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責任心養成,可能需要站在更高的人文角度和未來角度思考

2020-09-03 旮旯裡的神仙洞


關於孩子的責任心培養,其實在不同層級的家庭中啟蒙時間是不同的,對於缺乏對孩子有完整的教育規劃的家庭很有可能是當父母們在偶然的契機中突然發現這個問題的,有可能是在幼兒期,又或者是中小學階段,甚至是孩子升入大學或者進入社會職場中才會被父母和自己意識到的。

所以在這種隨緣的情況下才能被父母意識到孩子缺乏責任心對於這個孩子的整體性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既會影響孩子在現有團隊組織中的自信自尊感的建立和良好人際關係的搭建,也會持續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生可能性。

當然對於每一個個體是否擁有責任心以及擁有足夠的責任心到底對於這個個體的生命有多麼重要自是不必多言的,無論是對於班集體、家庭、單位、社會、國家還是自己都是孩子們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最最重要的一項核心競爭力。

但現在很多家庭的教育問題不是出在了父母們不懂得這些核心教育內容的重要性,而是在意識層面中總覺得比起分數、成績、等級考等這些可以用數據、字母等可視化衡量的方法來評價孩子的教育成果,那些軟性的、無法直接用數據的方式、涉及因素維度比較複雜系統且需要長時間有意識主動培養的核心發展能力是很難完成的,事實上執行起來也確實不方便,更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和堅持力來幫助孩子完成。

或者乾脆有些父母的教育理念中根本早早就剔除了這些不好操作的、難以可視化衡量的、較為複雜的教育內容,又或者父母們認為那些潛藏在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並不屬於可以被教育好的內容,而是個體天生的。

但事實上,成人們都應該知道一個道理:只有付出才可能有所回報,而缺少相應內容的付出又想要僥倖地獲得此方面的收穫要麼是真的走了狗屎運,要麼就是祖上積德了,否則真沒有這樣的好事。但我們每一個家庭又不能光是巴巴地盼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有如此的好運和福氣而啥也不做。

所以要想讓自己家的孩子未來如何如何比自己過得好,還是需要父母們能夠早點為之計深遠的,而非等待或者碰機遇。那麼對於孩子的責任心養成,父母們可以如何早籌謀呢?我們就從以下兩點來看下吧:

孩子責任心的啟蒙,首先起於幼年時期豐富的生活經歷

這裡的生活經歷大多都是指在家庭中和親生父母之間發生的生活日常,此處為什麼要特別指出是和親生父母一起呢?從科學的教育角度看,但凡涉及孩子高級心理發展的內容都是需要花費培養者巨大的心力和較長時間的,而在所有的撫養者角色中,只有孩子的親生父母是既有這樣的優勢也有如此的義務做這些事的。

優勢既指親生父母因為血緣遺傳的原因便會在心裡時刻持有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成長得更有出息,也就更會有動力去自發地幫助孩子、提攜孩子,另外也同樣由於這種血緣遺傳關係,孩子們無論年齡多小也會自然地更加認同信任自己的來源地——父母多一些。

我們經常會發現,同樣的教育話術,由諮詢師和父母分別對孩子講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教育心理諮詢師都會教父母具體的方法和話術,但一定不能替代父母去對孩子做些什麼的重要原因,因為由父母說出來的做出來的效果會遠遠超過諮詢師說的和做的。

所以父母天然的身份角色,在很多時候本身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就具有強大的治癒效能,只要足夠用心,有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理論,那便是能夠抵過N個專業的教育諮詢師的。這也是我們一直向父母們傳遞的一個育兒概念:在孩子6歲之前,儘可能父母能夠成為他們的養育者、陪伴者、教育者,而非其他親屬或者僱傭者。

當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知覺開始快速發育,不僅是他們身體的各項器官開始接受各種外界環境中的刺激,大腦也在做同步的信息處理,所以外界信息的輸入越是豐富多姿,大腦被激活的區域以及所需要的神經活動也就越大越多,那麼最終孩子的大腦智育程度就會相對較高,也就是說孩子會更聰明些。而大腦的智育程度又會決定孩子們進入系統內進行學校學習時所需的腦力是否足夠。

