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無法專注投入,源於安全感缺乏!專注力,來自於內在的主動性

2020-12-20 素質教育觀察

文/霓裳

注意力對孩子的重要性無可質疑。

有個教育家說過:"注意力是學習的門戶,凡是進入心靈的東西都必須通過那扇門。"專注力強的人,做事效率高,因為能排除幹擾,所以也更能成功。

當今社會,孩子注意力缺乏的現象卻越來越普遍。許多家長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分心、走神、小動作多等問題頭疼不已。

01

哪些因素在影響孩子的注意力發展?

一、注意力缺乏的問題,首先是安全感缺乏的問題

在孩子學習或玩耍的過程中,如果缺乏安全感,比如一直擔心被父母責罵,擔心被其他孩子搶東西,擔心被老師批評,擔心被小夥伴嘲笑等,孩子肯定就無法專注投入地玩耍和學習了。

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孩子正專心致志地玩,猛然間一抬頭,卻發現媽媽不見了。這時,就算有再好玩的東西,也無法吸引他玩下去了。他會大聲叫媽媽,到處找媽媽,甚至驚恐地大哭。

如果孩子有過幾次類似的體驗,那麼,他就很難專注於一件事上。

二、體驗的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體驗過專心完整地做完一件事,那麼,他很難對這件事產生興趣,也就無法在這件事集中注意力。

如果一個孩子在寫作業,家長在旁邊不停地說他這寫的不對,那做得不好,或嫌孩子動作慢,坐姿有問題,甚至發火、打罵、羞辱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因為糟糕的體驗而害怕寫作業,既而討厭學習。

這樣,孩子就難以專注學習,進一步引起家長的不滿與憤怒,形成惡性循環。

三、意義感的問題

有的孩子喜歡玩沙子。當孩子在沙地裡認真地刨著堆著,在上面興高採烈地種草,埋石頭,玩得不亦樂乎。媽媽一會兒過來讓他吃東西,一會兒給他喝水,甚至直接把孩子抱開不讓他再玩。

這些舉動,看起來是很關心愛護孩子,卻打亂了孩子本身的節奏感。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懷疑自己所做的東西是否有意義。

缺乏意義感的孩子,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也很難專注地投入到一件事中。

02

培養孩子內心秩序感和時間感

從我們大人的角度看,玩沙子、發呆、磨蹭等,都是非常無聊的和浪費時間的無意義舉動,卻是孩子生活的重要意義。

比如,令許多家長頭疼不已的磨蹭,對孩子而言,卻隱含了許多意義。

孩子本身的節奏感就比較慢,這在大人看來是在磨蹭,對孩子而言,卻是在感受周圍的一切,融入環境。比如,大人看到的是孩子在慢吞吞地洗手,其實孩子是在感受水流,用手來體驗水的觸感,等等。

磨蹭,還有一種情況,是對時間沒有概念,估計得不準確。

許多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但孩子覺得自己只玩了一會兒。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並投入其中,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忘記了時間。

心流,就是這樣的一種體會。

當一個人進入一種心流狀態時,就會沉浸於其中,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忘記疲勞與一切不適,擁有最好的工作效率和創造力,並體驗到一種深深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心流,只有在高度專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一、讓孩子完整體驗一個過程,而不是隨意打斷他

這是在保護孩子的內心秩序感。那些老是被打斷的孩子,內心秩序就會變得混亂,孩子就會因此變得煩躁不安,也就談不上專注了。

二、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概念

孩子對時間的估計是不準確的,可以先讓孩子自己估計做某件事需要的時間,然後再讓孩子記錄實際所用的時間。這樣,孩子就能看到自己的估計時間與實際時間的差距,從而修正自己對時間的感覺和認知。

如此重複練習一段時期,漸漸地,孩子就能比較準確地估計自己的用時。為了能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任務,孩子會集中注意力在所做的事情上以提高效率。

03

所有的專注力,都來自於內在的主動性。

人在被動狀態下,是無法持久專注的。一是內在的抗拒感,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二是被動注意的持續時間是很短的,而主動注意保持的時間就長得多了。

