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
「報紙不但要提供事實的力量,也要提供觀點的力量。」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說,其實報紙在現代中國剛創生的時候,刊發的言論、雜感是當時影響社會極為重要的力量,那時梁啓超、胡適等人的許多文章都是在報紙上發表而產生廣泛影響的。「報章往往能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傳播得最遠。」
如今,在網際網路時代,民眾有很多傾聽聲音的渠道,但是也需要有人幫他們分析、討論,需要啟蒙。「我們不要避諱啟蒙這個詞,很多人想不清楚這個道理,你幫他想清楚了告訴他,他心裏面是高興的,有些人的思考力不夠,你把一些思考的觀點和方向告訴他,他是願意接受的,甚至有些時候可以讓他恍然大悟。」
謝有順認為,在現在的網絡時代,以全媒體形式繼續介入文藝評論,也非常重要和有意義,因為它可以影響有影響力的人。但媒體的文藝評論與學術性刊物所作的那種學術討論不同,媒體要突出自身的敏銳、前瞻和貼近社會的特點,讓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學者看了有一些啟發,普通老百姓看了也覺得好像能夠大致明白。」
言論往往有一個特點,就是要簡明扼要,言之有物,過去的那些引發廣泛影響的言論,多是短小而充滿力量的,尤其在現代語境下,媒體要努力去找尋新的語言表達。「需要創新一種說話方式,網絡上有一些短的文章會被我們記住,雖然有一些觀點我們不一定同意,但是它的說話方式,會讓我們覺得很新鮮、獨特,讓人耳目一新。」好的語言、大眾的語言,才能把好觀點更有效地傳播出去。所以,對於從事評論的創作者來說,必須要學會說短話,說實話,說觀點鮮明的話,在有限的篇幅裡面直接、尖銳、有概括力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謝有順建議,可以通過問題切入,營造一種文化討論的氛圍。「一方面可以就已有的問題深入討論,擴大討論的邊界;另一方面也可以製造話題、創造問題,引領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