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那麼多書語文依然不好?關於感知力的重要性

2020-09-18 壞媽媽日記

我相信幾乎所有的家庭都非常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有很多父母雖然一天奔波勞累,但是還是願意在晚上為孩子輔導功課,但是這其中也有很多問題。

比如說已經講了很多遍的數學題,孩子在考試中依然做錯了,並且隨著時間的流失,家長對於孩子的功課輔導越來越吃力。

並且很多家長表示在輔導孩子語文功課的時候無能為力,很多孩子的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科目考試非常棒。

但是到了語文卻非常的拖後腿,拉低學習總分數,家長們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也是紛紛的為孩子報了語文的輔導班,但是效果可見一斑。

難道自己的孩子真的就不適合學習語文嗎?難道語文要比數學更難嗎?並非如此,其實語文說到底是對文化的沉澱。

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一步登天,這需要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多讀書,多看些文章,我認為小學語文的學習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的感受力,如果強行把孩子送入輔導班,很可能會扼殺孩子的語文學習興趣,並且效果也不見得多好,那麼家長到底應該如何讓孩子學習語文呢?

一,何為感知力

前文中說過,孩子的語文學習重點在於孩子的感受力,那麼何為感受麗娜?其實,這個能力早在很久以前就被提出,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就已經很明確的提出了這個概念,但是他卻沒有走入課堂,被很多人忽略掉了。

感知力又叫做感知覺能力,對於一件事情,一個故事的認知,我們先有感性認知,最終沉澱為理性認識,這就是感知力。

在教育的大環境,相老師越來越疏鬆,孩子的理性認知而忽略了的感性認知,正是因為這一點,有的人性文章寫的能夠讓人潸然淚下,但有的人卻平平無奇,不能帶動人們的情緒。

二,為什麼感知力那麼重要

1,刻板化教育可能會導致孩子心靈「荒漠化」

我相信很多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寫過一篇作文,這篇作文,叫做《我的母親》或者《我的父親》,我長的主持當然就是描述母愛和父愛。

當然,在小學或者是初中的時候,有很多這樣的文章,很多孩子不明白為什麼要寫這樣的文章呢?一個主題的文章要寫好幾遍,千篇一律,很多孩子覺得這樣的題目非常老套,其實這就是孩子缺乏感知力的表現,還是對於真情實感的感知力不強,甚至父母的愛都是如此。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批評如今的年輕人如此的冷漠,是一批精緻主義者,內心的世界是荒蕪的,大部分孩子都冷漠自私。

這其實也並不是無稽之談,如今的時代,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物質很容易得到滿足,人們不再為吃穿發愁,但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卻沒有跟得上這種物質上的改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單調,這也能夠解釋出為什麼如今的孩子顯得那麼冷漠。

感知力,不論是從現實生活中還是精神世界中都能幫助孩子認識到更大的世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想要讓孩子增加感知力,就不要讓孩子只讀書,更應該讓孩子去親身了解這個世界,親自用自己的知識去認識世界。

2,套路抵不過真情實感

在孩子寫作文在考試中佔了很大一部分的分數比例,這讓很多學生和家長不得不引起重視,但是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環境下,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在注重培養孩子的寫作套路。

例如,要求在文章的開頭是使用鳳頭,利用金句名句,堆砌出一個好的文章開頭,在文章裡的中間就不那麼重視,可以寫個較為隨意,到了文章的最後,要修畫龍點睛之筆。

這確實能夠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堆積出一篇看似好的文章,但是這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真情實感,答案是,不能,這也正是問題所在。

為什麼有的人走到瀑布能夠說,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但是有的人走到瀑布,卻只能說出這水好大呀,這就是差距,這就是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同,以及,文化底蘊的不同。

很多孩子在寫作文的時候都是客觀的進行思考,進行描述,描述水從何而來,如何落下等等,但是在語文作文是行不通的,語文的作文中需要對事物進行更多的感受。

例如,在看到瀑布的時候,你心中的感情是怎樣的?讓你產生了什麼樣的想像?這樣才能夠讓人們感同身受,寫出獨一無二的文章。

讓孩子寫作的目的不不是讓孩子能成為什麼了不起的作家,而是要讓孩子更加注重生活的感受,注重生活的思考,所以說,多少孩子對你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思考,感受,才能夠讓孩子寫出妙筆生花的文章。

3,孩子是依靠感官來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是依靠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我們老生常談的理解能力,這種能力其實就來自於感知力,打個比方來說,滕王閣序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篇文章是需要高中生進行背誦的,很多孩子能夠背誦的滾瓜爛熟,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嗎?

