切身感受曾國藩在種種艱難面前的猶豫與堅定、拘執與圓通、笨拙與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與「人慾」,更真切地領略他的人格和魅力。

曾國藩一生都在變化中。他從「憤青」變為「老奸巨猾」。他早年是一個憤怒青年,單線思維、唯我獨尊、憤世嫉俗、矯激傲岸。做起事來手段單一、風格強硬、純剛至猛、一往無前。因此處處碰壁,動輒得咎。不光是對同僚,就是對自己的親兄弟,他也成天一副「唯我正確」、「你們都不爭氣」的神氣,處處批評教訓,弄得當年國荃、國華到北京投奔他,結果都呆不了多久就返鄉了。到了中年,經過重重挫折,他才終於認識到,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只有必要時和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藏汙納垢,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經過這次反思,他從一個憤怒青年變為老莊信徒,他努力包容那些醜陋的官場生存者,設身處地體諒他們的難處,交往時極盡拉攏撫慰之能事,必要時「啖之以厚利」。以至胡林翼則說他「漸趨圓熟之風,無復剛方之氣。」這套儒道融糅的老練莫測的神態在官場上如魚得水。

  

曾國藩身上的「笨拙」與「精明」,其實也並不矛盾。正是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國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他的哲學是,直線是最短的距離,簡單是最有效的方法,最笨拙其實就是最精明。因此,他創建湘軍,選拔將領,專挑不善言辭的「鄉氣」之人,蓋因其敦實淳樸,少浮滑之氣。曾國藩一生善打愚戰、笨戰。他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鬥的部署、後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等,直到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因為「笨」,曾國藩在一切知識面前都十分謙虛,不敢稍有成見。他不被什麼定論先入為主,總是要親身嘗試了,親眼見到了,才下結論。他由迷信風水相面,晚年轉信了天命。他早年之所以信風水,是因為祖母入葬之後,家中接連發生了幾件大喜事。他後來又不甚信風水,則是因為又經歷了幾次風水「理論」與「實踐」不符的事實。實事求是的思想方式,使他的思想保持著流動、敏銳、積極的狀態。

 

曾國藩手札


表裡不一的官場中人

  

至於曾國藩身上的清與濁,則更容易理解。海瑞等「典型清官」的長處是表裡如一,致命缺點是毫無彈性,在官場上註定處處行不通,只能成為官場上的一種擺設。而曾國藩最終卻成就內聖外王之大業,這與他性格中「和光同塵」、穩健厚重的一面直接相關。善於與不合理的現狀妥協,推動曾國藩一生繞過多重障礙,直達自己的最終目標。

 

學者吳方對曾國藩的複雜性有過精彩的分析:「曾國藩的成功主要在於他把握住了傳統政治文化的精髓,有原則也有靈活性,亦即宗經而不舍權變。他有『兩手』、『三手』而不是只有『一手』」,「降及晚清,這種『兩手』式的格局(儒學法家化或者儒法合流一表一裡),又由曾國藩來實踐了一回。說他那理學姿態是假的也罷,情況確實壞到『不假不成』的地步,因此曾國藩又可以說『真誠的偽飾』。這大概是中國政治思想史的一種尷尬的真相。」

  

雖然後世史家揪出了曾國藩許多「作偽」的證據,但是平心而論,我們不得不承認,曾國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仍然是對朝廷最忠誠的。在絕大多數時候,他對上對下,都貫徹了以誠相待、以拙勝巧的原則。在涉及國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貫不計自身利害,以身報國。比如在處理天津教案過程中,他為了國家利益,就不惜負起「賣國」罪名,甘當「替罪羊」,使自己多年英名,毀於一旦。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後,醇親王奕譞託好友轉來一封信,信中對曾國藩大加恭維,意圖結好。醇親王乃是慈禧的親妹夫,與慈禧關係極為親密。長期以來,他一直欲與奕一爭高下,所以主動拉攏曾國藩,以增強自己的政治實力。一般人對這樣的核心親貴,主動奉迎唯恐不及,曾國藩卻沒有給他覆信。奕譞不甘罷休,同治九年春又託曾國藩的另一好友黃倬轉寄詩文,希望曾國藩應和。曾國藩仍然沒有回信。除了對奕之才略用心不甚感冒之外,曾國藩如此風骨稜然,主要是從「避內外交通之嫌」這個中國政治大原則出發。曾國藩晚年的秘書趙烈文說過一句話:

  

(曾國藩)歷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 也就是說,曾國藩雖然以平定洪楊永載史冊,然而他的一生,與農民軍作戰所花費精力不過十分之三四,而與官場作戰所花費的精力卻是十分之五六。

 

這話說得沉痛而又深刻。這是任何一個想在中國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代價。與一般中國人不同的在於,大部分方正之士被中國社會的「特色」磨得一事無成。曾國藩卻沒有被挫折打垮,他達到了他那個時代所能達到的頂峰。

