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為你復活巴赫

2021-02-15 極客公園

人類教會 AI 學習,而 AI 回饋人類以創作靈感。

十四年前,Anna Huang 完成了她人生第一個音樂與計算機結合的學術課題——Palestrina Pal(http://t.cn/EJpCSwl),一款基於 Java 的分析工具,幫助檢測學生模仿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名家帕萊斯特裡納的作曲風格時是否存在語法、風格和規則不符的問題。

論文完成之後,Huang 迫不及待地介紹給在南加州大學桑頓音樂學院的老師們。她興奮地告訴他們,這款工具能夠幫助到他們的教學,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更好更快地改進自己模仿作曲的水平。

但老師們否定了 Huang 的想法,他們認為這樣的工具雖然好用,但對學生來說是走捷徑的行為,會影響到基本功的訓練。「他說這不是我們(想要的),這是你的想法,不是我們的。」Huang 回憶道。

但有著計算機和音樂雙重背景的 Huang 並沒有因為老師的否定而放棄,她認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太過枯燥。在一遍遍學習各種作曲規則的過程中,枯燥的教學某種程度上磨滅了學生們音樂創作的靈感。Huang 認為那些繁瑣的規則學習和查錯作業完全可以通過計算機輔助以更高效的方式完成,學生應該更直接地接觸更有音樂性的東西。「我們上課,或者向作曲家學習的,應該是學習怎樣去表達我們想表達的東西,去尋找我們到底想說的是什麼。」

她因此認定了技術輔助音樂創作這條路。從南加州大學拿到計算機科學和音樂作曲學士學位之後,Huang 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和哈佛大學拿到了相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最終加入 Google Brain 下設的 Magenta 團隊(http://t.cn/EJpCFv6),從事機器學習與音樂創作的研究。

首款 AI Doodle

在 Huang 被老師否定的十四年之後,2019 年 3 月 21 日,為紀念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誕辰 334 周年,Google 上線了首款基於 AI 技術的巴赫誕辰紀念 Doodle(http://t.cn/ExYvZCI)。在這款登陸 Google 首頁 48 小時的 Doodle 背後,正是 Huang 三年前加入 Google Magenta 時開始研究的機器學習算法模型 Coconet(http://t.cn/Exuj4AN)。

巴赫 Doodle 的動畫效果 | Google

交互式的巴赫 Doodle 更像是一款小遊戲。用戶在五線譜上,滑鼠點擊隨意譜寫下一段音樂,點擊「和聲」(Harmonize),幾秒之後 Doodle 背後的機器學習算法就會根據用戶剛剛輸入的旋律,生成一段巴赫風格的協奏小曲。

打造一款巴赫創意 Doodle 的想法最初來自 Doodle 的團隊。一年半以前,Doodle 團隊想要製作一款創意交互的音樂主題 Doodle,他們選中了德國著名作曲家巴赫,「巴赫是一個大家都很崇拜的作曲家,如果我們可以和巴赫一起創作的話,那會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Huang 對極客公園說道。抱著這樣的想法,Doodle 的團隊在 Google 內部找到了專注機器學習和藝術創作的 Magenta 團隊,與正在使用巴赫音樂訓練 Coconet 多功能模型的 Huang 一拍即合。

Huang 於三年前以實習生的身份加入 Google Brain 內部剛剛成立的 Magenta 團隊,研究單線的旋律創作。但 Huang 認為音樂應該是多條線並行創作的,這是一個需要克服的課題,雖然當時的 Magenta 並沒有解決這一問題,但研究已初具雛形。隨後 Huang 結束了在 Magenta 的實習,前往蒙特婁大學的蒙特婁學習算法研究所(MILA)以訪問研究生的身份訪學,一年之後她作為常駐 AI 研究員回歸 Magenta 團隊,並繼續 Coconet 的研究。

也是這個時候,Doodle 的團隊找上門來,他們決定和 Magenta 團隊一起打造這款紀念巴赫的交互型 Doodle。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耗時較長的研究項目能夠面向普通用戶,提供輕鬆簡單的交互體驗。原本 Coconet 需要 45 秒左右的時間才能在一臺電腦上生成兩小節的音樂,這顯然是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因此 Doodle 和 Magenta 團隊採用了 Google PAIR 的 TensorFlow.js,一個能夠在前端瀏覽器上運行的機器學習加速架構。調整適配之後,Coconet 的運行速度維持在 4 秒到 8 秒之間,最低只需要 2 秒就能完成。另外,針對無法啟用 TensorFlow.js 的情況,巴赫 Doodle 會啟用 Google 自研的機器學習處理單元 TPU,儘可能地加速處理過程。

