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讀《戰爭與和平》:生活最好的境界,是簡樸卻不受罪

2021-02-07 麥家陪你讀書


每個人在閱讀《戰爭與和平》時,可能會側重不同的角度。作為一位小說家,王安憶認為,託爾斯泰描述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歷程,主要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很複雜,就是怎麼樣才是幸福。
 今天與大家分享這篇文章,帶你走進王安憶理解的《戰爭與和平》,一起體會幸福的真諦。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巨作,篇幅特別長,有那麼多人物,可我覺得這部小說只寫了兩個人:


一個是安德烈,一個是彼爾,寫了這兩個人的思想歷程和人生道路,主要為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樣才是幸福。

 


在民間傳說中,主人公經歷了很多艱難困苦,最後一句話往往是:


從此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什麼是幸福呢?這是困惑每個人的問題。


安德烈和彼爾也是要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從不同的途徑來解答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為什麼託爾斯泰選擇這兩個人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來看看他們是誰。



兩人都是貴族,衣食早已不成問題,全部人生都可用來清談、冥想、玄思,過精神生活。

 

但貴族階級開始沒落,走下坡路,糜爛、腐敗,喪失活力。


道德倫理岌岌可危,禮崩樂壞,四處可見貴族子弟墮落的細節。



貴族家庭很普遍出現財政赤字。


人口單薄,過著一種沉悶的生活。

 

人們開始懷疑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幸福,要是有,又是什麼?

 

貴族子弟都受過很好的教育,養尊處優會產生紈絝,也會孕育思想精英,託爾斯泰派遣他們去接受精神的危機,繼而探索什麼是幸福。

 

小說創造一種假設的生活,但在真實的條件下發生,派生出故事和細節,真實是虛構的源泉。

 

《戰爭與和平》啟用的是真實的歷史事件,那就是戰爭。

 

託爾斯泰寫了這場規模巨大的戰爭,是為了布置一個大舞臺,好讓各色人等在上面表演。

 

這一出大戲最終還是歸結到那一個問題——什麼是幸福。

 


《戰爭與和平》中,兩個人歷史上真有其人,一個是庫圖佐夫,一個就是拿破崙。


真實的人物對於寫作人來說存在一個悖論。

 

一方面覺得心裡很踏實,我的虛構有一個靠得住的背景,靠得住的人和事,可能因循合理的邏輯,不會出大錯;


另一方面問題也來了,能不能自由地表達他們?

 

我們離託爾斯泰已經那麼遠了,離開那一場戰爭也很遠了,卻可以相信一切都是真實的,帶著這樣一個信任度閱讀。

 

我們這些寫作者都是小人物,不敢像託爾斯泰將那麼宏大的造物作為故事的背景,必須謹慎地對待我們的能力。

 

託爾斯泰就敢,這就是大手筆,是虛構中的造物。


由於時空隔離,我們無從認識庫圖佐夫,也無從認識拿破崙,當然關於他們的圖片和記載有很多,但那都是概念的,要尊重他們的真實性。


在小說裡,我以為相對來說是有自由的。

 

這兩個真實的人物,如何與虛構人物發生關係?

 

對於安德烈和彼爾,兩個歷史人物有著什麼樣的意義?他們的故事是怎樣從這兩個人物身上發生和繁衍的?

 


為什麼不是讓其中的一個人去完成思想任務,而是要用安德烈和彼爾兩個人完成?

 

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經歷,走上不同的道路,最後相輔相成完成答案。


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知道的世界,可以感受、求證、傳達;


還有一個信的世界,可以相信,卻無法證明。

 

安德烈是知道的世界。


他非常聰明,看得清貴族階層內部所有弊病,認識到沙皇體制需要改良。


彼爾卻對現實生活嚴重缺乏常識。


但是他信,總覺得世界上某個地方有一種力量,驅使或者暗示著什麼,但又不很清楚,茫然的信念使他懷著一種莫名的快樂。

 

胖乎乎,又高又大,對人友善,毫無成見,赤子之心,像美國電影裡的金剛。


安德烈的世界一切都是確定的,他的出身、譜系都非常清楚。


他知道貴族的責任是什麼,為了維護榮譽,要和拿破崙作戰。



彼爾是什麼都不確定的人,包括出身。

 

託爾斯泰對彼爾寄予的希望更大一些。

 

似乎宗教歷史或者民間傳說有一個共同之處:


