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巴赫

2020-12-13 第一財經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疊黑膠唱片。我爸說,那是「文革」的時候他從各處垃圾桶裡一張一張撿來的。能聽的沒幾張,剩下都是摔壞的,一張也捨不得丟,膠水粘貼好小心地收在家中自製音箱的抽屜裡。那時候,父母結婚,請木工做家具,順便做了一個音箱,喇叭上繃一塊酒紅色的刺繡綢緞。這個音箱後來被改裝成梳妝檯,擺在我的房間裡。我時常翻出這些寶貝玩兒,記得有鋼琴伴奏的《紅燈記》、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還有一張巴赫的管風琴曲,正是《十二平均律》。

這是我第一次聽見管風琴聲,像灑落一地的金光,瞬間照亮了整間屋子。後來才知,這位演奏家叫萊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當代最著名的羽管鍵琴演奏家之一,荷蘭人,也是巴赫管風琴曲最傑出的當代詮釋者之一。荷蘭管風琴學派自古昌盛,在巴赫小時候就已經很知名了。管風琴是最地道的巴洛克音響,可繁複可單純,可狂風暴雨,可小風清幽,可以彈出復調的豐富層次。《十二平均律》用管風琴演奏,音流縝密,音響呼嘯之處幾乎難以分清聲部,但復調建構的輝煌宮殿頓時在眼前栩栩如生,管風琴的音響已足以概括巴洛克藝術的輝煌。萊翁哈特彈的《二部創意曲》(Invention)和《三部創意曲》(Sinfonias)也很耐聽,他喜歡在拍點之後頓一下,彰示隱伏聲部,音流從容悅耳。

後來再次聽到管風琴版的《十二平均律》,是來自德國的瓦爾哈(Helmut Walcha),他是一位盲人管風琴家。據說他是將巴赫的譜子一段一段默背下,在腦海中憑記憶合成多聲部,再完整演奏。他彈得冷靜端嚴。一個驕傲的盲人,不願洩露一點點個人情緒。再後來聽到了蘭朵夫斯卡(Landowska Wanda),20世紀第一位復興羽管鍵琴的女演奏家,尖鼻子女巫模樣的可愛老太太。她對巴赫的虔誠相當有個性,她說,你以你的方式彈巴赫,而我以巴赫的方式彈巴赫。真是固執的老太太。誰知道200年前巴赫是怎麼彈琴的?根據巴赫的兒子們回憶,老巴赫彈的管風琴無與倫比,超越所有記錄下來的樂譜。在當年,巴赫主要是作為一位管風琴大師而聞名於世。

唯一確定的是,巴赫生活的年代還沒有鋼琴,他的鍵盤曲主要是為古鋼琴和管風琴而作。相比現代鋼琴,古鋼琴沒有強弱變化,管風琴沒有音色差異,巴赫的鍵盤曲因此專注於音樂線條間的張力漸變,這種思路影響了後來德國純音樂的審美取向。也許可以斷定,如今將巴赫彈得音色華美或彈出強弱表情的都是自作多情了。如此看來,加拿大鋼琴怪才格倫·古爾德又一次脫穎而出,誰說他沒有遵守巴赫,古爾德的彈奏聽來狂放不羈,本質上正是在試驗聲部間碰撞的各種可能性,他對聲部的運動入了迷,對任何聲音的想像元素不屑一顧。

即使巴赫是溪流,古爾德也能將它彈成火花。他的彈法幾乎是違背彈鋼琴基本規範的,連坐姿都不對。古爾德從不正襟危坐彈巴赫。他坐得很低,像小男孩一樣趴在鍵盤上搗鼓,一邊嘴裡哼哼唧唧。幾乎所有鋼琴家都能彈出閃亮音色,但只有古爾德彈出了那種機械律動的火光。這顯然因他坐得低,集中前臂力量彈出勻稱而充滿靈性的音符,精湛、輕靈、無壓力,是趣味與內在律動的均衡,又像浪花般自由自在。他找到了巴赫的方法,找到對位法這種看似機械運動藝術的深處的美感。

32歲,在演奏的高峰期,古爾德退出舞臺,從此只為錄音室演奏。他拎著一張小破椅子去錄音,椅子太舊,在彈奏中嘰嘰咯咯不停。一直在彈別處的鋼琴,所以要一直坐自己的小椅子,彈自己的風格。這把小椅子就像他的護身符。他喜歡一邊彈一邊哼唱,有時候還會塞上耳朵彈。他一定不是不想聽自己彈,他是不想讓既有的彈奏陳規幹擾自己的對位試驗。就像他在演奏高峰時退出舞臺,不是故作姿態,他需要空間,不願被公眾的意志綁架。他曾這樣評價作曲家理察·施特勞斯:「一個人可以在豐富自己時代的同時並不屬於這個時代;他可以向所有時代述說,因為他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時代,這是一種對個體主義的最終辯護。一個人可以創造自己的時間組合,拒絕接受時間規範所強加的任何限制。」這句話更像是說他自己。