這個外界信息的輸入就是孩子這個階段中最最重要的腦力訓練源,比如當孩子看到一隻小奶狗,並且聽到其叫聲,首先會是十足的好奇,這是什麼東西,會動,還會發出聲音,摸著還挺舒服,如果旁邊的撫養人能夠使用一種溫柔的聲音引導孩子思考:「寶寶,你看,小狗狗好白啊,毛茸茸的,好可愛哦,它怎麼會打哆嗦呢,是餓了嗎?還是冷?還是找不著媽媽了呢?」

那麼孩子除了視覺、觸覺、聽覺的信息接收外,也會開啟情商、愛商、逆商的訓練,比如小狗會不會餓?會不會冷?它為什麼會打哆嗦呢?如果找不著媽媽了,是不是很傷心,小狗的媽媽也會很著急嗎?那我要怎麼辦呢等等一連串的問題就會在孩子的大腦中打轉。

當孩子關於情感、情緒,關於問題是什麼,關於我如何思考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思考得多了,自然就會在這些方面生發出更多的腦神經連接。當孩子的生活經歷和大腦神經連接足夠豐富,見識足夠廣泛,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也就會被逐步優化和提升。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具備了同理心、理解力、感受力、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能夠有辦法解決的能力,那麼這個孩子的情商、愛商、逆商,包括父母們最最看中的智商都不會低,父母們最終都會獲得一個內外兼修、德智全面發展的優秀的孩子。但前提一定是由父母親自幫其開啟了豐富的生活閱歷。

孩子責任心的訓練,來源於家庭文化和規則的傳承踐行

如果只是父母通過偶然的生活事件來培養孩子的高級情感和心理,當然不可能實現我們最終想要孩子將其視作一種行為習慣、意識習慣來進行自然呈現的教育結果,畢竟任何的能力和個體的自主意識都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薰染才能逐步融入孩子血液裡的。

所以類似於孩子責任心這種高階的情感和心理能力的掌握就必須要在一個長時間的家庭文化及規則執行的具體環境中通過時時刻刻的耳濡目染來達到教育效果。

如果在孩子的原生家庭中,本身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世代的傳承,或者從祖父母一代就非常注重,又或者孩子的父母本身有著對人對事強烈的規則規範和原則,那麼勢必在家庭氛圍的營造上、家庭事務的處理上都會顯露出這些比較抽象的內容,那麼自然孩子有樣學樣,言行舉止中自然也會流露來源於家庭中的文化痕跡。

我們說家庭是這個社會最小的社會單位,而每個個體既都來源於家庭,也都將會最終融入社會,這種無法躲避的身份轉換就要求每一位個體都必須是合格的社會人才能來去自由的,否則無論是對於個體本身還是整個社會都會有數不盡的麻煩和衝突,大家的生命成本、社會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比如當一個孩子學齡期成績非常優秀,考入了知名的醫學院、政法大學、師範大學等,最終走上了醫生、律師、教師等涉及他人生命安全、生命質量的職業道路,但僅僅依靠紮實高超的專業能力就能支撐這些孩子們獲得職業成就和價值感嗎?恐怕有時連職業飯碗都保不住吧!

現在很多已經長大的成人們會突然意識到,個體最終進入到社會後需要拼的東西可不僅是自己的專業能力那麼簡單,還有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特別是在種種誘惑和利益面前如何做到道德良心的平衡,那些最終能夠戰勝人性弱點的個體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也才能保證自己的人生軌跡沒有走偏沒有走向自我毀滅。

在現實中我們看過了太多令人唏噓的人生例子,他們本來業務能力超強,有著光明的前途,但在人生道路上卻被自己做人做事的短板打敗了甚至是打死了,最最痛心的可能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他們年邁的父母會陷入到深深的自責以及對於社會和民眾的巨大愧疚中不得安寧。

當然我們同樣不能保證那些出身於重家教、家風,重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庭中的孩子們都能做到道德高尚、靈魂有趣、信義至上,因為個體的成長除了兒時的家庭教育、人文環境、學校教育、還有社會教育、社會環境等眾多因素,即使生長的土壤如何優良,後期也會有大風大浪的衝擊洗禮,還是需要個體自主選擇的。但最起碼家庭能做的就是首先保證孩子們生長的土壤是優良的。

當父母們表現出對於自己工作、生活、社會活動等方方面面的熱情,責任心,同理心,各自的態度、價值觀;當父母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時刻注重引導孩子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溫度、人類的情感;當孩子們開始有了意識、思維開始問父母關於人的問題,並且父母也能夠及時給予豐富飽滿正向的回應,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成長的非常豐富、充實、立體、個性、獨立、積極、且富有力量。

