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朱高正博士講太極拳與哲學

2021-02-20 太極文化


作者簡介:來自臺灣的朱高正博士系朱熹第二十六代孫,易學專家,國際易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

  哲學是為了實踐而存在

  人類歷史上的各種運動、武術,大概沒有一種可以像太極拳這樣,與哲學有這麼密切的關係。這裡談的哲學,並不是指一般的西方哲學,而是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太極拳與易學、理學和老莊的關係尤其密切。

  其實「哲學」一語,來自19世紀末日本學者對「philosophy」一詞的翻譯,中國傳統文化上沒有「哲學」這個術語,只有儒學、老莊和佛學。「philosophy」本意是愛(philos)智(sphia),因此西方哲學從古希臘以來就偏重在理論的探討;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釋、道,都著重在實踐,以之為生活的指導。譬如「學生」一詞,來自道教創始人東漢末年的張道陵,他自己謙稱為「學生」,其本意為「學習如何生活」。十八世紀歐洲知識界極有代表性的人物魯索(J. J. Rousseau, 1712-1778)就曾說:「學識與人品無關。」在歐洲有很高的學術或藝術成就的人,其品德修養極差的比比皆是,譬如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這在中國傳統觀念裡,是難以想像的。儒家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辯是理論層次,但這一切無不為了「篤行」這個實踐的工夫。其實,近代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就主張:「理論是為了實踐,實踐對於理論擁有優先權。」這種看法倒與中國傳統學問若合符節。


練太極拳可以變化氣質

  太極拳大師鄭曼青先生曾經說:「習練太極拳可以變化氣質」。這可從代表傳統儒學的理學大師得到印證。北宋大儒張橫渠(1020-1077)說:讀書是為了「自求變化氣質」。橫渠認為人性有兩個層次,即「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指吾人乃稟天地之氣而成,所謂「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天地之氣的本性也就是人和萬物所同具的天性。但人得陰陽五行之秀,為萬物之靈,所以人的天地之性最為靈秀。所謂天地之性,其實是指天地生物的仁心善性。天無所不覆,地無所不載,有天無地,萬物不得長養;有地無天,萬物也得不到雨露的滋潤。天地之性就是好生之德,要讓萬物得以出生繁衍,充分長養,讓萬物潛在的天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種仁德善性就是天地之性,人生來就被賦予這個純一不雜的善性。至於「氣質之性」則是指每個人出生後,由於稟受陰陽二氣的不同,譬如出生的年份、節令、時辰、地理位置、山川自然環境、家庭條件、父母性格、種族、信仰等無數不同的條件,而形成不同的氣稟與性格。所以說「人之剛柔、緩急,有才與不才,氣之偏也」。氣質之性在於對外物有所追求,張橫渠稱之為「攻取之性」。他說:「攻取,氣之欲。口腹之於飲食,鼻舌之於臭味,皆攻取之性也」。這是人性中諸惡的來源。張載主張改變「氣質之性」,回復到「天地之性」。他說,雖然「人之氣質美惡,與貴賤夭壽之理,皆是所受定分」,但「氣質惡者,學即能移」,通過學習克服追求外物的情慾,「使動作皆中禮」,則能變化氣質,從而恢復本來的善性,即「天地之性」。借著無私、寡慾,去除後天、外在的影響,就能顯露先天、內在的天地之性。練太極拳也一樣,要借著勤練拳架,將拙力、蠻力去除殆盡,徹底鬆柔之後,內勁自然就出來了。

  北宋另一位大儒周敦頤(1017-1073)則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是指宇宙萬有處於陰陽未分、一片靜寂的太初狀態,一動就有了陽,動到極致,物極則反,就沉靜下來。一靜就有了陰,靜到極致,又開始運動。運動與靜止互為根源,陰陽分開對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有了陰陽二氣,就能化生萬物。依照〈河圖〉所標示的順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水火木金土五行一出,東西南北中五位確立,就以五行配五氣,即溫、熱、平、涼、寒,亦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就是「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其實,五行就是陰陽,陰陽就是太極。南宋大儒朱熹(1130-1200)說:「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所以我們不要把太極拳僅僅用來健身而已,要抓住太極原來的意義,體認到太極拳是一種「文人拳」,更是一種「哲學拳」,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一種「理學拳」。


