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一門大學問,修好口業成佛一半

2020-12-25 問佛一聲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因為說話遭到過別人的白眼或讚嘆的體驗。

同樣是一句話,不一樣的表情,不一樣的態度,別人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表達的方式不同就給人家很大的反差。

我們老家有一句話:話是開心符,話也是利刃劍。這句話一直影響著我。以前我也不會說話,跟身邊的老師、同學、朋友等相處得不好,會遭到別人的誤會。有時候表達得不好,讓人家煩惱了,後果是別人跟你針鋒相對。所以說說好話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佛教說愛語。愛語不是談情說愛,是慈愛,要學會講這樣的語言。慈就是要讓別人快樂,講話時要發自內心的慈。如果內心有嗔恨,即使講的是好話,別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講好話,心裡一定要升慈。我們的言行表情,別人都能感受到,是瞞不了誰的,你自己表露得是否真誠很關鍵。所以要講好愛語,心裡就一定要升起慈。佛教視眾生平等,更不要說人。一個人能說什麼話與他內心的修養有很大的關係。內心充滿慈愛的人講出來的話肯定是讓人歡喜的。

我以前內心修養不夠,語言表達帶刺,常讓人感覺不爽。在寺廟接觸的人形形色色,有虔誠拜佛的,也有求財求利益的,也有講是非、爭來爭去的。通過幾年的鍛鍊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寺廟的清淨不在於人我的是非,而在於自己的內心。

佛緣齋是弘揚正法的地方,佛力的加持是肯定的,我們現場的人都是正能量的,大家在一起相互感染。我曾經跟好多皈依弟子說過,儘量不去是非場,儘量少接觸是非人。因為在我們沒有達到那個境界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受外境所轉。

培養慈悲心,我們要從愛護一個小生命開始,要從我們身邊的恩怨是非開始,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一定要培養好我們的大慈心,只要我們心慈悲了,就能講出讓別人歡喜的語言。

我們佛教還講柔軟語。就是要講能夠讓人接受的語言,不給別人有刺激的成分在裡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鍛鍊體會,逐漸逐漸就會自然講出來。

我們要講鼓勵語。對一些即將失去信心的人,要鼓勵他,要讓他升起對生活的熱愛,為美好的前途努力,不要打擊他。一個失去信心的人,是很需要我們幫助的。我們千萬不要雪上加霜。話要講到點子上,話不用說太多,要有用,有用的話也不用太多。

我們要講讚嘆語。對於別人的幫助,別人的成績,我們要給與肯定和讚嘆。《普賢菩薩行願品》就告訴我們要稱讚如來。佛講眾生皆有佛性,每個生命都有佛性。所以我們稱讚佛也是稱讚每一個生命,我們每個人都是未來佛。就算是小螞蟻,隨著他的業障消盡,他也能成佛。所以我們稱讚的是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稱讚有的時間比我們責罵更有用。同樣的事情,我表揚他,他就會做好,罵他,他就會做不好。

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多稱讚別人,乃至別人一丁點的進步都要讚嘆,讚嘆是為了讓他早一點學得更好。我們要明白,我們生活中的不順不開心是怎麼來的。

我們佛教是非常重視說話的,所以祖師大德都總結過:修好口業,成佛一半。

在佛教,根本戒中就有一個妄語戒。不講假話,講真實的語言。有時候可能因為講真實的話會傷害到別人,甚至會造成慘禍。祖師大德也曾開示,方便妄語可以打。比如救別人的,比如獵人打兔子,為了救小兔子,我們說了不真實的語言,這就是方便妄語。或者是朋友之間講是非被你聽到了,但是如果你說出來會讓別人結下仇恨,這時候我們就不講真實語,應該講方便妄語。

如果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那就要真誠,不能講假話。《了凡四訓》裡說為公則善,為私則惡,為了自己不惜妄語,那就更惡了。

妄語裡第一類是兩舌,說是非,讓人不和睦,讓別人生事端。這是我們每個佛弟子都需要遠離的。我們做好自己,不去說別人的恩怨是非,不去挑唆。講別人的好壞,跟我們生活沒有任何關係,還要給別人製造煩惱。

第二個叫惡口,用惡毒的語言去說對方。別人做得可能不如他的意,就用惡毒的語言去對別人。素質高的人不理你,一笑而過。有的就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第三個是綺語,下流低級的語言,下流的玩笑,黃色的段子,都屬於綺語的範疇。因為這些語言都有可能會勾起別人的欲望,造成不當的行為,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