(作者:張宏傑)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如何從處處碰壁的憤青變為老奸巨猾
    他從「憤青」變為「老奸巨猾」。他早年是一個憤怒青年,因此處處碰壁,動輒得咎。到了中年,經過重重挫折,他才終於認識到,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 從「憤青」到「老奸巨猾」 其實,矛盾中的曾國藩,呈現多種面相的曾國藩,才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曾國藩。曾國藩是政治家或者軍事家、思想家,但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是一個終生掙扎、糾結、衝突和矛盾的人,是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
  • 曾國藩初入官場,如何駕馭一品大臣?方法簡單到可以直接複製
    閱讀提示:本專欄是一個系列,講述曾國藩如何運用馭人術,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全過程。沒有高深的理論,只有曾國藩曾經使用過的方法。建議從第一章看起,以全面了解曾國藩的馭人術。曾國藩則不一樣,他初入官場時,人微言輕,誰也沒把他放在眼中,但他非常清楚,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在別人駕馭自己的同時,尋找機會,反客為主,駕馭對方。下面,我們用曾國藩駕馭軍機首輔大臣穆彰阿的事例詳細講解。穆彰阿,滿洲鑲藍旗人。
  • 長沙挫辱打脫牙和血吞,才有湘軍和一代偉才曾國藩
    有人說曾國藩是最滑頭的官場老油條,卻不知他原本是個典型的憤青。在他經歷了一生3次「為眾人所唾罵」及3次軍事大失敗後,正好回鄉奔父喪的丁憂期間,痛定思痛後的蛻變。可以說,沒有長沙之辱,就沒有曾國藩後半生的功名事業;也沒有他在自我反思後,愈挫愈奮、百折不饒的性格。曾國藩說,對於有志者而言,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
  • 從第一名臣曾國藩的官場沉浮中,讀懂職場成功學
    在幫助你跳出這種不好的狀況之前,先來尋找一下導致如此現狀的根源問題,根據曾國藩的官場沉浮,自查一下是否踩進了這些職場誤區。 起因是曾國藩在新帝上任的幾個月中見識到其昏庸無能的一面,想要「一棒子打醒這個糊塗蟲」,便不顧清朝禮法,直接給鹹豐上了一道驚世駭俗的奏摺,直接指出他的三個大缺點。 其實曾國藩的本意是好的,他想要在亂世有所作為,想要再扶一把岌岌可危的清朝帝國。
  • 曾國藩義救林則徐,計謀高超不得罪人,堪稱官場教科書
    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拒絕轉載對於皇上起用林則徐,曾國藩早就預料到的,正因為這樣,穆彰阿才找他商議。曾國藩在心裡是對林則徐頗為崇敬的,因為林則徐和他一樣,是個清官,是個真正替老百姓辦事的人。林則徐禁菸的初衷,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這一點與曾國藩的想法一致。如果將曾國藩換作林則徐,也許他不會那麼對待英國人,手段要委婉和高超一些,不至於一下子和英國人鬧翻。因為禁菸和抗英,使林則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壯的流放生活。曾國藩也與唐鑑他們一樣非常同情。
  • 李鴻章初到上海,如何打壓地頭蛇?曾國藩教他一招,堪稱官場經典
    曾國藩曾經送給李鴻章一句話,通俗來講就是:先練好兵,打好仗,把性命保住才是根本;開辦洋務是以後再謀圖的事,要把眼前的先做好。李鴻章也確實不敢對此有所逾越。李鴻章自派兵駐紮上海以後整日埋頭練兵,並且聘請西方軍事顧問擔任教導淮勇軍作戰技術的老師。凡是太平軍騷擾搗亂、打罵叫囂一概不予理會,到了正面交鋒的時候也是虛與委婉、花樣百出,目地就是拖延時間。
  • 曾國藩官場學中在體制的運用體制內高情商的十個表現
    曾國藩官場學中在體制的運用體制內高情商的十個表現:1.借別人車還的時候請加滿油,不管借的時候是多少。2.別人說話沒有人接,你能回應一句,別人會很感激。官場的九種低情商表現:1.喜歡給別人潑冷水,別人說去哪哪旅遊了,你說瞎花那個錢還不如在家歇著舒服。2.嘴上總要贏過對方,就連閒聊也非壓過對方不可。3.公開場合指桑罵槐,並且模稜兩可,讓大家都以為是在說自己。
  •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完人」曾國藩一生的智惠
    曾國藩,戰場打出來的悍將,官場煉出來的能臣。有人推崇他是「千古第一完人」,真正做到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只有他。* 曾國藩曾氏有大量家書、家訓等傳世,後人只需花一些時間閱讀,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
  • 曾國藩: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很多人認為,曾國藩這個人往往是」權謀「的代名詞,認為他是一個老謀深算、老奸巨猾的人,其實不然。在談到領導力的時候,很多人會把領導力和權術、權謀混為一談,認為領導力就是政治手腕,那就大錯特錯了。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全集》一書,讓我對於領導力有個更新的認識。曾國藩的在處理湘軍內部關係的時候,體現出的領導力,概括起來,那就是"拙誠"兩個字。