凡是偉大的人,天地要給大使命的人,出身都很曖昧。


比如孫悟空是石頭裡蹦出來的,耶穌生在馬槽裡。

 

彼爾的出生也有問題。他是莫斯科一位大公爵的私生子。

 

大公爵有無數私生子,但他只認彼爾一個,他把這個孩子送到法國去受教育。

 

法國是一個有著自由民主思想的國度,當彼爾再回到俄羅斯,就成了一個怪物。

 

他的行為舉止不合規矩,不通世故人情,更要命的是他崇拜拿破崙。

 

他的人生充滿不確定因素,非婚生,在法國受教育,再回到俄國,突然之間成為富人,在非理性的遭際中改變著命運。


 

安德烈對事物擁有理性的判斷,彼爾是感性的,有著對玄思的愛好。

 

安德烈很有行動能力,當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做得很成功,彼爾是沒有實際能力的人,生活在冥想裡。

 

看看兩個虛構人物和兩個真實人物的關係。


我將他們組成兩對關係,安德烈和庫圖佐夫、彼爾和拿破崙。


庫圖佐夫和拿破崙這兩個歷史真實人物的出現,是為開拓虛構世界的空間。

 

庫圖佐夫擔負起了安德烈的命運轉折的重任。


他有一種什麼特質呢?

 

他懂得有一種東西比人的算計和意志更加強大,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庫圖佐夫有點像東方的哲人。


安德烈到庫圖佐夫那裡報到時很積極,對這場戰爭充滿熱情,覺得是挽回皇權榮譽的偉大事業,在內心深處是期待以戰爭來激勵日常生活中的頹唐。


結果,安德烈發現,戰爭不關乎榮譽,只關乎各國之間權力和利益的平衡,是一個名利場。

 

更使他感到很奇怪的,他的外交官朋友幾乎把彼得堡的沙龍整個兒地搬到了戰爭的前方。


同樣的喝酒、縱慾、談女人,糜爛和腐化在這裡照樣上演,他寄予戰爭拯救的希望開始崩塌。

 

他在一場戰役中負傷,突然發現世界上有一種感覺是疼痛,比什麼樣的佔領和光榮更強大,更有覆蓋性。

 

在安德烈的世界裡,一切都井然有序,邏輯嚴密,都是可以推論的。

 

但安德烈體驗到了無可控制的力量,思想得到了一個嬗變的機會,開始向著彼爾的「哲學想像」進發,這個嬗變以抑鬱症為表現。

 

他對戰爭不關心了,對政治不關心了,保皇黨、革命黨都不幹他的事,一心就在養育兒子。

 

當他在莊園裡平凡度日的時候,和彼爾相遇過一次,這正是彼爾經歷著思想上的蛻變的時刻。

 

與安德烈相反,彼爾處在激動興奮的狀態,昂揚情緒感染了安德烈。

 

這個時期,安德烈遇見娜塔莎。


 

娜塔莎是託爾斯泰寄予重託的女性。

 

她和彼爾出場都是不讓安德烈消沉,他還沒有走到終點,還要再受歷練。

 

安德烈迅速愛上娜塔莎,對生活產生新的希望。



他覺得知道什麼是幸福了,抑鬱症不治而愈,重新對戰爭、政治有了興趣。


政治也呈現新面貌,因為拿破崙戰爭影響,俄國開始自省體制和制度,興起改革。

 

可彼得堡照舊充滿著庸俗的瑣事,安德烈所寄熱望的改革派發起者其實是在玩弄權術。

 

娜塔莎也背叛了他。

 

一切都在走下坡路,他的私人生活失敗了,對戰爭的熱情早已消退,真不知道拿什麼救什麼。

 

他又一次參戰,受了重傷。


在傷痛和死亡跟前,他的名譽和受辱變得渺小,愛情和仇恨也不重要。


和娜塔莎的不期而遇自然令他欣喜,但沒有引起太大注意,因為他面臨更大的問題,就是死亡。

 

死亡是一個需要「哲學想像」才能夠處理的問題,對注重實際的安德烈是極大挑戰。

 

讓安德烈去經歷死亡,這是託爾斯泰給的大任務。

 

將蹈入死亡的神秘國度時,他有什麼樣的體驗呢?


