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用簡單的方法傳播《易經》

2021-02-20 今日中國


  此前,在河南安陽舉辦的海峽兩岸周易文化論壇上,來自臺灣的朱高正是收穫掌聲最多的一位學者。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朱高正透露,他的《易經》由自學而來,學習的過程就是廣納百家的過程。

  中國哲學不能「抽象」

  一身棉麻中式衣裝,滿膛紅光,連續多年,朱高正都是周易文化論壇的嘉賓。他從高二開始接觸《易經》,一口氣讀了10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赴德國波昂大學深造時,遭逢衛禮賢翻譯的《周易經傳》,憑藉德國人的詳盡解釋,朱高正才算讀懂這部經典。

  作為向世界成功推介中國文化的德國傳教士,衛禮賢1899年來到中國,1922年回國。在中國期間,他從一個推廣西方文明的傳教士成功實現了向傳播東方文明的漢學家的轉變。為了把《易經》介紹給跟中國文化毫不相干的德國人,衛禮賢把每個細節都交待得清清楚楚。

  20世紀70年代,朱高正讀高中時期,開始接觸孔子和孟子,前三個學期學習《論語》,後三個學期學習《孟子》。然而,儒家經典卻沒有給他帶來好感,相反,那個階段他在心裡一直腹誹孔子。高一下學期,一個小小的挫折讓他忽然想起孔子講過的某句話,於是轉回頭重讀《論語》,「跟自己的生命的體悟結合起來,才發現,《論語》原來是活的。」

  重新認識孔子的那一天,被朱高正視為自己的重生日。自此,每天下課,都會有十幾個同學圍著他,讓他講解《論語》。高二的時候,朱高正的興趣開始轉向《易經》,如此漸迷漸深,這部3000多年前的經典成了他的「最愛」。

  每年清明節,父親都會帶著朱高正去祖墳掃墓,他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因此就從清明掃墓開始。祖先的文化讓他著迷,他發現,只有中國才有完整的家族,也只有中國人才有家訓。

  「西方的哲學之父是蘇格拉底,他的後人在哪裡,沒有人知道。孔子比蘇格拉底早很多年,但是孔子的弟子卻可以查得到。」朱高正說。

  德國學院派教育訓練出了朱高正超強的思辨能力,他擅長把艱澀的道理講透。專業是很難「啃」的康德哲學,但是,朱高正卻能用大白話把它講出來。回到臺灣,他曾經為500多位鄉下農民講解過康德,兩小時無人退場。後來回到福建尋根,得知自己是朱熹第26代孫,朱高正覺得,自己更有責任把《易經》用最簡單的方法傳播出去。

  3000多年前的《易經》今天來看還完全適用,這讓不輕易「買帳」的朱高正佩服得五體投地。對於《易經》的重要性,朱高正稱,一個普通中醫師、太極拳師、圍棋手不一定要讀《易經》,但是第一流的中醫師、太極拳師、圍棋師一定要懂《易經》。玩票性質的,不一定要懂「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是世界頂級的高手,《易經》非懂不可。

  陰陽五行的重要性,被朱高正歸納為,離開陰陽五行,談不了中國傳統文化。《易經》的精華——太極,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曾經提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一千年來,太極之說已成為整個東亞文明圈共同的宇宙觀、價值觀的根據。而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任何一個元素都由兩個因素組合而成,也因此,在朱高正看來,「萬事萬物都可以歸納到五行中去看。」

  西方教育喜歡講抽象,朱高正卻認為,談中國哲學,絕對不能抽象,如果把「象」抽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孔老夫子要寫《象傳》,可見「象」很重要。

  《繫辭傳》有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朱高正請教了很多《易經》大家,沒人講得清楚。對這個詞,他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艾森豪帶領幾十萬兵馬反攻歐洲大陸,其參謀部要做各種預案,包括什麼時候登陸,哪裡最安全,要冒哪些風險等等,到艾森豪這裡,他一拍板,這就叫「乾知大始」;拍板下去,幾十萬兵馬全部動起來,這叫「坤作成物」。「乾就是當領導,為君之道;坤就是當臣民,為臣之道。」

  早年接受西方哲學的洗腦,20多年來,朱高正一直在反省,「西方講的是Individualism(個體主義),結果,強者張揚,弱者受欺。中國人不講個體主義,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是仁——即「兩個人」,也因此,中國文化注重的是「關係」。一定是在彼此的關係之中,一個人沒有意義。