練太極拳在練一口氣


  中國傳統武術有句名言:「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太極拳尤其重視練氣,道教特別重視養生之道,要求人要「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則成仙。」太極拳要求「內練一口氣」,對呼吸有特別的要求,即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要求像胎兒在母體裡,藉由臍帶來向母體吸收養分。吸氣時小腹收縮,呼氣時小腹外凸。出生時,臍帶一剪斷,就開始獨立呼吸,變成用肺部的自然呼吸,這是「後天氣」。太極拳要求腹式呼吸,是要回復「先天氣」。氣有多重要,大家只要觀察嬰兒的呼吸,就可得知。嬰兒的呼吸和緩、深及腳踵,這是「踵息」或是「胎息」,總是吸得多,呼得少,這樣才會成長。到了二十五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所吸到的氣愈來愈少,吸少呼多,就開始衰老;到七、八十歲時,吸氣顯得困難重重,直到吸不到最後一口氣了,生命也就到了盡頭。所以太極拳要練氣,尤其呼氣的時候,要有存養的意念,把氣存放到氣海(即小腹)裡,這樣氣才能愈養愈深。

  相傳呂洞賓所著的《太乙金華宗旨》,這本書是道教龍門宗傳下來的內丹功經典,其中提到經由「河車倒運」,打通任督二脈,可以回復「先天氣」。而太極拳的呼吸要求,完全依照《太乙金華宗旨》的指示,要用意念來引導吐納。首先要全身放鬆,進入極為沉靜的境界,集中精神。要吸氣時先收縮肛門,想像氣從「會陰穴」循著督脈由下往上走,首先通過尾閭關(即尾椎),這時就像牛在爬坡,非常緩慢。過了夾脊關(即腰椎),就像羊在爬坡,稍為快了一點。過了玉枕關(即頸椎),這時就像鹿在爬坡,非常地快。過了泥丸宮(即腦部)之後,此時氣經由舌尖頂住上顎,由督脈轉注於任脈,經上丹田、中丹田、而存入下丹田(即氣海),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小周天。如是反覆,周而復始,這是「有為法」,務必練到十分熟練,才能進入「無為法」,那就是打通任督二脈,進入大周天了。

練太極拳在打通氣、血

  練太極拳隨時要將舌尖抵住上顎,因為上顎是前胸任脈和後背督脈的橋梁。這個地方也正是我們的人中(亦稱水溝),也就是臉部鼻梁下,嘴唇上略為凹陷的縱溝。這個人中是天地交會,陰陽交合的地方。有經驗的老中醫就憑觀察人中的寬窄、長短、深淺,就可判定該人的壽元。其實,人的身上有九竅,在人中之上,鼻、耳、目各有兩竅,相當於坤卦;在人中之下有三竅,即口、前陰、後陰。可見舌尖頂住上顎,能使天地相交,陰陽交合,能使津精玉液(即口水、聖水或龍涎)不斷湧出,這裡關涉到「練精化氣」與「練氣化神」,十分緊要。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想要健康,就要靠平時勤於鍛鍊。但是大部分的運動對健康並沒好處。我們想要健康,就要選擇對健康有益的,且能終身從事的運動,那大概只能找有氧運動了。所謂有氧運動,是指不增加呼吸的頻率而能達到最大運動量的運動,那大概就只有四種最值得推薦了:高爾夫球、健走、太極拳與瑜珈。但打高爾夫球,不算來回球場的時間,光十八個洞就得花四個半小時,其步行九公裡的運動量遠遠不及健走九公裡,只花九十分鐘。但健走也得找個山青水秀、交通安全的地方,不算來回時間,九十分鐘的運動量不及打太極拳一個小時。太極拳不拘場地,只要通風即可,在辦公室、小公園無不適宜。有人喜歡練瑜珈,我不鼓勵。因為你不懂梵文,看不懂《瑜珈經》的原典,所能看得到的不知道已經翻譯過幾手的《瑜珈經》,那早就走調了。而我們練太極拳練到一定的水平,就可以直接研讀《太極拳論》、《太極拳譜》這些原典,將隨著習練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體悟更深,何況太極拳的健身功效更在瑜珈之上,為何不選擇太極拳呢?

