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在馬老筆下認識一群「非傳統」人群的...

2020-12-16 川觀新聞SCOL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10月11日,馬識途《夜譚續記》作品研討會在成都市金牛賓館舉行。在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看來,以後像馬識途這樣的作家會越來越少,因為他的經歷、身世非常豐富和傳奇,他接觸的各色人也非一般作家能接觸到的。這些都成為他寶貴的寫作資源。「馬識途的寫作都是從生活中來,是活生生的東西,這不是我們通過勤奮閱讀可以獲得。未來,大部分作家都是在循著求學、在城市工作、讀世界名著這樣一種思路進入寫作,而不會進入真正的虛構,不會像他這樣接觸活雜的民間稗史。」謝有順感慨。

如果你仔細翻讀馬識途的小說,一種真實的時代感撲面而來。他的小說寫出了一代人真實的生活狀態,這是寫作很重要的定西。在謝有順看來,小說經歷各種探索、革命後,會發現講好一個故事,塑造好一個人物,留下一種語言腔調,這是小說不可動搖的使命。馬識途的小說就具有這樣的功效。馬識途的故事,會讓讀者了解到遠方的事,了解到我們不知道的人,會勾起我們傳統的記憶。

在研討會上,謝有順發問:「馬老這種寫作,價值和意義究竟在那裡?」在謝有順看來,馬識途筆下的人物,包括那種生活形態,不太像正統價值觀所塑造的生活。這有點像《史記》中的七十列傳,非常經典。七十列傳中,除了帝王將相,還寫了各色人,讀進去,每個讀者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人。而通過馬識途的寫作,讀者也可以認識到另外一群人,這群人不是遵循著孔子、莊子等傳統價值觀生活,而是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這群人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有強大的生命力,且非常值得書寫。他舉例,這樣的人就像《水滸傳》裡面的魯智深、李逵等,他們直率單純,有著自己的價值觀。馬識途的小說裡就關注了這群人。他筆下算命的,流浪的,開煙管的,這些人有很多活潑的東西。「如果用傳統價值觀來看,這些人似乎都是惡的、應該被批判的,但是在他們世界,這就是對的,我們怎麼來認識這種人,也是一個課題!」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報紙不僅提供...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說,其實報紙在現代中國剛創生的時候,刊發的言論、雜感是當時影響社會極為重要的力量,那時梁啓超、胡適等人的許多文章都是在報紙上發表而產生廣泛影響的。「報章往往能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傳播得最遠。」如今,在網際網路時代,民眾有很多傾聽聲音的渠道,但是也需要有人幫他們分析、討論,需要啟蒙。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 報紙不僅提供...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說,其實報紙在現代中國剛創生的時候,刊發的言論、雜感是當時影響社會極為重要的力量,那時梁啓超、胡適等人的許多文章都是在報紙上發表而產生廣泛影響的。「報章往往能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傳播得最遠。」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我讀湯養宗的詩《紙張》
    ——by謝有順   我讀湯養宗的詩《紙張》   文| 謝有順   紙張   湯養宗   一生的光陰,或許只有能幾次到家   在許多夜晚,那是誰,仍在紙張上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報紙不僅提供事實的力量 也提供觀點的力量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說,其實報紙在現代中國剛創生的時候,刊發的言論、雜感是當時影響社會極為重要的力量,那時梁啓超、胡適等人的許多文章都是在報紙上發表而產生廣泛影響的。謝有順認為,在現在的網絡時代,以全媒體形式繼續介入文藝評論,也非常重要和有意義,因為它可以影響有影響力的人。但媒體的文藝評論與學術性刊物所作的那種學術討論不同,媒體要突出自身的敏銳、前瞻和貼近社會的特點,讓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學者看了有一些啟發,普通老百姓看了也覺得好像能夠大致明白。」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
    參與活動:2017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編號:37 姓名:黃天驥「這輩子我只努力當一座橋」 ——記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    說起黃天驥教授,中山大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學生們眼中笑容可掬的老爺爺、是老師們心中學問淵博的老前輩,也是校友們腦海裡母校可欽可敬的大宗師。他是每年畢業典禮上那位手持權杖送走畢業生的教師代表,也是開學第一課上傳道授業的引路人。黃老師以潤物無聲的教育之光,踐行著人民教師的平凡與偉大。如春風化雨,濡染了一代代中大學子。
  • 中山大學中文系不開網課
    2月13日,中山大學中文系通過郵件、微信公眾號及微信群等多個渠道向每一位本科生、研究生發送「關於疫情期間學習安排的建議」的信件。信件中稱,按目前廣東省教育廳的安排,廣東省各高等學校2月底暫不開學,因此同學們返校學習的時間仍不能確定,此後一段時間(估計為30天左右)仍是居家學習時間。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享年60歲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享年60歲 澎湃新聞記者 彭渝 2019-05-06 22:55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 享年60歲