 

所有的人和事,愛也罷,恨也罷,親也罷,疏也罷,所有的存在都融為總和。

 

就像彼爾的世界,一個抽象的世界,所有的具體性,都在這個總和當中模糊了差異。

 

所謂具體性,只不過是這個總和,隨機分配到每一個人的世界裡去,最終又匯總來了。

 

這個境界連作者都不了解,他用思索,也就是「哲學想像」進行描摹,將描摹的圖景送給筆下的人物安德烈。


死亡這個最大的虛無終由安德烈走了進去。

 

拿破崙和彼爾也是一對。



拿破崙最早出場在大家的口傳中、上層社會的沙龍裡,貴族,尤其是貴夫人,談到他的時候,心情很奇怪,誇張的厭惡和恐懼,並從中享受著某種刺激的快感。

 

他的力量和野心,迷惑著人們。


彼爾崇拜拿破崙,安德烈對拿破崙也心存敬意,覺得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暗地裡渴望成為拿破崙這樣的人。

 

拿破崙,破落戶出身的新皇帝,驕傲,粗野,卻活力充沛,充滿希望。

 

彼爾是拿破崙公然的崇拜者,一個異類。


可上層社會接受了這個異類,因為他得到了巨額遺產。


彼爾艱辛的思想歷程開始了。

 

笨拙的彼爾從來沒有被海倫放在眼裡過,以她的膚淺遠不能認識彼爾的價值,她依然過著交際花的生活,讓彼爾蒙羞。

 

彼爾不明白生活怎麼變得那麼糟糕,莫名其妙地有了妻子,莫名其妙地妻子背叛他,再又莫名其妙地和妻子的情人決鬥,一切都很低下,使他討厭。

 

他離開莫斯科,並不知道去什麼地方,就想離開這些遠遠的。


馬車在夜間停在一個驛站——



驛站是特別會發生故事的地方,南來北往的人在這裡換馬,歇息,素昧平生的人不期而遇,脫離生活常規的離奇的邂逅就發生了。

 

在驛站休息的時候,彼爾遇到一位共濟會的長老,我覺得很像甘地

 

託爾斯泰似乎內心趨向東方哲學,西方哲學的推論方法推不下去了,就會把希望寄託於東方神秘主義,比如庫圖佐夫的思想方式,安德烈臨終前的狀態,都有著東方哲學想像。

 

長老說,你的生活很雜亂,那麼多過剩物質,亂七八糟的人際關係,荒唐的行徑,必須清理自己的生活,共濟會可以幫你做到這些。

 

彼爾參加了共濟會,好像在一片茫然中找到了方向。


彼爾進入共濟會好比安德烈進入戰爭,精神振奮。


很快,失望就來臨了。

 

他發現共濟會組織的陰暗面,最終被驅逐出教會。


他再次消沉下來,回到了和海倫的婚姻生活當中,抑鬱症發作。


在思想歷練途中,他們總是要患抑鬱症,抑鬱症其實是嬗變的前兆。


精神跋涉的旅程是相當漫長的,什麼是幸福的答案,還很遙遠,可正在接近它。

 

這時發生了一件大事,關係到安德烈,卻對彼爾的生活起到推動作用:


那就是娜塔莎被海倫的哥哥誘惑,背叛了安德烈。



娜塔莎所以受誘惑,與愛情無關,有負氣的成分,也有補償的成分,更因為娜塔莎是那種反叛的女孩。


這次荒唐的行為及時被發現和制止,可她和安德烈的婚事也完了,嚴重傷了安德烈的心。

 

彼爾極其憤怒,和海倫決裂了,把財產留給海倫,脫離了這個家庭。


這時,法軍和俄軍在莫斯科近郊激戰,庫圖佐夫作出大撤退的戰略,拿破崙即將佔領莫斯科。



 拿破崙這個歷史人物就要進入虛構人物彼爾的情節了,這兩個人物的關係開始呈現。


人性的戲劇,即將在歷史的時空場景中上演。

 

這是《戰爭與和平》中最令我感動的情節。

 

彼爾走回莫斯科,在長老的書房裡度過整整兩天足不出戶的日子,我將它稱為靜修的兩天。


這靜修又有一個現實的名稱,就是醞釀刺殺拿破崙。

 

彼爾變成了一個英雄主義者,就好像安德烈後來變成一個玄思者,這兩個思想者就這樣交匯著跋涉,走著現實和虛無的之字形路途。

 

法國軍隊逮捕了彼爾,成為戰俘。


彼爾穿著破襯衫,一條士兵的褲子,農民的外衣和帽子,沒有鞋子。


可他卻很寧靜,長老所說的過剩的物質全棄下了,生活變得極其單純。

 

在此,我們又發現一個總量,罪與罰的總量,好比安德烈臨終前覺悟到的愛和恨的總量


這一個總量是天意,又由上天來分配在具體的人身上,這便是命運。

 

我以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在個別的局部的命運後面的全體性。

 

託爾斯泰讓這兩個人分別履行思想的職責,什麼是幸福?