有實驗表明,人如果被動地注意不動的、毫無變化的對象,這種注意一般只能操持5分鐘左右。而如果積極去注意或研究對象,注意可以穩定15分鐘以上。


所以,家長應儘量少讓孩子看電視。

看電視是一種被動接受的行為,這是一種省心省力的行為,這種行為模式只會培養孩子大腦和身體的惰性。如果長期處於這種模式下,孩子就會進入催眠狀態中,注意力渙散,不願意思考。

經常看電視,對孩子專注力的損害是很大的。

有研究結果顯示,在孩子3歲前,每天看一小時電視,7歲時患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可能性就會提高10%。

04

減少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

有人說,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時是很專注的,目不轉睛一動不動。

這種「專注」,其實是在被動回應外界的高刺激,是被動的注意,而不是主動注意。由於電視中的聲音、圖像等的高頻切換和變化,且轉瞬間即逝,吸引著孩子不得不時時盯著它。

又比如電子遊戲,屏幕上的東西一個接一下砸下來,你得時刻保持關注並快速做出反應,否則你分分鐘」game over」。

長時間處在這種高頻刺激環境下的孩子,低刺激就更加難以讓保持他們專注了。

如果電視中一直保持某個畫面不變,比如一個人在電視中講話十分鐘,孩子就看不下去了。如果遊戲刺激很弱,例如場景切換速度很慢,孩子也沒有興趣玩下去。

遊戲障礙也有耐受性,打遊戲時間越來越長,就像酒精成癮的人酒會越喝越多。

而長期保持在這樣一種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中, 很容易損傷孩子的大腦和心理。一個人常常玩遊戲失控,會導致大腦結構改變,從而做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舉動。

孩子的大腦正處於快速發育中,需要充分體驗豐富的生活,得到全面發展。

如果一直處於電視、手機這些高頻刺激中,遠離自然與正常生活,大腦的發育途徑就偏離方向,內心秩序也會被打亂,從而出現智力和身心發展障礙。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10歲以下兒童在沉溺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時,他們的大腦會同吸毒成年人的大腦一樣產生相同的反應。

在大腦的早期發育中,如果過度接觸科技產品,會因過度的刺激,使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延遲,學習能力低下,自制力差,易衝動等狀況。

另外,由於部分體驗與內在需求滿足的缺失,還會讓孩子的人格發展不完整,造成缺陷。

05

讓孩子玩一些主動性的遊戲

比如走迷宮、探索等益智類的遊戲,這類遊戲孩子是主導者,而不是被動做出反應。

還有,積木,畫畫、拼圖等,都是一種很好的遊戲。另外,對於年紀較小的幼兒,還可以玩隔空聽聲音辯物等親子遊戲。比如,背對著孩子,敲打不同的東西,讓孩子聽聲音來辨別是什麼物品;蒙著眼睛,讓孩子用手觸摸,然後說出摸到的是什麼。

這些,不僅能夠孩子豐富感覺聽覺觸覺,增加生活體驗,形成主動注意的習慣,同時對孩子的大腦發育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此外,家長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一、做好計劃,讓孩子在一小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

不要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比如,吃飯時不要邊吃邊玩,更不要邊吃邊看電視;比如看書30分鐘,完成後再切換為畫畫30分鐘。

