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是一個讓人產生幻覺的地方,好像我們走入其中,已經與天上的神靈有了暗語,身體裡糾結的一切都紛紛解散,誰非過客,花是主人。」——青青
小美8月去了趟壩上,風塵僕僕的回來,一腦門子的官司。
帶著條狗去壩上草原玩兒,結果狗玩兒的時候被貓抓傷了臉,老公還被馬踢到了腿。
雖說好歹都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是小美拿著幾乎沒怎麼使用過的駕照第一次開了遠道兒,還下著大雨,趕回來準備出差。
回來就病了,十有八九是神經過度緊張的。
「等我從舟山出差回來,我一定去雍和宮燒香!」
浙江舟山?我想到了著名的普陀寺。
身在北京的人很是有趣,一有所求便是雍和宮,佛教四大名山都能夠視而不見。禮佛往往在遭受不幸或者挫折後。
人們就是這樣,揣著最躁動的一顆心,去最應安寧與清淨之所,求一個凡塵俗事的答案與心安。
會得到心安嗎?依然會。
這便是寺院的最美所在。
青青的《空谷足音》便是一部漫遊寺宇的故事集。為什麼說是故事集?每一個寺院都伴隨著親身的經歷與傳說,與其講寺廟的起源,不如講自己與寺廟的機緣。
我們談佛談寺,以為絕緣於世。而青青眼中的寺,一花一葉均是緣分。
緣、美,機緣與美輪美奐。
我們以為的佛緣即是斷情絕愛才能修成的緣分,在《空谷足音》中並不存在。
與其說作者青青是在佛緣中絕塵,不如說作者是在尋訪寺廟的過程中寄情。
每一個小故事,都能感受到作者充沛的情感寄託。
作者曾在普陀山與一位修行者有過一盞茶的緣分,在面對未來未知的讓人躑躅的困苦時,修行者對她說:「有苦你即隨它,不要逆它,時過境遷,就不是苦了。就像這茶剛入口甚苦,好茶回甘。」「這兒真好,要是天天在這就好了。」「那就剃了頭,留這兒當和尚。」
驚醒了作者——塵世雖苦,於我到底還有留戀。
我想於青青而言,寺宇歸處不是寂靜無聲,而是千千萬萬的情與緣。
當我們面對塵世間的一切煩惱時,往往只想著偏安一隅便是歸途;可是真的當有人問你一句「告別紅塵俗世可好?」才回想起初心和夢想。
好茶入口雖苦,而後回甘。
為了那回味去窮的甘甜,我們願意付出多少努力。
青青踏著她淡然而求索的步伐,帶著我們領略名山小流,講述一個個她聽到的小故事,敘述著一個個她的經歷。
全書六十二個寺院的真實尋訪經歷,用真實的故事,寺院的美好傳說,描述美的同時,也傳出絲絲禪意。
在青青的腳下和口中,每一間廟宇像是有著獨特的生命力,在用自己獨特的聲音傳承著其間發生的故事。
它們每一間與每一間都那麼不同,而青青沒有冗餘的描述,字字圓潤珠璣。好像是在告訴我們,想知道此間真相嗎?不如尋找機會一探究竟吧!
讓人能夠在她的文字中休憩,卻也同時心生嚮往:嚮往那廟宇間的蟲鳴鳥叫,廟宇間慵懶的貓咪與溫暖的夕陽,以及吹過廟宇斑駁牆壁的一縷細細的風。
《空谷足音》封面講「尋訪世間最美寺院」,世間可有一間最美寺院存在嗎?
可能存在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吧。
作者青青回想童年時的經歷,一片山野,一道屋簷——便也如同一座廟宇,收容著她兒時的記憶,包容著一方安定。
空谷足音,如果你在為凡塵而煩惱,不如暫時收斂鋒芒,去感受空山新雨的美妙,隨著青青的腳步寄情山水與廟宇,放鬆片刻。也許便能收穫一絲禪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