 

安德烈在死亡中找尋,彼爾在活著裡尋找。


安德烈安詳滿足地死去了,彼爾如何活著呢?

 

妻子海倫死了,彼爾和娜塔莎結婚了,如同民間故事裡說的,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他們的幸福生活其實是非常日常的,經營農莊,養育孩子,和諧的夫妻之道,不受窮,但也絕不過奢。

 

在這裡,我看到了託爾斯泰對幸福的一種理解,在《復活》裡面也出現過。

 

當聶赫留朵夫跟隨苦役犯走過西伯利亞的流放路途,最後去拜見西伯利亞要塞司令,在司令家中,他看到了一種和諧的生活。

 

司令一家都是性情和善的人,他的女兒請他上樓去看看剛生下的一對小兒女,看著嬰兒酣甜的睡態,他非常感動。

 

經過受苦,他發現人道的生活就是這樣簡樸卻不受罪,問心無愧,生活最好的境界就是這樣的。


彼爾和娜塔莎結婚,生兒育女,養家活口。

 

但顯然託爾斯泰還不滿足,還有更宏大的理想,關乎全人類的,他給了彼爾一個任務。

 

時常地,彼爾會出遠門,去彼得堡,娜塔莎以為是處理一些田莊上契約方面的事務,可彼爾的神情卻顯得很神秘,似乎和政治有關係,好像是在和十二月黨人接觸。

 

娜塔莎確實在安德烈和彼爾的思想變革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託爾斯泰總在女性身上賦予神聖的使命。


託爾斯泰筆下,女性是非常感性的。


在安娜·卡列尼娜身上,可以看到一種熱情的、生機勃勃的形象。

 

娜塔莎的熱情具有建設的力量。她可以在任何事物中汲取快樂。

 

抑鬱症時期的安德烈,就是被她的快樂喚起了對生活的興趣,又在彼爾混亂紛沓的思想中,呈現出單純樸素的情感,由此引導走向生活的本義。

 



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是有嚴肅社會意義的,娜塔莎則是一次真正的錯誤,好在託爾斯泰把她推到懸崖邊上,又及時拉住了。大概因為託爾斯泰讓她也成為一名罪人,再得到救贖,這才有資格拯救兩個思想家。讓娜塔莎在我們共同的罪愆裡面也承擔有一點罪,然後再拯救她,就好像一次冶煉。而在彼爾的愛情裡,她已經是個小罪人了,但這並沒有貶抑她的價值,反而使彼爾更加尊敬她。這不是指彼爾的寬容有更多的愛,而是說,娜塔莎的純潔裡已經有了理性。


她不單純是個小女孩子,無來由地快樂,而是一個經歷過生活的女性,好像在馬槽裡生下基督的聖母馬利亞,是受過孕的處女。對聶赫留朵夫的救贖,是由瑪絲洛娃這個墮落女子來實現的。文章來源:《什麼是幸福》,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購買《人生海海》