二、日常生活中的引導

這個引導既要重視孩子的興趣,同時也要引導他們在沒有興趣卻必須要做的事上保持注意力集中。

家長可在活動之前 ,幫助孩子明確活動的目的和要求,活動過程中提醒孩子,使注意力始終指向那個方向。

孩子完成任務看到結果的願望越迫切,注意的穩定性就越強。

三、發現和培養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集中注意最好的內推力,所以在孩子興趣的事情上培養注意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興趣濃厚、態度積極、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善於自製的人,注意力更加穩定。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何提高寶寶的專注力?這些專注力訓練家長們快學起來
    在這本書裡,他總結了專注力的兩大類幹擾因素。第一類是來自感官信息的幹擾,比如在飢餓、睏倦或者生病的時候,你通常無法把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在學習和工作上的,但是這類幹擾比較容易控制和解決。第二類是來自內在情緒的幹擾,比如失戀帶來的沮喪,人際關係的困惑、工作壓力帶來的焦慮等等。
  • 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長怎麼做才能成為孩子內在的「安全基地」?
    「安全感」這個詞現在已經使用的非常普遍,大到幾十歲的成年人,小到剛出生的嬰兒,剛開始聽說這個詞時覺得很有專業性,到現在聽起來已經有一點隨性和「矯情」。但是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家長對於孩子安全感的培養,是真的可以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成長的。
  • 別再給孩子亂貼缺乏專注力的標籤了,專注力其實也分類你知道嗎?
    這幾年,「專注力」這個詞在育兒界很火。很多家長一看孩子做事分心就開始批評他們缺乏專注力...缺乏專注力,變成了一個隨時被掛在嘴上的詞。可是,到底什麼是專注力?專注力有分類嗎?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來搞清答案。
  • 孩子專注力不行?腦科學:每個孩子有差異,但後天能訓練
    專注力跟孩子的主動性有關除了天生的大腦構造存在區別之外,孩子的專注力好壞還與主動性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樊星媽媽說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但是當樊星上繪畫課的時候,卻比班級裡的任何一個孩子都認真。這就是內在驅動力,也就是孩子主動性的表現。當你做事情沒有主動性的時候,就會帶入一定的情緒性。也就是說,並不是專注力不行,而是在情緒化的牴觸這件事情。
  • 孩子做事三心二意,缺乏專注力,巧用「心流狀態」來破局
    當孩子出現這種缺乏專注力的情況的時家長便會非常著急,生怕孩子的未來和發展受到深遠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們就要開始著重注意孩子的日常生活,從身邊的小事著手。孩子為什麼缺乏專注力?1.自身的原因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時候首先要從孩子的自身沒找到原因,家長們要事先考慮好孩子是否有無存在著一些隱性的疾病,是否是病理上的原因讓他們無法專注在事情上,比如:孩子的多動症,視覺或是聽覺方面上的障礙。
  • 專注力真的能培養嗎?可以從這兩點出發~
    01 專注是每個孩子本性中潛藏的能力首先,讓我們看看什麼是專注力?專注力是一個人直接連結事物本質的能力。李雪在《有限責任家庭》中說道:孩子對得到父母的愛充滿信心,內心安住著父母的愛,就會自然而然的投入到跟事物的連結中去。
  • 孩子缺乏專注力!家長為什麼要注意這幾點?
    是有時會把專注力放偏經常是孩子在奮筆疾書的寫作業,而父母卻只在旁邊看手機刷視頻,就是這個問題,阻礙了孩子的耐心,所以問題不是孩子缺乏專注力,而是有時會把專注力放偏,我們發現,大部分爸爸媽媽說的孩子不專注的問題,都是這種情況,您的哪些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呢?您又該怎麼做呢?
  • 孩子專注力差和父母正在犯的錯有關,如何保護孩子專注力你懂嗎?
    這種行為看似是關心孩子,其實則是在幹擾孩子,讓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靜心地學習。 如果家長經常犯這些低級錯誤,那麼孩子的專注力是肯定會受到影響的。 而造成的後果就是,家長的初衷沒有達到,相反還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養成,是一種阻礙孩子成長的行為。
  • 心理學家: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可能有一個「受害者思維」的母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安全感」這個詞如今被很多人掛在嘴邊,但往往提及它的人都非常缺乏安全感。就像意識到健康很重要的人,通常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安全感」究竟是什麼?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個人內在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說,缺乏安全感的人總覺得自己處在不安全、不穩定、時刻面臨危險的狀態,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和這個世界相處。
  • 孩子專注力差,學再多也沒用,這幾個方法教你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很多家長都很苦惱,不知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什麼孩子辛苦學習成績卻始終不理想呢?在我看來,這是孩子的專注力出現的問題。如果一個孩子學習時不夠專注。一會兒走神、一會溜號,雖然看起來一直在學習,但是真正學到腦子的東西卻少之又少。因此如果孩子的,如果孩子的專注力差,學再多都沒有用。一、專注力差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呢?
