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王新:洗錢犯罪的演變與實踐認定中的兩個問題 ​

2020-09-12 濟寧市任城區檢察院


□應該辯證地看到,洗錢犯罪經過演變與發展,具有很強的獨立法律屬性,從危害性層面看已經「成人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剪斷了其與上遊犯罪的「臍帶」,不能再將洗錢機械地理解為上遊犯罪的附屬物。


□從「明知」的程度看,「明知」可以劃分為「必然知道」與「可能知道」,據此就應指導和要求司法人員不能將「明知」的認定僅僅局限在「必然知道」的絕對性標準,也可以適用「可能知道」的概率性標準。


鑑於洗錢犯罪時有發生,1997年修訂刑法時,在第191條首次專門設置了洗錢罪。對於洗錢罪的上遊犯罪,該條確立了由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走私犯罪組成的「三罪」鼎立格局。為了懲治恐怖活動犯罪,刑法修正案(三)第7條對洗錢罪進行以下兩處修改:第一,在洗錢罪的上遊犯罪範圍中,增加了恐怖活動犯罪;第二,對於單位犯,在法定刑上增加「情節嚴重」的檔次。後來,在2006年6月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六)中,再次對洗錢罪予以修訂,這表現為繼續擴張上遊犯罪的類型,增加了貪汙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三種類型的犯罪,由此形成了目前洗錢罪的七種上遊犯罪框架,成為我國打擊洗錢犯罪的核心罪名。2009年,最高法頒布《關於審理洗錢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對司法實踐起到了有力指導作用。


在我國已建立比較完備的反洗錢刑事法律體系的基礎上,對洗錢犯罪的打擊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但是,面對洗錢犯罪危害性不斷擴大的趨勢,仍然需要進一步強化對打擊洗錢犯罪的重要性之認識,在司法實踐中更好地落在實處,提升司法實踐效果。


進一步強化打擊洗錢犯罪的司法理念。司法理念是無形的,卻是司法實踐的靈魂,指引著司法操作。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司法人員認為洗錢是下遊犯罪,完全依附於上遊犯罪,由此產生「重上遊犯罪,輕下遊犯罪」的落後司法理念。2020年7月,最高檢頒布《關於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服務保障「六穩」「六保」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大懲治洗錢犯罪的力度,切實轉變「重上遊犯罪,輕洗錢犯罪」的做法,辦理上遊犯罪案件時要同步審查是否涉嫌洗錢犯罪。具體而言,在觀念上強化司法人員對打擊洗錢犯罪重要性的認識,首先需要司法人員辯證地理解洗錢與上遊犯罪之間的關係,在肯定兩者之間先前存在緊密聯繫的同時,更應該動態地看到洗錢在後期的發展中,開始具有自己的獨立屬性,其危害性已經上升到危害國家安全的高度,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對上遊犯罪的法律否定評價。而且,從實踐效果看,加強對洗錢犯罪的查處,有利於切斷上遊犯罪行為人的利益驅動力,這是從根本上打擊上遊犯罪的最佳策略,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最後,更為重要的是建立起長效的工作機制,要求在辦理上遊犯罪案件時,必須同步審查是否涉嫌洗錢犯罪,而且將其納入結案報告審查中的一個必備內容。


程序意義上的獨立:上遊犯罪的「事實成立說」。從行為對象看,上遊犯罪產生的所得和收益(俗稱「黑錢」「贓錢」),是洗錢犯罪成立的條件之一。由於在「所得和收益」之前冠以「犯罪」的限定,故在司法實踐中存在一種靜態的狹隘認識:只有當上遊犯罪經過生效判決的確認後,司法機關才能啟動對洗錢犯罪的查處和認定。這種認識實際上是將洗錢犯罪作為上遊犯罪的完全依附物,一切以上遊犯罪的成立作為風向標。對此,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到,洗錢犯罪經過演變與發展,具有很強的獨立法律屬性,從危害性層面看已經「成人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剪斷了其與上遊犯罪的「臍帶」,不能再將洗錢機械地理解為上遊犯罪的附屬物。同時,該認識還涉及到刑事程序中的重大問題,會導致對洗錢犯罪的查處要「坐等觀望」上遊犯罪的審判發生法律效力,致使上遊犯罪與洗錢犯罪的查處會出現「剪刀差」現象,這就必然會出現查處嚴重滯後的司法操作局面,從而大大影響對洗錢犯罪的司法打擊效果。


