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與參禪,只是針對人群不同,本質還是一樣的,都是徹悟本來

2020-12-17 在家小居士

念佛可往生西方,參禪能明心見性,一般以為這兩種法門互相牴牾、渺不相涉,參禪對上根人,念佛對下根人。實際上,念佛到要緊處也可徹悟本來、打破桶底,與參禪異曲同工。

端正身心念佛,以一佛號統攝六根,收視返聽,用功得力,會逐次出現種種心相。

最先是以前的種種惡業現前。做過的錯事、說過的錯話、曾經陶醉其間的妄念一時湧來。這時內心充滿慚愧和悔恨,感覺過去象一塊沉重的石頭,阻礙了身心的超升。繼續念佛,用綿密的佛號猛攻這塊石頭直到它消融淨盡,這時可能又會悲從中來,真切感受到人生的悲苦無常,世相虛幻不實,佛號哽咽竟至淚下……。

南無阿彌陀佛!「過去心不可得」,不為上述心相所囿,提起一句佛號,由悲心而生出離心、精進勇猛心,佛號轉而悲壯高昂。努力不懈,讓一句佛號充塞心體,綿綿密密、亮亮堂堂,這時又會生歡喜心。念佛如飲甘露,細細品味,感覺親切醇厚,法味無窮,法喜充滿,每一字每一號都是餘香滿口、津津有味。這時會面露笑容、佛號也充滿喜悅讚嘆,身心識田的一切負擔都已放下,提起佛號,輕靈踴躍、刻刻上進,一句佛號如和煦的春光照射廣宇,其樂融融。

上述種種心相顯現,不要壓抑制止,也不要沉迷隨其所轉,要抓住佛號不放,覺之照之,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一定時候,自然諸相頓歇,流水落花春去也,只有南無阿彌陀佛!

至此,諸位道友,你我才到見性的門外、能念的我、所念的佛融為一體,一句佛號,孤明歷歷。這時你且連佛帶念一齊放下,又會如何?甘露味美,痛飲不息,如劈手打撣甘露,味在哪裡?飲在何處?佛在哪裡?念在何處?—一這正是,佛念我,我念佛,不念自念找不著。

這樣的受用筆者也只是稍有所及,理或有得,事尚未至,精進行之,小心潤養管帶,或者可臻化境?

可見,念佛法門與參話頭公案較,殊無遜色之處。

或有人以六祖語疑問:「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道友,六祖苦心在讓你我勿背東方西方的包袱。萬千財寶就在自家身上,放下包袱,哪裡沒有佛,哪裡沒有(佛)禪?哪個不是上上法門?參禪能明心見性,念佛也能明心見性;尤其,感覺參禪無從下手的人更可以從念佛入手,沏見本來。

