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6 來源:規劃司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扶貧工作精神,按照部黨組統一部署,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以下簡稱裝備中心)從2012年開始定點聯繫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扶貧工作。五年來,我們站在看齊中央戰略、落實黨組決策、推動地方發展、造福一方百姓的高度,堅持用真心、動真情、使真力,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將「消除素質型貧困、加快建設人力資源開發扶貧示範區」作為突破口,制定扶貧規劃、強化保障機制、持續精準施策、深挖援建資源、創新支服方式,幫助當地顯著改善了辦學條件、切實加快了教育發展、有力助推了經濟社會進步,得到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一)精準改善辦學條件,夯實教育脫貧根基。根據當地教育發展實際,對照教育裝備配備標準,著力補齊短板。一是協助落實「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組織實施「學前教育裝備愛心園」援建工程,捐贈各類亟需學前教育裝備總額達到2500萬元,惠及滇西邊境山區10個州市56個縣(市、區)的66所幼兒園。同期開展幼兒教師培訓,做到物質扶貧、智力扶貧、人才扶貧「三結合」。二是全力助推「全面改薄」。積極為寧洱縣中小學校籌集課桌椅、學生床架、照明燈具、飲水設備等教學設施,以及實驗臺桌、圖書、計算機等儀器設備、援建塑膠運動場及籃球場,資金總額超過2200萬元。通過「滇西邊境山區縣教學點特殊重點支持項目」「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潤雨計劃」等向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爭取資金529萬元,用於改善學校基礎設施、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三是著力促進升學突破。爭取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項目資助,從2017年4月啟動為期5年的中華英才(寒門學子)計劃,在寧洱縣遴選10名貧困山區農村籍、品學兼優的初一畢業生,利用寒暑假在北京由清華附中優秀教師進行集中培養,創造條件為貧困學生考取重點大學夯實基礎。
(二)著力加強師資培訓,不斷增強內源動力。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針對寧洱縣師資薄弱實際,有針對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一是組織系統培訓。先後10期組織100餘名專家學者及優秀教師赴寧洱教學一線,通過專家報告、現場教學、同課異構、送教送課等形式,培訓各類學科教師及教輔人員共3000餘人次。二是引入名校資源。促成清華附中與普洱中學達成幫扶協議,組織一批學科特級教師上門為普洱中學師生講示範課,在北京、寧洱兩地長期開展校長、教師、學校管理人員跟崗培訓。促成中科院玉泉小學等10餘所幸福教育聯盟優質校與寧洱縣達成幫扶協議,為寧洱縣中小學提供免費的諮詢、培訓、診斷和指導工作。三是共享優質資源。攜手中國統一教育網,加快推進寧洱縣智慧校園雲平臺和錄播教室建設,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分享優質課堂,提供教師一對一指導幫助。
(三)發揮裝備科研優勢,加大課題引領力度。一是協調召開「全國職業院校茶葉生產和加工相關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範研討會」,通過參與職業教育裝備標準研製,提升地方特色職業教育能力與優勢。二是召開全國民族教育研究課題《五十六種聲音同一個夢系列有聲圖書》成果公開報告會,促進當地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傳承,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交流。三是承擔教育部、雲南省教育廳多項研究課題,設立中心內部定向課題,研究成果為實施扶貧舉措提供了重要依據。在10所中小學建立「裝備試點+培優」模式,促進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裝備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經過連續多年的不懈努力,寧洱縣已於2016年底順利通過了國務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驗收。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部黨組滇西扶貧、教育扶貧總體部署,圍繞進度做文章,圍繞均衡做文章,圍繞改革做文章,緊跟脫貧攻堅的「指南針」,用好脫貧攻堅的「放大鏡」,啃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營造脫貧攻堅的「大合力」,採取穩定脫貧措施,形成成套扶貧模式,建立長效扶貧機制,鍥而不捨、久久為功,促進更高層次教育公平,堅持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為根本標準,推動教育扶貧工作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忠建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