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021-02-19 歷史與書法

原句出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中形而上的是無形的道體層面,形而下的是萬物各自的表層的相,是已經到了物的表層方面了。

「形而上者」指的是意識形態範疇,是一種用思維去認知世間萬物的方式,也就是本源性的「思考」。

西方稱之為「哲學」,常用的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中國稱之為「道」,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嘗試性對道的描述。

「形而上」也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產生了「文明」的關鍵一步,開始問「為什麼」,並試圖用「邏輯思維」來解釋世界。剛開始時人們對它的描述都嘗試使用人類已知的物質來類比,比如:希臘哲學家用火、泥巴、木、水等等,老子用「上善若水」,最後發現都不合適之後,西方文明誕生了分科而學的科學,比如:數學、幾何學、心理學、物理學、化學……

「形而下」是指具體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類似實物性質的,中國文化稱之為「器」,也就是世間萬物的表層的「相」。

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裡有「子曰:君子不器」,那就是君子不應拘泥於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目的,不能被物的形象與用途所束縛,君子應該去領悟而且回歸到無形的規律的道之中,應該思考現象背後的本質。君子應該是有思想的,懂深度思考的。

道法自然

「形而上」與「形而下」 VS 「唯物」與「唯心」

這個世界到底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形而上」是「唯心」,「形而下」是「唯物」。古聖賢王陽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學理論,也被廣泛認可與推崇。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提出的是「唯物主義辨證論」。

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一神論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中國老子的《道德經》才是最客觀的,即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矛盾雙方還相輔相成、物極必反、交相輝映,共同促進了事物的發展。

但老子的「道」理論認為「有無相生」,萬事萬物的「有」生於「無」,「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

立體太極

大家都注意到,太極之後是「裂變」,但,由「無極」是怎麼生出來「太極」的呢?這個問題就像是西方文明中所謂的有了假設的數字1之後的數學是可以驗算的,但,「1」是怎麼來的卻無法證明。就像中國科學家陳景潤只用了三年(在1966年),就把世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提出來)推進到(1+2),...」簡化其證明用了7年時間~``,一般人會說1+1=2還用證明嗎?