對於上述認識偏差問題,考慮到在實踐中存在上遊犯罪人在境外、死亡等客觀原因而難以對上遊犯罪人訴諸刑事程序的情況,而且在審判洗錢犯罪時可以一併審查上遊犯罪事實是否存在,有關國際法律文件也沒有對是否存在上遊犯罪作出程序要件的限定,在此情形下,如認為一律要求對上遊犯罪經定罪判刑後才能審判洗錢犯罪,既不符合立法精神,也不利於刑事打擊。在此基礎上,《解釋》第4條規定:洗錢犯罪「應當以上遊犯罪事實成立為認定前提」,並且細化地提出了「三個不影響」的規定。由此可見,《解釋》對於與查處洗錢犯罪緊密相關的上遊犯罪,採取了「事實成立說」的立場,而不是以「罪名成立」為標準,賦予洗錢案件審理程序的相對獨立性。這表明對於洗錢犯罪的查處,可以與上遊犯罪是否經過刑事裁判相脫鉤,在刑事程序上可以與上遊犯罪進行同步查處。


「明知」:高標準的主觀認定之改善。從實然規定看,在刑法第191條的罪狀表述中,使用了「明知」「為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的術語,這是長期以來司法實踐的認定難點,也是嚴重製約司法機關查處洗錢罪最為棘手的問題。《解釋》最為重要的內容是為了解決洗錢犯罪中「明知」的認定問題,在第1條第1款規定「應當結合被告人的認知能力,接觸他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情況,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種類、數額,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轉換、轉移方式以及被告人的供述等主、客觀因素進行認定」。在《聯合國禁毒公約》《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等國際性法律文件中,對於洗錢罪的主觀構成要素,均規定可以從客觀事實情況予以推定。從一般認定的原則看,《解釋》與它們是保持一致的,也沿襲我國司法實務所堅持的客觀推定立場。而且,為了便於司法操作,《解釋》還在第2款將當時司法實踐中反映普遍和成熟的客觀事實列舉出7種具體情形,作為推定「明知」成立的證明標準,檢察機關只須證明其中之一,即完成舉證責任。同時,該款又加入「但有證據證明確實不知道的除外」之「除卻規定」,允許被告人進行反駁,以便有效地防止客觀推定的絕對化,由此形成了「可反駁的客觀推定」的司法解釋範式。


然而,從司法實踐的效果看,關於推定主觀「明知」的規定,存在「高標準」的主觀認定問題,需要從立法與司法層面予以解決:(1)在立法上取消刑法第191條罪狀中「為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的措辭。這一術語是與洗錢的客觀行為方式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在刑法教義學上可以歸入客觀構成要件要素的範疇。但是,如果單純地從字面上理解該術語,司法人員很容易將其納入目的犯的範疇,從而不必要地加重舉證責任;(2)在目前《解釋》第1條第2款第2項至第5項,規定了可以推定「明知」成立的四種情形,可以將其概括為四個「沒有正當理由」,這主要是出於科學、嚴謹和審慎方面的考慮,以避免因絕對化表述而導致可能冤及無辜、客觀歸罪或者有罪推定的批評。但是,上述冠以「沒有正當理由」的規定,實際上是對四種異常行為推定「明知」成立標準的「二次限定」,這必然會加重司法機關的舉證責任;(3)由於刑事立法與司法解釋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與複雜程序,在此情形下,可以先行由兩高出臺指導性案例,發揮其「輕騎兵」的功能,指導司法機關對於「明知」的具體認定。特別是從「明知」的程度看,「明知」可以劃分為「必然知道」與「可能知道」,即對於黑錢的認識,行為人包括知道「肯定是」與「可能是」兩種情形,據此就應指導和要求司法人員不能將「明知」的認定僅僅局限在「必然知道」的絕對性標準,也可以適用「可能知道」的概率性標準。