佛講的是真語,我們要努力按佛所說的去修好口業。在我們個人修行中,我們要用好的語言,規避四個口業。

我們要有慚愧心。為什麼我不能成佛,不能得到世人的稱讚?是因為我們修得不好,做得不夠,我的語言講出來不能讓人信服。我們要努力改變自己,好好懺悔,修正法。

我們修慈,要放生,要愛護弱小的生命,要知道生命的寶貴。要知道每一個生命被殺,跟我們被殺,被割肉是一樣的痛苦。我們要為我們曾經傷害過的生命去求懺悔。

佛教講自作自受,講因果。我們傷害別人,別的生命也會來傷害我們。所以我們不要傷害別人,為別人著想,長養慈悲。如果傷害了別人,有勇氣當面道歉最好,如果沒有勇氣,我們可以先對佛求懺悔,回到家裡自己求懺悔。如果沒有懺悔心,你以後就不可能會做好,遇事你就會抱怨別人。佛教教給我們一個最實用的法門就是懺悔。

我們通過懺悔讓自己身心清淨,長養一顆慈悲的心,我們今後就都能把話說好,把事做好,在自己身邊創造一個和諧的氣氛。我們能夠生在一個和諧的氣氛裡,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的身心都是快樂。

相關焦點

  • 修行要避免造口業,若能守住口業,則成佛一半!
    我們常常都會無意中聽到很多人在罵人在打誑語,其實這就是造口業的表現,就看這個口業造得輕與重罷了!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非,這都是口舌的惡業。口業,就是從口裡說出來的話所造成的的不良後果!佛家講因緣,口業造成的後果,有現行的也有遲後的,在今生的某個時段,客觀條件的成熟,業種下的種子就會發芽顯現出來。
  • 與人開口說話前,心中默念三條佛門智慧,守好自己的口業
    《無量壽經》中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無論俗世還是佛門中人,都非常講究說話的智慧,比如佛門非常流行的禪宗公案,就是通過問答或者動作,來啟迪信徒,那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佛教中有關說話的智慧。其一,是不發嫉妒之言。
  • 何為口四業?此四不行,則為口業善,行,則為口業惡
    【口業,有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口業上嚴重的惡業有四種。口裡說謊叫「妄語」;說各種無意義不正當的話叫「綺語」;說各種傷害人心的粗暴語言,叫「惡口」;在人和人之間挑撥是非,對此說彼、對彼說此,叫「兩舌」。【妄言者,說話不真實。話既不真實,心亦不真實,其失人格也,大矣。】
  • 四朗竹林·【口業的過患】
    師父師兄們上午好今天竹林要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口業的過患』口業包括: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 淨空法師法語:最重要的是口業,辛辛苦苦修了幾十年,幾句話的口業就漏光了
    他老人家說的,「此戒人多喜犯,良由妄業燻積,識種尤多,故隨塵境,動便虛構」,這一開口都有問題。「繼雲」,這還是道宣律師的話,「又行基菩薩云:口虎害人,舌劍斷命。如口如鼻,死後無咎」。這一句話,下面念老的解釋,「令人之口如鼻之無言,免生過咎」。鼻不會說話,如果口像鼻一樣,盡量能夠是少說話為好,言多必失。
  • 護口業:修行要少語、止語
    1 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 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業,積累往生的福德資糧。 同時可以防止辛苦修積來的一點福報從說話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過而招來的麻煩和災禍,在較大的程度上斷絕了菩提道上的業因業緣。
  • 漫談法華經龍女成佛與密宗即身成佛之說
    有人問過這麼一句話,即身成佛是真的成佛嗎,答案是否定,這裡單論密宗而言,各派情況不一樣,但是一般來說,密宗的即身成佛指的是解脫生死,不是真正的成佛,真正的即身成佛,指的是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化生,這就是即身成佛,還有一種就是真正的成就盧舍那圓滿報身,成就圓滿報身,這是最究竟最了義的成佛,也是唯一真正的即身成佛。
  • 口為禍福之門!
    古大德常說「口為禍福之門」,古人對言語這樣的重視,不是沒有道理。3 古聖先賢教人「謹言慎行」,說話要很謹慎、行為要很慎重,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話多決定不是好事。所以佛教人,十善裡面,身業講三條,意業講三條,口業講四條,你才知道口過的嚴重!口造業是最容易的,而且造得最多,來生的果報非常慘烈,幾個人曉得?一切財富、名譽、地位,都是外在表象。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載物這句話絲毫不假。
  • 口業的因果報應
    1刻薄才子,懷才不遇  有一位青年,很有才華,二十歲獲得數學博士學位,一所名牌大學破格直接聘他作副教授,可是過了十年都沒有升教授。  還可以看到一點,就是存心不同,後果也截然相反,如果一說話就是指責、嘲諷、打擊,這樣用心刻薄,福德就會消減。如果待人寬厚,總是讚嘆隨喜,福德就會越來越厚。所以,待人要常常念別人的好。
