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學生成績排名的問題,公眾怎麼看?日前,一項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74.4%的受訪者身邊仍有小學和初中公開學生成績排名,57.7%的受訪者認為公開排名會讓學生覺得分數和名次最重要。47.5%的受訪者希望不排名,僅將成績告知學生本人和家長。60.2%的受訪者希望老師樹立堅決不排名意識,做好考試後續工作。(中國青年報,3月6日)
從調查結果來看,公眾預期和現實情況仍有差距:過半者不希望將排名意識融入教育裡,但仍有超過七成的人不否認排名現象的存在。此前,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要求:「考試成績不進行公開排名,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個規定的包含範圍是全國性的,面對的是普遍現象,用規定裡的話說,「本標準是對學校管理的基本要求,適用於全國所有義務教育學校」。
既然有明文規定,不少學校卻我行我素,除了缺乏到位的監督與懲戒機制外,恐怕也有教育相關者的「難言之隱」,而這往往被外界所忽略。
其一,「成績決定一切,排名等於能力」的傳統觀念,在短期內很難改變。一些人見慣了一些「呼籲」、「建議」,乃至認為即使出了規定,也未必有執行力。這是傳統謬誤思維造成的結果。
其二,不少家長擔心成績排名不公布,等於信息不透明,進而會給各種貓膩現象造成「便利」。這個擔憂並非毫無道理。比如,在一些學校,學生成績直接與獎學金、助學金乃至座位排序直接相關。不公開的情況下,能否保證所有學生得到公正對待、沒有人以其他手段獲取利益,是要打個問號的。
另外,過半的受訪者認為公開排名會讓學生覺得分數和名次最重要,這背後的焦慮,在於他們擔心過度弱化成績排名等同於弱化考試的重要性,會讓孩子逐漸喪失競爭意識和能力。不可否認,面對「減負」的呼聲,一些家長的擔憂也有道理。畢竟,在當下,考試依然和學生未來發展密切關聯。對一些家境較好、未來發展途徑較多的孩子來說,考試成績、排名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但對一般家庭和農村地區的學生而言,出色的考試成績會幫助他們改變命運,進入更好的大學,獲得人生逆襲的機會。
事實上,在具體的教學情境裡,成績排名並非「鐵板一塊」,它可以隨著具體情況的改變,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也為解決「是否公開」之困打開了空間。比如,不公開所有人排名的前提下,如果有學生或家長表示不滿或質疑,學校可以讓其只查看自己的成績排名情況。如此,把成績排名從公開的集體行為變成私人的行為,可做到兩全其美,一定程度上實現公平合理的目標。當然,更深層次的,還是要建立比成績排名更全面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最大限度地反應學生綜合素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