  • 孩子為何缺乏專注力?家長因素佔主要,巧用「心流狀態」多方助力
    導語: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是許多父母關注的育兒話題。然而在現實當中,父母卻經常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半途而廢、無法從一而終的情況。專注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自己家的孩子有專注力嗎?作為父母又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呢?
  • 孩子寫作業磨嘰?一條橫線提高專注力
    作者蓋伊·沃森將深邃的精神洞察力,清晰明了的科學原理,以及個人對意識前沿問題的引人入勝的觀察融為一爐,關注我們的內在世界和外部世界,以便更巧妙地駕馭專注力。人們在缺乏專注力的時候,一種是完全無意識的,過了好長時間才發現自己走神,一種是在走神的時候已經察覺到不專心,但依然沉浸在分心的事情中不願回歸正事。不專心的情況想必人人有,大家知道,專注力強的人事半功倍,專注力程度如何,一定程度上決定你能否成功。
  • 孩子幼升小紀律性差上課無法專注,經常粗心大意怎麼辦
    1、「上課時無法持續專注」2、「容易忘記每天要做的事」3、「不注意細節,經常粗心大意」4、「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分心」5、「做事或活動時沒有組織性紀律性」這些都是孩子缺乏注意力的表現找出原因不少孩子都缺乏專注力,思維活躍,行為多動,很容易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年紀愈小的孩子,專注的時間愈短,以一個4、5歲的孩子為例,其專注力平均13—15分鐘,影響專注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孩子的能力、脾氣、個性、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響,以及活動的吸引力等。
  • 孩子坐不住、專注力差?腦科學研究:人類大腦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我們再來看看,除了大腦本身的區別之外,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原因還有什麼?專注力跟孩子的主動性有關除了天生的大腦構造存在區別之外,孩子的專注力好壞還與主動性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樊星媽媽說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但是當樊星上繪畫課的時候,卻比班級裡的任何一個孩子都認真。這是為什麼呢?顯而易見,樊星喜歡畫畫。當一個人在做自己喜歡並且感興趣的事情時,不需要有人催促就能堅持很久。這就是內在驅動力,也就是孩子主動性的表現。
  • 孩子缺乏專注力?「精神熵」理論了解一下,三招提高孩子專注力
    顯然樂樂不好好學習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缺乏專注力。契克森米哈賴在30多年前提出的,他認為這指的是一種精神上的秩序混亂,並且認為精神熵較高使得個體的狀態變得煩躁,缺乏耐心,進而影響到做事效率。顯然將精神熵放到孩子的行為表達上,就會發現精神熵過高,使得孩子們的注意力受到影響,無法控制自己的專注力,孩子行為上由此出現了缺乏專注力的表現。
  • 孩子老是坐不住?或是專注力不夠惹的禍,3妙招提高孩子專注力
    說到底,還是專注力不夠惹的禍,所以家長應該把重心放在培養專注力上。 在這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孩子為何會出現專注力不集中的問題。既然想讓孩子擁有專注力這個超能力,那麼家長就得要先找到導致專注力不足的原因在哪裡。
  • 孩子睡前這些小動作,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家長要及時彌補
    導讀:孩子睡前這些小動作,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家長要及時彌補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睡前這些小動作,說明他缺乏安全感了,家長要及時彌補!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的專注力,怎麼辦?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不管Ta在做什麼,餓不餓啊、冷不冷啊、喝點水吧、別碰到自己、這兒太髒了到那邊去玩、我來幫你做手工、這個媽媽來告訴你怎麼做?……對孩子成長的焦慮,無意中破壞了孩子「痛快投入地玩兒」的專注力,我們以為孩子只是「三分鐘」熱度,卻擋不住父母三分鐘的焦慮。
  • 孩子缺乏專注力,家長佔主要因素,試用「心流狀態」來破局
    其實這一系列的事情說白了都是由於孩子學習、上課不專注所引起的,如果上課和學習專注的話,那麼成績不會退步,作業也能夠迅速完成,也就不會做出任何惹老師和父母不快的事情了。孩子缺乏專注力一則和他們的先天性格有關,二則和他們所受的後天教導有關,先天性格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後天的教育我們是可以控制的。
  • 孩子老走神、不專注,6個方法培養專注力,幫孩子從坐不住到專注
    孩子用杯子將水倒入瓶子中,再轉移到另一個空桶,如果家長有時間可以用比賽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孩子倒水的時候為了不撒就需要專注於瓶口與水杯,在轉移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路線,如果有比賽的情況下,勝負欲也會讓孩子更專注。