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上映在即,雖然道路充滿波折,但是國內依然還是引進了。
就在前幾天,迪士尼宣布《花木蘭》將放棄北美等部分市場,具體表現為取消電影院線,轉為網絡線上視頻媒體播放。
分享一個熱知識:藍盈瑩當時也去參加過花木蘭的選角,然而沒有PK過劉亦菲(但這也沒啥好嘲的,竇靖童也去了)。
當然有很大可能是劉亦菲在美國呆的時間長,口音比BWW純正。
畢竟也不是出國就能說一口漂亮的英語的,典型例子就是江疏影……
眾所周知,英語口音一直有一條鄙視鏈:英式口音鄙視美式口音,美式口音又鄙視土澳口音,再往下是其他口音的英語。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形容澳式口音為「有史以來遭到最殘酷虐待的母語」。)
British Accent(英倫腔)被人們譽為「世界最性感口音」,甚至大多數美國妹子都表示覺得英國口音更性感。
毫無疑問,高貴倫敦腔作為鄙視鏈的頂端,可以鄙視其他所有口音。
然鵝,愛爾蘭/北愛爾蘭/蘇格蘭比較特別,他們的口音有種「淳樸」的感覺……就聽上去仿佛在和你說老鐵666的那種。
說起倫敦腔,這個可有講究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裡赫本所飾演的賣花女伊萊莎一說話就是一口難聽的倫敦土腔,也被稱為「Cockney」口音,經過男主人公半年的訓練,伊萊莎果然改變了原有的發音,學會了倫敦上層社會普遍認同的標準發音,也就是RP(Received Pronunciation),得以順利通過女王的接見。
我們能從電影中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即使在倫敦,也存在口音鄙視鏈。
RP又稱為BBC英語、國王(女王)英語、牛津英語等,代表著身份的高貴、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所處的社會階層,在中國的話,就等同於標準的普通話。
而賣花女伊萊莎所用的「Cockney」廣義指倫敦工人階級所操的口音,即所謂「倫敦土腔」,其實人家才是native……雖然聽懂的難度無異於讓東北人第一次聽人講粵語。
倫敦也因此長期並存「高端」和「低端」兩種社會方言,成為英國社會階層分布最為完整的地方。
這也說明了:在英國,一個人如果發音不標準,就意味著可能被看作是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
英國獨有的「口音歧視」也使得一些畢業於牛津、劍橋兩大貴族大學,說起話來顯得「標準」的政治家們在種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中佔盡了便宜。
據一項全國範圍的廣泛調查表明,在英國成年人中,高佔8成以上的人承認,自己對自己說話的「語音語調」十分關注,並將此與「穿著打扮」的重要性相提並論。
此外,約佔3成的人對自己說話的「腔調」不甚滿意,而且其中至少佔半數的人披露即將進「正音班」糾腔正調。
更令人遺憾的是,約佔3成的接受調查者還透露,他們曾因自己說話不夠 字正腔圓」而在求職時明顯受到冷落,儘管他們尋覓的也並非是教師、律師等與語音息息相關的職業。
「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當年登上首相寶座前,曾專門聘請了一名播音員和一名語音教授為其「徹底」正音糾調。
經過長達兩年的努力,她的語音才變得清晰起來,語調也變得較有磁性,深沉、動聽。
她自己後來也承認,正是她頗富魅力的「語音形象」獲得了選民們更多的好感,從而幫助她爭取到了更多的寶貴選票。
風靡全球一時的《神夏》的演員們也個個有著優雅的英倫腔。
Mycroft的口音非常接近BBC的發音,只是slightly posh,所以用standard來形容更為恰當。
弟弟Sherlock的posh程度比他略高些。
華生的口音似乎有點兒confusing,但還是overall qualify as BBC pronunciation。
Lestrade探長的口音則是Mockney。
然而,當我們再對比電影中上流社會所用的貴族腔調與現代BBC的英語發音時,會發現所謂的倫敦腔已經截然不同了。
甚至連女王的口音也不再是電影中的RP,畢竟按說最標準的RP應該就是英國國王或女王了。
2002年女王登基50年大典的時候,兩位澳大利亞教授對她50年來的聖誕祝詞進行了語音研究,發現她的語音具有明顯的平民化趨勢,為此英國的媒體很是鼓譟了一番。
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注重身份背景、社會階層分明的國家,女王主動改變自己口音的行為,無異於在打破階級壁壘。
事實上自20 世紀下半葉,全球化步伐明顯加快,外來移民湧入英國,同時各種技術迅猛發展,交流孤立被打破,英語由於長期受其他語言的影響,其發音方式有所改變。
雖然英國人目前還普遍認定,英國廣播公司(~IIBB C)播音員使用的英語即是最為「標準」的語音語調,但是現在BBC播音員也並不都是倫敦腔了。
隨著全球化以及人才導向社會的發展,口音和社會地位的必然聯繫開始有瓦解趨勢。
比如說在英國大學任教的教授,實則本國的極少,大多數是來自德國、印度、甚至中國的,或多或少他們都帶著自己的口音。
但他們仍然受到尊敬。
在英國,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口音歧視」完全是一種社會偏見,對社會有害無益。
語言的發展不是停滯不前的,以口音評判一個人價值的做法未免有些偏激。
畢竟,語言重在交流而並非口音。
地道而準確的表達、順暢的溝通比口音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