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200多次地震,故宮怎麼就是不倒?

2020-12-20 騰訊網

2017年,故宮博物院工程師周乾

接到一通跨洋電話,

來電者是英國一家電視臺,

他們聽說中國古代木建築抗震性十足,

於是找到周乾,希望答應他們的拍攝請求:

復刻一個太和殿來震一震,

看看中國古建築到底有多抗震。

英國第4電視臺推出一系列中國紀錄片,其中一集《紫禁城的秘密》(Secrets of China's Forbidden City),詳細講述了這一偉大建築奇蹟的秘密

太和殿太大,

於是他們換做了壽康宮,

用傳統的工具和技法,

將立柱、外牆、鬥拱一一還原,

照原樣複製了一座1/5大小的壽康宮。

怎麼測試抗震性能呢?

英國導演說,

我們英國沒有地震,

對地震的了解只知道「震級」,

那我們就把模型放到測試用的地震臺上,

一級一級加,加到散架為止。

於是,一場簡單粗暴的實驗開始了。

周乾帶著外國木匠理察站在儀器旁,

緊盯著儀器上不斷升高的數值。

5級,壽康宮已經瘋狂搖擺,

8級,兩邊的牆體轟然倒塌,

嚇得理察哇哇大叫,

但主體的木結構還只是搖搖晃晃,

沒有要「投降」的意思。

震級9.5級,

這是1960年智利大地震的震級,

這已經是人類經歷過最高的震級了。

當地震臺的震級顯示,達到10.1級!

壽康宮在地震臺上瘋狂起舞,

但就是死活不散架。

理察又是驚奇又是興奮,

想要地震臺再加碼,

周乾不同意:

地震臺已經快要冒煙了!

理察只好作罷,他說:

「我們想震塌這個建築,

但是我們做不到。」

圖左為周乾,圖右為理察。

上周,我在一個研討會上見到了周乾,

他分享了他們後來研究發現的

「紫禁城的秘密」。

最大的秘密,

就藏在屋頂上:

榫卯結構拼合而成的鬥拱。

榫卯,中國古代木質建築的主要結構,

不用一根釘子,通過木條拼合而成。

拼合成的鬥拱之間雖有縫隙,

卻絲毫不影響建築的穩固性。

地震開始,

鬥拱通過摩擦、旋轉,

消化掉了地震中的能量,起到減震作用。

其次是柱頂石:

柱子下的這塊大石頭。

實驗前,工程師們本以為立柱會受損嚴重,

實驗結束,木架完好無缺。

但他們發現模型產生了輕微位移。

沒錯,建築整體移動了,但是建築本身無損。

如果柱子不是放在柱頂石上,

而是插入地基中,

反而會因為消解不了地震的能量而斷裂。

立柱的角度也有看不見的講究。

我們肉眼看到立柱,以為是平行向上的,

但其實是有輕微的傾斜,向內收攏,

和屋頂一起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形,

無疑也是建築又上了一層保險。

除了鬥拱減震,

土加碎石的地基搭配也是功不可沒。

一層土一層碎石的鋪法,

層層壘起,化解地震的能量。

周乾在研討會上分享的故宮建築秘密。

此外,故宮的牆體厚、梁架低、屋頂重等設計,

也對建築物本身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一系列的工程技術,

讓小型的壽康宮在這次實驗中,

把英國人震得沒脾氣。

除了紫禁城,

在中國還有年代更久遠的抗震木建築,

它們均體現了榫卯結構的良好應用,

作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應縣木塔,

傳說中地震不倒、戰火不毀、雷擊不焚,

它的構造體現了鬥拱的精妙,

是中國建築史上最具價值的坐標。

晉祠聖母殿是晉祠中現存最古的建築,

也是北宋木構建築中的代表作。

宋代建築實物上鬥栱結構和形制的變化,

它全都表現出來了。

純木建造的萬榮飛雲樓,被譽為「中華第一木樓」

無論大小接口,均為榫鉚嵌套,

它和應縣木塔一起,被譽為「南樓北塔」。

而壽康宮,只是故宮的小小縮影,

類似的木構古建築,

整個故宮有1200座,

成為了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

我們用現代實驗總結出故宮抗震的原理,

而其中所蘊含的智慧,

早已經受住無數實際考驗。

圖中紫禁城的角樓,運用數座歇山頂相交,形成十字脊,且室內不出現任何柱子。

圖/李乾朗《穿牆透壁》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京師6.25級地震,

天壽山、密雲、居庸關、古北口一帶,

「城垣墩臺驛堡倒裂不可勝計」。

清康熙四年(1665年),通縣西部6.5級地震,

京師宮殿和全城都在震顫之中,

京城內房屋倒塌者不計其數,

就連堅實的城牆也有百處左右塌陷。

康熙十八年(1679),京師發生強烈地震,

地聲如雷轟,其勢如濤湧,白晝昏黑,

連順承、德勝、海岱、彰儀等城門都被震倒了。

直到第二年,

北京接連發生的大大小餘震,不計其數。

甚至1976年7.8級的唐山大地震,

震源地離紫禁城也不過150公裡。

其實,北京位於地震活躍帶,

這條危險的斷層帶長達1000公裡。

但正是因為這些經年積累下的技藝,

讓紫禁城挺過了大大小小200多次地震,

終於在明年,

即將迎來它的600歲生日。

版權聲明:

文中動圖來自紀錄片《紫禁城的秘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作者 / 城君

· END ·

相關焦點

  • 600年來為何故宮很穩固?外國專家用10級地震測試後暴露2點秘密!
    在所有的技術型智慧中,最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無疑就是中國的木易技術與建築技術!在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建築物都是利用最為簡單的木材與石料堆砌而成。就是用這樣簡單的材料,中國人民在上千年來鑄就了不朽的文明與神奇!
  • 《了不起的故宮》:走,一起穿越去「建」故宮吧
    我就曾經十分害怕帶孩子去故宮,因為對於故宮,我所知道的除了清宮劇,也比孩子多不了多少。不過,自從擁有了這個繪本,我十二分想帶孩子去故宮,秀秀我和孩子的知識量啦!這套由致力於原創兒童讀物的出版品牌有魚童書,歷時3年打磨而成,由故宮博物院池浚博士後親自審訂推薦、眾多知名作家、學者聯名推薦的故宮歷史文化讀物,就是《了不起的故宮》百科故事書系列。整套書分為五冊,通過五個孩子們感興趣的視角來全方位解讀作為「活文物」的故宮,在融入童趣和神秘感的故事裡面,將故宮近600年來的歷史與文化知識,悉數教給孩子們。
  • 10年去故宮100多次,這位在故宮錄抖音的大叔被200萬粉絲默默愛著
    如果故宮不是人太多,物道君也想再去一趟。你去過故宮嗎?物道君問你幾個故宮的小秘密:乾清宮曾經放了27張床。皇帝一個人為什麼要睡那麼多張床?隆宗門匾額的左邊插著一個箭頭,誰射上去的呢?故宮600歲了,為什麼大殿屋頂上幾乎沒有鳥屎?答案就藏在今天文章裡,大家去找吧。
  • 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中國文物報記者 李瑞(原標題:《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訪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初冬暖陽下的北京故宮,一如既往的人潮湧動。走進600年歷史的紫禁城,穿行在龐大壯美的建築群,漫步在常設文物專館,欣賞頻繁推出的專題文物展覽,可以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工藝美術的璀璨,也可以感受到故宮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 故宮600年是怎麼算的?聽閻崇年細說端詳
    說到故宮600年,這600年是怎麼算的呢?閻崇年先生說,明初的皇宮最早是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他的嫡長孫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取而代之年號永樂,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詔以北平為北京,1406年下詔建北京宮殿,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下詔「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為京,時正式遷都北京,舉行慶賀大典」,所以從北京皇宮1420年建成,到2020年正好是600年。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排隊進展廳的觀眾和我能趕上故宮600年的這場特展,我們實在是很幸運,畢竟下一個700年是趕不上了,說是一生一次必須要看的展覽也不誇張。放一張今天故宮絕美的天空話不多說,讓我告訴你這個展該怎麼看吧!所以你能懂了,在600歲時最美好的祝福,就是希望它擁有更多的600年。為什麼要和孩子來看這個展覽?如果說走在紫禁城裡,是透過建築了解歷史,這個大展是將紫禁城的「時」「空」壓縮,把600年的故事向你完整講述了一遍。展覽結構展覽整體分為三大主題: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
  • 耗時600天打造的故宮立體書!看盡紫禁城600年歷史~
    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一場如約而至的邂逅。 但是,皇帝是如何吃飯的?一天吃幾頓,每頓幾個菜?皇子們都要學什麼課程?古代的手爐和冰箱長什麼樣?紫禁城午門的門洞,正面和背面的門洞數量竟然不一樣?交泰殿中的自鳴鐘是怎麼運行的?這些你都知道嗎?  2019年,故宮的遊客人數超過了1900萬人次。2020年,恢弘的紫禁城,迎來了自己600周歲的生日。
  • 親悅讀|打卡600年故宮,沒有一套合適的書怎麼行?
    今年是故宮建成600周年。這兩年,高冷故宮變軟萌,600歲的故宮變網紅了,話題不斷。一會兒是故宮口紅賣斷貨,一會兒是故宮角樓咖啡廳的「康熙最愛巧克力」,就連雪後的紫禁城都刷屏,更不用說「上元之夜」亮燈活動大爆了。
  • 故宮600年大展來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獸搬下來給你看!
    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終於來了!此次展覽名稱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將於9月10日-11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布展現場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裡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 600歲故宮如何防火?
    年近600歲的故宮從明朝建成以來,曾經多次遭受火災。新中國成立後,故宮有了自己的故宮消防排, 2016年中隊被命名為故宮特勤消防中隊。這個編制45人的中隊負責故宮博物院及天安門地區方圓3.74平方公裡的防火滅火和應急救援任務,實現了故宮數十年無火情。
  • 3年打磨3.2米長卷 致敬600年紫禁城:一本立體書"打開"故宮