    金羊網訊 記者張璐瑤報導:中山大學中文系今日(7日)凌晨發布《訃告》透露,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會長,第十一屆廣東省政協委員李煒教授,因病於2019年5月6日12時38分在廣州逝世,享年60歲。李煒教授,男,漢族,山東冠縣人,1960年3月15日生於蘭州。
  • 中山大學中文系不開網課!
    ▼在眼下的「全民網課潮」中,中山大學中文系日前向各年級學生發出
  • (揭秘老教授的書房之四)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努力當好一座橋梁
    (原標題:(揭秘老教授的書房之四)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努力當好一座橋梁)
  • 名家談寫作|謝有順:作家是有原產地的
    因此,只有看到小說和生活在共享同一個生命世界時,對小說的研究才不會變成單一的對知識、材料或寫作技藝的解析,而是會去體察作者的用心、細節的情理、靈魂的激蕩,並由此認識一種生命的存在。這令我想起維吉尼亞·伍爾夫一句話:「你可以解剖一隻青蛙,但是你卻沒法使它跳躍;不幸得很,還存在著一種叫做生命的東西。」
  • 中山大學教授逝世
    圖據中山大學公眾號資料圖出生於廣東汕頭市曾師從陳寅恪、岑仲勉蔡鴻生先生,1933年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2006年退休。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仕忠先生在朋友圈發文哀悼:「蔡先生把學而優書店當做自家書房,每天至少一趟。哲人其逝,唯留背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努力當好一座橋梁
    新華社廣州10月28日電(記者 毛鑫)今年82歲的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最近又忙了起來。原來,北京一家出版社要出一本德語版的《元曲》,急著要他推薦一百篇元曲代表作品並寫一篇前言。「本來我正忙著編纂手頭的書稿,但這本書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的,非常有意義,多付出點精力也值得。」他說。
  • 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1954年,原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主任王力也調入北大。北大中文系師資隊伍空前強大,但人事矛盾也多了,系主任楊晦要做許多平衡,承受的壓力是大的。而他始終在想辦法維持北大自由開放的學術傳統,使中文系有相對良好的學術氛圍,使教學走向正軌。 在他的主持下,1962年6月,北大中文系再次調整充實了課程。
  • 中大中文系教授李煒因病逝世: 塵世一甲子 桃李滿芬芳
    學生親切地稱呼李煒教授「煒哥」。剛剛過去的這個周六,中山大學不少師生校友的心,隨著中大中文系教授李煒的離去,被哀傷籠罩。李煒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語言學會會長,第十一屆廣東省政協委員,他為人風趣幽默、樂觀積極,在與病魔抗爭數年後,於2019年5月6日12時38分,在廣州逝世,享年60歲。斯人已逝,幽思長存!隨著李煒的離去,師生友人對他的懷念與日俱增,言談筆墨中的思念之情也愈發濃烈。
  • 中山大學等你來挑戰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立於1924年,是中山大學歷史悠久的學系之一。1946年,中山大學成立語言學系,這也是我國第一個語言學系。中文系與語言學系、語言歷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領導在教師節前夕慰問老領導、老教授
    9月9日,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王庭槐校長、周雲書記、劉霖霖校長助理、工會主席丁艮平、人事處副處長張琳一行到中山大學南校園、北校園拜望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發展專家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夏書章教授、前院長陳偉林教授和母體學校中山大學部分離退休老領導、老教授,向他們致以節日的祝福與問候
  •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家、中山大學教授吳定宇逝世,享年74歲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家、中山大學教授吳定宇逝世,享年74歲 譚豔花/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網站 2017-07-24 21:15
  • 暫憑杯酒長精神:中山大學李煒教授周年祭
    2019年5月6日,我們的恩師、中山大學中文系李煒教授與世長辭。恩師走後,我們與他的家人、師長和各界友人一樣,陷入了涔潸的悲痛之中。為了以更好的方式追思、緬懷李煒教授,在學校的關心支持下,在諸位師長的主持下,我們懷著共同的信念,開始了為恩師整理編撰一本學術論集、一本追思文集的工作。
  • 「學生是我生命的陽光」 追記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煒
    受訪者供圖  2019年5月11日上午,廣州市殯儀館白雲廳,白色的花圈如雲似海、墨書的輓聯鋪天蓋地,上千名中大師生、各界人士自發從四面八方趕到追悼會現場,來送別一位他們深深敬重的好老師——著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李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