作者:王新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來源:《檢察日報》2020.9.10第三版、悄悄法律人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洗錢犯罪的演變與實踐認定中的兩個問題
    王新  □應該辯證地看到,洗錢犯罪經過演變與發展,具有很強的獨立法律屬性,從危害性層面看已經「成人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剪斷了其與上遊犯罪的「臍帶」,不能再將洗錢機械地理解為上遊犯罪的附屬物。後來,在2006年6月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六)中,再次對洗錢罪予以修訂,這表現為繼續擴張上遊犯罪的類型,增加了貪汙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三種類型的犯罪,由此形成了目前洗錢罪的七種上遊犯罪框架,成為我國打擊洗錢犯罪的核心罪名。2009年,最高法頒布《關於審理洗錢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對司法實踐起到了有力指導作用。
  • 《刑法》洗錢犯罪法條競合問題研究
    洗錢犯罪規定法條競合的主要問題及影響  (一)法條競合問題往往導致司法實踐面臨困境  法條競合是成文法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關鍵是如何有效地處理解決競合關係。經過司法解釋完善,我國洗錢犯罪法律規定本身不平衡、不一致、不協調的問題仍然存在,突出表現為洗錢犯罪規定的科學性完整性受到破壞、難以區分洗錢犯罪與贓物犯罪,導致司法實踐操作和法律適用的困境。  第一,《刑法》第191條與第312條的競合問題主要表現為適用標準混亂。
  • 如何認定洗錢罪?
    在今年全國檢察長會議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強調要加大洗錢犯罪打擊力度,要求各級檢察機關要從反洗錢國家戰略和金融安全高度,改變「重上遊犯罪、輕洗錢犯罪」,以及對證明有難度的下遊犯罪習慣性適用其他罪名的問題,加大洗錢犯罪打擊力度。
  • 《中國金融》|劉宏華 等:對「洗錢罪」判決難問題的思考
    」以來,司法實踐中以「洗錢罪」判決的案件始終屈指可數。構成「洗錢罪」的主體必須是事後「協助」犯,「自洗錢」等行為不能以「洗錢罪」定罪。從「洗錢罪」的定義和司法實踐案例看,「洗錢罪」的主體只能是提供資金帳戶或通過其他不同的方式協助上遊犯罪主體掩飾、隱瞞資金來源和性質的幫兇,而且是在實施上遊犯罪後才約定協助的幫兇。若在實施犯罪前便做好資金轉移等協助約定,不能認定為「洗錢罪」的主體,只能認定為上遊犯罪的主體。
  • 準確把握洗錢罪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競合關係
    對於符合洗錢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如何定罪處刑,存在爭議:一種意見認為,關於洗錢罪的規定屬特別法條,關於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的規定屬一般法條,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條,以洗錢罪認定;另一種意見認為,當洗錢犯罪數額達到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情節嚴重的標準,洗錢罪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是想像競合關係,應當擇一重罪,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來認定。
  • 鞍山公安網警奔赴三省四市 打掉兩個「洗錢」犯罪團夥
    利用電子二維碼收款碼幫助跨境賭博和詐騙團夥,為會員提供充值、資金流轉或者結算的「安全途徑」,「洗錢」後還從中賺取佣金……記者從鞍山市公安局獲悉,鞍山網警聯合鐵東公安分局成功破獲一起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案件,斬斷一條提供技術支持的犯罪鏈條,打掉了兩個國內以「跑分」手段為境外違法犯罪分子洗錢的犯罪團夥,抓獲12名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的犯罪嫌疑人。
  • 洗錢罪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有什麼不同,怎麼區分?
    作為贓物犯罪中較為常見的兩個罪名,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與洗錢罪往往因其客觀行為的表述上極為相似而在司法實踐中難以區分。那麼,洗錢罪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有什麼不同,怎麼區分?前者採取的是提供資金帳戶等掩飾、隱瞞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質和來源的方式,使違法犯罪表面合法化,過程中也會有轉移贓物的行為,但這種轉移是一種性質上的轉移,改變了贓物的表現形態,如將財產轉換為現金或金融票據;而後者的行為方式包括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等,其中窩藏贓物僅僅是隱藏違法所得,行為方式較為簡單、原始、隱秘等。
  • 犯罪客體認識錯誤能否阻卻行為人對錯誤的事實承擔故意的罪責——黃X忠、郭X祥、黃X春洗錢案
    由於行為人在犯罪中產生了事實認識錯誤,對犯罪客體產生了錯誤認識,對其應按照洗錢罪定罪處罰,數名行為人的行為構成洗錢罪的共同犯罪。其中一名行為人在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其他行為人起次要作用,系從犯。同時,由於其中一名行為人刑罰執行完畢距本次犯罪的時間間隔已超過五年,故不能認定為累犯。
