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出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中形而上的是無形的道體層面,形而下的是萬物各自的表層的相,是已經到了物的表層方面了。
「形而上者」指的是意識形態範疇,是一種用思維去認知世間萬物的方式,也就是本源性的「思考」。
西方稱之為「哲學」,常用的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中國稱之為「道」,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嘗試性對道的描述。
「形而上」也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產生了「文明」的關鍵一步,開始問「為什麼」,並試圖用「邏輯思維」來解釋世界。剛開始時人們對它的描述都嘗試使用人類已知的物質來類比,比如:希臘哲學家用火、泥巴、木、水等等,老子用「上善若水」,最後發現都不合適之後,西方文明誕生了分科而學的科學,比如:數學、幾何學、心理學、物理學、化學……
「形而下」是指具體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類似實物性質的,中國文化稱之為「器」,也就是世間萬物的表層的「相」。
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裡有「子曰:君子不器」,那就是君子不應拘泥於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目的,不能被物的形象與用途所束縛,君子應該去領悟而且回歸到無形的規律的道之中,應該思考現象背後的本質。君子應該是有思想的,懂深度思考的。
道法自然
「形而上」與「形而下」 VS 「唯物」與「唯心」
這個世界到底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形而上」是「唯心」,「形而下」是「唯物」。古聖賢王陽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學理論,也被廣泛認可與推崇。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提出的是「唯物主義辨證論」。
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一神論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中國老子的《道德經》才是最客觀的,即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矛盾雙方還相輔相成、物極必反、交相輝映,共同促進了事物的發展。
但老子的「道」理論認為「有無相生」,萬事萬物的「有」生於「無」,「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
立體太極
大家都注意到,太極之後是「裂變」,但,由「無極」是怎麼生出來「太極」的呢?這個問題就像是西方文明中所謂的有了假設的數字1之後的數學是可以驗算的,但,「1」是怎麼來的卻無法證明。就像中國科學家陳景潤只用了三年(在1966年),就把世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提出來)推進到(1+2),...」簡化其證明用了7年時間~``,一般人會說1+1=2還用證明嗎?
……
……
這不是我們普通人能考慮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