  易經坤卦的《文言傳》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坤卦由六個陰爻積累而成,所以說坤道是「厚德載物」,《文言傳》這段引文的本意是:平時積累善念、善言、善德、善行的家庭一定會有餘慶,現在好,將來還會更好;現在如果不好,不必擔心,將來一定會好轉。反之,平常積累惡念、惡言、惡德、惡行的家庭一定會有餘殃,現在不好,將來還會更不好;現在就算好也沒有用,將來一定會變壞。臣子殺君王,人子殺人父,這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這都是長期積累,逐漸形成的,只是沒有及早分辨出來罷了。如將這段引文放到養生健身來講,那就是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語出《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保持心情愉快,這樣身體就會健康,現在固然健康,將來還會更加健康。反之,平時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無度,起居失常,常妄作勞,身心不平衡,這樣身體就會不健康,現在固然不健康,將來還會更加惡劣,得到重證、危證、死證,這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這都是經年累月,逐漸積累而成的,只是沒有及早分辨出來罷了。因此為了健身,想練太極拳,就要及早下決心,不要等到病痛來了,才要臨時抱佛腳。

 免責聲明: 以上文章、視頻、圖片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太極文化」公眾號立場無關。部分文章與圖片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相關焦點

  • 朱高正:用簡單的方法傳播《易經》
    朱高正說。  德國學院派教育訓練出了朱高正超強的思辨能力,他擅長把艱澀的道理講透。專業是很難「啃」的康德哲學,但是,朱高正卻能用大白話把它講出來。回到臺灣,他曾經為500多位鄉下農民講解過康德,兩小時無人退場。後來回到福建尋根,得知自己是朱熹第26代孫,朱高正覺得,自己更有責任把《易經》用最簡單的方法傳播出去。
  • 遊錫堃邀民進黨創黨成員敘舊,未見朱高正、陳菊
    [新聞頁-臺海網]@銳看臺灣報導 臺當局「立法院長」遊錫堃今日於圓山大飯店舉辦民進黨感恩與敘舊餐會,邀請還在世的民進黨創黨同志出席餐敘,但當年登高一呼,主張應立即組黨的前「立委」朱高正(如圖),以及當年為建黨小組成員的臺當局「監察院長」陳菊等人均未出席。
  • 哲學博士煉成記——給90後講講馬克思(四)
    那麼,馬克思是如何寫作博士論文的?他的博士論文寫了什麼內容?又為何拿到了耶拿大學的博士學位呢?且不要急,我們一一道來。1836年,馬克思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哲學,他升級為一個勤奮的「學霸」,每天除了看書,還去聽博士和青年教師們辯論聊天,這些青年人都是黑格爾哲學的忠實信徒,並組成了一個學術團體,叫「青年黑格爾派」。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臺灣忽雷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忽雷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應德弟子。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直至退休後,為綿續此優秀拳藝,重拾舊學,於1964年在臺灣傳授此拳。
  • 蕭萬長獲名譽哲學博士學位 稱臺灣轉骨關鍵在創新
    蕭萬長上午前往臺北科大受頒名譽哲學博士典禮,由臺北科大校長姚立德代表授贈名譽哲學博士學位證書。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晚報》 中新網4月24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蕭萬長今天獲臺北科技大學頒授名譽哲學博士學位,他更發表專題演講指出,當前臺灣產業要「轉骨」的關鍵,就是「創新」。他更期許臺下的學子,每一個人都要提升自我的附加價值。
  • 臺灣大學——哲學概論
    在高二的某一個周五晚上,我躺在床上,打開手機在碎片化的信息中穿梭,偶然發現了臺大王榮麟老師的哲學概論。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王榮麟老師成為了我高中階段的精神支柱:走在路上會想著他講的內容,每天晚上由他伴著入睡,甚至,每當我高三考試考砸的時候,我都會這樣安慰自己說反正晚上還可以聽哲學概論呢。
  • 臺灣大學開放式課程-「宗教哲學十五講」
  • 博士開講第93講:中世紀基督教哲學
    2006/12/05 信息來源: 供稿:博士生中國社會研究會 主講: 徐龍飛    德國波恩大學哲學系03屆博士
  • 臺灣東森電視臺到溫縣陳家溝採訪拍攝太極拳
    5月18日-19日,臺灣東森電視臺與福建海峽衛視合作制播的《海峽拼經濟》節目到溫縣陳家溝拍攝採訪。    臺灣東森電視臺一行先後在縣城拍攝了太極拳群眾運動,在陳家溝拍攝了太極拳武校教學情況,最後採訪了陳小星和陳俊凌兩位太極拳名家。通過太極拳實景拍攝和現場交流互動,向觀眾呈現了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 臺大哲學博士的兒童哲學體驗活動——傭兵之國的秘密
