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有一段時期會特別粘人。
不過這段時期一般都很短暫,孩子很快就會「擺脫」這一階段。儘管孩子這種黏人的舉動實在有些讓人受不了,但是你最好不要將孩子推開,或是對孩子說:「不要再像個小寶寶一樣,自己玩去!」因為這樣往往會起到反作用。如果你能夠採用以下的方法,就有可能讓孩子變得更獨立。
該怎麼改善孩子這樣的依賴黏人的狀態呢?
1、當有變故發生,或者是壓力過大時,孩子們就會變得比較黏人。
比如家裡多了寵物;父母離婚;搬家轉學了。當孩子漸漸開始適應新環境的時候,這種黏人的行為也會慢慢消失了。
2、如果你想讓孩子去某些地方,讓他跟著一起參與,會逐漸消除孩子的陌生感。
比如,你可以帶孩子去公園的遊戲區,跟孩子一起玩一會兒,然後就慢慢地離開,在遠處看著孩子。一步一步地往後退。這樣,當孩子發現你不在身邊的時候,他也不會感到驚慌失措了。
3、讓孩子隨身帶著粘你的某樣東西,比如,一塊小方巾等,轉移他對你的依賴!
4、給孩子準備一個善良的謊言遊戲:
比如一個「神奇的硬幣」,告訴他,這塊硬幣會保護他,只要帶著它,他就會感到很快樂了。
我建議你用硬幣,因為它跟別的紀念物不一樣,如果孩子不小心把硬幣弄丟了,你很容易就能再給他一塊。
5、注意自己的言行。
你可能在不經意間給孩子感染了一些害怕的情緒。比如,你可能會說:「哦,寶貝,不要緊的,真的。不要害怕,我馬上就回來。」這些話或是其他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會在無形中助長了孩子的這種黏人的行為。你需要展現給孩子看的,是你對他很有信心,認為他已經長大了,即使你不在身邊,也能好好照顧自己,並且會感到很開心。
有的孩子上學就愛哭,不願意去學校。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第一次離開家長,來到幼兒園的班級——一個陌生的環境。所以孩子會因為不熟悉而感到缺乏安全感。
前一個星期對每一位家長們來說都是一個「煎熬」,每天送孩子上幼兒園,孩子都要上演一場哭鬧的「情感劇」。有些孩子適應得快,有些孩子適應得慢。
其實孩子上幼兒園的表現與家庭有很大的關係。家庭給予了孩子什麼樣的愛和信息,孩子就給到我們什麼樣的反饋。不同孩子的表現對應不同父母和孩子之間愛的互動模式,主要分三種:感性的愛,理性的愛,缺失的愛。我們看看在這三種愛的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對幼兒園的適應性分別是怎樣的?
第一種,感性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以感性居多,也叫溺愛。孩子的表現:一直處於情緒焦慮當中,基本上半個月都還在哭鬧,不能接受上幼兒園的事實。
孩子這樣的表現,明顯是父母等家人給的愛太多了,一上幼兒園感覺家人的愛沒有圍繞在身邊,就會焦慮心慌。孩子是非常靈敏的,他能覺知和體會到父母的心理,所以每當父母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就哭得特別的厲害(試探著父母的底線原則)。如果一開始父母就打了退堂鼓,那麼孩子上學哭鬧的「情感劇」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衍生開來,其他事情孩子也會有這樣的表現,只要自己不願意,就可以用這種方式。
所以作為這部分家長一定要堅持,讓孩子清楚明白原則,否則以後遇到其他事情孩子的表現還是會如此,就像我們常在超市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想買某個玩具,家長不同意,孩子就蹲在地板上不起來,或者抱著父母的大腿,或者直接在地上打滾。難道孩子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嗎?不是的,是因為孩子牢牢抓住了大人的心理,認為只要「鬧一下」就什麼都有了。長期下去,非常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導致孩子在情商上的不足。
所以,儘管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廣大的,但為了孩子好,我們的愛需要理性。我們要捨得讓孩子去經歷,即使有些經歷是痛苦的,但經歷了她才會有成長,讓孩子明白眼淚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要讓孩子學會積極獨立地去面對困難。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家長遇到類似這些情況一定要把握原則,同時多跟孩子溝通,做積極的引導,輸入的信息多了,孩子的思想就會扭轉過來了,雖然需要一些時間,但這個問題是一定可以解決的,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
第二種,理性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純感性的溺愛,孩子較獨立。孩子的表現:開始兩天不哭,到了第三天,孩子就開始有點小情緒了——大家都在想媽媽,自己樂呵呵的,感覺這樣好像不太對勁呀!於是孩子也受到來影響,也開始叫媽媽了。但是你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哭,她雷聲大,雨點小,而且是對著老師哭的,這個潛臺詞是什麼呢?「老師我哭了,我需要抱抱。」有時候甚至連眼淚都沒有。這樣的孩子就不用擔心了,老師只要抱抱他,給他愛的信號,並告訴他,他做得很好,很獨立,肯定他。基本上他就是點點頭,不會「爭寵」了。
第三種,缺失的愛。
父母給孩子的愛很少,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的表現:由於某些原因從小缺乏安全感,從小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等等,這個是很難去彌補的。
這樣的孩子也要哭上一段時間,因為他要重新去熟悉環境、老師和同伴。對於這些孩子,老師會儘量讓他產生安全感,讓他感覺到老師和同學對他的愛,彌補父母對孩子愛的缺失。老師扮演的角色不僅是老師,還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角色,讓孩子既能夠學有所成,建立理性的思維,同時又能夠感受到愛的滋養,健康快樂成長。
一些家長看到孩子哭鬧,不願意上幼兒園,就草率地下定論說,是幼兒園的問題,是老師的問題,但事實往往不是如此。比如對於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和老師還沒有很多接觸,更多的是因為不熟悉而不願意上學。所以不是老師在幼兒園對孩子怎樣了,而是孩子前期接受的信息導致到現在結果。
在班級,老師會給孩子們做引導;在家裡,父母也給孩子引導,家園一致,孩子接收的信息一致,在心理上沒有拉扯,便能更快速地進入狀態。然而,父母每妥協一步,後退一步,後面接著第二第三件事情也會退步,這是一種規律,孩子恰恰能夠很好地運用這個規律。
孩子也很會「察言觀色」,哭的孩子基本都是在刷存在感。孩子等不到這個冷靜的時間,他就是需要立刻的感情關注,但是孩子慢慢的發現始終繞不過去,最後還是得自己面對,自己去調整,一旦有這種意識,他就能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了。
在成長的旅途中,愛是滋養孩子茁長成長的養料,但過度的愛、太感性的愛,就成了阻礙孩子成長的溺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僅有愛孩子的權利,更有協助孩子成長的義務,溺愛不可取,愛有時候需要感性與理性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