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炎症性腸病患病風險的環境因素: Meta分析傘形綜述 | IBD專題

2020-12-13 騰訊網

影響炎症性腸病患病風險的環境因素: Meta分析傘形綜述

文獻來源:Gastroenterology. 2019 Sep;157(3):647-659.e4

既往的觀點與實踐

炎症性腸病(IBD)是發生在胃腸道的一組慢性特發性炎性疾病,復發和緩解相交替,主要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兩種疾病類型。

IBD患病率在不同國家之間差異很大,在歐洲(CD 322/10萬; UC 505/10萬)和北美(CD 319/10萬; UC 286/10萬)患病率最高。

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南美洲、非洲和亞洲IBD的發病率也在穩步增長。

由於IBD在全球發病率逐漸增高,造成疾病負擔和治療成本越來越高,非常有必要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

存在的問題

IBD的病因被認為是多因素的,遺傳和環境因素都對IBD發病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已經發現了一點潛在的影響因素,但是除吸菸外,尚未發現明確的有害或保護因素。仍缺乏可以用於預防IBD的有力證據。

雖然有大量研究已經分析了環境因素和IBD的關係,包括一些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但還沒有系統性的整合分析,來總結和評判當前眾多的研究證據。

因此,有必要對已發表的薈萃分析進行綜述,評估這些薈萃分析的研究方法、潛在偏倚、以及是否有強有力的流行病學證據支持。

這項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針對與IBD發病有關的多種環境因素,這項研究對之前發表的Meta-Analysis進行了一次總體評估,總結了當前流行病學證據並評估了可信度。

系統地鑑定和評估了目前研究環境因素和IBD風險的薈萃分析。

對於每一項薈萃分析,分別考慮隨機效應、95%置信區間、異質性估計和小研究效應,並且根據預先確定的標準對證據進行了分級。

使用AMSTAR(系統評價的評估工具)評估了上述薈萃分析的方法學質量。

研究共納入了53項與生活方式、衛生、手術、藥物、飲食、微生物和疫苗接種的薈萃分析,評估了71類183項環境因素。

分析結果顯示,9個環境因素會增加IBD的患病風險:

吸 煙(CD)

城市生活(CD和IBD)

接受闌尾切除手術(CD)

接受扁桃體切除手術(CD)

使用抗生素(IBD)

使用口服避孕藥(IBD)

飲用軟飲料(UC)

維生素D缺乏(IBD)

腸肝螺旋桿菌感染(IBD)

此外,還確定了7個降低IBD患病風險的環境因素:

體力鍛鍊(CD)

母乳餵養(IBD)

與他人共睡一張床(CD)

飲 茶(UC)

高葉酸攝入(IBD)

高維生素D攝入(CD)

幽門螺桿菌感染(CD/UC/IBD)

上述所有環境因素與IBD患病的相關性,都具有中等-高等的流行病學證據等級。

之前各項薈萃分析的方法學質量差異很大,某些相關性是基於回顧性研究的結果,因此無法確定這些確實是IBD影響因素,還是回憶偏倚的帶來的結果。

總之,這項對薈萃分析的總體評價發現了不同環境因素與IBD患病風險的相關性證據水平。

未來需要對新診斷IBD患者進行高質量的前瞻性研究,以驗證這些環境因素是否真的與IBD致病機制密切相關。

啟示和影響

這項對薈萃分析的綜合評估,提供了與IBD相關的環境因素的全面概述。

研究共分析研究了71類環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衛生條件、外科手術、藥物使用、膳食攝入、微生物和疫苗接種。

與其他總結IBD環境因素的研究相比,這項研究使用成熟的標準分析了之前研究的偏差和方法學局限性,對現有證據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評估。

共確定了9種IBD風險因素和7種保護因素,顯示出中等/高等的流行病學證據級別。

這些環境因素和IBD發病的潛在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有幾個因素在生物學角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尤其是體力鍛鍊和飲茶表現出對IBD患病的保護作用,並考慮到鍛鍊和飲茶的可行性,對預防IBD有潛在的積極影響,特別是對於有IBD家族史的人群。

但目前僅有在亞洲人群的3項病例對照研究,分析了飲茶對IBD的影響。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特別研究飲茶對IBD的保護作用。