……

……

這不是我們普通人能考慮的問題了

相關焦點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通常的理解是,大道無形,故舊形而上,器用之物為有形,是為形而下。「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來指從抽象到具體的、以思辨方式為主的研究思路。
  • 國學認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形而上,形而下本篇關鍵詞:易經、論語、虛實、有無、唯心與唯物、抽象與實物、哲學與科學、道與器。原句出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中形而上的是無形的道體層面,形而下的是萬物各自的表層的相,是已經到了物的表層方面了。「形而上者」指的是意識形態範疇,是一種用思維去認知世間萬物的方式,也就是本源性的「思考」。西方稱之為「哲學」,常用的問題是「我是誰?
  • 哲學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此時很想插播一曲「哲理的山路十八彎,哲理的水路九連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出於《易經·繫辭》,當然我也是剛剛知道,形上學來源於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之後》Metaphysics
  • 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就是指形態,不是一個表觀,而是指實際存在的樣子或模樣
  • 盲道:視而不見謂之《盲》形而上者謂之《道》仁者見之謂之仁
    名字叫做《盲·道》。視而不見謂之《盲》每當看到關於童.丐的報.道都觸目驚心;每當看到類似的我文章都會潸然淚下。即便是知道有些乞討者是(化妝)裝的,有時候也會扔上幾個硬幣。「你不許漠視它(認為未存在)」,否則就是心之盲。形而上者謂之《道》有人說:男孩打工看盲。井防騙;女孩外出看盲。山防拐。也有人指責他形而上的(指片面、靜止的)看問題,應該用發展的眼光。
  • 形而上者與形上學,是什麼意思?
    老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自《繫辭上傳》。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處於道的層次,比層次處於器的形而下,層次更高,形而上是個褒義詞。形而上,即使不能看成褒義詞,但至少也不會是個貶義詞。但自從有了「形上學」這個詞之後,在現代普遍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就成了一個貶義詞。若有誰給你下個形上學的結論,那就絕不是在表揚你,而是認為你只看形式不看實質。
  • 形而上
    歐洲語言中的「形上學」來自希臘語,如英語的「metaphysics」。這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斯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後」。    形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為《形上學沉思錄》。
  • 袁帥:御物待世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在《易經》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的流行與轉化確實是《易經》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老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結合而成的,都是陰陽的合和體。「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論語》:修行的最高境界,君子不器
    初聽這句話,我們會疑惑,為何一個物體大到極限,反而沒有了「形」。其實,這個「形」,不是「形體」的意思,不是說「大象」就沒有形體。這個「形」,我想,解釋為「形狀」,更容易理解一些。如果把「形」解釋為「形狀」,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物體,如果大到了極點,其實也沒有極點,因為,他的邊界是無限延伸的。
  • 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說卦》曰: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形上學」這個名稱來自於《易經·繫辭》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日本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翻譯的,嚴復翻譯成為「玄學」,實際上原文「metaphysics」直譯的話是「在物理學之後」的意思。「metaphysics」是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稱。後人整理他遺作時,給他所有的手稿按照知識門類做排序,其他手稿之間都有邏輯關係,唯獨有這份手稿難以歸類。
  • 究竟什麼是「道」?
    又說「道衝,而用之有弗盈」(第四章),即「道」是空虛無形的,但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此外,「道」還「無為」、「不爭」、「不盈」,還具有「反」和「弱」的特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首先將「道」解釋為「理」的,是韓非子。《韓非子·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即認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而「道」是所有「理」的總和。唐代著名道家成玄英也說:「天道,自然之理也」,「道者,虛通之妙理」。
  • 古人常說「君子不器」,這個「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載了孔子在教學中與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其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政治言論,倫理道德,為人處世之道以及教育原則與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問題。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是指「君子」在為政、為官、進行國家管理之時的一種行為品德。為什麼君子在為政之時要放棄單方面的才能呢?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古人思想流派中管理社會和國家的方法,無非是「道、法、術、器」,「器」是在哲學思想的最底層,也就是「形而下」,是一種可見的,有形狀的東西,對於才能來說,就屬於外露之才。「器」不過是人們在追求「道」的過程中,學習各種「法」,使用各種「術」時憑藉的才能和工具。
  • 怎麼解讀老子的「道」?後世哲學家們吵瘋了!
    以「理」為「道」: 老子不講「理」,《道德經》中也沒有出現「理」字。 首先將「道」解釋為「理」的,是韓非子。 《韓非子·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即認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而「道」是所有「理」的總和。
  • 淺談「道」的三層含義
    什麼叫「道」?有些信道教的人,還有一些與道教緣分很深的人,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要到鶴鳴山、青城山的道觀裡去燒香。那麼,道教的「道」是什麼?與我們這裡的「大學之道」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這個「道」,會成為中華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
  • 莫讓「反腐話劇」止步於「形而上」
    在哲學上有形而上與形而下之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下」就是肉體的,現實的,物質的;「形而上」就是精神的,思考的,超越的。其實談到的「反腐話劇」便是一種具體的「形而上」,但這種增強官員自身意識,規範自身行為的傳播卻難以達到「形而下」的高度。 反腐系列的電影也好,話劇也罷,最終只是殊途同歸,收效甚微。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我們這次活用這個詞語辯的對方說不出話來,但萬一下回碰見一個學霸,兩三下懟了回來,那可如何是好。所以在和別人抬完槓後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學習的。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上學」的解釋是:「形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
  • 儒學「仁」之真義解析
    得「仁」者聖賢,近「仁」者君子,遠「仁」者凡俗,失「仁」者小人。「為人以仁」,是國家、社會與家庭對我們道德情操的要求。那麼,「仁」的真義如何解析呢?首先,我們看「仁」字,由「人」與「二」構成,單從解字來看,「仁」之出發點,不離二人之關係。當然,二人肯定不是指的兩個人,而是實際意義上的社會。所以,以「仁」為核心的儒學,對構建社會秩序,制定交往禮節,非常的重要。
  • 舜緣文化張詩苓作「君子不器」主題分享會
    2019年10月13日周末,知名周易學者,風水堪輿名家,舜緣文化首席命理學老師張詩苓開講線下大型「君子不器」易學分享會。本次分享會有舜緣文化承辦,旨在為廣大社區學員講述孔子的「君子不器」的精神。   在分享會上張詩苓老師說: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器者,泛指一切形而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