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認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2020-12-16 神憩道融

#國學#

形而上,形而下

本篇關鍵詞:易經、論語、虛實、有無、唯心與唯物、抽象與實物、哲學與科學、道與器。

原句出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中形而上的是無形的道體層面,形而下的是萬物各自的表層的相,是已經到了物的表層方面了。

「形而上者」指的是意識形態範疇,是一種用思維去認知世間萬物的方式,也就是本源性的「思考」。

西方稱之為「哲學」,常用的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中國稱之為「道」,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嘗試性對道的描述。

「形而上」也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產生了「文明」的關鍵一步,開始問「為什麼」,並試圖用「邏輯思維」來解釋世界。剛開始時人們對它的描述都嘗試使用人類已知的物質來類比,比如:希臘哲學家用火、泥巴、木、水等等,老子用「上善若水」,最後發現都不合適之後,西方文明誕生了分科而學的科學,比如:數學、幾何學、心理學、物理學、化學……

「形而下」是指具體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類似實物性質的,中國文化稱之為「器」,也就是世間萬物的表層的「相」。

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裡有「子曰:君子不器」,那就是君子不應拘泥於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目的,不能被物的形象與用途所束縛,君子應該去領悟而且回歸到無形的規律的道之中,應該思考現象背後的本質。君子應該是有思想的,懂深度思考的。

道法自然

「形而上」與「形而下」 VS 「唯物」與「唯心」

這個世界到底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形而上」是「唯心」,「形而下」是「唯物」。古聖賢王陽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學理論,也被廣泛認可與推崇。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提出的是「唯物主義辨證論」。

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一神論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中國老子的《道德經》才是最客觀的,即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矛盾雙方還相輔相成、物極必反、交相輝映,共同促進了事物的發展。

但老子的「道」理論認為「有無相生」,萬事萬物的「有」生於「無」,「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

立體太極

大家都注意到,太極之後是「裂變」,但,由「無極」是怎麼生出來「太極」的呢?這個問題就像是西方文明中所謂的有了假設的數字1之後的數學是可以驗算的,但,「1」是怎麼來的卻無法證明。就像中國科學家陳景潤只用了三年(在1966年),就把世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提出來)推進到(1+2),...」簡化其證明用了7年時間~``,一般人會說1+1=2還用證明嗎?

……

……

這不是我們普通人能考慮的問題了

相關焦點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通常的理解是,大道無形,故舊形而上,器用之物為有形,是為形而下。「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來指從抽象到具體的、以思辨方式為主的研究思路。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原句出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 哲學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此時很想插播一曲「哲理的山路十八彎,哲理的水路九連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出於《易經·繫辭》,當然我也是剛剛知道,形上學來源於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之後》Metaphysics
  • 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就是指形態,不是一個表觀,而是指實際存在的樣子或模樣
  • 形而上者與形上學,是什麼意思?
    老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自《繫辭上傳》。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處於道的層次,比層次處於器的形而下,層次更高,形而上是個褒義詞。形而上,即使不能看成褒義詞,但至少也不會是個貶義詞。但自從有了「形上學」這個詞之後,在現代普遍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就成了一個貶義詞。若有誰給你下個形上學的結論,那就絕不是在表揚你,而是認為你只看形式不看實質。
  • 盲道:視而不見謂之《盲》形而上者謂之《道》仁者見之謂之仁
    名字叫做《盲·道》。視而不見謂之《盲》每當看到關於童.丐的報.道都觸目驚心;每當看到類似的我文章都會潸然淚下。即便是知道有些乞討者是(化妝)裝的,有時候也會扔上幾個硬幣。「你不許漠視它(認為未存在)」,否則就是心之盲。形而上者謂之《道》有人說:男孩打工看盲。井防騙;女孩外出看盲。山防拐。也有人指責他形而上的(指片面、靜止的)看問題,應該用發展的眼光。
  • 形而上
    西方哲學中,形上學是指對世界的各種事物的概念的來源和意義作出抽象的界定、分析、和論證,比如什麼叫本質、形式、原因、結果、共相,它是哲學中最抽象的分枝從概念到概念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什麼是形上學?中國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上學」與其命名起始定義雖然有關聯,但其實相去甚遠。「形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詞彙,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貼切的舶來品翻譯。哲學詞彙的翻譯相對於那些一般國內沒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譯,要麻煩許多。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論語》:修行的最高境界,君子不器
    初聽這句話,我們會疑惑,為何一個物體大到極限,反而沒有了「形」。其實,這個「形」,不是「形體」的意思,不是說「大象」就沒有形體。這個「形」,我想,解釋為「形狀」,更容易理解一些。如果把「形」解釋為「形狀」,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物體,如果大到了極點,其實也沒有極點,因為,他的邊界是無限延伸的。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是指「君子」在為政、為官、進行國家管理之時的一種行為品德。為什麼君子在為政之時要放棄單方面的才能呢?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古人思想流派中管理社會和國家的方法,無非是「道、法、術、器」,「器」是在哲學思想的最底層,也就是「形而下」,是一種可見的,有形狀的東西,對於才能來說,就屬於外露之才。「器」不過是人們在追求「道」的過程中,學習各種「法」,使用各種「術」時憑藉的才能和工具。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
  • 舜緣文化張詩苓作「君子不器」主題分享會
    2019年10月13日周末,知名周易學者,風水堪輿名家,舜緣文化首席命理學老師張詩苓開講線下大型「君子不器」易學分享會。本次分享會有舜緣文化承辦,旨在為廣大社區學員講述孔子的「君子不器」的精神。   在分享會上張詩苓老師說: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器者,泛指一切形而下的。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對方對這個詞也是一知半解,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反駁,那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這次活用這個詞語辯的對方說不出話來,但萬一下回碰見一個學霸,兩三下懟了回來,那可如何是好。所以在和別人抬完槓後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學習的。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上學」的解釋是:「形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
  • 古人常說「君子不器」,這個「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載了孔子在教學中與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其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政治言論,倫理道德,為人處世之道以及教育原則與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問題。
  • 天人之道:天文、地理與人事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朝時期,人們將神靈人格化,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如果讓我說像什麼,那就像今天的傅立葉變換,從整體中分離出元素,再利用元素分合、成分去分析世間萬物。科學是超越時空的,在不拆開原始生物形態(解剖)的前提下,探究事物精神本質;與從探究生物形態、了解圍觀生物構成,「形而上」與「形而下」本身就是研究的兩條路,各有優劣,終將殊途同歸。
  • 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說卦》曰: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究竟什麼是「道」?
    儘管老子對「道」作了種種描述,但究竟什麼是「道」,還是比較模糊。其實正如上面提到的,老子已經聲明過:「道」是不能用言語來表述的,只能勉強而言之。這就給後世哲學家們留下了發揮的餘地。究竟什麼是老子的「道」呢?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麼意思?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思想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講的就是心無掛礙,就能什麼事都能做到,追求的大道自然也能有所成就。我們首先弄清楚老子對道的定義很顯然,老子說的道不是一個具象的東西或者事物,道很抽象,所以我們看後面有說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其中「允執其中」就是中庸的思想,意思是誠實地掌握中道,做到不偏不倚和中正。還有在《論語·先進15》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其中「過猶不及」也是中庸的思想內容,意思是太過和不及都不好,要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了解了中庸的思想,我們再來看《中庸》這一篇章講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