此外,還可以分析非亞洲人中飲茶的作用,以及綠茶和非綠茶的獲益是否有差異。但這需要精心設計的前瞻性研究,探索飲茶劑量並排除潛在的混雜因素。

未來高質量的前瞻性研究,可以同時分析IBD相關相關因素,並分析其中的因果關係並探索其中的潛在機制。

相關焦點

  • 亞洲炎症性腸病專輯|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IBD診斷和治療
    「 《柳葉刀-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近日發表亞洲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專輯,概述了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關於IBD診斷和治療的挑戰,包括如何改進篩查和治療策略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活動旨在喚起高校學生對於飽受炎症性腸病困擾的青年群體的關注,並鼓勵學生創意設計並開發傳播作品,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給予患者群體更多關愛與支持。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通常由腸道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病(CD)和未定型的結腸炎。
  • 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呂小平教授指出,我國炎症性腸病的患病率在增加,且大部分為青年患者,其典型症狀是反覆腹瀉、血便,久拖不治,炎症性腸病不僅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增加癌變的概率。因此,對待炎症性腸病,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
  • 糞便移植或對炎症性腸病有效
    ■廖木興/圖 專家:仍不是臨床使用方法 炎症性腸病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診斷炎症性腸病新方法問世
    原標題:診斷炎症性腸病新方法問世   炎症性腸病(IBD)對患者來說是一種「緩慢的折磨」。該病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已知腸道黏膜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所導致的炎症反應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被認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因素。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不是由於某個單獨的致病因素導致的。目前其發病原因與機制仍未完全明確,與發病相關的因素包括:自身免疫異常(常合併有其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遺傳因素(基因背景的特殊性)、環境(包括飲食異常、睡眠障礙、心理壓力異常等)、感染(病原菌的感染引起異常的免疫介導從而誘發疾病)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 炎症性腸病分類有哪幾種?
    炎症性腸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係。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未定型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於大腸和直腸,炎症僅累及腸壁的內層,通常起始於直腸和末端結腸,但可連續瀰漫至整個結腸。
  • 炎症性腸病患者快看,「會吃」是治療的關鍵
    此次會上,來自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炎症性腸病研究中心的冉志華教授以《炎症性腸病的飲食幹預:目前的證據和挑戰》為題,全面解析了炎症性腸病的診療現狀以及飲食幹預方案。01炎症性腸病新療法:飲食幹預炎症性腸病大多發生在遺傳易感個體中,由於腸腔內抗原物質的改變導致腸黏膜免疫系統異常激活引起炎症遷延。
  • 炎症性腸病年輕化 漏診率高須警惕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8月16日報導:隨著大眾飲食結構、生活環境等因素的變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也逐年增加。2012版《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顯示,炎症性腸病是北美和歐洲的常見病,我國雖尚無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十多年來該病就診人數呈逐步增加趨勢則非常明顯,炎症性腸病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
  • 糞菌移植治療炎症性腸病:現狀與機遇
    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發病機制複雜,是一種與遺傳、環境、飲食、腸道菌群等多因素密切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觀點認為,IBD實際上是一種由抗原介導的免疫疾病,可能是免疫系統對微生物抗原的免疫應答。IBD患者腸道菌群紊亂,激活腸道固有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促進腸道炎性反應發生。
  • 你以為就是簡單的拉肚子,其實是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組病因尚不明確的慢性非特異腸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 CD)。
  • 炎症性腸病(IBD)患者可以打新冠疫苗嗎?
    作為炎症性腸病患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以下簡稱IBD患者)也需要特別關注。以下信息和建議可以幫助IBD患者在疫情期間做出更好的決策。 感染新冠病毒有哪些症狀?目前仍在評估新發現的病毒突變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病毒傳播、對已經痊癒的患者或者疫苗接種者的免疫力影響等等。 2 IBD患者可以打COVID-19疫苗嗎?如果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品,可以接種疫苗嗎?
  • 炎症性腸病年輕化趨勢 漏診率高須要提高警惕
    8月16日報導:隨著大眾飲食結構、生活環境等因素的變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也逐年增加。2012版《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顯示,炎症性腸病是北美和歐洲的常見病,我國雖尚無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十多年來該病就診人數呈逐步增加趨勢則非常明顯,炎症性腸病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
  • 吳開春教授:細化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指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與IBD相關的高危因素有哪些?目前,關於IB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均尚未闡明。吳開春教授指出,IBD的發病是遺傳、環境、免疫和微生物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飲食結構、生活環境、成長過程中抗生素的使用、營養狀況等都會影響青少年機體免疫系統成熟的過程。
  • ...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兒童|-健康界
    炎症性腸病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未定型的炎症性腸病。大約有15%~20%的炎症性腸病的患者為兒童,兒童的炎症性腸病並不是成人炎症性腸病的一個早期階段,它和成人炎症性腸病有著諸多方面的一個差異。
  • 炎症性腸病(IBD)新藥!羅氏雙效抗整合素療法etrolizumab III期臨床...
    我們正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全面分析,以了解我們如何應對這種毀滅性疾病患者的需求。這些研究是炎症性腸病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臨床試驗項目的一部分,我們感謝所有患者、研究人員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參與。」IBD(圖片來源:tsukuba.ac.jp)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組慢性胃腸道疾病,影響全球近700萬人。
  • 反覆腹瀉、腹痛要當心炎症性腸病!
    腹瀉久不愈 當心炎症性腸病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消化系統疾病逐漸成為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消化系統的問題有多種,有從胃腸道感染引起的短期痛痛到類似於炎症性腸病(IBD)引起的長期病痛等。 「什麼是炎症性腸病?」 舉個臨床病例讓大家了解一下。 最近小王因為腹瀉「撓破了頭」,在家附近的醫院看了多次,用過止瀉藥,也沒見好轉。
  • 專家論壇|劉玉蘭:炎症性腸病合併膽系疾病的診治策略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類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近年來我國IBD發病率呈上升趨勢,IBD患者臨床表現除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消化道症狀外,腸外表現(EIMs)並不少見。既往文獻[1-3]顯示6%~47%的IBD患者可出現EIMs。
  • 專家談炎症性腸病:高發於青少年 良好依從性是有效治療的保證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 李亞南)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專家指出,炎症性腸病(IBD)高發於青少年,隨著這些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飲食環境的改變,患病人數逐年上升。除了獲得專業知識和指導以外,患者具備良好的依從性是獲得有效治療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