  • 【晨思妙語】說話、寫文章、表述意思一定要謹慎口業,否則必然承擔惡果
    2021年1月7日晨思妙語:  說話、寫文章、表述意思一定>要謹慎口業,否則必然承擔惡果  我們要謹慎口業,寫書的時候很容易,但是如果給後人造成危害,必然要承擔惡果。所以我們平時說話、寫文章、表達意思等等方面,都應該警惕起來,都應該小心謹慎!我們過去說孔子是萬世師表,為什麼呢?因為他開闢的路,成為後世無數人沿著走的路,所以孔子是成功的。像佛祖他開的路,使後世無數人解脫,所以佛祖給我們開闢的路是成功的。後世有無數的聖賢,歷朝歷代有很多的祖師,都是這樣開闢了新的道路,這是非同小可的。假使學問未精,見解未確,間或有謬解之處,豈不是辜負了先佛,貽誤了後學嗎?
  • 語言是門大學問,溝通時參考這七點,說話的藝術關係到一生的成敗
    人生在世,我們說話一定要分清對象。比如說問歲數吧,對不同年齡段的人就要使用不同的問法:「你幾歲了?」——問小孩;「你多大了?」問同齡人;「您多大年紀了?」一一問長輩;「您高壽?」或「您高齡?」一同七八十歲老人。恰當使用不同的問語,就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 口業會影響自己的命運,管好自己的嘴!
    身、口、意三種業,口業最容易造,人的墮落很多就來自於口業。住在寺院裡,吃著三寶的飯,聽著師父的教導,但是講出來的都是自己的東西,講這個是,談那個非。甚至就是師父講過的,你一轉述就錯了。像我講話有人做記錄,漏掉一句意思就變了,添了一句意思又變了。
  • 《念佛成佛有聲書》6一10集(文字版)
    業是什麼?業是造作。起心動念就是造業。起心動念是意業,口裡言語是口業,身體動作是身業。身、口、意三業都在造惡,造惡就障礙了清淨心。若以本經的經題來講,即是障礙了「無量壽」,障礙了「莊嚴」,障礙了「清淨、平等、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滿口廢話,業障如何能消除?
  •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四種「口業」,最損自己的福報
    佛家講「身口意」三業,我們最容易造的是口業,一個人說話的態度,是不是說的是真話,會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和內心的美醜善惡;同樣的話,有的人說的婉轉動聽,有的人,說出來就會得罪人,一個「口業」重的人,最容易損耗自己的福報。
  • 佛經中說:口業清淨的人有十種特質,你知道嗎?
    <華嚴經>中有答案》一文之後,問道:「師父,那怎樣才知道自己的口業是否清淨呢?」其實,關於口業清淨者的十種特質,《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曾有說明。這十種口業清淨分別是:一、言音美好。口業清淨之人,言辭之間,發音清正,讓人喜聞、樂聞,不知不覺之間信受他的話。二、所言慈善。口業清淨之人,所說的話都是為了慈悲利樂眾生,所以凡有說話,都是慈悲語、和善語,不會口出粗惡暴戾之語,換言之,就是不會用語言暴力來傷害其他人。
  • 俗話說:「門咬門走口人,門衝道會傷人」,「門咬門」指的是什麼
    在農村蓋房子的時候有很多講究,也有很多農村俗語都與蓋房子有關,其中就有這麼一句叫:「門咬門走口人,門衝道會傷人」,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門咬門走口人什麼才是「門咬門」呢?其實「門咬門」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兩個房間的門相對,或者院子的大門與正堂的門相對,農村人認為這種格局的房子不好,如果正堂的門開著,院子的大門一開,就能看到房子裡面,這樣不好。
  • 因果不饒人,別去評價別人,修好自己的福
    說話是人的能力,不說話是人的智慧,會說話是人的覺悟。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一個毛病,總喜歡評價別人,對別人做的某件事去下定義,雖說有些話無傷大雅,但這都是不好的習氣,也很容易給自己感召不善的果報。評價別人,如果不懂得適可而止,慢慢的就會演變為講人是非。
  • 若不見性,修盡一切善法也不能成佛!
    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    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儘是謗佛,憑何得成?  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
  • 一闡提能成佛嗎,佛學學習筆記第26天
    上一講我們說了,佛陀認為殺死沒有善根的一闡提不會遭受業報。可是中國學者型高僧竺道生,在認真鑽研《大般涅槃經》之後,說一闡提也能成佛,而且善行得不到善報。佛教一直說善有善報,怎麼到了他這就沒善報了呢?我們先介紹下竺道生是何許人,他雖然以竺為姓但並非天竺人,二十祖籍河北的漢人。
  • 求佛成佛,有求皆苦,你知道自己為何不能成佛嗎?
    讓我趕快開悟、趕快成佛啊!我每天會念多少遍咒、多少部經。以這種心態來學佛若能成佛無有是處!為什麼?因為煮沙不能成飯!靠念多少遍咒、誦多少部經而期望成佛,就等同於煮沙成飯。那麼怎麼樣才能成佛呢?若欲成佛必先無求,若有求心,佛不可成!為什麼呢?君不聞,世間人言:人到無求品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