他趴在鋼琴上,痴迷懵懂,像大英圖書館裡趴在書堆裡推敲的學究一樣迷糊,分辨著兩手合音的微妙碰撞,或在一個裝飾音裡忘情徘徊。一直以為古爾德是天然呆型的天才,不料他在紀錄片裡侃侃而談幾乎是個思想家:「創新實際上是從位於系統中的某個牢固的位置,小心謹慎地挖掘那種外在於系統的否定性。」注意:牢固的位置、小心謹慎、否定性,可見思維縝密。他的巴赫正是有理有據的創造,經得起推敲玩味,且暗示廣泛。據說很多演奏家到了晚年都開始鑽研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像波利尼、李赫特。大師更是如此,如莫扎特、貝多芬。貝多芬晚年時出門散步時,口袋裡一直裝著一本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這副執迷的樣子本身已很美,像平均律藝術自我圓滿的方式。

 

相關焦點

  • 巴赫在布蘭登堡
    上課講到巴赫,我喜歡放他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1718年和1719年的冬天,巴赫從科滕出差去柏林,受邀到布蘭登堡大公府上演奏。大公請他送些曲子給他,巴赫於是謄抄了六份舊作獻上。這就是後來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只是大公手下僅6名樂手,且水平有限,演奏不了巴赫的大作。大公死後,樂隊解散,這些手稿也被當作廢紙賣掉。
  • 3月21日 作曲家巴赫出生 巴赫緣何而令我們感動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那一年的早些時候,我與加布在他所在的音樂廠牌「PGM古典」結識,當時我所在的美國巴赫協會想要錄製一張巴赫以前從未進行過錄製的管風琴作品唱片。加布對我的這個提議非常感興趣,與我一同組建了「非常巴赫」項目,就在我們剛剛確定好錄製曲目和用於錄製的管風琴時,我得知了他的死訊。  整個追悼會沉浸在悲傷之中,所有的人都在為這位有才華的年輕人默哀,他的離去對我們這個未完成的項目影響巨大。
  • 古典音樂大師——巴赫
    在家中,巴赫則跟隨著父親學習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技巧。然而巴赫的學習生涯並非就此一帆風順,母親在他9歲時不幸病故,翌年,父親也去世了,年幼的巴赫只好到哥哥約翰克裡斯託夫家中寄居,一面繼續就學,一面跟隨哥哥學習管風琴與大鍵琴的演奏技巧那時,巴赫還在教會合唱團中擔任童聲高音。
  • 巴赫及其音樂對人的教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大提琴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其中,巴赫及其音樂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巴赫《英國組曲》由誰奏鳴丨美好的音樂與美德有聯繫嗎?沉浸於心曠神怡、或寧靜、輝煌的音樂就能讓人不幹壞事嗎?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和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 巴赫的簡單與美感
    小編認為,巴赫之所以會給人有這種感覺,很可能是因為巴赫的音樂有種嚴格的秩序感。 但是巴赫的創作又不為秩序所困,他的音樂,能在秩序中盡情施展。好像秩序就和音樂是一體的,規則在巴赫那裡完全不是束縛,反而成為他創作音樂的根本手段。
  • 巴赫不是一個人,而是龐大的音樂家族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但一定沒人告訴你:他為了跳槽蹲過監獄、大煙大酒、固執暴躁、富裕卻節儉的像個農民、兩任妻子,有二十個孩子(真真兒的白羊座啊~)。(出名程度不及其他三位兄弟)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J.C.巴赫),"倫敦巴赫"。
  • 盛原:欣賞巴赫的三十二條「軍規」
    1、中國文化的特點以及中國人對音樂和其他藝術門類所反映的內容的習慣性理解,使得我們對西方音樂,尤其是巴赫的音樂有著很深的誤解。中國人認為音樂是表現形象,即意境或情節的;而西方人,起碼在巴赫時代的西方人,認為音樂是一種科學性的研究與探索。
  • 《巴赫的菸斗》:溫柔的傾訴
    ■ 吳玫 如果我是《巴赫的菸斗》的作者,就會捨棄「電影」「美術」和「文化」三個部分,讓「音樂」獨立成書。其實,賈曉偉關於電影、美術、文化,尤其是被作者歸到「文化」大類裡的作家論,常有劍走偏鋒的亮麗,只是,「音樂」這一部分,除了收錄的篇幅最多外,還因為作者對古典音樂的一腔柔情,顯然多過了給予電影、美術和文化(僅指《巴赫的菸斗》一書對文化一詞的限定)的,於是,關於古典音樂的傾訴,是他最溫柔的傾訴,每每能擊中讀者心靈的柔軟處。我是人到中年後愛上古典音樂的後知後覺者。
  • 偉大的作曲家—巴赫