相關焦點

  • 談簡樸生活
    簡樸的觀念  談簡樸生活、表達這方面的觀念的書,已經出過不少,寫得大多好讀,有趣味。不過其中有一些,其實是講衣食無憂之後,怎樣過日子才更舒服、更雅致的。有人以為它正好和現在這種欲望的消費的社會是對立的——但作為對立的觀念推廣出來,卻多少有些不對位。歐洲出過這種書,美國也有,而且很暢銷。
  • 王安憶: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
    因王安憶之前在復旦大學講小說的課程內容曾結集為《小說家的十三堂課》,此次出版中山大學的講座實錄,書名為《小說家的第十四堂課》。以下是王安憶為該書所做的序言《西子灣》,由澎湃新聞經河南文藝出版社授權發布。第一場講座現場,王安憶與對談嘉賓黃錦樹、駱以軍來過高雄數次,到中山大學卻是頭一遭,而且一住七天。
  • 舊影感悟:《戰爭與和平》
    導演對戰爭中的人性的把握是戰爭沒有淪落為一個「場面」的重要原因。有兩場戰爭因為偉大的文學家的描寫而成為傳世經典,一個是雨果的《悲慘世界》裡的「滑鐵盧戰役」,一個就是《戰爭與和平》的「多勃琪諾戰役」,剛好都更拿破崙有關。邦達爾丘克沒有因為民族和成敗關係而將拿破崙塑造成一個民族公敵的形象,拿破崙的徵服者形象從這場戰役中可見一斑。
  • 為什麼要讀《戰爭與和平》Why should you read War and Peace
    給大家推薦一本名著《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的主題思想是人道主義與博愛精神。《戰爭與和平》它歌頌和平,同時又描寫戰爭,反映人民保衛自己祖國土地不受敵人凌辱的英勇精神。《戰爭與和平》,它是一部恢弘的巨著,也是一部嘔心瀝血的作品,它並不是一本枕邊書, 因為如果你打算睡了,它會衝擊你的心靈,不是嗎?Only partly.不過,這也只是對一部分人來說。
  • 劉盟贇:啟蒙前的時代,啟蒙後的遺蹟丨讀王安憶《考工記》
    《周禮·考工記》 讀王安憶新作《考工記》時,腦海中總有一個幽靈環伺。一個人在翻開一本新書時,他不是完全腦中一片空白地在看這本書。很多時候,他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閱讀延續出來的經驗中在看。尤其還是沿著同一作者的創作譜系。
  • 王安憶:理想的最大敵人,是平庸、瑣碎、卑微的日常事務
    王安憶:不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還是有的。境界高的人,有時有點孤單。 陳思和:其實每個人都有同樣的體驗能力。你能感受的,人家也能感受。只是有的人意識到了,有的人沒有意識到,沒有領悟。即使是庸常之輩,也有很複雜的心理。
  • 一生的「戰爭與和平」
    寫作這個「自治國」在和「主流強國」的對峙中敗下陣來,而這種內心的衝突終於在我寫下這篇「戰爭與和平」之後獲得了短暫的和平。你瞧,戰爭與和平並不只是長在兩國元首的腦子裡,它幾乎貫穿了我們一生的軌跡。當能力夠不著欲望,現實夠不到期望,一個人的斤兩敵不過公序良俗,當人有一天不想一直做一隻混吃等死的豬,戰爭就開始了。把前面那句話裡的「不」字都去掉時,和平則翩然降臨。
  • 豆瓣9.3,讀這部大師之作的最好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除了俄語人名不太好記之外,沒有別的難度,讀起來就像磅礴又歡騰著的江流一樣一往無前!而是在我們想要對世界有更深徹、更洞察的認知時,最應該讀《戰爭與和平》。因為,如果這個世界做自我介紹,就是《戰爭與和平》的樣子!如果讓小編好好介紹一下《戰爭與和平》講了什麼,可能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 王安憶法文版"長恨歌"發行3萬冊 700頁一字未刪
    「在巴黎,能夠在主流書店買到中國作家王安憶的法文版小說《長恨歌》,而且現已發行了近3萬冊。2014巴黎圖書沙龍已近尾聲,王安憶作品的法文譯者昨天向記者透露了這一喜訊。王安憶的作品及頭像此次也醒目地出現在巴黎圖書沙龍的多個展區。  與王安憶一樣,此次另外幾位中國著名作家劉震雲、畢飛宇、李洱等人作品的英文或法文譯本也上了巴黎圖書沙龍的書架。
  • 讀不讀大學的差距!
    我是教國際關係的老師,我們國際關係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戰爭與和平問題。於是我就經常被問到有用和沒用的事情。比如說我有一位研究生,她非常的能幹,做事兒也很踏實,但是每次我們在做項目、做報告、寫東西的時候,她有一個習慣,就是她會不停地說:「這些事跟我有什麼關係啊!」。是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衝突、中國和美國要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這些事情跟我們的生活相距非常遙遠。
  • 楊絳很經典的一段名言,寫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值得現代人學習!
    多少人一生都在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但追求的方向都不一樣,縱觀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人生至高境界,估計都是房子、車子、存款,錢。很多人都認為有錢才能過上人生的至高境界生活,乃至生活的品質。要擁有多少錢才能過上人生的至高境界呢?
  • 抗美援朝戰爭背景下,如何書寫呼喚正義和平的生命交響