結語

無論是在AI時代全面到來的明天,還是在知識資訊時代的今天,我們對於人類智育的開發和提升能做的可能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夠在孩子們的美育、靈育等更高階情感和心理教育內容上多下點功夫,必將能夠幫助孩子們成長為一個更全面、更完整、更有趣的個體,而且這些教育內容也可能是在未來世界中不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能被全面替代的能力,這不就是等於為我們的孩子們開拓出了更大的生存空間了嗎!

相關焦點

  • 人很少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少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自說自話,專注於自己的感受,有的甚至為此而不理解別人,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
  • 站在別人的角度實際上是自己的角度
    生活中經常碰到這樣的話,「我這是為好,我這是站在你的角度上考慮的」,諸如此類,實際上,所謂的站在別人的角度終究是站在自己角度的。同理心只是在嘴上說說,真正實現同理心難度不小。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大致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主觀感情上不允許出現自我存在差異。
  •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兒童畫
    兒童時期學繪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我們更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
  • 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下屬的角度思考問題
    由此可見,採取什麼樣的管理方式至關重要,如果你採取的是換位思考的人性化管理方式,那麼管理過程就會愉快很多,不但員工快樂,你也會感到輕鬆。很多時候,管理者覺得累,員工工作不開心,這與管理者不懂得換位思考有很大的關係。趙經理非常有能力,事業心機強,但他發現員工對他總是畢恭畢敬,凡事都客客氣氣,談話從不涉及工作以外的事情,一點都不像有些公司的員工和老闆那樣無話不談、親密無間。
  • 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媽媽攙著孩子去買玩具,櫃檯中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玩具讓家長目不暇接,轉來轉去不知買什麼好,可孩子拽著大人硬要走,家長不明白,便蹲下來哄孩子,這一蹲才發現,孩子的眼中卻是另一個世界----櫥窗的鏡子裡全是大人的腿!因為櫃檯中玩具擺得高,孩子根本看不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成人和孩子對事物的看法是存在差異的,認知上是有不同的。
  • 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們的內心
    與孩子交流真的是一門學問,父母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不但要做一個傾聽者,還要在傾聽過程中時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體會孩子這樣說的原因、孩子這樣說為了什麼。因為孩子終究是個孩子,他們的思維和大人們的思維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那麼家長就會對孩子產生一系列的誤解。
  • 站在生命的角度,和孩子一起成長
    然而,過往二十年的經驗使我體悟到,教育孩子不是你有多少方法的問題,而是你如何對待人生、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等全部行動的結果。 印度著名哲學家克裡希拉穆提在他的《一生的學習》一書中寫到「要教育一個孩子,使他完整而自由,是沒有方法可以依循的。」
  • 「時評」「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是個好習慣
    因為總是從服務對象角度考慮問題,自己家裡的事,難免有所疏忽。父母生病了,難在床前侍候,孩子功課緊,他幫不上忙,每年家裡的團圓飯,總缺他一人。但是,當他看到島上燈火通明,聽著居民家傳出來的電視聲,「心裡才會踏實」。站在什麼角度考慮問題,對於服務行業來說,尤其重要。遇事只從自己角度想問題,以方便自己為出發點,服務對象肯定不會滿意。
  • 聰明人都會站在領導角度思考
    我當年在基層員工的時候,我的上級經理也總對我說,提得出問題固然是好,但需要站在領導的角度,替領導分憂,這樣的員工才是優秀的員工。當時我也這麼努力去做了,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是自己做了領導以後。我才發現原來做領導有那麼忙,什麼事都親力親為,恐怕24小時投入工作也都不夠用。
  • 從品牌角度窺探京漢·鳳凰城南重慶人文時尚都會養成記!
    然而隨著外部新鮮元素的湧入,這座城市也需要更多更加鮮明的印記和標籤……      目前部分主力店品牌和知名特色商家已正式籤約入駐。贏商網探訪了項目部分品牌商家,聽他們闡述拓店選址的原因和思考。據悉,該店也將被打造成金寶貝最新的第六代體驗店,配合金寶貝課程特別研發,從孩子視角出發,為孩子開啟無限的想像空間。
  • 論站在客戶角度思考問題的重要性《總結一二》