  • 「兩高」發布司法解釋 嚴厲打擊洗錢、幫助恐怖活動犯罪
    央廣網北京1月31日消息(記者 高藝寧 孫瑩)為依法懲治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非法買賣外匯犯罪活動,維護金融市場秩序,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關於辦理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非法買賣外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
  • 一人販毒,全家洗錢!麒麟區法院公審一起毒品犯罪洗錢案
    2020年10月13日,由麒麟區檢察院提起公訴的一起毒品犯罪洗錢案在麒麟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其中,範某在4家銀行開立了10個帳戶,吳某齊在5家銀行開立了22個帳戶,王某則用自己的身份證辦理了兩張銀行卡提供給吳某江使用。
  • 為腐敗分子「洗白」贓款 安順市首例洗錢犯罪判決生效
    普定縣檢察院審查發現,董某非法拘禁案與國家工作人員華某某(另案處理)涉嫌貪汙受賄案件有密切聯繫,承辦檢察官與華某某案承辦人充分溝通,及時查閱了華某某案卷宗材料,圍繞兩個案件關聯事實,著重對華某某投資款性質、來源及董某是否
  • 聚眾鬥毆犯罪案件審理中幾個實踐問題的分析
    司法實踐中聚眾鬥毆犯罪適用中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但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操作具體的法律適用中,對聚眾鬥毆犯罪構成的認識、犯罪情形的認定以及刑事責任的確定等問題卻存在較多的分歧。因此,筆者對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的聚眾鬥毆犯罪的問題,以及在審判實踐中應如何操作進行如下分析。
  • 中國擬修改洗錢罪 將實施一些嚴重犯罪後的「自洗錢」明確為犯罪
    草案擬加大對有關金融犯罪懲治力度,包括擬修改洗錢罪,將實施一些嚴重犯罪後的「自洗錢」明確為犯罪等。  為進一步發揮刑法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秩序的作用,草案作以下修改補充:一是針對新情況,補充完善了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的情形,進一步嚴密刑事法網。
  • 中國人民銀行反洗錢處成立 開始向洗錢犯罪宣戰
    在1997年全國人大修改《刑法》過程中,央行、公安部等部門聯合向人大法工委遞交了建議書,建議在新《刑法》中加入「洗錢」罪,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洗錢行為的罪狀和定刑。  另外,《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個人存款帳戶實名制規定》、《銀行帳戶管理辦法》、《境內外匯帳戶管理規定》、《境外外匯帳戶管理規定》、《大額現金支付登記備案規定》等行政法規或規章也構成了反洗錢初步的法律框架。
  • 理論| 蘭立宏、師秀霞:虛擬貨幣洗錢犯罪調查所面臨的挑戰及對策(二)
    由於使用虛擬貨幣洗錢犯罪的上遊犯罪或輔助性犯罪大多數屬於網絡犯罪,而網絡犯罪所受到的刑罰要比洗錢犯罪輕很多,所以此時很容易出現終止以洗錢罪起訴而以網絡犯罪起訴的問題。因此,在起訴使用虛擬貨幣洗錢犯罪的過程中,法律實務者應該對洗錢犯罪的潛在或現存的證據有所認識,以防止破壞接下來的起訴,防止出現替代性裁決(如網絡犯罪裁決)。
  • 毒品犯罪中「蹭吸」等17個常見問題裁判指引​(2020.11)
    山東高法:關於毒品犯罪案件常見問題裁判指引2020年11月對毒品犯罪案件中某些常見問題的爭議,現根據我國《刑法》及最高法院相關司法解釋、《會議紀要》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解答如下:1、為他人只提供汽車運輸、送貨
  • 台州首例上遊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洗錢案!
    據悉,該案系台州首例上遊犯罪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洗錢案件。在一次徐某和兒子的視頻聊天中,林某發現丈夫在賭場。明知丈夫在外從事開設賭場「撈偏門」,林某仍同意丈夫把錢轉至自己銀行帳戶,再轉帳至徐某指定帳戶或取現給徐某。
  • 銀行私轉公業務洗錢風險防範 常涉及電信詐騙等洗錢上遊犯罪
    銀行的私轉公業務常涉及電信詐騙、非法集資、地下錢莊非法買賣外匯、虛開增值稅發票及偷逃稅款等洗錢上遊犯罪,與公轉私業務洗錢風險多來自資金流向的中間環節不同,銀行私轉公業務的洗錢風險,更多是涉及洗錢上遊犯罪或被認定為洗錢行為的起點。
  • 認定一般自首中的幾個疑難問題
    通過對現行刑法第67條第1款法律條文的分析,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1]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兩個特徵:其一,司法機關掌握犯罪人的罪行是由於犯罪人主動如實的交代;其二,犯罪人的人身處於司法機關的控制之下,一般自首中犯罪人的人身為司法機關所控制是因為自動投案。
  • 湖裡區人民檢察院起訴的首例洗錢犯罪一審宣判
    近日,湖裡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易某某、陳某某洗錢一案進行一審宣判,兩名被告人在檢察官充分釋法說理後,同意適用認罪認罰,起訴指控的事實、罪名和量刑建議等均得到判決認定。該案系高檢院開展打擊地下洗錢專項行動以來,廈門市檢察機關辦理的首例洗錢犯罪。經查,2015年下半年起,被告人易某某、陳某某明知上家實施信用卡詐騙犯罪,仍多次按照上家指示持「人頭卡」取現。其中,被告人易某某取現2.27萬元,陳某某取現5.9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