    不知道那個小軍迷對我的回答是否滿意,我估計,像他這樣追根問底的讀者,如果讀到王筠的作品,可能會比較高興。  志願軍偵察營和美軍空降團戰鬥群角逐三八線南北的五馬峙和黑雲吐嶺,王筠不僅寫到了志願軍的蘇式波波沙轉盤衝鋒鎗,也寫了敵軍的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而且寫得都很細,從誕生到性能。
  • 看完這本《戰爭與和平》,濃縮成20句話,帶給我最震撼的人生感悟
    經常有人問我,讀名著的意義是什麼?以前我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現在,結合自己多年讀名著的收穫和所得,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很喜歡的一位英國作家毛姆曾經這樣點評這部書,他說:《戰爭與和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它的場面廣闊、人物眾多,不但以前沒有人寫過這樣的小說,以後也不會有人再寫,是當之無愧的「史詩」,《戰爭與和平》是一幅有關一切人們在其中發現自己的幸福和悲哀、偉大和恥辱的事物的完整畫像。
  • 畢業季~漫談小康生活之物質簡樸,生活不累,閒暇自在旅遊…
    其目的都是想通過高考來改變人生命運,過上更好的生活。何為好生活?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已經為中華民族描繪出了宏偉藍圖——小康生活!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活狀態。然而,城鎮化、工業化、商業化、信息化……,讓大部分人漸漸忘卻了農耕生活、田園生活、精神生活。
  • 王安憶談新長篇《匿名》:「寫得最用力的一次」
    然而在《匿名》中,合理的表象下,卻包含了極大的空隙,承載了王安憶以作家的身份進行的思辨。「這次,我就想寫一個和我們日常生活不一樣的、形而上的故事。」但對「寫實」的執著,對「合理」性的迷戀,讓王安憶在這次的寫作過程中充滿了掙扎。「消磨的功夫很大。不像寫《天香》,裡外都是一個現實的日常狀態,對我來說是很順的。而《匿名》我又要拉開,又要合理,所以這裡挺掙扎的。」
  • 從《戰爭與和平》的故事中學會尊重他人
    但嘴上說說容易,一旦在涉及自身利益時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恐怕難度不小。 很湊巧,疫情期間閱讀託爾斯泰巨著《戰爭與和平》時,尤其是讀到波羅金諾會戰之後庫圖佐夫元帥的處境時,我又想起了「要想公道,打個顛倒」這句俗語。因為書中具體而微描寫老元帥的困境時,更能幫助我們擺脫想當然的誤區,體會到實際的困境。體諒別人的「不得已」。
  • 「名著導讀」初中必看《戰爭與和平》經典名句,建議收藏摘抄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它不是傳奇,更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紀事。《戰爭與和平》是作者想藉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的內容的那種形式。——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在這部規模宏大的作品中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這部作品以高超的技藝描述了本世紀初俄羅斯的社會生活和個體生活。
  • 「終止戰爭·世界和平」制定國際法宣言文在首爾發布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北京3月15日消息(記者 於聞)由韓國HWPL和平組織舉辦的「終止戰爭·世界和平」制定國際法宣言文發布會3月14日在首爾coex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日本團體放映《拉貝日記》:「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日本市民團體放映《拉貝日記》「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圖為電影《拉貝日記》劇照。資料圖片12月10日,暖陽照耀著東京大地,很多日本人都愜意地享受著周末時光。不僅中國,日本也應該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為了觀看《拉貝日記》,家住神奈川縣的稻田坐一個半小時車趕來東京。稻田說,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對歷史非常感興趣,對於一部分日本人否認侵略戰爭的行徑怒不可遏。雖然南京大屠殺發生在80年前,但這並不應該被忘記,而是應該永遠銘記,只有以史為鑑,才能開創未來。
  • 臺灣要戰爭還是和平? 吳斯懷:戰爭沒有贏家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人就卑躬屈膝、把臺灣推向戰爭邊緣隔空交火。國民黨「立委」吳斯懷也持續在臉書發文挺馬,強調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吳斯懷也感慨,「每次誠摯的建議終遭忌嗎?」    吳斯懷認為,與其討論大陸會不會「武統」臺灣?美國會不會援臺?臺灣能支撐幾天?這些都問錯問題了,應該先問「臺灣要戰爭還是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