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故宮博物院工程師周乾
接到一通跨洋電話,
來電者是英國一家電視臺,
他們聽說中國古代木建築抗震性十足,
於是找到周乾,希望答應他們的拍攝請求:
復刻一個太和殿來震一震,
看看中國古建築到底有多抗震。
英國第4電視臺推出一系列中國紀錄片,其中一集《紫禁城的秘密》(Secret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詳細講述了這一偉大建築奇蹟的秘密
太和殿太大,
於是他們換做了壽康宮,
用傳統的工具和技法,
將立柱、外牆、鬥拱一一還原,
照原樣複製了一座1/5大小的壽康宮。
怎麼測試抗震性能呢?
英國導演說,
我們英國沒有地震,
對地震的了解只知道「震級」,
那我們就把模型放到測試用的地震臺上,
一級一級加,加到散架為止。
於是,一場簡單粗暴的實驗開始了。
周乾帶著外國木匠理察站在儀器旁,
緊盯著儀器上不斷升高的數值。
5級,壽康宮已經瘋狂搖擺,
8級,兩邊的牆體轟然倒塌,
嚇得理察哇哇大叫,
但主體的木結構還只是搖搖晃晃,
沒有要「投降」的意思。
震級9.5級,
這是1960年智利大地震的震級,
這已經是人類經歷過最高的震級了。
當地震臺的震級顯示,達到10.1級!
壽康宮在地震臺上瘋狂起舞,
但就是死活不散架。
理察又是驚奇又是興奮,
想要地震臺再加碼,
周乾不同意:
地震臺已經快要冒煙了!
理察只好作罷,他說:
「我們想震塌這個建築,
但是我們做不到。」
圖左為周乾,圖右為理察。
上周,我在一個研討會上見到了周乾,
他分享了他們後來研究發現的
「紫禁城的秘密」。
最大的秘密,
就藏在屋頂上:
榫卯結構拼合而成的鬥拱。
榫卯,中國古代木質建築的主要結構,
不用一根釘子,通過木條拼合而成。
拼合成的鬥拱之間雖有縫隙,
卻絲毫不影響建築的穩固性。
地震開始,
鬥拱通過摩擦、旋轉,
消化掉了地震中的能量,起到減震作用。
其次是柱頂石:
柱子下的這塊大石頭。
實驗前,工程師們本以為立柱會受損嚴重,
實驗結束,木架完好無缺。
但他們發現模型產生了輕微位移。
沒錯,建築整體移動了,但是建築本身無損。
如果柱子不是放在柱頂石上,
而是插入地基中,
反而會因為消解不了地震的能量而斷裂。
立柱的角度也有看不見的講究。
我們肉眼看到立柱,以為是平行向上的,
但其實是有輕微的傾斜,向內收攏,
和屋頂一起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形,
無疑也是建築又上了一層保險。
除了鬥拱減震,
土加碎石的地基搭配也是功不可沒。
一層土一層碎石的鋪法,
層層壘起,化解地震的能量。
周乾在研討會上分享的故宮建築秘密。
此外,故宮的牆體厚、梁架低、屋頂重等設計,
也對建築物本身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一系列的工程技術,
讓小型的壽康宮在這次實驗中,
把英國人震得沒脾氣。
除了紫禁城,
在中國還有年代更久遠的抗震木建築,
它們均體現了榫卯結構的良好應用,
作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應縣木塔,
傳說中地震不倒、戰火不毀、雷擊不焚,
它的構造體現了鬥拱的精妙,
是中國建築史上最具價值的坐標。
晉祠聖母殿是晉祠中現存最古的建築,
也是北宋木構建築中的代表作。
宋代建築實物上鬥栱結構和形制的變化,
它全都表現出來了。
純木建造的萬榮飛雲樓,被譽為「中華第一木樓」
無論大小接口,均為榫鉚嵌套,
它和應縣木塔一起,被譽為「南樓北塔」。
而壽康宮,只是故宮的小小縮影,
類似的木構古建築,
整個故宮有1200座,
成為了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
我們用現代實驗總結出故宮抗震的原理,
而其中所蘊含的智慧,
早已經受住無數實際考驗。
圖中紫禁城的角樓,運用數座歇山頂相交,形成十字脊,且室內不出現任何柱子。
圖/李乾朗《穿牆透壁》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京師6.25級地震,
天壽山、密雲、居庸關、古北口一帶,
「城垣墩臺驛堡倒裂不可勝計」。
清康熙四年(1665年),通縣西部6.5級地震,
京師宮殿和全城都在震顫之中,
京城內房屋倒塌者不計其數,
就連堅實的城牆也有百處左右塌陷。
康熙十八年(1679),京師發生強烈地震,
地聲如雷轟,其勢如濤湧,白晝昏黑,
連順承、德勝、海岱、彰儀等城門都被震倒了。
直到第二年,
北京接連發生的大大小餘震,不計其數。
甚至1976年7.8級的唐山大地震,
震源地離紫禁城也不過150公裡。
其實,北京位於地震活躍帶,
這條危險的斷層帶長達1000公裡。
但正是因為這些經年積累下的技藝,
讓紫禁城挺過了大大小小200多次地震,
終於在明年,
即將迎來它的600歲生日。
版權聲明:
文中動圖來自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作者 / 城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