相關焦點

  • 虛雲禪師:參禪念佛禮拜誦經 一切細行都是修心
    可見人人本來是佛、都有德相,而我們現在還是眾生者,只是有妄想執著罷了,所以《金剛經》叫我們要如是降伏其心。 佛所說法,只要人識得此心。《楞嚴經》說:「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達摩西來,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瞭然無事。法海禪師參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 高僧語錄:廣欽老和尚說得心臟病怎樣念佛才能痊癒
    若能專心念佛,則心臟病會好。(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我們皆是帶業來的,故病苦多,少殺生多念佛,就會消我們的業。人是否難逃劫數和病苦?例如患心臟病,若能專心念佛,則心臟病會好;若心念佛,還想去看醫生檢查心臟病,則念佛歸念佛,病還是不會好;若能專心持佛號,則病好了自己還不知道。」註:廣欽法師(1892~1986),近代高僧,貧苦孤露,宿慧萌芽,出家之後,食人之所不食,為人之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潛修百苦,卒致徹悟。
  • 老實念佛,不要三心二意!這樣念佛更容易有感應
    這是清代徹悟禪師提出來的。徹悟禪師早年參禪,大徹大悟後,改修淨土,致力專弘淨土法門。在方便門中,最容易、最簡單、最直接、最快速、最圓頓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 歷代高僧:徹悟大師——感悟幻軀非堅 世事無常 立出世之志
    因粹如純大德遷居萬壽寺,大師接繼其職,領眾燻修,專精參禪,十四年如一日,用功辦道,策勉後學,樂此不疲,為大眾樹立典範,聲名遂遠揚四方,禪門宗風因此大振。後因多諸病緣,以念佛而治癒疾病。繼思念佛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淨土,求生極樂。我是何等人,敢不歸命。何況今時已是末法時代,尤其應當遵承佛語,倡揚念佛之法。
  • 念佛法門丨弄清楚念頭的本質,才能更好的修學念佛法門
    是一個一個生起的呢,還是一大片一大片生起的呢?如果是一個一個生起的,那麼講話的時候不可能兩個字同時說出口,相聲演員在臺上表演繞口令,即使語速快得驚人,實際上還是一個字一個字說出來的,所以叫有次第地流出來。正文念頭的本質是什麼呢?
  • 我曾尋過那禪:徹悟,痛苦
    這個故事是很有意思的,暫且不說別的,就說人們都喜歡聽好消息這一點,我想這是絕大多數人都喜見樂聞的。就像所有的童話故事一樣,絕大多數人都覺得童話故事美好,無非是將最美好的結局放在了結尾。若是站在成年人的思想去看待這些童話,多半這就是另一個版本了。「真、善、美」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也只能通過童話故事這樣的解釋來傳播,有時候真不知道是好還是壞。
  • 念佛,需要清淨心嗎?
    我們念佛,是因為沒有清淨心而來念佛的,然後通過念佛可以讓我們相對清淨。是念佛讓我們清淨,不是因為有清淨心來念佛。如果你真有清淨心,你不念佛也可以啦。有清淨心不會生染汙,在任何地方都是清淨的。因為對「清淨心」的理解停留在文字層面上,沒有理解它的真實義,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疑問。
  • 徹悟大師「十信」的妙義
    而這一切的來臨與離別,都是那麼突然,未曾給予我們緩解的空間。於是,很多人面對這些訊息時,內心悲痛的情緒猶如火山一般,一湧而起,瞬間籠罩著整個人,以致無法呼吸。然人的生命無法脫離生、老、病、死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如何面對與接受則是我們當下所需重視的。 首先,徹悟大師教導,眾生要生起對生死、無常、輪迴等的「信」觀,這樣才能如實了知生命的境遇。
  • 淨土法門:此是選佛場,念佛及第歸
    對於淨土法門來說,十方世界的諸佛都會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都會勸本國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十方世界都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也就是都聚會在這句六字名號中了,其他世界的眾生念佛,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會有一朵此眾生的蓮花,所以十方念佛眾生的蓮花也已經都聚會在極樂七寶池中了,而我們將來也必定會在淨土中相聚會。這是淨土法門的「十方來聚會」。
  • 宣化上人:參禪的功用 明心見性得生死大自在