    全長3.2米、內含數百個精巧零件、全景還原故宮中軸線樣貌……近日,一本名叫《打開故宮》的立體書在網絡上走紅。這本書由主創團隊花費3年時間精心打磨而成。主創說,在帶領團隊翻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後,他們發現景山是出於風水考慮建造的一座人工山,也算是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是,他們在最後又加了一頁景山。再翻開這本書,蒼翠的景山掩映著雄偉的宮闕殿宇,會感覺視覺上震撼很多。   3年精心打磨才出了好作品   《打開故宮》出自中央美術學院外聘教師王偉及其帶領的躍然紙上團隊之手。
  • 韓國的「故宮」,韓國人進去需要中國人翻譯,遭到日本的多次破壞
    韓國的「故宮」,韓國人進去需要中國人翻譯,遭到日本的多次破壞我們國家的故宮經歷了明清兩朝,這裡也有著數百年的歷史了,這也是我國歷史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宮殿,這裡每年更是會有不計其數的遊客慕名而來。在韓國也有著一座「故宮」, 這裡原名叫做景福宮,不過它有著「韓國故宮」的稱號。這裡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王朝朝鮮王朝的宮殿,這座宮殿位於當時這個王朝的首都漢城,也就是現在的韓國首爾。曾經這裡是朝鮮王朝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這座宮殿始建於600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國的明朝時期,當時這裡還是大明王朝的附屬國。
  • 橡膠疊鋼板 地震房不倒
    文/廣州全媒體日報記者陳詩藍考察唐山立下抗震宏願讓每一棟房屋都是「不倒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強震突襲唐山,一夜之間, 整個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當時在機械部第四設計院任工程師的周福霖接到命令趕赴災區。而這次考察徹底改變了周福霖的人生軌道。即使已經過了43年,周福霖卻依然記得唐山大地震的慘狀。
  • 前有大G進故宮,後有夜撞東華門!600歲的故宮,居然這樣慶生?
    第二道卡距離故宮東華門5米左右。東華門被撞,這大概也是600年故宮的第一遭了。針對該車輛如何通過兩道卡,撞到了故宮東華門上的問題,引發諸多討論。據經常來故宮東華門附近遛彎市民表示,「撞門」事情發生前,故宮東華門前的第一道卡,經常不關閉,遛彎、跑步的人可以直接進來。「宮門都有門栓,這輛車速度得多塊,才能把東華門給撞開。」
  • 600年故宮的太和殿竟然是個仿品?
    故宮作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內部宮殿錯落,其中最為大眾熟知的應該就是太和殿了,也就是俗稱的金鑾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上新了·故宮》第二季,首期節目裡有專家介紹現在太和殿並非故宮建造之初的原宮殿,而是後期重新修建而成的。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呢?
  • 經歷100多次「地震」 最高震級8級 這個6層鋼結構房屋仍舊屹立不倒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楊渝 實習生 李茂佳經歷了100多次大小「地震」、最高達到8級仍舊屹立不倒。據周緒紅院士介紹,這次實驗為國內首次雙向地震動輸入的6層足尺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房屋振動臺試驗,通過汶川Wolong波、El Centro波和人工模擬合成的地震波,對房屋進行了多達100多次各種大小「地震」試驗,這座6層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房屋都經受住了考驗。
  • 故宮「劇透」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覽計劃
    來源:央視網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博物院將為廣大觀眾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韓熙載夜宴圖、蘇軾行書治平帖卷等重磅展品也將陸續亮相。故宮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展覽,其題材涵蓋古代建築、專題書畫、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題,將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其中,「紫禁城建成600年展」以600年來時間軸線中的20餘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闡釋紫禁城作為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 中國最高的木塔,和艾菲爾鐵塔齊名,被200多發炮彈擊中依然不倒
    釋迦塔始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離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塔式建築,塔高67.31米,底層的直徑是30.27米,整座木塔共有5層,每層都呈現出八角形,看起來極為莊嚴典雅。
  • 故宮600年大展在哪個殿?導覽地圖一覽
    故宮600年大展在哪個殿?  答:在午門展廳展出  故宮導覽參觀地圖一覽:  故宮600年大展交通指南:點擊查看  》》相關推薦:  故宮600年展門票買不到怎麼辦?在線全景看展  故宮600年展在線全景觀看入口  ➤溫馨提示:微信搜索公眾號 北京本地寶 (ID:bdbbeijing),關注後在對話框回復【故宮
  • 獻禮紫禁城600年|「故宮大語文」立體書來了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國內少有雙層立體設計的圖書,《故宮人文版:這是紫禁城》出版:>學一次有聲有色的故宮大語文,一眼看盡歷經滄桑的紫禁城600年。這是一套耗時600天製作,一眼看盡600年歷史,有趣的故宮大語文書。這本書到底有何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