    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 (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劇《上帝是我的國王BWV71》,任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宮廷管弦樂師;1714年成為樂長。
  • 時間沙漏中的巴赫
    當時人們將一位名叫巴赫的人視為時代領頭羊之一,他是所謂「情感風格」音樂的有力實踐者,新時代的弄潮兒,其音樂轉調手法充滿激情、兼具和聲視野開闊;他引領潮流逐步突破復調手法,推動音樂向主調音樂的時代邁進,且連續二十多年身為腓特烈大帝的宮廷樂師而在北德意志名噪一時。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雖然不少學習樂器的人被巴赫的作品折磨得夠嗆,卻也不得不承認其寧靜嚴謹、純潔虔誠的魅力。他的許多作品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名聲——人們把《平均律鍵盤曲集》比喻為舊約聖經;把《馬太受難曲》稱為「現存宗教音樂的頂峰」;《布蘭登堡協奏曲》被華格納稱為「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那麼,這位「西方音樂之父」自己怎麼說?他這樣講述自己的成績:「誰如果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地。」
  • 儀式、傳統與創新 巴赫的音樂與宗教改革
    康塔塔是為基督教路德宗儀式服務的音樂,而巴赫畢生的事業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為教會創作音樂。康塔塔的藝術形式糅合語言與音樂以表現基督教的教義,又兼具儀式性,具有深邃的宗教和哲學內涵。因此,它集中展現了巴赫音樂技巧、美學想像力與信仰。  單在這一層意義上看,巴赫的康塔塔比他的純器樂作品更豐富、更複雜。但是在施韋澤之前,巴赫大量的康塔塔長期被人忽視。
  • 為慶祝巴赫334歲生日,谷歌上線了AI音樂「巴赫塗鴉」
    提起巴赫,對西方音樂史稍作了解的人,均會知道。巴赫創作了1000多首音樂,他的20個孩子中,許多也成為了作曲家。巴赫創作的《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等等經久不衰。谷歌結合AI技術,讓心中有著「巴赫夢」,或者夢想成為一名音樂家,但是天賦有所欠缺的人「圓夢」。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谷歌有史以來第一次以人工智慧AI為主導的谷歌塗鴉,幫助普通人實現夢想。谷歌塗鴉「巴赫Doodle」可以生產出巴赫演奏管風琴,並讓用戶自己創作旋律。
  • 巴赫音樂的數學之美
    天才就是那種遊戲規則的人,掌握規則卻從不遵守規則。巴赫以一千多首作品,窮盡了對位法的組合,照樣寫出了豐美而情感豐富的復調音樂。對位原理脫胎於音程的和諧原理,運用它的卻是音樂家的想像力。巴赫敏銳的聽覺,讓各種音程展現了光譜般繽紛的秩序,興許契合了數學理論,而繽紛的音程都是為了編織波斯地毯般精湛而沉靜的圖案。
  • Google 為你復活巴赫
    用戶在五線譜上,滑鼠點擊隨意譜寫下一段音樂,點擊「和聲」(Harmonize),幾秒之後 Doodle 背後的機器學習算法就會根據用戶剛剛輸入的旋律,生成一段巴赫風格的協奏小曲。打造一款巴赫創意 Doodle 的想法最初來自 Doodle 的團隊。
  • 音樂家巴赫竟然這麼厲害
    1685年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愛森納赫的音樂世家。父親是一名小提琴手,他祖父的兄弟也是極有天賦的作曲家。巴赫從小便受到家族的薰陶,有著極高的音樂天賦。巴赫小時候父母相繼去世,由其大哥對其進行撫養,大哥教給了巴赫許多知識,但不允許其翻閱音樂資料,巴赫利用夜間將其抄錄下來,從而極大損傷了其自己的視力。
  • 巴赫虐我千百遍……
    前幾天是巴赫的生日,我一算,巴赫離我們已經有三百多年了。不禁感慨,為什麼三百多年前的人,到今天還在「虐」我們?從剛開始學音樂的,到資深學音樂的,都逃不出巴赫的魔掌。和他一樣的,三百多年前另外一個人也是這樣,從初中虐到大學,從物理虐到數學,誰也別想忘了他,就是牛頓!
  • 巴赫的平均律(2)
    期 我最喜歡《平均律》,也許就因為它是我走向巴赫的一座橋梁。
  • 巴赫的平均律
    我最喜歡《平均律》,也許就因為它是我走向巴赫的一座橋梁。
  • 巴赫兩首小步舞曲
    巴赫作品的源泉   路德新教思想對巴赫的全部音樂創作產生深遠影響。由於巴赫長期在教堂任職,一直受到宗教環境、宗教氣氛、宗教音樂的薰陶,他對於藝術的功能和藝術家的職責有一種宗教的觀念。   巴赫音樂中的新教精神最充分的體現在他的管風琴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