  • 李秀成已經向曾國藩寫了投降書,為什麼曾國藩還要殺了他呢?
    曾國藩親自參與了對李秀成的審訊,李秀成還向曾國藩寫了投降書。但是曾國藩最後還是選擇殺死了李秀成,應該說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個重要軍事將領,除了忠王李秀成之外,還有英王陳玉成。陳玉成早就被殺害了,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都寄托在李秀成的身上。
  • 從低情商的「愣頭青」到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三點人生心得
    這一點,在一代名臣曾國藩身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私以為,曾國藩身上最為吸引人的一點,既不是率領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不是主辦洋務、治軍有方,而是他通過閱讀和反思完成自我蛻變,從一個低情商的愣頭青,進化成了「人情練達的古今第一完人」。早年的曾國藩,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愣頭青,梁啓超曾這樣評價他:「在並時諸賢中稱最鈍拙」。
  • 憤青是什麼意思 關於憤青的爭論
    重青網(www.cqqnb.net)12月14日消息:憤青是什麼意思,關於憤青的爭論。憤青(Angry Young Man),全稱"憤怒青年",指對社會的不公平現狀不滿的青年人群。       較為科學的分法是應用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根據傾向性將憤青分為A、B、C三類,即A型民族主義憤青、B型民權主義憤青和C型民生主義憤青,由此便可以用數學的方法推導出四小類即AB或BA型民族民權主義憤青、AC或CA型民族民生主義憤青、BC或CB型民權民生主義憤青和綜合ABC型的三民主義憤青。
  •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目不暇接,那麼在眾多描寫曾國藩的人物傳記中,由百家講壇特邀主持人張宏傑編寫的這本《曾國藩傳》很是全面和系統,幾乎總結和概括了曾國藩從笨人到聖人的全部心路歷程,可以算作簡明傳記的一本入門之書。品讀歷史人物傳記最大的意義,不是要去複製聖賢之路,而是我們從中能夠看到什麼,學到什麼,領悟到什麼?讀完《曾國藩傳》,最大的感觸是:一個普通人,通過「笨辦法」,也可以成為超人,濃縮成一個字,那便是「勤」。
  • 牢記曾國藩的三個方法,讓他人心甘情願任你擺布
    曾國藩第二次出山的時候,朝廷依舊還是原來的朝廷,官場依舊還是原來的官場,可他為何就能混得走了呢?無論是籌糧籌餉,還是後勤保障,都比以前順暢,甚至到了「再至江西,人人愜望」的地步。可見曾國藩受歡迎的程度有多高。這是曾國藩的權謀術發揮了作用。
  • 閱讀欣賞:曾國藩的笨拙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勉強過關。但另一方面,曾國藩又是個極為「精明」的人。他是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太平軍起,舉國束手無策。只有他獨僻蹊徑,以超人之膽識創立湘軍。
  • 曾國藩的恩師有多厲害?提拔曾國藩十年,連躍十級成從二品高官
    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最有名的大臣之一,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而且單純的論功勞,曾國藩還要在另外三人之上;為何呢?因為曾國藩是湘軍的領袖,李鴻章不僅是他的學生,而且李鴻章的淮軍還是曾國藩一力促成的,骨幹都是湘軍精銳搭建的;而左宗棠也是出自湘軍,雖然和曾國藩關係不大,但多少有點聯繫。
  • 曾國藩:層次越高的人,越有這4種富貴相
    長此以往,曾國藩慢慢得罪了整個湖南官場,最後被鹹豐帝罷免回家。痛定思痛,第二次出山的曾國藩開始學會收斂自己的傲氣,一點點變得謙遜起來。他出山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信給湖南各級官員,向他們討教學習。曾國藩開始一點一點被湖南官場接納,也慢慢被朝廷信任。這才有了曾國藩後來平定叛亂,封侯拜相。上善若水,一個人要像水一樣,謙卑處下,包容萬物,這樣才算是真正接近大道。曾國藩說:「君子大過人處,只在虛心而已。」
  • 曾國藩捧讀的處世奇書《智囊全集》:汲取官場智慧,習得為人處世
    都說「為官必學曾國藩,千古智謀一奇人」。汲取官場智慧,習得為人處世都繞不過他。但你可知,曾國藩這一身文韜武略,離不開一位好老師:千古謀略第一書——《智囊全集》。《智囊全集》共10部28卷800餘節。下面就例舉10個包含大智慧的句子,希望可以幫助到你。①西江有水,遐不及汲。西江的滔滔之水,卻沒有辦法汲取以解除遙遠之地的災禍②似石而玉,以錞為刃;去其昭昭,用其冥冥;仲父有言,事可以隱。
  • 用九型性格心理學再讀曾國藩
    先來看看他主要的性格特點:誠實到39歲的時候,曾國藩表現出的還是一個憤青一樣的異類,他痛恨地方官府軟弱無能。會批判持身不正的官員。這樣的人在機關算盡的官 場裡是很難混下去的。最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鹹豐帝剛登基,就罷免了曾國藩的靠山穆彰阿。
  • 曾國藩一生信奉的十大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