306 首音樂訓練出的模型

機器學習輔助創作並不是一件新鮮事,過去幾年間已有多家研究機構和科技公司發布了類似劇本寫作和新聞寫作的 AI 應用。但文字與音樂不同,線性的文字敘述只有一條單線,而音樂是多線並行的,這種多線並行的結構中,巴赫的作品就是最典型最基礎的樣本。

「巴赫可以讓我們學習到這些線應該怎樣連接,每條線都有自己的性格,但是它們走在一起的時候是很和諧的。每一個學音樂的學生都是從這裡開始,所以我們也從這裡開始教人工智慧怎樣創作。」Huang 解釋說。

巴赫 Doodle 的交互界面 | Google

Magenta 團隊選擇了巴赫的 306 首眾讚歌作為 Coconet 模型的訓練數據,「巴赫眾讚歌多為四聲部,每個聲部有著自己的旋律線,一起演奏時就能創造出豐富的和聲效果。這種簡潔的結構使其成為機器學習模型的良好訓練數據。」巴赫 Doodle 的 Google AI 團隊項目經理 Lauren Hannah-Murphy 在介紹博客(http://t.cn/EJppqp6)中寫道。

不管巴赫的作品再適合訓練,僅僅三百首音樂的數據體量也幾乎不可能撐起一個靠譜的機器學習模型。Huang 對此非常清楚,所以針對數據不足的情況,他們選擇了一個更為精巧的訓練方式。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轉發分享巴赫 Doodle | 推特截圖

傳統機器學習算法模型的訓練方式是將數據一次性灌輸給模型,這樣的學習操作過程簡單,但是產出的結果是模型往往只能理解作品如何從開頭流暢地過渡到結尾,卻無法從結尾推導回中間的內容。

Coconet 模型的訓練方式採用訓練方式是將一首完整音樂的某個部分抹除,留給 AI 模型根據抹除部分兩邊的內容,自己通過算法演算出中間部分,再與原作對比,一點點矯正,直到最接近巴赫的風格。通過這樣不同排列組合的方式,三百首音樂也就能夠產出更多的訓練樣本。

「就像很多時候我們寫音樂或者寫文章,不是說從頭到尾一氣呵成,而是會有很多次修改、很多跳動,這個模型創作的方式也是這樣,」Huang 說道,「一開始先寫一個比較粗糙的稿,然後慢慢決定每一個地方的細節,再去修改。所以它能夠和你一起創作,一起互相修改作品。」

巴赫 Doodle 靜態圖 | Google

不過因為機器學習的黑箱性質,它對巴赫風格的理解與人類不盡相同。Coconet 比較看重音樂的曲式(pattern),從樂譜開始,音樂就被轉換成基於像素(pixel)堆疊的圖像(image),機器對旋律的理解就是對這些像素連接結構的理解。因此機器也會把風格迥異的音樂帶到巴赫的風格上,表現在音樂的曲式上,就是「音樂的線條會向上然後向下….. 它很喜歡有些斷點,有時候音樂是比較流暢的,有時候它會把你帶到斷點,再出發,再帶到斷點。」Huang 說道,「這種感覺是巴赫很喜歡(用的),有一些規律性。」

音樂的技術性

當然,Coconet 目前還只能製作一些較短的旋律和弦,它「看不到」長線的結構,比如音樂家想要在曲子裡表達的深層想法,這是現階段的機器學習無論如何無法感知的部分。

所以在談及技術的局限性時,研究多年計算機和音樂的 Huang 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從最開始,她想要的就是一個輔助作曲者、提供更多靈感的工具。

在被問到巴赫 Doodle 背後的工具更適合經驗豐富的作曲人還是基礎薄弱的初學者時,Huang 表示不同的人使用工具的方式也不一樣,對初學者而言,簡易上手的工具可能會讓他們發掘出自己潛藏的音樂天賦,從而喜歡上音樂,走上這條路。但對於那些有一定經驗的作曲者來說,Coconet 會提供一些不同於作曲者本人的想法,在輸入原創的音樂材料之後,也許能收穫「一些很不一樣的東西」。

Anna Huang 在 Google AI 上的介紹頁 | Google AI 網頁截圖

「那些不一樣的東西,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是蠻珍貴的,因為很多時候作曲家會害怕,害怕自己哪一天突然沒有了靈感。」Huang 說,像 Coconet 這樣的模型,就是向作曲家們提供一個靈感源泉,一個額外的選擇。