    我們的身體,好象房子,願意外出旅行,到什麼地方去,都是自由。願意化身千百億,盡虛空遍法界去教化眾生,任運自如;不願意旅行,就在房子住,沒有人來幹涉。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都在法身中,沒有跑到法身之外邊。大家辛辛苦苦來參禪,晝夜不停來用功,就希望生死自由,能控制自己的生命,對生死有把握,能做得主,那才是得到生死自由的境界。
  • 淨土法門:疾病與念佛
    念佛了,還會生病,這是自然的,就像念佛了,我們還會餓、還會冷一樣。佛來娑婆示現,也示現生老病死,他不是把這裡變成不會生病的地方,而是要告訴我們生老病死的真相,讓我們看清輪迴的本質,然後念佛離開娑婆,往生成佛。我們會在這裡出生,就是有病苦的共業,像北俱蘆洲的人就不會生病,每個人都能健康活到1000歲。
  • 自性具足一切,還用念佛、持咒、打坐嗎?讀經學教是著文字相嗎?
    並舉例說佛也沒有讀經,六組大師也不識字,但是他們能成佛、能開悟,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很高明,但是細推敲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問題。我們不能執理廢事,說見到自性自然就懂了,不必讀經學教,這是顛倒,是倒果為因。絕大多數人不經過學習修持,根本就見不到自性,更何況成佛作祖呢?
  • 念佛,就是提起覺知!讓自己回到空性的狀態裡!好好念佛!
    法意僅僅只是意識形態上的開解,是思想上的了解,所以它是並不穩固的。如果不始終保持燻修,它很容易退失的。所以經常聽經聞法燻修,是很重要的。我每天,至少要保持2小時以上的聽經聞法薰習,這應成為我的一項日常功課!---念佛法門,是可以坐上坐下,一以貫之的。坐下聽人談論家長時短,談是論非時,我心中就提起佛號。
  • 夏蓮居談念佛
    在這種情況下焉有都攝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惡果--輕忽養識。這是佛教裡一個常用的成語。你很輕率地念,你不是轉識成智。你是在培養識。咱們的修持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咱們念佛就是把分別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要使他轉呀。  你這麼去念,又無音節,散亂。精神渙散,又不連貫,自己心裡想的跟嘴裡念的不一樣,所念聲音也攝不住心。這種念法不是轉識是養識。識在那兒休養了,這正是「古德所嘆」呀。
  • 一心念佛是求生西方最好的法門
    怎麼看法,就教一個方法:念佛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咒吧--嗡嘛呢唄咪吽、嗡嘛呢唄咪吽……;參禪吧--念佛是誰,念佛是誰,要參了。用這一種方法,把你的妄心息下來,心息下來,影子消了,那時候,身心世界,乓!都沒有了,鏡子現前了,你看見,啊,都是我的佛性啊!所以這樣子叫做明心見性,哎,見到本性了。
  • 南公懷瑾:念佛三昧如何修持,做到這3點,福德自來!
    本來學教理,研究經典;後來改修淨土,然後再習禪定;接著又學密法,大概黃教、紅教、花教都去湊湊熱鬧,經過一下。如此天南地北轉了一大圈,現在又回到老路,專修淨土法門,反而帶了一大堆困惑,特來請教如何修持念佛三昧?在信上,他以為我大概很反對他這樣的做法。
  • 太虛大師重要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是深信切願,臨終定生極樂
    太虛大師說:一心不亂,只是出聲散念佛名無間無休,偈曰:「散念為易,一心為難,舍易取難,過頭狂談」。只要能做到堅持出聲散心念佛號,就是老實念佛,不能刻意追求一心不亂,我們在家念佛人能做到不間斷的散心念佛就是很好的念佛人,臨終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專門去修超難的一心不亂。
  • 斬斷心中妄念,證悟真如本體,恢復本來面目
    詩人與佛教的淵源頗深,只是被人們忽略了。詩人早年曾經跟隨父親,在嶺南生活。此時正是六祖在嶺南弘法的時期,受到刺史的禮遇。 詩人跟隨父親目睹了六祖弘法的盛況,與佛教接下因緣。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聚合而成,沒有一定的形相。他在作品中告誡自己,不要為外物而費心勞神。
  • 為什麼別人念佛靈,我念佛就沒用?
    很多人都講,末法時代,就該修習淨土宗,因為適合不同根器的人來修,只要一心念佛就好,將來就能夠得佛接引,做起來沒有困難,人人都會,人人都修得。但卻有不少人有這樣的疑題:為什麼別人念佛靈,得佛護佑,還有感應,我念佛怎麼就沒用?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大師禪悟的三階段,大相逕庭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流傳很廣的語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