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寺院照壁,情探廟宇之間:《空谷足音》尋訪寺院的靜美、緣禪

2020-12-10 烏龍大麥茶

「寺院是一個讓人產生幻覺的地方,好像我們走入其中,已經與天上的神靈有了暗語,身體裡糾結的一切都紛紛解散,誰非過客,花是主人。」——青青

小美8月去了趟壩上,風塵僕僕的回來,一腦門子的官司。

帶著條狗去壩上草原玩兒,結果狗玩兒的時候被貓抓傷了臉,老公還被馬踢到了腿。

雖說好歹都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是小美拿著幾乎沒怎麼使用過的駕照第一次開了遠道兒,還下著大雨,趕回來準備出差。

回來就病了,十有八九是神經過度緊張的。

「等我從舟山出差回來,我一定去雍和宮燒香!」

浙江舟山?我想到了著名的普陀寺。

身在北京的人很是有趣,一有所求便是雍和宮,佛教四大名山都能夠視而不見。禮佛往往在遭受不幸或者挫折後。

人們就是這樣,揣著最躁動的一顆心,去最應安寧與清淨之所,求一個凡塵俗事的答案與心安。

會得到心安嗎?依然會。

這便是寺院的最美所在。

青青的《空谷足音》便是一部漫遊寺宇的故事集。為什麼說是故事集?每一個寺院都伴隨著親身的經歷與傳說,與其講寺廟的起源,不如講自己與寺廟的機緣。

我們談佛談寺,以為絕緣於世。而青青眼中的寺,一花一葉均是緣分。

緣、美,機緣與美輪美奐。

我們以為的佛緣即是斷情絕愛才能修成的緣分,在《空谷足音》中並不存在。

與其說作者青青是在佛緣中絕塵,不如說作者是在尋訪寺廟的過程中寄情。

每一個小故事,都能感受到作者充沛的情感寄託。

作者曾在普陀山與一位修行者有過一盞茶的緣分,在面對未來未知的讓人躑躅的困苦時,修行者對她說:「有苦你即隨它,不要逆它,時過境遷,就不是苦了。就像這茶剛入口甚苦,好茶回甘。」「這兒真好,要是天天在這就好了。」「那就剃了頭,留這兒當和尚。」

驚醒了作者——塵世雖苦,於我到底還有留戀。

我想於青青而言,寺宇歸處不是寂靜無聲,而是千千萬萬的情與緣。

當我們面對塵世間的一切煩惱時,往往只想著偏安一隅便是歸途;可是真的當有人問你一句「告別紅塵俗世可好?」才回想起初心和夢想。

好茶入口雖苦,而後回甘。

為了那回味去窮的甘甜,我們願意付出多少努力。

青青踏著她淡然而求索的步伐,帶著我們領略名山小流,講述一個個她聽到的小故事,敘述著一個個她的經歷。

全書六十二個寺院的真實尋訪經歷,用真實的故事,寺院的美好傳說,描述美的同時,也傳出絲絲禪意。

在青青的腳下和口中,每一間廟宇像是有著獨特的生命力,在用自己獨特的聲音傳承著其間發生的故事。

它們每一間與每一間都那麼不同,而青青沒有冗餘的描述,字字圓潤珠璣。好像是在告訴我們,想知道此間真相嗎?不如尋找機會一探究竟吧!

讓人能夠在她的文字中休憩,卻也同時心生嚮往:嚮往那廟宇間的蟲鳴鳥叫,廟宇間慵懶的貓咪與溫暖的夕陽,以及吹過廟宇斑駁牆壁的一縷細細的風。

《空谷足音》封面講「尋訪世間最美寺院」,世間可有一間最美寺院存在嗎?