並沒有,這也正是應試教育的弊端,孩子只是機械化的背誦,根本不明就裡,不知道滕王閣的結構,地形,地點到底是怎樣的,他們只是想應付考試而已。

著教育專家孫瑞表示:要學會有些是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在生活中看到本質,透過表象看本質,如果孩子能給我唱不到更深刻地感覺那麼久還融合貫通道生活的各個方面,孩子的理解能力也就會更強。

我們自己觀察一下高中的孩子語文學習成績,我們發現大部分孩子的成績還是很可觀的,但是卻有一個嚴重的分水嶺在110分,那些名列前茅的孩子,語文學習成績能夠達到120分左右。

但是很多孩子都是卡在110分,無法突破,造成這種原因就是感知力的不同,雖然應試教育中充滿了對試題的套路,但是越走到高處,就會發現,這種素質,感知力才是拉開差距的真正方式。

餘秋雨曾說: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那麼反過來,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

所以說努力很重要但是選擇也很重要,家長在教育孩子寫作文的時候,要先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找到努力的方向,我相信根據科學的方法和家長細心的教導孩子的語文成績,和作文都將不會是難事。

相關焦點

  • 補那麼多課,為何語文還是不好?一個媽媽關於感知教育的深度思考
    中,我提到自己也曾是個希望孩子」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的媽媽。只是孩子不接招,本著不扼殺學習興趣的原則,我沒有逼迫孩子上輔導班。隨了孩子的意願,並不是我有多溺愛孩子,也不是我有多無知。而是出於我對於小學語文學習的深度思考。
  •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作文寫不好?
    反過來,喜歡閱讀的孩子,寫作水平一般也差不了。但是,確實有些家長非常疑惑,自己的孩子讀了許多書(甚至非常多),為什麼作文卻寫不好,甚至會成為老師批評的對象?通常,在小學階段,尤其在小學四年級之前,孩子的閱讀數量似乎與寫作水平不成比例。個別孩子,到了中學,寫作水平也非常一般,那麼,原因究竟在哪裡?
  • 為什麼孩子讀了很多書,還是做不好閱讀理解、寫不好作文?
    隨著教改的進一步深化,語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家長們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語文成績,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明白了閱讀對於提高孩子語文成績的幫助,會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現在的網絡也很發達,為孩子們的閱讀進一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不會挑書的,可以找到大量的書單參考,嫌買書貴的,除了去圖書館借閱,也可以輕鬆找到大量免費的電子書。
  • 有人主張把英語「踢出」高考,網友:我語文不好,是不是也踢走?
    三、鍾南山:學好基本功,語文最關鍵 在最近一次採訪中,鍾南山談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他說:「準確地說,我經過了至少七十幾年的學習,我關於學習的最大體會就是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教不好孩子?
    相信很多家長的手機裡,都收藏著大量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平時聽了很多講座,也看過不少案例分析,功課做得不可謂不深。但實踐過後,很多父母又深有感觸:道理知道了很多,還是茫然無緒;方法用了很多,總難見預期效果。為什麼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教不好孩子?
  • 孩子學不好語文?那是你還沒有遇到它
    前段時間十點君看了一段醫學泰鬥鍾南山院士的採訪,他特別強調了學習語文的重要性:「經過了至少七十幾年的學習,我關於學習的最大體會就是,要學好基本功……而在基本功裡,學好語文最關鍵。比如,十點君強烈建議要讓孩子多讀經典的文學作品。從大師的作品裡,去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這個過程裡,孩子長期接受文學的浸染,自然會潛移默化地get語文的魅力、積累語文知識。
  • 不讀這些書,你就學不好語文了,老師也教不好語文了
    ,以至於網上流傳著一句惡狠狠的話,「以後高考語文就是要實現讓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事實也是如此,這幾年高考語文命題都在發生著變化,開始考閱讀面和閱讀速度,命題選材範圍也大大拓展。現在不只考文學方面的額材料,還涉及到考古、經濟、科學、哲學、歷史等方方面面。而且,高考命題開始探索如何考「整本書閱讀」。這既是考學生,也是考老師。如果當老師的還是不讀書或者少讀書,就很難應對未來的高考!學生更不用說,不大量讀書,根本無法學好語文。
  •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是寫不出來?
    小學開始學寫作文,中考作文50分,高考作文60分,真可謂得作文者得語文。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寫作是一門語言的最高級應用,所以用作文來考察學生語文的學習效果理所當然。但是一面是對作文的高要求,一面是眾多學生對作文的有心無力,半天憋不出一句話,選材構思、遣詞造句、結構安排各種問題,很多小豆包家長更是吐槽一寫作文雞飛狗跳。
  • 孩子學語文越來越吃力,語文老師:課外書讀得少,寫作文難高分
    現在已經到了大語文時代,語文教材的改編,讓語文老師和家長都很吃力。如果小學學不好,進入初中、高中,對閱讀積累有一定要求,會更加困難的。有的家長認為,輔導孩子寫語文作業簡直太難了,「投入產出比」低得嚇人。其實,我覺得,這不僅和教材有關,和孩子自身的閱讀習慣也有一定關係。
  • 《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讓孩子的遊戲力與詩歌感知力比翼齊飛