  「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最重要的五種關係,只要把這五種關係搞定了,就可以治國平天下。」朱高正說,所謂「學」者,就是學為人也。一個人如果連最親近的配偶、子女、父母都無法取信,如何取信於朋友?又如何能夠取信於天下百姓?朱高正認為,這些雖然是兩三千年的古訓,但是對於今天來說依然重要。他呼籲,要構建和諧社會,一定要有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為前提。

  中國文化注重「關係」

  朱高正的祖上是福建漳州人,20世紀90年代,他第一次來大陸,搭了18個小時火車,到漳州已經中午了。如今,便利的交通讓他隨時隨地在大陸或者臺灣之間穿梭,兩邊的時間各佔一半,「甚至大陸可能還多一點。」

  談及臺灣的周易文化研究,朱高正告訴記者,在蔣介石時代,一些優秀的學者如屈萬裡、戴君仁等來到臺灣,對臺灣的周易文化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臺灣沒有文革的斷裂,因此傳統這一塊保存完好,缺點是會摻雜迷信。大陸因為破四舊的關係,有過文化斷層。但是季羨林、張岱年、朱伯崑這些學者,都是易理大家,卻不會沾染迷信。在這一點上,朱高正表示,大陸的周易文化研究有自己的優勢。

  易學是變異的學問,如何把握?朱高正認為,中國人的聖經就是《易經》,把這一學問掌握好,就會知道如何行事。

  「比如《易經》中說,其初難知,其上易知。總共六個爻,初爻就像一個小孩子,日後變成什麼樣很難預料。上爻是一個人到了7、80歲,這時候便可以蓋棺論定了。」

  朱高正說,易經64卦,吉卦約佔7成,不吉的卦約佔3成。到了上爻的時候,不吉的卦佔了7成,吉卦只佔3成,所以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而內外卦的中爻,90%都是好的。由此可知,《易經》崇尚的是「中道」。

  朱高正認為,學《易經》,若能夠事前能懼,事後能悔,那就算學到了家。這也就是《易傳》中提到的「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對任何事情都不要輕忽,不要自以為是,事後能夠省察自己,查缺補漏,這是學易最大的好處。抓住這些重點,「不管千變萬化,都可以如如不動。」

  對於荀子的「善易者不佔」(擅長易理的人不占卜),朱高正表示,自己就在身體力行,從不會自佔。「易經有著極為深刻的憂患意識,不懂易理的人,遇到事情難以決斷時,可以問一下《易經》。」但是,他反問道,「真正通曉了陰陽變化的易理,還用再去佔卜嗎?」

  朱高正告訴記者,熱愛易經的人,會從伏羲、文王、孔子一路下來,尊師重道。明白了易理,絕不會搞臺獨。「臺灣是一個小地方,無法產生像《易經》這樣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化。」他表示,後生晚輩要從《易經》中吸收養分,總結經驗,對於產生《易經》的土地,自然會有深厚的感情。

  對於中國在新時期的角色,朱高正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20世紀70年代初,大陸正值文革,英國著名哲學家湯恩比彼時已經垂垂老矣。在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採訪時,他說:「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一定是中國人的世紀。」理由是,中國人有那麼久的歷史,不管發生什麼,他們很容易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找借鑑。

  湯恩比對中華文化如此有信心,這讓朱高正十分感慨。「在中國最倒黴、最亂的時候,他一口咬定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湯恩比提出,人類26個文明,唯一的例外就是中華文明,因為中華文明有孔孟思想,又能成功地吸收來自印度的大乘佛教,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復興。」

  談及何謂經典,朱高正表示,經過300年後還有人在讀的就是經典。如500多年的《傳習錄》、800多年的《近思錄》,1300多年的《六祖壇經》,2000多年的《孟子》,2500多年的《論語》,3000多年《易經》……。

  朱高正建議讀經典莫要貪多,一天不要超過100個字。「這是朱熹告建議的方法,如果一天能讀200字,減半讀100字就好。王陽明把朱熹這一說法整個繼承下來。他也如此告誡自己的學生。」朱高正說,「其中的原因是,要留多一點時間來沉澱、反思。要設身處地,跟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踐行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連結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第26代孫。1977年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1980年赴德國波恩大學深造,198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9月獲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著有《近思錄通解》,德文著作《論康德的人權與基本民權學說》,易學專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經白話例題》,作品精選集《中華文化與中國未來》等。