可能存在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吧。

作者青青回想童年時的經歷,一片山野,一道屋簷——便也如同一座廟宇,收容著她兒時的記憶,包容著一方安定。

空谷足音,如果你在為凡塵而煩惱,不如暫時收斂鋒芒,去感受空山新雨的美妙,隨著青青的腳步寄情山水與廟宇,放鬆片刻。也許便能收穫一絲禪機。

相關焦點

  • 《空谷足音》:一位女記者與62座寺院的故事
    書出版後三年來,我又有意或者無意尋訪了幾十家寺院,寫出了十四個寺院。這些寺院,多數是與友人一起,並肩攜手,雲水之思,蕩滌塵襟。特別是已亥年春節,我與女兒去日本關西遊,住在京都吟松寺旁邊英國人開辦的民宿裡,每天早晨與黃昏我都到寺院裡,與一對住在寺院的老人相視,微笑。
  • 《空谷足音》書評·尋訪最美寺廟,覓得人生四境
    少時不知何是廟宇,總覺得有些許清冷肅穆,讓我不禁望而生畏。待到成人方知,每座廟宇都是一方人生課堂,每座廟宇的背後也有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嗔痴怨恨、喜怒哀樂。近來有緣看了一本名為《空谷足音:尋訪世間最美寺院》的書籍,寫的是有關於寺院廟宇的故事,期間有山居的隱士、寺廟裡的僧人、客棧的主人、茶庵裡的茶師等等,無一不因寺廟而結識相伴,也展開了一幅幅喜怒哀樂、悟道問心的人生畫卷。
  • 同是拜訪寺院,古詩與現代詩禪韻各異其趣
    【譯文】獨自一人去尋訪益上人的廟宇,路上經過了一片潔淨的沙灘。一條小徑延伸到積滿白雪的松林深處,幾座山峰在斜陽中隱隱生寒。山僧高興地迎接我到來,帶著我在林中佛閣四處賞玩。【賞析】這首詩就是記敘作者為了尋訪一位法名益的上人,過沙灘,穿松林,踏積雪,冒嚴寒,跋山涉水,隻身進山的情景。首聯「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兩句寫詩人獨自啟程,去遠尋自己尊敬的益上人的寺院。「獨」字寫出了詩人的超然灑脫。他獨來獨往,身心自由,別無牽掛,貴在適意。
  • 去寺院求什麼,寺院義工來告訴你到寺院該如何做!
    看到很多人喜歡去寺院燒香拜佛,從疲憊的工作和人際關係中抽身來寺院看看,緩緩的拜拜佛,在大殿外的板凳上靜靜的待一會。煩惱和疲憊就會隨著薰香而消散。老張本人也很喜歡。能來寺院好啊,來寺院拜佛燒香的人都是有福報的人。
  • 最大的佛教寺院,佔地面積廣,寺院多尊佛像,值得一睹為快
    而承載著人們寄託的,是現實中的宗教,正如我們中國人有的信奉道教,有的信奉伊斯蘭教一樣,歐美國家大多信奉基督教,但在亞洲,當人們最能接受佛教時,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信仰者,而佛教的活動主要是在寺院進行,寺院建築也是佛教文化的精華,在泰國,寺院面積達360萬平方千米,寺院中的一百萬尊佛教尤其壯觀。
  • 四大天王寺,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最受日本人信奉的廟宇之一
    我這個是要把週遊卡玩出本來的節奏哈四大天王寺,日本最早的佛教寺院,也是最受日本人信奉的廟宇之一。建於593年的四天王寺,本尊供奉的是救世觀世音菩薩,由聖德太子主持建造。院內依然保留著一處全日本最古老的石制鳥居。
  • 為什麼寺院旁都種滿了紫陽花?
    從前覺得白色的紫陽花不夠美,而這片花海,仿佛讓我看到了滿山棉花糖。明月院栽種這麼多紫陽花並非傳統,而是因為寺院參道(又叫神道,是信眾前往廟宇參拜的道路)兩旁需要設木樁,但二戰結束後,明月院人力物力匱乏,於是就用適合當地氣候的紫陽花來代替木樁。
  • 極樂寺,東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值得一看
    極樂寺是東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與長春般若寺、瀋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並稱為東北四大佛教叢林。極樂寺其實不大,多是些做功課的老人,最值得一看的是五百羅漢堂和寺後的七級浮屠塔,每年5月,丁香盛開時很美。
  • 中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遼金寺院
    五龍壁原來是興國寺門前的照壁,是明萬曆年間的遺物,為了便於保護文物,在1980年遷至了善化寺的西院,2009年又移到了善化寺的山門對面,成為了善化寺的照壁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遼金寺院。善化寺不僅有遼金寺院的那種氣派,還包含了江南園林的秀美,很多亭臺樓閣和園林小景,都是非常的精緻。
  • 乾隆賜名的內蒙古寺院,被稱為「小布達拉宮」,還是高等學府
    廟宇的存在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司空見慣,廟宇所供奉的佛像不同,所蘊涵的歷史意義也不同。所以大多是寺廟香火年復一年,有許多祈福者把自己的心願寄托在此,在國內有許多著名的寺院,那麼今天要提到的就是一座非常低調的寺廟,位於內蒙古,不僅非常有靈氣,而且自古就對佛教文化的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就是位於內蒙古的五當召。