    2019年春季,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學部開設了兒童哲學閱讀課程。課程開設以來,經常有家長來諮詢:老師,這麼小的孩子學哲學,會不會太難?會不會變得太愛鑽牛角尖?其實,兒童哲學,並不是像外人想像的那樣,講述深奧的道理,而是讓孩子們自己提問、自己思考,讓孩子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習以為常的世界。
  • 遇事竟自我閹割,朱高正:這還叫中國國民黨嗎?
    (作者朱高正,為臺灣前「立委」)
  • 太極拳講黍米什麼意思?黍米還會發芽?
    太極拳論講:為什麼太極拳要講勁,而不上尺子和量角器?這其實不是混亂,是合理。黍尺是測量距離,如果測量體積,用的就是刀圭。也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勺子。一刀圭下去,能裝多少東西?這個數我們練太極拳的最熟了,64粒黍米。
  • 華東師大哲學系「中國哲學全英文碩博士項目」鬱振華教授在美講中國哲學
    當地時間6月3日,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全英文碩博士項目「授課教師、「長江學者「鬱振華教授應美國俄勒岡大學孔子學院邀請,在尤金市公共圖書館舉辦題為
  • 黃性賢大師談太極拳
    進入了太極之門,大家就不分貴賤,不分階級,不分貧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了。大家要尊師重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和諧相交,真誠相見。做人的道理很重要。不懂得做人的人,就不配學太極拳。學做人比學功夫重要百倍。所以太極拳道是從靜心、悟道和修身、養性練起。學太極拳應該先研究太極原理,把原理擺在功架之上下功夫。學太極拳並無捷徑可走,必須按部就班從基礎學起,循序漸進。
  • 民進黨創黨元老:蔡英文就是個傀儡 臺灣3到5年內有動亂
    民進黨創黨元老:蔡英文就是個傀儡 臺灣3到5年內有動亂發稿時間:2017-05-30 08:52:00 來源: 中國臺灣網   民進黨創黨元老朱高正。(資料圖)  63歲的民進黨創黨元老朱高正離開政壇後,往返兩岸,先後在多所大陸高校講學。
  • 華中科技大學文化哲學博士課程研修班2020級招生簡章
    >【一、文化哲學博士課程的目的和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符合條件申請博士學位者,參照教育部及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申請相關條例,按程序提交畢業論文,答辯通過後頒發教育部制證、國務院學位辦認可的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位證書。教育部學位網可查詢,國家認可。
  • 太極拳申遺成功_中國網
    新華社記者李嘉南攝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拳成為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的項目。太極拳是基於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徵的傳統體育實踐。經過數百年的傳承和發展,太極拳已成為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窗口。
  • 北大哲學博士王誠,「博士」生產線出來的次品
    在這所有頭銜當中,毫無疑問,他最看重的是「北京大學哲學博士」這個身份,不過,也只有這個身份值得他炫耀,其它所謂「金融專家、青年作家、思想家、哲學家」等等,全是他自個封的。 說自己是金融專家、青年作家問題還不大,但自己封自己為「思想家、哲學家」的人,估計全中國也找不到第二人。
  • 臺灣「總統府」否認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友平】對於有媒體報導臺灣前「立委」朱高正的兒子為蔡英文乾兒子一事,臺灣「總統府」 今天回應稱:蔡英文沒有乾兒子。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截圖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前「立委」朱高正兒子朱仰丘1月因交通事故身亡,有媒體報導稱朱仰丘為蔡英文的乾兒子,臺灣「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蔡英文沒有乾兒子。
  • 太極拳為什麼行? ?
    就在17日晚,太極拳這項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運動,被列入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套拳法,怎麼就成了非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太極拳的故事。  資料圖:數百名太極拳愛好者練習太極拳。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走向全民健身、吸納傳統哲學  及至清末民初,隨著冷兵器時代結束以及西方體育思想傳入,太極拳其中的健身功能愈發凸顯。  強身健體,成了人們修習武術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