Huang 從小在香港長大,接受著嚴苛的藝術教育,常常因為樂器考試的枯燥而討厭音樂,但一次觀看古箏表演的經歷讓她愛上了這種樂器,「這是我想要的,是我覺得可以很自然地表達情緒的方式。」隨後幾年的古箏學習讓 Huang 逐漸開始了自己的音樂創作,但她很快也發現,學習作曲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起初她對和弦的認識不深,因此學得很慢,幾個月的時間只學會了幾個和弦,音樂創作的可能性也因此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相比之下,計算機對 Huang 來說是個與生俱來的技能,她的父親是大學的計算機教授,對她而言這是個「不用去學校學,自己可以探索的東西。」隨著她對計算機和音樂兩方面的認識逐漸加深,Huang 開始想在音樂方面用計算機做一些東西。「計算機可以拉近我和音樂的距離。」她說,「音樂是很感性的,但它也有理性的一面,有很技術的部分。在學習音樂的時候,你也要學習一些技術,它可以讓你更容易發現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

「就像學外語一樣,它可以幫助你跑得更快一點,一開始的時候你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它可以幫你做得更好,可以讓你覺得學這個更有趣,更好玩,更想要去表達。」

責任編輯 臥蟲

題圖來源 Google 官方



相關焦點

  • 谷歌發布音樂 AI Doodle 慶祝巴赫生日,這裡是它背後的技術
    在按下一個按鈕之後,Doodle 會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將旋律協調為到巴赫的籤名音樂風格(如果你碰巧在 Doodle 中發現一個非常特別的復活節彩蛋,那它可能是巴赫 80 年代的混合搖滾風格)。偉大的德國音樂家巴赫1685 年 3 月 21 日,巴赫出生在德國一個叫的 small German 小鎮。
  • 為慶祝巴赫334歲生日,谷歌上線了AI音樂「巴赫塗鴉」
    提起巴赫,對西方音樂史稍作了解的人,均會知道。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谷歌有史以來第一次以人工智慧AI為主導的谷歌塗鴉,幫助普通人實現夢想。谷歌塗鴉「巴赫Doodle」可以生產出巴赫演奏管風琴,並讓用戶自己創作旋律。用戶只需選擇幾個音符,谷歌塗鴉就會自動「AI自定義旋律調以及產出巴赫的標誌性音樂風格。」其中,還有一堆按鈕可以顯示出額外的功能和幾個預設音樂。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據說海頓並沒有發表異議,他認可巴赫是太陽的中心,是「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後世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也說:「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奧古斯都·科曼的Sun of Composers,巴赫位於中心位置J.S.巴赫出生於新教宗教氛圍極為濃重的艾森納赫,他的一生除了在魏瑪宮廷、克滕宮廷、萊比錫等地輾轉謀生,養活二十個孩子,就是寫作音樂。
  • 偉大的作曲家—巴赫
    關注回復關鍵字「福利」,免費送你優質英文有聲讀物 紀錄片合集 音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
  • 「音樂家故事·巴赫篇(Part B)」魏瑪時期與巴赫應戰
    巴赫的創作生平可以從他一生中所生活的三個地點劃分為三個時期。魏瑪時期,作為一名聞名遐邇的管風琴師,巴赫的主要貢獻在於對管風琴的改造。他這時創作的耶穌復活節大合唱《你不要把我的靈魂拋棄在地獄裡》,具有宗教音樂所少見的戲劇性,樂曲中表現的苦難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樂隊對現實主義手法的運用作了大膽的嘗試。從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巴赫的創作思想是探求如何在音樂中表達最能代表大眾的感情。
  • 每個人的巴赫
    我時常翻出這些寶貝玩兒,記得有鋼琴伴奏的《紅燈記》、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還有一張巴赫的管風琴曲,正是《十二平均律》。這是我第一次聽見管風琴聲,像灑落一地的金光,瞬間照亮了整間屋子。後來才知,這位演奏家叫萊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當代最著名的羽管鍵琴演奏家之一,荷蘭人,也是巴赫管風琴曲最傑出的當代詮釋者之一。
  • 巴赫及其音樂對人的教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大提琴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同為巴洛克三傑,維瓦爾第是威尼斯樂派的領袖和當地的驕傲,而與巴赫早期經歷相同的亨德爾可謂當時樂壇的常青樹,在德、意、英三國都取得了成功。而巴赫只是一位普通的宮廷樂長或備受質疑的教堂樂長。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是這樣描寫巴赫的:「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範圍。