相關焦點

  • 遊錫堃邀民進黨創黨成員敘舊,未見朱高正、陳菊
    [新聞頁-臺海網]@銳看臺灣報導 臺當局「立法院長」遊錫堃今日於圓山大飯店舉辦民進黨感恩與敘舊餐會,邀請還在世的民進黨創黨同志出席餐敘,但當年登高一呼,主張應立即組黨的前「立委」朱高正(如圖),以及當年為建黨小組成員的臺當局「監察院長」陳菊等人均未出席。
  • 用英語講《易經》的人
    對外國人說《易經》的時候,陳彥雄用一口流利的英語。 日前,我在其易林工作室見到他的時候,陳彥雄正在用英語滔滔不絕地向幾位外國朋友介紹《易經》。他那維妙維肖的生動神態、口齒伶俐的講述,弄得外國朋友們個個鬨堂哈哈大笑,鏈鏈翅起大拇指:「ok、ok!」 一位男士說,太生動了,太妙了。
  • 《易經》教學第一講:學習易經有什麼用
    所以《易經》不僅講什麼時候吉,什麼時候兇,更是講如何趨吉避兇,要怎麼做。所以不能把它簡單地看為是一本算命的書,而是一本改命的書。當然,這個命不是天命,天命是不能改的,人要改天命必遭天譴,而我說改命這個命是指人的命,人的命是一定可以改的。那怎麼改呢?就是按照《易經》所說的天道、天命來改。好多人問我:「學了《易經》有什麼用呀?
  • 手機號中也含《易經》:您的號碼怎樣?這2個方法,簡單易學
    手機號中也含《易經》:您的號碼怎樣?這2個方法,簡單易學伏羲聖人一畫開天,發明創造了《易經》先天八卦。周文王羑裡城內忍辱負重,拘而演繹《易經》64卦,後人又稱《周易》。何為卦?《易經》古籍,在解釋此字時,稱:卦者,掛也,以察時變,示神事也!中國的漢字成語中,將「卦」一字,釋義為古代象徵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的符號,也是古人用來佔卜的工具。然後,根據其預測方式,來看所問人或事的吉兇禍福。
  • 怎麼用易經算卦?
    《易經》是中國第一經,也是群經之始。許多人都以為《周易》就是《易經》,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而《連山》、《歸藏》已經失傳,僅有《周易》廣傳於世。我們都知道易經可以用來佔卜算卦,那麼應該怎麼用易經算卦呢?
  • 兒童《易經》教學方法分享
    《易經》教學方法分享易經多元的教學,雖然同樣是經典。但教學的方法同老子、大學或論語還存在很大的差異。
  • 《易經》跟《英語》好像很難學,但有人卻用易經的思維把英語學好.
    看看,我們現在學英語的基本步驟是:認識26個字母 → 簡單對話 →  學音標 → 學單詞   → 學語法 →  ……當然,現在要想學好英語,這裡面可是要不斷地貫穿  「 聽說讀寫 」 哦~然而,在這條路上,難倒了多少中國學子。
  • 易經佔卜課程-課堂實錄2019年3月
    學院本著弘揚易經文化、傳承中華智慧文明、挖掘研究易學技術為辦院宗旨。是當今國內理論最完善、正規、嚴謹的易學教研機構。廣泛吸納眾家所長,正本清源,還原周易真諦,積極傳播易經學術,培養高級易學人才! 學院在社會上有著極為良好的影響,在易學發展和學術綜合運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真學、真知、真教,為易經文化傳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易經佔卜算卦到底有哪些方法?
    在介紹各種佔卜方法之前,我先來說說古代易經運用的不同側重點。要知道,在中國不同歷史時代,運用易經進行佔筮的方法之側重點是不盡相同的。需要指出的是,因為龜卜之法,唐朝之後可能因為失傳而不見人運用了,所以此文不提。伏羲時代,主要關注於考察易象(比如:乾卦有天、君、父、金、玉等含義,這些個含義就稱為乾卦的卦象),這個時期比較注重形象化,即易象。
  • 易經卜卦的方法有幾種?哪幾種較準?
    ,那麼在易經卜卦中,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用呢?古代周易:易經卜卦有哪些方法,有一些關於易經卜卦的方法已經失傳了,很多東西需要靠我們自己保留下來,那麼有關於易經卜卦是怎麼樣算的呢? 楊老師 給大家講解用易經卜卦的方法有幾種?哪幾種較準?
  • 《圖解易經》,一本終於可以讀懂的易經
    不過也有人試圖去總體解釋,孔子(當然可以是他的學生或儒家學子)就用《繫辭》去作了系統的解釋,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一句話就將易經歸入儒家尊卑思想的模子中,為已所用,後面的內容就是用「尊卑」的有色眼鏡看的結果了。
  • 易經入門:錯卦和綜卦,領悟其本質的人,是人群中的高手,不簡單