  • 行走甘南:夏河縣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格魯派著名寺院,雪景超美
    舉目望去,氤氳著霧氣的拉卜楞寺好似一個神秘的世界,美得莊嚴肅穆。沿著大夏河的護欄行走著,水流湍急,流水聲和著梵音與空中的雪花一起飛舞。早起的喇嘛絡繹不絕地走向寺院,藏區的牧民帶著七八歲的孩童也從四處趕來去寺院學習,當然人群中也有很多遠道而來朝聖的遊客與信眾。
  • 另類民宿:日本寺院裡的宿坊
    就在遊客們紛紛苦惱「無家可歸」的時候,日本宣布在7月18日推出首個寺院民宿訂房平臺「寺泊テラハクTerahaku」,為遊客提供寺院體驗服務。目前已有超過100間寺院在網站上線,未來3年預計突破3000間。
  • 深度好文:為什麼教堂免費,而寺院是高消費?
    有人說,這是一門新的生意,不要技術,不需廠房,打的是廟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誠和信仰攫取暴利。 也有人說現在佛不像佛,成了「招財佛」;僧不像僧,成了假和尚;廟不像廟,成了收斂錢財的交易所。像我這樣窮苦無依的苦難孩子是否也可以進入寺院來學習佛法呢?」 就是這小小一張寺院的入門票,斷了不少眾生的學佛路。 按理說佛教稱「苦海慈航」,應更關心弱小貧苦眾生。過去窮人無錢進衙門討公道時,還可以進佛寺向佛菩薩訴苦。但現在卻以高額的門票,將貧苦的眾生拒之寺門之外了。
  • 桑耶寺:一座象徵佛教宇宙組成基本單位「一世界」的寺院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比較準確的表述應該是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自佛教傳入藏區,用於供奉佛像的廟宇、拉康早於桑耶寺出現,由於沒有剃度出家的僧人住寺,這些廟宇從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寺。
  • 快去拜一拜 香港最著名廟宇觀光旅遊指南
    香港有大大小小的中式廟宇,其中包括佛寺、道觀,還有奉祀著其它神明的廟宇。昔日的香港是個漁港,本地人信奉的大多是海上之神和天氣之神。香港也有不少寺院和庵堂,部分建於較偏僻的地區。下面小編將為大家獻上香港寺廟觀光旅遊指南。 志蓮淨苑 位於香港鑽石山的志蓮淨苑,始建於1936年,佔地三萬多平方公尺,坐北向南,背山面海。
  • 小詩人在寺院牆上寫首詩,無一靜字句句是靜,歐陽修想學無從下筆
    一日他在清晨遊覽一座寺院後,在寺院牆上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全詩短短40個字,讓他一詩成名,其中「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10字更是千古名句。也正是這10個字,讓幾百年後的北宋文壇巨匠歐陽修心心念念一直想學,但卻無從下筆。
  • 生活禪風-佛弟子的寺院生活
    寺院的生活在許多人心目中,一定是非常自在而悠閒的,晨鐘暮鼓,青燈黃卷,令多少世人羨慕不已。其實,真正的寺院生活也很緊張,同時也十分有規律和節奏。出家人聞鍾而起,聞鼓而眠,聞板上殿,聞梆過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舊。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企師指示。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了也。州云:洗缽盂去。
  • 長春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般若寺
    一般來說,整個東北地區歷史悠久、非常有名的寺院不多,也就是說,東北的佛教歷史是有斷層的。這從東北四大佛教叢林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瀋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的歷史都不是很長上得到印證。今天我們要說的長春般若寺始建於1923年,至今還不到100年。
  • 三井不動產在京都寺院經營酒店 期待讓都市中的寺院重生
    在日本各地寺院找不到接班人以及信徒逐漸流失的情況下,這種模式能否成為都市中寺院重生的典範呢? 早晨7點前,在上香的一樓大廳裡聚集了一些住宿的遊客。透過窗戶可以看到點著48盞燈籠明亮的寺院。這裡是淨土宗淨教寺的正殿,走出大廳,從出入口走到其他正殿大約20步左右。氣氛一下子變得莊重起來。 「南無阿彌陀佛......」50歲的寺院住持光山公毅開始了早上的工作。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有意思的是,歐洲教堂常聳立於鬧市中心,幾乎隨處即可望見,而中國的寺院則喜歡隱居於風景秀美的山川,「名山」與「大剎」往往相得益彰,五臺、普陀、九華與峨嵋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