  • 曾經被巴赫爺爺折磨過的琴童,你現在還好麼?
    巴赫這個名字,曾經讓無數琴童望而生畏,又有多少琴童的學琴生涯被「巴赫爺爺」阻斷在成名之路上。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不是那位沒被他老人家賦予神力的琴童之一。 勃拉姆斯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
  • 時間沙漏中的巴赫
    然而,這個弄潮兒巴赫並非今天我們所熟知那位「天才若為音樂之子,他即為音樂之父」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 Bach 1865-1750),而是他的次子埃馬努埃爾。華格納一方面將巴赫歸為經過貝多芬而間接影響自己的偉大導師,同時卻將巴赫作品特有的音樂語言與自己或貝多芬那情節性(標題性)的一面對立起來,而與魏瑪樂派論戰的萊比錫樂派則將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視為為「3B」,強調自己的旗手勃拉姆斯與巴赫、貝多芬的繼承關係。
  • 巴赫在布蘭登堡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提供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基礎知識(視唱練耳、音樂常識)等考級課程精講視頻及音樂理論基礎、視唱練耳、和聲學、西方音樂史、曲式分析等課程精講視頻。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相關頁面,了解更多內容。
  • 巴赫的簡單與美感
    小編認為,巴赫之所以會給人有這種感覺,很可能是因為巴赫的音樂有種嚴格的秩序感。 但是巴赫的創作又不為秩序所困,他的音樂,能在秩序中盡情施展。好像秩序就和音樂是一體的,規則在巴赫那裡完全不是束縛,反而成為他創作音樂的根本手段。
  • 古典音樂大師——巴赫
    在家中,巴赫則跟隨著父親學習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技巧。然而巴赫的學習生涯並非就此一帆風順,母親在他9歲時不幸病故,翌年,父親也去世了,年幼的巴赫只好到哥哥約翰克裡斯託夫家中寄居,一面繼續就學,一面跟隨哥哥學習管風琴與大鍵琴的演奏技巧那時,巴赫還在教會合唱團中擔任童聲高音。
  • 巴赫虐我千百遍……
    他和巴赫也沒啥關係,就是我此時此刻正在吃蘋果,順便提一下。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三百年前是個砍兒啊!從小到大我們都無法擺脫巴赫,因為巴赫不僅作品數量多,而且他愛好特別廣泛,給各種樂器寫獨奏作品,總是有一兩支箭能射中你!
  • 3月21日 作曲家巴赫出生 巴赫緣何而令我們感動
    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 巴赫受聘南體名譽教授 為13奧運冠軍頒特殊獎章
    巴赫受聘南體名譽教授 為13奧運冠軍頒特殊獎章 2014-08-20 14:47:24昨天,剛剛受聘為南京體院「名譽教授」的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為從這裡走出的13位奧運冠軍一一頒發「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運動榮譽獎章」。
  • 巴赫的平均律
    我最喜歡《平均律》,也許就因為它是我走向巴赫的一座橋梁。
  • 巴赫音樂中的「數學之美」!給你看看他的音樂宇宙
    作為復調音樂的集大成者 巴赫可謂是把復調玩出了花 復調音樂:兩段或兩段以上同時進行、相關但又有區別的聲部所組成,這些聲部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彼此形成和聲關係,以對位法為主要創作技法。
  • 紀念巴赫逝世270年:聽3位巴赫專家演繹經典鍵盤作品
    安吉拉·休伊特等等 今天,是巴赫逝世的紀念日, 我們就來聽聽大師們指尖下的 巴赫鍵盤作品。 如果從難易程度來說的話,《巴赫初級鋼琴曲》可以說是一本復調鋼琴音樂的入門教材,這本教材收錄了28首小巧精緻的復調小曲。據說是巴赫為妻子安娜而寫的練習小曲。
  • 「音樂之父」巴赫的一些趣事
    巴赫早年於穆爾豪森的聖布拉修士教堂擔任管風琴演奏者,1708年到1714年間任職威瑪宮廷,擔任管風琴演奏者及宮廷樂長,1717到1723年間再轉任安哈特的柯恩宮廷為合唱指揮及宮廷樂長,1723年任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合唱樂長直到去世。
  • 音樂家巴赫竟然這麼厲害
    1685年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愛森納赫的音樂世家。父親是一名小提琴手,他祖父的兄弟也是極有天賦的作曲家。巴赫從小便受到家族的薰陶,有著極高的音樂天賦。巴赫小時候父母相繼去世,由其大哥對其進行撫養,大哥教給了巴赫許多知識,但不允許其翻閱音樂資料,巴赫利用夜間將其抄錄下來,從而極大損傷了其自己的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