    三周多的她現在會背《詠鵝》、《靜夜思》、《春曉》等貼近生活好理解的詩句。可是,如果再背更多的詩歌,特別是抽象的,她更多的只是背誦詩句,沒辦法更好的理解。那就這樣子僅通過古詩培養寶寶韻律感和記憶力,但沒辦法收穫更多嗎?
  • 書看得越多,語文成績反而越差,閱讀練習的怪圈,3個方法來糾正
    家長也會比較重視閱讀,有條件地給孩子買書,可是書看得越多,語文成績反而越差。問題是大部分孩子在家長的大量閱讀安排下,並不能通過閱讀有什麼語文學習上的長進,那麼這樣的閱讀就是無效的。我們應該關注的是閱讀的習慣,閱讀可以看多種書籍類型,除了課本裡建議指導的同步課外書,我們可以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安裝說明、做飯的方法、快遞單上的說明等等。保持閱讀的習慣為的就是增加對文字的感知力和理解。
  • 讀語文小書也是讀人生大書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在序言裡說:「如果一個語文老師以為一本教材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的話,那麼他不可能把這門課教好,學生也不可能把語文學好。老師、家長要做孩子閱讀上的引路人,不僅要告訴孩子讀什麼書好,還要指導孩子讀出好書好在什麼地方,培養起孩子自己的眼光和閱讀鑑賞能力。」這套書是一次帶孩子讀好書、讀出好處、讀出鑑賞力、讀出人生大書的有益嘗試。
  • 語文老師給大家推薦,搭配課文的閱讀物,選對書才能提高語文成績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語文老師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是從習慣和興趣上入手,希望能在小學階段把閱讀習慣和興趣培養起來。家長理解的閱讀重要性,是通過閱讀可以提高語文學習成績。那麼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語文成績了,能夠把老師和家長對閱讀的目標結合起來,就需要我們選擇優質的課外書,最好是配套語文課本學習的閱讀物。這才能夠幫助同學們在培養閱讀習慣的同時,也能拓展知識量,做好閱讀延伸。小島老師想推薦一些配合語文課本的閱讀物,請同學和家長做好筆記吧。
  • 論閱讀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現在都在談「閱讀」、「閱讀」,但是很多學生讀著讀著就困了,讀著讀著就跑神了!可惜,大多數孩子在平時學習都忽略了「朗讀」這個重要環節。大聲朗讀對於學習記憶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於語文和英語來說,更是重中之重。老師們也會給學生留」朗讀「作業,不過很多學生還是不明白朗讀的重要性。
  •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01經常聽到有人感嘆,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我的朋友小A,每年年末在朋友圈曬年度總結,年初在朋友圈曬新年計劃,無論她的總結還是計劃裡,都少不了的是讀書清單。前幾天朋友聚會,小A一臉落寞地問我:「為什麼我那麼努力,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我的人生啊?」我問她:「咱倆都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時都感慨良多,雄心勃勃,發誓要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來高標準嚴要求自己,你覺得你做到了幾個?」
  • 關於孩子10多年的語文學習,聰明父母都制定了這樣的能力培養規劃
    語文是基礎的基礎,有人說「得語文者得天下」,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強調了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隨著中高考的改革,語文越來越成為最能夠拉開學生檔次的一門學科。 眾所周知,語文這門學科不像數理化那樣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是廣博的、龐雜的,因此關於語文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持續性、系統性的過程。
  • 多複習課文,多做閱讀題,多讀課外書?學好語文,哪項最重要?
    如果學語文是著眼於文學素養的提升,那麼多讀課外書是最重要的;如果所謂的學語文是指語文考試考取高分,那麼相比於前兩者,多讀課外書又是最不重要的。很遺憾在基礎教育階段現行的語文學習環境下,這兩種語文的學習是有區別的。著眼於素養的提升:閱讀是必須,但閱讀題不是,課文也不是。
  • 為什麼聽了那麼多育兒知識,卻依然養不好孩子?
    你有沒有發現,養孩子和過日子是一模一樣?都是「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養不好孩子(過不好一生)」。白天勸說自己千萬遍,「心態要好,脾氣要順」,回家面對不會寫作業的孩子,還是忍不住胖揍一頓。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 孩子語文成績上不去,不是笨,歸根結底是這些學習習慣不好!
    這就讓很多家長更是心急如焚:孩子語文學不好怎麼辦?孩子就是不會寫作文怎麼辦?每次語文考試成績都不理想怎麼辦?孩子語文成績不好,往往不是孩子不努力,也不是孩子天生對語文過敏,而是學習習慣出了問題。還教訓孩子說:「天天就想著看閒書,看閒書能讓你多考幾分嗎?多做題才是正經事!」儘管我們再三強調,課外閱讀很重要,但還是有些家長不重視,甚至剝奪孩子的閱讀時間,拿去讓孩子做題。
  • 資深語文老師提醒:孩子作文寫不好,就是書讀得不夠多!
    前幾天看到一位家長發朋友圈說:「我家孩子剛開始接觸作文,寫了撕,撕了寫,熬夜到12點,還是寫不出來。怎麼才能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對於這位家長我表示深有同感,的確很多孩子並不喜歡寫作文。但是作文卻又那麼重要,在語文考試中,作文分所佔比重都是最高的。文如其人,寫作能力也是個人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可是怎麼才能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