    1、做保險需要站在客戶立場思考嗎話說人心都是相互的,你對別人真心好,別人也能感受到,反之亦是如此。從業保險行業合計近4年的時間,跨年算的話,也差不多5年的時間了,一直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解決問題,從未沒有考慮過給客戶盲目的亂推薦不匹配的產品方案,自然也沒想過給客戶推薦高佣金的產品。很多客戶問我,你給我推薦的都是小公司的啊,都沒聽過,能不能給我換家大公司的,難道是小保險公司給你們利潤高嗎?
  • 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便是最普通的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你將會認清自我。曾經有人說過:1+1不等於2。這便是換一個角度思考。他不畏艱難,不怕嘲笑,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認清了自我,最終走向成功,他便是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曾經的他一度失敗,卻從不想失敗的緣由,只認為是社會的不公,直到參加完一次宴會,他才換了一個角度,認清了自己,終創了風靡全球的中國品牌——阿里巴巴。
  • 思考問題的角度
    5個思考問題的絕佳角度1. 證據: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需要收集相關的信息,來輔助做出正確的判斷,一手信息重要性大於二手、三手信息。2.視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視角看這個問題,會怎麼樣?如果再換一個視角呢? 立場不同、視角不同,儘量尋求更多的利益相關方綜合判定。3. 聯繫: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規律和模式?我們是否在以前見過這樣的模式? 留意所收集的信息間的蛛絲馬跡,注意細節上的關聯。4. 猜想:如果它與眾不同,那會是怎麼樣的?
  • 這套動物科學繪本,讓孩子站在動物的角度觀察世界!
    如果孩子比較喜歡動物,那麼可以為孩子挑選一套以為動物主題的科學繪本讓孩子在閱讀科學繪本的過程,當中了解動物的不同習性外貌特徵以及其相關的特點。那麼在選擇科學繪本的時候,我們需要從以下哪幾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選擇。一、繪本的出版商。
  • 四個角度分析,決定著孩子未來發展的上限
    從以下4個角度分析:一、思維培養的最佳時期對孩子來說,幼兒時期的教育,其實是可以影響他們一生的。你在幼兒的時候,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行為習慣,都會伴隨著你一起長大。如果在幼兒時期,家長並沒有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那麼孩子即使出來社會,他們也無法遵守規矩,只會雜亂無章地生活著。
  • 站在居民的角度思考問題,矛盾糾紛迎刃而解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娜娜編者按:社會治理的重心在社區,社區治理效果好不好,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事關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實現。社區是一個複雜的單元,社區治理需要空間的規劃,需要社會的規劃,更需要人的規劃。
  • 從老師角度來看做題時候需要養成的好習慣
    前面《談談做題習慣》一文主要是從學生角度談的,這篇文章重點從老師角度談。其實,從學生角度談也和老師有關,因為在教學活動中,老師是有教育理論、教學經驗支撐的「領導者」和「主動者」,學生能不能養成好的做題習慣,雖然不是教師由單方面決定的,但也和老師有很大關係。而本文談的內容基本是教師單方面的習慣。
  • 你能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嗎?
    昨天用KFC公眾號下單時沒看清楚,以為那買的是可樂,拿到手才知道是咖啡,沒法換隻能跟孩子一人一杯喝掉,於是昨晚我倆都失眠了,一直到三點多才睡著,早上快八點時叫他起床上興趣班,叫醒他眼都睜不開,我直接問他是請假還是起來上課,他迷迷糊糊的說請假,我說那你繼續睡吧!
  • 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首先,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有時候就會收穫不一樣的東西。曾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叫史蒂芬·葛雷的醫學科學家。有一次,他嘗試著從冰箱裡拿出一瓶牛奶,因瓶子很滑,他一失手,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像一片牛奶的海洋!母親來到廚房,並沒有對他大呼小叫、教訓或是處罰,她說:&34; 他的確這麼做了。
  • 多理解孩子一點,孩子快樂就多一點,專家: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純真的,孩子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是和大人不相同的,一些父母認為小孩子什麼也不知道,大人讓他們怎麼做他們就應該怎麼做,因此常常用成年人的方式來要求孩子。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需要的不是成年人以一種俯視的角度提出來的命令性要求,而是一種平等的,站在孩子角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