    易經入門:錯卦和綜卦,領悟其本質的人,是人群中的高手,不簡單《易經》的道理神奇之處在於,放之四海而皆準,怎麼都能說得通。因此,普通人多對易經心存敬意。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易經》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源所在。舉個簡單的小例子來說,我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諸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滿腹經綸等等很多的詞彙都是源自易經。
  • 別信什麼專家教授,這4種方法很重要!
    我們暫且以「火天大有」卦為例,按「象數理佔」的順序與大家探討一下學習《易經》的方法:01《易經》的象火天大有這一卦,象是什麼?用一句兒歌表達就是「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還可以代表一位成功男士和一位妙齡美女。舉一個例子:王石和田樸珺,不知道大家覺得合適不?
  • 答網友:大家對《易經》有哪些看法?現在《易經》還有用嗎?
    這兩個問題很大,也很有代表性,要答好也很不容易,需要真正讀懂讀通《易經》。我談一點個人看法,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限於篇幅,只能說說概略,先說第一個問題,對《易經》的看法。這一部分也是我們現在學習《易經》的核心部分。第二,把《易經》作為數字系統去研究。撇開文字部分,探究八卦及六十四卦的數字關係。這一方面,懂得人很少,因為需要很高的專業水平。但很重要,這相當於一個數字基礎吧。第三,研究、利用《易經》中的方位。這一方面也不是太多,真正懂的人極少,騙子卻是很多。幾千年來都是這樣。
  • 遇事竟自我閹割,朱高正:這還叫中國國民黨嗎?
    (作者朱高正,為臺灣前「立委」)
  • 教學《易經》快樂成長
    特別是《易經》多元課,在臺北老師精心製作的《易經》教學課件,通過兒歌和圖形的變化,把高深難懂的《易經》上得簡單快樂!自己也在教學和演練過程中,提升對《易經》理解和學習興趣。才發現自己以前學習《易經》的方法是不正確的。只重視對文字的理解說明,沒有關注易經八卦圖形的變化和變化的規律。
  • 萬智聚·易經《姓名學》
    「姓名學」源於《易經》。《易經》為群經之首,是中國經學中最高深的一門學問,又被稱之為世界三大經典之首。《易經》有如天書,很難理解,但如果明白了《易經》的關鍵,了解它的原理,知道它的條例,則研究《易經》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 法天象地,開物成務,易經入門之如何認識易經
    但熟悉這個詞不代表就對其有準確的認識,不少人都會將易經與命理、算卦混為一談,這說明人們對於易經的認識是普遍存在偏差的,因此僅從減少被忽悠的概率這個角度來說,對易經做個簡單的了解也是有必要的。」可見《連山》、《歸藏》都已經是六十四卦了,如果考慮到黃帝時代文字應該仍處於萌芽狀態,炎帝和黃帝時期的易經主要用法應為觀象會意,六十四卦每卦下面可能會有一些簡單的表意文字(符號),但到夏商時則應該已經產生了六十四卦的卦辭,這個從《左傳》中可以得到證明,至於是否產生了爻辭尚可存疑。
  • 千古謎團,尚無定論:《易經》乾坤中的「用9和用6」
    千古謎團,尚無定論:《易經》乾坤中的「用9和用6」《易經》有64卦,384爻,每一卦有6爻,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但在讀到《易經》的乾、坤二卦時,唯獨第1卦《乾》卦,多了一個爻辭:「用九」。第2卦《坤》卦,也多了一個爻辭:「用六」。
  • 易經的這套卡牌火了!原來卡片記憶法,才是學習易經的捷徑
    想要學好易經,需要掌握易經的64卦,這是通往易經的捷徑。那麼有沒有好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快速掌握易經64卦呢?易學家們通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一套學習易經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易經卡牌記憶法,這種方法輕鬆簡單,一學就會,而且記憶還十分牢固,不容易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